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
由教师提出,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
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教学
的一种新模式。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具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
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
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
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
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几段文字:"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
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
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
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
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
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学
生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
才能实现这个飞跃。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
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悟出自己提问的方法,
成为一个善问的人。
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质量,那么提问
有哪些窍门可寻呢?
(一)从教师"教学"方面看:
周恩来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
技术,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艺术。用
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
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
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
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
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
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
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
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铺垫法
在进行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
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
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
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
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交流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
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
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
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
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
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
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
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
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
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
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
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
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
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
《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
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
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
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
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
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
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
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
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
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
小英雄。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更
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
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
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
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象内容的交流知
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
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
象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
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想象创新
能力的培养。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
到:"陈赓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
原因时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
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
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
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
追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8、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
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
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
根据题目设计问题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
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
""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
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
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
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
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
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
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
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
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
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让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
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
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
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
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问题讨论:福勒放弃射门,
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
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
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
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
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遇到什么?
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
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懂了全文。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
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可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据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
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向命运
挑战》可设计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
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
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
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
可探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
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问题:假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
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
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
14、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
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
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教师提问的方法还不止这些,许多教师还摸索出了其他提问的好办法,我
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才会使自己的课堂提问彰显艺术魅力。
(二)从学生"质疑"方面看: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让牛顿产生疑问,才有了万
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来让瓦特产生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
明;李四光对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疑问,才有了后来发现在我国长江流域有大量
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以致后来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摘掉了“中国平
油”的帽子……只有会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
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围
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
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质疑: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的?
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
上,哪部分启下?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
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
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
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6、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
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
的?《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
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7、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
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8、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
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
"我"挨打这个细节?
9、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时为
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
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
10、从比喻、拟人处质疑。如《长征》中:"云崖暖"、"铁索寒"体现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再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
着她的儿女。"质疑为:"甜美的乳汁"指什么?"哺育"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把
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
11、从内容联系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有什么联系?
12、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
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
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
13、联系上下文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既然抽血不会疼,阮恒怎么
会"啜泣"呢?
14、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
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
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5、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问:“抽血”很
疼吗?(不很疼)。不很疼小男孩为什么那么痛苦?
16、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
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
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
么理解的?
17、在难点处质疑。如:《爸爸和书》一课中,针对难点问:"为什么对’我’
来说,一本薄薄的童话集是那么珍贵?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
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
泪’在说这些话的?
18、拓展内容质疑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指导员
想的是什么?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凡卡》中"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
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
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
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
19、在能进行对比的地方质疑。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
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20、针
对写作方法质疑。如:《再见了,亲人》中"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这三
段最后一句话,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海豚救人》一文提问:"作者为了
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珍贵"有什么联系?
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00:35: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52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