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方式?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
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
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
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
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四
种整合形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
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
功能。我们从1999年起就尝试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例如:低年级利用智能ABC打字,中年级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
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高年级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
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
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
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环保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就是其中一
个典型案例。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往往把重点放在统计图表的认识和绘制上。结
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画图制表,却对统计图表的意义和如何
利用这些图表获得有效信息研究得较少。而后者恰是统计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
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
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
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
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
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
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短短40分钟,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
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
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低年级可利用计算机画图配
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年级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
报材料;高年级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衣、食、住、
行五十年》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制作了
一个专门介绍新中国五十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
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
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
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
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
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
化并激活。
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
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
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典型案例如《可能性的大小》
一课。该课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概率是极为抽象的内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
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两项策略:一是创
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改变角色,以商场“老总”的身份来选择促销方案;二是利用
计算机来进行大量重复的模拟试验,体验“概率”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
由于计算机可以帮助得出成千上万的模拟结果,也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
分析、统计,因此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到“概率的认识”中后,学生不仅减轻了大量
的重复实验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容易理解掌握概率的意义,
体验到大量的重复试验会使结果更为精确,有助于做出合理的决策。更为重要的
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
性。
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
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
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
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
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
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
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北京奥运——我们的
期盼》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例以学生
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
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奥运及申奥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
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
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
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
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申奥主
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
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
网页制作、COOL3D动画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
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
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
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
在以上这些典型的课例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
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
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
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
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
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摘要】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然而对于
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
算机辅助教学混淆。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较中,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
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
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
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
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
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
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
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
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
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
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
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
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
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
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
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
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
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
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
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
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
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
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
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
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
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
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
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
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
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
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
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
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
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
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
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
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
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
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
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
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
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
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
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
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
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
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
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
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
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
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
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
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
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
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
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
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
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
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
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
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
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9)
[4]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
02,(6)
[5]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J].资讯与教育,2000,(3)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
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
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
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
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
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尤如教科书、教案、黑板、粉笔融入教学过程
一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科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
学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家要更新对“课程”的认识,形成新的课程观。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其中,
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均可由信息技术提供,因此,信息技术应是课程
的一个有机部分。那么,在“整合”条件下课程的概念是:课程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
对于课程整合,应该把它分成两个层面。
一是技术层面,表现为数字化、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
在信息化社会,数字化通讯将成为主流,各种各样的通讯媒体将更加支持这种整合;
媒体化主要在于流媒体技术的成熟,媒体技术之间的无缝链接;
智能化是最重要的,它不但使整合的课程内容更加具有人性化,更重要的是能满足每个学生
的个性学习需要,使每个人都能在智能化学习的环境中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
以及学习进度等等。
网络化则更加表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全球最丰富最精彩的学习资源,都能方便快捷而
有效地进行着高效率的学习行为,使得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二是课程层面。整合后的课程主要表现在教材电子化(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知识体系
化(形式多样化、学习动态化)、资源广泛化(分布式网络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资源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习自主化(更多是以小组学习为主,合作与协作将做到优势互补的
学习,独立学习将得到加强)、人力资源网际化(在网上所有人都将成为学习者和教育者,
知识是在活动和互动中获得,师生角色可以交换)等方面。
二、为什么要整合?
信息技术何以有如此的能耐,一跃而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信息技术可以
为我们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什么?
