(精)课件讲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美丽”一词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加快生态文
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用专门章节加以论述。美丽中国是指中国大地山清水秀、
空气清新、水净土净、环境优美、生态安全、宜居宜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可视为生态文明的外在直观表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大政
方针、主要目标、基本路径,党中央已经明确,这里我依据个人的学习,对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作七点思考。
一、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把人与自然关系提高到
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这是对生态文明内涵的高度理论概括,也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
了方向。
通常我们理解的“自然”是指地球生态圈,这是地球数十亿年演化的结果。在人
类产生于地球生态圈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的进化发展只是自然演化洪流中的一支小小
的涓涓细流。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繁
衍依赖于自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又都或
大或小、或强或弱地影响自然。如果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超过自然的承受能力,轻
者将得不偿失,重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
能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走弯路。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伤害自然最终
也会伤及人类自身。但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顺应、适应和保护,其
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为了自身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人居主体地位;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人类是主
动一方。一方面,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能够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对自然的顺应和保护,满足自身对环境美好、
生态安全、健康生活的需求。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根据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可以把
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
命共同体。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发展决策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权重。
我国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实现“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
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
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
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到实现平衡发展和充
分发展、增强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为了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
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
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既是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
基本路径。
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
壤污染管控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
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等,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另一种
意义上的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
方式,既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也是美丽中国建设之路,
更是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的贡献。
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高度重合,有的本身就是美丽中国建
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全面认识问题,才能顺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三、制度和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美丽中国建设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是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一场革
命。制度和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
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加快生态环境体制改革、完善生态
环境管理制度。
总体上,我们不乏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但我认为似乎少了一些自信,虽然对美
丽中国建设的认识足够高,相关理念、目标、标准也不输一些发达国家,有的甚至世
界领先,但一遇到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或是否定过去的发展成就,或是无视在美丽
中国建设中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我认为这些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大规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持续一个
较长的时期。我国人口基数大,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消费结构仍在升级之中,
资源能源消耗总量近期还难以降下来。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任重而道
远。我们只有长期坚持不懈,扎实推进,方能达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生态环境是公共物品,具有高度的外部性。美丽中国是集生态环境产品之大成,
其效益跨越区界、省界乃至国界,不同的阶层、群体、个体对生态环境质量有着不同
的诉求,受到的影响和支付的成本也不相同,即使同一阶层、群体或个体,在不同时
期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诉求、受到的影响、支付的成本也不总是一成不变的,有时甚至
是对立的。建设美丽中国,各个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建设条件、必须完成的任务不
同,获得的生态环境收益与支付的建设成本也不总是相互匹配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利
益关系错综复杂,要求我们在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机
制。其中,核心是调整、协调、重构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相关利益关系,实现建设成本
与收益相互匹配,责权利相统一。
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由于几十年持续快速发展,高强度消耗资源,“三废”排放日积月累,我国生态
环境面临着严重挑战,治理污染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直接关系亿万群众的民生和健
康,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大任务,也是一大难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认为
应把握以下五个要点:
第一,治理污染要优先于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还是初
步的,仍有诸多的未知。我认为,把近几十年气候变暖完全归结于人类活动,依据并
不十分充分。
气候变化不等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必须从国内着力治理,要坚决遏制这种环境
污染。我国人均碳排放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大量的制成品净出口为国外承担
