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述论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生之初即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建国六十余年来此类电影数量庞大,影响广泛,在新
中国电影史上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是对中国近
现代革命历史的一种艺术表现,它以视听语言表现政治、经济、军事、思
想、文化等诸多领域近百年来的变革,生动描绘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热
情赞誉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尤以浓墨重彩的笔调颂扬中国
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谋求民族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中取得的丰功伟绩。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显著的特点,其在题材内容上有明确的限
定,一方面是表现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另一方面是表现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
人物塑造上,主要表现近百余年来的革命历程中涌现出的革命领袖和英雄
人物。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需要正确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要
能反映主流意识,严肃庄重,格调高雅,不庸俗、不媚俗、不低俗。十七
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方兴未艾,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更有
《南昌起义》《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四渡赤水》等反映重大革命历
史题材的经典电影相继问世,而1987年7月4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
创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从组织上完善了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科
学规划、管理和引导,推动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健康快速发展。
建国迄今,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制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首先
是如何解决意识形态要求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革命历史题
材电影承担着政治教育和宣导职能,始终要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要弘扬
主旋律,服务社会,教育人民。“主旋律影片应当承载教育职能,应该让
观众在看电影娱乐的同时受到教育。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不否认,无论叫
主旋律电影也好,叫主流意识形态电影也好,这类汇集了政治性历史性的
故事片天然承载着宣扬我们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的责任,这既是这类电影
的职责,同时也是电影人的社会责任。”①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又不能泛
政治化,过分强调政治宣导职能无疑会扼杀其艺术生命力。其次是题材内
容的局限性,由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对于题材内容的特定要求,这样在电
影创制中难免有题材内容重复或交叉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多了必然影响
到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新性,也会令观众望而生厌。再次是创作方法的
局限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采取现实主义创
作方法进行创作。编导者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地去想象发挥,而必须
以史为据,即使是必要的艺术虚构也要以符合实际为准则,也使得此类电
影创作的自由度受到了很大限制。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制和发展走过了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题
材内容的丰富深厚、观众喜好的坚守执著、主流意识的推波助澜、社会需
求的持续强烈,让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具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取得了辉
煌的艺术成就。但毋庸讳言,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也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
问题。如起步之时即不断受到政治运动、社会思潮的巨大影响,为了迎合
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对电影的思想内容做了生吞活剥的粗糙处理,忽略了电
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政治教化的味道浓厚,刻板教条的形式也造成千片
一面、枯燥乏味,难以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新时期革命历史
题材电影虽然卓有建树,但创制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部分电影
存在媚俗煽情的倾向,道德教化痕迹有时表现得太重,概念化、程式化的
俗套尚未完全摒弃。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处理上有些影片没能做到恰
到好处,人物形象塑造时显矫揉造作之陋,故事情节安排也存支离破碎之
弊。由于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客观的政治需求,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整体的创
制尽管如火如荼、蔚然勃兴,却也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有着坎坷艰辛的发展历程,也度过了风云际会
的峥嵘岁月。六十余年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下,广大电影工作
者始终怀着对艺术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踏着波诡云谲、变幻
多端的时代风云,在银幕上驰骋笔力、挥洒才情、追逐理想、揭示人生,
他们书写革命豪情、讴歌革命历程、探求革命真谛。回顾漫长的历史云
烟、沧桑往事,期间既有探赜索隐的挫折失败,也有开拓创新的喜悦欢
欣;既有意识形态强加的无所适从,也有面对政治诉求的含蓄隐忍;既有
逢迎附丽的奉时应景,也有耿介傲岸的涅而不缁;既有亦步亦趋的循规蹈
矩,也有大刀阔斧的狂飙突进;既有应运而生的昙花一现,也有文质彬彬
的百代流芳;既有多元文化下的百花齐放,也有高唱主旋律的一枝独秀;
既有商业浪潮下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也有秉承艺术精神的千锤百炼、
精益求精。电影艺术家们六十余年的艰难跋涉、孜孜以求,既留下了无数
充满缺失遗憾的电影作品,也创造了许多光影世界的不朽传奇。
近年来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以往电影的特点。其
一,不再一味唯意识形态马首是瞻,而是重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商业运
作,在主流意识和市场效应之间寻找契合点,兼顾影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以电影《建国大业》为例,该片艺术地再现了从1945年国共两党
重庆谈判开始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沧桑往事。影片
高屋建瓴,气势恢宏,演员阵容强大,明星云集。导演韩三平、黄建新将