1.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教材由原来的印刷技术提供的书本,即“文字+图片”变成信息技
术提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成为多媒体教材。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书本
难以比拟的。例如高一语文一课《荷塘月色》的多媒体教材中,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进入
“荷塘”实景,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学生入情入景,课堂效果极佳。
2.虚拟现实技术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由教室走向可视化的想象空间。有位
小学数学教师要教授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把学生带到森林里,在森林里
看鸟飞来飞去,完成了20以内的加法学习,效果很好。过去,教材就是学生的世界,狭窄
得很。而今,有了信息技术,世界就成了学生的教材。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是学
校,生活即教材,这是真理。但把学生关在学校里进行应试教育,陶先生的高见只能是一句
空话。现在有信息技术作支持,坐在教室里即可把世界搬进来。陶先生的教育主张才能得以
实现。
3.网络互动技术,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多种渠道。如利用E—mail交流,BBS论坛,在线测
试,聊天室等。有的教师利用聊天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的学生在家利用网络向教师请教
问题;还有的同学利用BBS,倾诉自己的烦恼。这样就使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不仅局限在教
室或办公室,还可以拓展到整个时空,并且也不仅限于师生。
4.知识挖掘技术,拓展我们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现实。学生
自拟课题,带着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求得课题的解决,并用多媒体
技术呈现出来,互相交流、评价。
5.资源搜索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知识资源。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单是教学用
书、参考资料等纸质印刷品,学生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
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
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播产生更大飞跃,而这无疑也会给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带来新的生命。
这些决不是电脑辅助教学,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电脑辅助教学是将电脑技术应用
于教学过程,而“整合”是质变,是飞跃,是新内容的诞生。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1.讲解演示(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
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
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象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
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
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操作与练习(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
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
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在传统美术设计课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环节实现。其中
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讲解,给出图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
限制,在一堂课上能让学生自己领会和做练习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每个学
生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显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大多数学生
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有了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媒体以后,就可以在课
前编制好适合学习的教学软件。当老师讲解清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后,让学生通过课件进
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可以学得快些,也可以学得慢些;遇到不懂的地
方,可以向老师询问或通过多媒体网络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完后,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使
用软件来做练习。练习完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作品。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
式,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和美
术设计的整合教学,达到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它课程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
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软件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探讨协作学习式(以信息技术作为互动学习工具)
其授课程序是: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
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以网络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通过互联
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
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学
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
的必然结果。
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只要能为课程服务,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不
是为了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而学习信息技术,而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
问题。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
来加以证明;又如,在社会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会调查数据,可以让学生使
用数据处理软件;在英语、数学、写作课学习使用字处理软件,在美术和科学课中使用绘图
软件,在音乐课中使用音乐软件等等。由于学科本身性质的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
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需要时间,但在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
展的背景下,对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则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
视的任务。
四、总结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
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
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
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
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
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课程整合现在还是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
模式。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
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基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2]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第9期
[3]马红斌,《课程整合中的教学合作》,《中小学信息技术》2005第7期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整合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出现了前
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
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
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
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整合的天地中,课堂将
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
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
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
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
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
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
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
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
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
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
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
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
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
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整合,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
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
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
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
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
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
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
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
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
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
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
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
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
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
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
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整合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
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
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
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
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
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