了部分排放,我国排放与增长脱钩、排放总量迎来拐点还需要较长时间。应对气候变
化更多的是国际政治博弈或国际经济竞争问题,各国应该承担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
任。对于“共同但有区别”怎么界定,各国有各国的解释。我国是实施领跑还是跟跑,
这要进行全面整体的评估,在不同领域采取不同战略,如在绿色产业转型、发展绿色
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采取领跑或弯道超车战略,可能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第二,因源施策。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所
导致的污染,才是我们需要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
第三,防治并重。采取措施果断关停并转污染成本不可承受的“三高”产业,转
移高排放企业到环境容量较大地区,同时,推动技术革新节能减排,提升资源效率。
传统产业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和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绿色消费风尚
的形成,等等。这些既是对污染存量的治理或减排,也是在源头上对污染的有效防御。
第四,治理污染的基础在技术进步。污染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超出环境承载力的
结果。减排是治理污染的中心和主题,而减排的基础在技术进步。新材料、新工艺、
新装备、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减排增效,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清洁能源体系的建立
依赖于技术进步,热干岩、可燃冰的开采利用离不开技术进步,解决机动车尾气污染,
要车好、油好、路好、人好,本质上也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基础在人才队伍建设,在于发挥人才内在的创新创造积极性,为此,
各级政府都在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鼓励创新的政策,等等。
第五,治理污染要积极,目标要稳妥。生态环境质量与自然资源本底技术条件、
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等具有对应性和高度相关性。
五、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美丽中国建设的外在直观表现是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深层内涵则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具有
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因而有着更高的要素配置效率和更低的交易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
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
贡献。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水平、建设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发展理念也在与
时俱进,推进城镇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城
市、环保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宜居城市、智慧城市等,把“城市病”的危害
降到最低,无限地接近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理想状态。
六、以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
过去我们认为农村只是生产粮食、生产农产品,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农村
还是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为城市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
农村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支撑,是当代城乡分工体系的一大新的功能。以人居环
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我认为要在以下两方面着力:
第一,农村居民点的环境整治。首先,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一些地
方实行农村生活垃圾由村级收集,乡(镇)级运输,县级处理这种治理模式。
其次,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街道、农房改造和农村居民点的绿化美化。这里涉及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水电路气等。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自主选择进城落
户,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政策上的统筹安排,特别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进行
城乡统筹。
第二,农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
提高”,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成就和重大进展。平原地区强调绿化造林,实施基
本农田保护,有计划地推进休耕轮作,实行粮食、经济作物、饲用作物、草种四元种
植结构,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推广生物防治、生态修复、有机旱作农业、雨养农
业等,优化农产品结构升级,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山区要退耕还林还草,荒山荒坡绿化,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大地植被恢复工程。
草原地区要以草定牧,轮禁轮牧,改善草原生态系统。禁止一切污染物排放河湖水体,
全面提升水质和水安全。
乡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量大面广,投资巨大而见效缓慢,往往一届政府进行了
极大的努力,也很难见到明显的收益,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严格管控。
七、生态移民是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探索
我国的地理、地形、地貌有它的特点,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山地、高原、丘
陵构成地形地貌的主体,并且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环境恶化、生态脆弱地区。我国的
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高原的地形地貌加上大气环流,决定了这些地方干旱少雨、植被稀
少以及沙漠化、荒漠化的趋势。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
重。我们常说,西南地区主要是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当然,人
口和产业密集地区又面临水质性缺水问题。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秀美山川
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
区域性的生态退化、环境脆弱有自然气候、地理、地形、地貌的原因,也与人类
不合理的活动密切相关。首先是人类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比如陡坡开荒种田、草
场过度放牧、林地滥砍滥伐、过度提取地下水、地上水截流不当等,这些都破坏了原
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实际上,这是人地关系尖锐、人的生存压力所致。只要有人类活
动,就会有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人类活动是人口数量的函数,人口越多,密度越
大,活动强度也越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也就越剧烈。
生态移民是以恢复生态、保护环境为目的,通过减少人类活动强度,使自然生态
系统休养生息,获得自我恢复能力,实现人与自然资源配置平衡。生态移民有国家政
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是以自主自愿为前提分期分批完成的区域性移民,以城市为主
要迁入地,以青壮年进城就业、子女进城就学为先导,最后完成举家迁移。生态移民
既不同于工程性移民,也不同于异地务农扶贫搬迁,是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探索。
实施生态移民与脱贫攻坚高度融合,既可以收脱贫之效,又能使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系
统获得休养生息、自我恢复。
此外,我们进行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在美丽中国建设中,
如对水源地、湖泊、湿地的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等,也有生态移
民和优化人口布局的举措相配合。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2:21: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56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