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科哺乳动物
所属类别:动物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panda),属于
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
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
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
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
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
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
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
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
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
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
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
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
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
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
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
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
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
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
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
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
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
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
《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pi),《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
珍的本草纲目称貘,等等。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1827~1900.110),在中国
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穆坪)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
花熊的踪迹。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4月1日,他采集到白熊标本,毛色有黑有
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它的标本和骨骼运
到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
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Ailuropodamelanoleuca(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
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
明的视野[1]。
大熊猫大熊猫的近代名称(即中国国内通行的中文名称),最初定名本叫猫熊
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
属于熊科。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文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
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
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四川),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以为常
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猫,也就被人们所公认。
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乡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
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马达布人则叫洞尕;
凉山彝族叫峨曲。所有这些地方名,虽称呼不同,而其含义与古籍中叫的貔
貅或貘,无非都是说明它的体色白,或黑白,或体型似熊。
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银狗,这是因为小熊猫的
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对应的熊猫体色白而叫它银狗。竹熊则以它主要食性
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华熊说明它是中华民族所特产的珍奇异兽。
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又一传说,在
20世纪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通用的名称
了。若沿着这些名称为线索,可以追溯出许多充满神奇的记载。
大熊猫宝兴县位于中国四川西北部,该地山峦重叠、溪泉甘美、树木参天,
四季景色宜人。处于盆地向高原高山的过度地带。蕴藏着全中国近四分之一的动
物物种,其中许多是珍禽异兽。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中国
居住期间,得知四川宝兴一带动物种类很多,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
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维在途中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突然,挂在墙上的一张
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维。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是“白
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戴维异常激动,他估计这种动
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这次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为
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戴维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展开搜捕。3月23日,猎人
们送来了第一只小“白熊”,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戴维捕到一只“竹熊”,他给“竹熊”取名“黑白熊”,
那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大的脑袋和滑
稽可笑的动作倍受戴维的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
的“黑白熊”带回法国。这只可爱的“黑白熊”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
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
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
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分研究
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
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
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
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
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
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
从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就这样诞生了!戴维也就成了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
绍中国宝兴大熊猫的外国人。
大熊猫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从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1:3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5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