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
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
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
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
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
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
(二)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
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
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
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
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
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
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
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
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
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
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
"沟通交际工具"。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
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
快,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
何实现计算机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
1.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创设情境,展开丰富的猜想和联想。
3.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
4.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
5.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主题词: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们很多老师利
用现代化技术,上出许多精彩的课。
正文: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对教育产生着影响。语文教师应当从自己学科
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
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揉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
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
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
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
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
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
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
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那
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形式的整合
即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
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
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
师面对着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进行教学,
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他也是很困难实现的,由于处在不
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
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
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
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
当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教育领域同样面临挑战。信息技
术对语文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辅助教学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基
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把信息
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
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
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
流等方面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
在教学方面,完全可以提供一个便于学生学习的理想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
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学生能够随
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共享非常广泛丰富的各种资源,而
且能够彼此协作、进行适应个别化的学习,同时进行网上交流。通过电子邮件或视频、音频、
文字的会议系统,教师可快捷地与学生通信、交流。所以现代媒体对于教师解决各种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模式的整合
即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
自己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学
习,还要考虑怎样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
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
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
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
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
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
文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例如:《边城》一课中,学生对湘西是怎样的风情,边城所展现的
那种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样的模样,他们是不清楚的。教学中适时地播放根据《边城》改
编的片段,通过这样一种情境的再现,他们仿佛置身于湘西小城风光当中,自然对小说描绘
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学生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们对于湘西小
城的样子,对于翠翠和傩送是怎样的样貌,他们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
效果。
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应用上去。如:《天净沙秋思》一课
中,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把脑海中听到音乐想到夕阳西下的画面画出来,
并且请学生自由发言听到这个音乐,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个什么画面。这对激发学生的想象,
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发挥他们认为的夕阳西下的场面是什么样的。经
过这样的激发,学生脑海中夕阳西下就不是课文上面仅仅有的那个图画,可以有很多的场景。
这样的话,对他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觉都得到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无穷
无尽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多媒体的过程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因此,视、听、触多感觉结合
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手段。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即通过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
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
1.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我们初中生
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
好的情境,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小说,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小说,对它的时代背景却不太清楚。《药》
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景
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人物一下就领悟了。
2.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
初中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能言传却不能
直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
让他们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及
路线,对于我们理解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情节、络线图并不熟悉,
而计算机的出现却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动画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
形象、直观,我们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设计
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线,将人们想象的东西变为实际的、模拟操作的东西,即将静态的想象变
为动态的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把人物关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态基本上理清楚了,
难点也就突破了。从而变抽象为直观,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巩固了知识,取得动感、美感、直观、易学的效果。这是一般的教学媒体效果和计算机的效
果无法相比的。
另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让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向学生学习。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
培养就是数字化学习的目标,教师通过改革又有了新的认识: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
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50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的连通器。老师通过教学设计把
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又通过主动的探索与教师的知识交融。所以信
息技术带给这个平台一种互动开放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了自己
的特长;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研究的空间。
3.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校园网络的推广,使得基于网络
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发展的前景,而且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它很大的优势。基
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应了解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
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
的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这
些都要在教学中进行选择和运用。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延续课堂教学
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