商业元素与主旋律有机结合,探索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新的发展方向,取得
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韩三平、黄建新在执导《建党伟业》
时,延续了《建国大业》的创作思路,影片依然是群星璀璨,荟萃于斯,
有效地提高了影片的感召力,扩大了社会影响,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再
创票房佳绩。2011年推出的《辛亥革命》也是一部值得称道的革命历史
题材电影。作为纪念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的献礼片,《辛亥革命》在颂
扬革命先辈,彰显主流意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商业运作,追求电影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
革命》都以宏大的叙事手法,全新的艺术视角,先进的摄影技术演绎了一
段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往事,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国产电
影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其二,不再如往昔过分突出英雄人物彪炳史册的功
勋和业绩,而是把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将人物推向前台,倾力表现领袖人
物和革命志士丰富的情感世界,侧重反映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影片力求
以情动人。如《建国大业》中对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的塑
造,着意刻画其普通人的面貌和细腻丰富的感情,妥善处理了伟大与平凡
的辩证关系。而在塑造革命志士时是突出其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真情挚
爱,如《情归陶然亭》表现革命先驱高君宇和石评梅生死不渝的人间至
爱,《秋之白华》表现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动人爱情故事,《竞雄女侠·秋
瑾》表现革命先烈秋瑾爱子恋家、忧国伤时,悲天悯人的赤诚情怀。新时
期电影已经完全摆脱了早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不敢表现革命领袖和英雄
人物所具有的普通人的思想情感,不再是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
全的样板形象,而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银幕上,这些昔日叱咤风云的英
雄人物以其平易近人的言行举止让广大观众深深崇敬。其三,在叙事模式
上更为曲折生动、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近年来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无不
在讲述故事的形式上殚精竭虑,匠心巧运,以求电影更富于观赏性。《建
党伟业》即是如此,该片导演言:“一部好看的影片,没有精神力量不
行,仅有精神力量也不行。我们采用了三大段落以及一些类型片的讲述方
式,力求用重大事件再现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以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②再如
电影《风声》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沂蒙六姐妹》情节摇曳多
姿,曲折跌宕。其四,吸收借鉴国外制片经验和技术,打造民族大片。如
电影《集结号》《惊沙》《喋血孤城》等电影融合好莱坞电影的技法和风
格,在战争场景的拍摄上追求富于震撼力的视听效果,以逼真的、极富视
觉冲击力的画面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留下刻骨铭心、难以磨
灭的记忆。这方面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尤为突出,片中许多经典
的场景震撼人心,经久难忘。该片国际化的制作团队和制作技术,将西方
现代电影创制理念和东方传统民族元素融于一体,并用国际巨星克里斯蒂
安·贝尔担当影片主角,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制上做了大胆的探索,
使中国民族电影走出国门,在国际影坛上扩大了影响力。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六十余年的民族化发展历程中,广大电影工
作者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使传统文化与革命历史
题材电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让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得到
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革
命历史题材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包容和借鉴利用上有了相当大的进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二者的凝聚和熔铸上依然有待进一步深化和
更富艺术技巧的处理。这首先需要电影工作者对其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
高,勤于学习、刻苦钻研,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养分,从而
在电影的创制上能移花接木、精于营构、巧于编织;其次,借助现代电影
技术,以富有创新性的拍摄手法艺术地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通过传统文
化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水乳交融来提高电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质。目
前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思想内容的深广度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不尽完美,
譬如对于电影画面构图的技巧运用、意境的营造烘托、题材内容的拓展深
化、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艺术风格的丰富鲜明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
空间,亟待改进完善。
鉴往知来,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今后的创制一定要吸取以往的经验
和教训,不能违背艺术创作规律,唯意识形态论。不能只重表现历史事件
而漠视人物情感,一味拔高英雄形象而疏离人性关怀。要尊重历史、实事
求是,而不能歪曲历史、脱离实际。要富于开拓创新、充满活力,而不能
墨守成规、暮气沉沉。要努力寻求主流意识与艺术性的有机契合,而不能
失之偏颇。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不能单纯的形而上学。
要让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而不是成为枯燥乏味的教
化工具,被束之高阁。唯其如此,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
焕发生机,不断发展,以厚重深沉的思想内涵、鲜活生动的艺术形式、催
人奋进的感情基调,在民族电影的百花园中异彩独放,芳馨四溢。
①韩三平,建新.《建国大业》导演感言[J].当代电影,2009,(11):
6.
②韩三平,黄建新.开天辟地的礼赞——电影《建党伟业》创作谈[J].
求是,2011,(13):64.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教改项目(2012ZC23)
作者:岳振国,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博
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美学、传统文化与文学。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1:3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55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