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
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这样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
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所以,网络环境下开放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
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总之,教师和计算机在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时都显示了他们的实力,两者既不能互
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应用一种新的方法把他们结合起来,减少各自的不足,
使两者的优势变得更加有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
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了。不过,对于小学语文
教学而言,相对来说,薄弱不少。为此,自己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
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
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目标,
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恐怕是难以达到的。而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广博的内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以其素材
资源的多样性、以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以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些
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果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定能发挥难以想象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趋势。用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方式实现通俗
易懂、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完全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
最初,我对“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这一命题认识不足,一直存有疑虑,
在网络环境下,结合多媒体技术上一堂语文课,该怎么去上?一堂课的时间,应
该怎么合理安排呢?是偏重知识性,还是偏趣味性呢?这和以前在课堂上运用多
媒体技术演示课件的教学形式有区别吗?为此,我开始研究小学语文课的内容特
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尤其经过几次的课堂实践,我对这一命题有了新的认
识。我以《蝙蝠与雷达》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必须选择适合信息技术的语文课文,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诚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正如《语文课程标
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
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
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
际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不要一味追求信息技术手段,不管什么类
型的课文都要生硬地添加其现代信息技术的成分,以展示教学的技术提升,这是
不可取,也是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的。
《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普类的课文,介绍蝙蝠与雷达的联系,科学家经过反
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试验非常有趣,语言生动活泼,
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这类课文比较适合运用网络环境来辅
助教学。
我班的学生对科普类知识知道不多,但求知欲强,他们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那一
小部分内容,渴望知道更多的相关知识。不过,雷达这一概念距离学生们的生活
环境还是比较遥远的。所以课文中的一些有关技术术语的描述,对他们来说还是
陌生的,一知半解的。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上网自主探究的积极愿望。另一个有
利条件是,班级中能熟练操作电脑的人数较多,这就给我们上好这节“信息技术
与语文整合”的研究课提供了必要条件。不利条件是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于
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我在
这一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学生自主上网收集资料的环节,而互联网上有关蝙蝠、雷
达的资料巨大,学生无法从中获取有益的东西,这是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学习任务的。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我在课前找人帮忙特意设计了一个专题学
习网站。网站的布局和内容紧扣课文学习的要求,使学生操作起来十分方便。
2、必须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让二者有机地融为一
体。不能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语文教学中,使其成为一种累赘,也不能把整合当成
一种负担。需要找出二者的“结合点”,使之顺其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提高
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
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勉强“掺合”在一起;如果使用信息技术
时不考虑语文教学的特点,便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
因此,在上这一类“整合课”时,一定要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在恰当的时候使用信息技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蝙蝠与雷达》一课的重点和
难点在于技术术语的理解和与动物特征的关联上。从教学重难点出发,我设计了
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由学生自读课文,初知大意后提出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地方,
如“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反射波?”“雷达是什么?”“雷达怎么跟蝙
蝠关联上了”。在学生兴味盎然又急欲求知的情况下,提示学生遨游网络世界吧,
借助网络的神奇力量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更鼓励了学生利用信息技
术,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探求知识。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象、
动画演示、文字、图片资料等,更好的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含义,此处正是本
课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3、必须巧借网络,激发阅读欲望,品读语言文字。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能拓展学习的时空,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生动
的音频、视频资料的确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但是,怎样在
这样的课堂里把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现出来?如何不失时机地把激发起来的学习
兴趣及时引导到语言文字学习上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为此,教
师必须加强导向意识,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地构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
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比如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时,学生对波的反射
不太理解,尤其对于超声波这类不可见、不可听的电波不太明白。通过上网查阅
资料,他们了解了电波的神奇本领,接着学生又去专题学习网页中的“模拟厅”,
观看了电波的发射与反射的动画演示,对这一特殊物质的活动方式有了直观地认
识,此时即刻开始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由电波的反射讲到了人的条件反射和无
条件反射,同时引导学生对统称词语的理解,如“障碍物”等。
4、让网络走进学生生活,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具。
我总是设想为我们班的学生、家长搭建了一个全心的、宽广的交流学习平台,带
领孩子们真正走进网络。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让孩子们一次次地感受网络带给
我们的神奇与精彩。学生写的好的日记、作文,我可以在网站上发表以示鼓励;
家长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尽可在留言板上和我倾谈;孩子们有什么困惑和快乐,也
可以发布在网站里和我们交流和分享。同时,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在网站中我想
设置一些寓教于乐的小栏目。结合课本,我在这个栏目中可以安排填字游戏,成
语换字这类内容,在学生饶有兴致地填字、换字的同时,也进行了成语的积累,更
调动了学生在课外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另外我还可以设置“作业平台”栏目,
将每天布置的作业内容发布在其中,供学生查对。结合不同时期教学的需要,我必
须经常在网站中添加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这样让网络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
活。我相信这一愿望不再遥远,因为数字校园网的形成,会让我的梦想变为现实。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对话交流式的学
习。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会从更大程度上去满足学生学习的这一
要求,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化,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全新的人才。为适
应这一发展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与教学带
来的种种变化,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现代
信息技术,以全新的观念来面对时代的进步。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点滴思考
吉林省临江市外国语学校李红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优势和实际运用中出现的困惑
及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也是每个语文教师极为关注的问题,观点浅陋,还望
同行指教。
【关键词】语文整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
眼,又要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目前,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有两方
面的实验,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
成作业;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这两方面的实验都很有价值,二者必须
紧密结合起来。如果结合得好,语文教学的整合就展开了有力的双翼,语文课堂
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1、省时
随着知识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如何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并在有限的四十五
分钟内有效地扩大容量,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面临的课题。而巧妙运用信息技术
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信息技术能方便迅速地处理信息,无论是文字、声
音、还是图画,都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的进行操作。这就打破了“一书、一板、
一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大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不仅只教语文,还能最大
限度地将与语文有关的内容融进课堂,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例如,每一课的板
书,如果都在黑板上展示,既费时又费力,那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思想感情
丰富,而且还涉及到很多其他内容的课文,过去学习一课,都要用三个甚至四个
课时。而现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就极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加快了教学节
奏,提高了课堂效率,用两个课时就可以了,而且教学效果非常之好。
2、融情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
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
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这样学生
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如讲授《黄河颂》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黄河大合唱》的演唱实况录
像以及关于黄河的波涛汹涌的视频,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那么诗人对
黄河的赞颂,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这些就会深深打动学生。这样,在优美的意
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学生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
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
的双重训练。
3、激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转化
为生动可感的形象,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在讲
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配了一段钢琴曲,悠扬动听,又配置了一些花、鸟、
草、树的图片,很快就将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风、
春雨,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
4、启智
传统的教学注重书本内容,学生主要是根据书本上的文字来学习的,而由于年龄、
阅历或其他条件的限制,仅仅只看抽象的文字,则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知识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领会。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并能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大自然的语言》
涉及到一年四季的气候和景象,还涉及经纬不同和海拔不同造成的气温变化和景
物差异等,而这些内容只看文字就未免太抽象了。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多媒
体系统,就能轻而易举的把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个地方的各种景物,生动形
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并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见过的知道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尽管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带来了优势,也带来了诸多方便,
然而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麻烦。
再谈谈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个小小的问题:
1、画蛇添足
有时,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运用在理科类的课堂上较为直观,很有益处(这是在
公开课上很常见的现象),而文科类的课堂上不是完全必要运用的,可有些教师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为了出彩,总是想方设法地运用课件。而事实上,
有许多课文的内容是难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动画、音乐。于是,有些教师便“急
中生智”地用了一些纯粹只起装饰作用的与内容并无关联的动画、音乐,这些东
西除了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收过去,对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毫无用处。这不能不说
是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理解上的偏差。是否需运用信息技术要根据具体的教
学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必须用信息技术来教就
一定会比传统的模式来教学更高一筹。有时反而有些画蛇添足了。
2、精力有限
平时教学中,如果每位教师都花大量的时间来制作课件,时间精力远胜于备课;
如果资源共享,找到现成课件后,只能依葫芦画瓢,有时想给现成的课件稍加改
进,以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却苦于没有资源程序,最后只能拿着课件照播一番,
效果不是很理想。老师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制作课件的能力也有限,所以,不
可能让每位教师都精通课件的制作。
3、想象不留白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多媒体能把课文的内容更形
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个优势也暗含了很大的劣势,潜伏着危机。图像把人和
景直观化、固定化,遏制了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也遏制了学生
的创造力。阅读文字,“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直观图像,至少
在外形上“一千个读者心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与创造的
空间。比如名著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存在这个弊端,这也通常是我们语文
教师提倡读原著的一个主要原因。正如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需要给欣赏者留想象的
余地,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也同样需要给阅读者留想象的余地。传统的语
文教学中抽象的文字虽不能像直观的图像那样给学生视觉、听觉的直接享受,却
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创造的空间,可以使学生获得间接的享受。
4、两极分化
有时基于网络的自主性课程需要学生的配合,并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并且
信息由单一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
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
两极分化。因此,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
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高的信息素养。这也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5、本末倒置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要提高这一能力,
“白纸黑字”的文本阅读具有永远不可替代的价值。由于电视、电影、录像、因特
网等的冲击,当今学生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文本阅读。他们宁愿看一部动画片,
不愿看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如果也被“多
媒体”垄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很难。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识
字”“读书”,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同感和文字的亲近感,而不是反“文本”弄些五花
八门的新玩意去投学生追求感官愉悦之所好。语文教学要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和认
识到文字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有生命有感情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丰富多彩
的世界。这样的语文教学者是有价值的,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提高。说到底,
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吗!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
效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
听觉、视觉感受,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困惑
与问题,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我
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整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一步步成熟,一步步前进,一
步步实现。在我们不断的探讨中,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将会拥有更
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实践和体会》禹飚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郑剑非
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寇彦敏
4、《新课程中的课程整合的理论与策略》郭元祥
5、《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恰到好处,才能画龙点睛
——我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摘要:当前的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当中,它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正因为如此,教学中也出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误区。就语文学科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
要从整合的理念出发,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恰到好处地点缀于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发挥它
的最佳的效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恰当增效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理念、内容、
方法、手段以及教学过程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的变革带来契机,充分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不过,在喜悦的背后,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当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一些误区,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信息技术是中性的,利用得好,对语文教学会起积极作用,
用得不好,也会有消极影响”①毋庸置疑,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于一体,其
对时空限制的打破,大大地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了他们的认知结构。
但是,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技术,它不可能等同于语文教学,更不可能替代语文教学,信息
技术应用得不当将会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
术,才能促进语文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培养真正的现代化人才。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
信息技术,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加上点睛一笔呢?根据我平时的教学,我有一下几点看法:
一、于教学难点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石榴》一课是一篇介绍石榴生长的一篇美文。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介绍了石榴成熟的过程。小石榴从“青绿色”到“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变化
是学生平时很难观察到的,也是学生在学习时比较难于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出画面
的内容,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这里适时地借助了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石榴
成熟的情景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亲眼观察到了这样一个难得一见的过程。教学片
断如下:
师: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生:讲了石榴结果。
师:小石榴是怎样一天天成熟的呢?你找到了吗?
生:它“先是青绿色”、“逐渐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一半儿红,
一半儿黄”
师引读。
师:同学们,平时我们可没有机会这样观察到石榴成熟的过程,作者通过他的仔
细观察给我们呈现了出来,自己读读。
生自由读。
(动画)让我们再去看看它是怎么变化的。
师:谁能读好它的生长过程?
生读得比较快。
师:你的读让我们感到小石榴一下就成熟了。该怎么读呢?
生读得慢一些了。
师:让我们一边看着它的变化一边读。
齐读。
这一段的教学借助了多媒体的力量让“先是青绿色”、“逐渐青中带黄”、
“黄中带红”、“最后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这些静态的表示色彩的词语成为了
一个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感受到了一种变化之美,让我们的课
堂充满了灵动,给学生留下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印象。信息技术很好地帮助我们
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因课文需要而有选择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利用信
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习变得更为形象、简便和高效。利用信息技
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的学习有如身临其境般真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
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我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当多媒体播放海底里奇形怪状、色彩鲜
艳、瑰丽无比的珊瑚,那些见也没见过甚至是听也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海底动
物,让学生听见那陆地上根本无法听见的声音时,“哇,好可爱呀!太神奇了!”
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之声。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全被吸引住了,眼睛亮亮
的,精神特别振奋。特别是感受海底植物差异之大时:
师:海底植物形态的差异大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有的巨藻可长达几百米,而单细胞的硅藻、甲藻却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会是什么样子?
生:闭眼想象。
师:想看看吗?
老师先出示一幅巨藻的照片,然后运用信息技术,用“放大镜”在巨藻的旁边显
示出微小的甲藻,让学生对比、感受。
这一直观的比较,让学生立刻就领会出它们的差异有多大了!
三、选择好适当的时机,让教学事半功倍。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选择教学时机。根据实践经验,一般在下列时机可以考虑
应用信息技术。课前激趣,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完成学生与课文的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语言文字过于抽象而学生难于把握时,可以应用信
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变抽象为具象,使文字处理内容真实可感,缩短学生理解上
的距离;当课本资源匮乏,学生急需了解更多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
供信息资源环境,便于学生广泛地获取知识;当学生进行知识探究过程中,可以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问题的学习工具;当学生需要协作解决问
题或寻求协作时,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实现跨地域协作……凡此种
种,都要以适时作为尺度。
例如:口语交际课《父母的爱》。上课开始就用音乐导入,播放歌曲《母亲》,
结束时还恰到好处地播放了《感恩的信》,用音乐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激发学生
想象,启迪学生思维。为他们的表达营造一个轻松而容易被感染的空间氛围。再
比如:在教学《赶海》一课,揭题时我先播放一首《大海呀故乡》的歌。当播放
完这首明丽、愉快的歌曲,学生还沉浸在优美动听旋律中时,我停下音乐问道:
“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美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海边看看,去领略它
别样的美。”(读题)这样的导入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
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总结
“教是为了不用教”,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创造
性。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要视具体的培养目标而定,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
教学服务,让我们努力用得恰到好处,为语文课堂带来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①顾明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载《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好“学习雷锋活动”主题班会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好“学习雷锋活动”主题班会
摘要: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德育的文化视野,创造了新的德育文化环境和手
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工作
2009年3月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以促进整个学校道德风尚的建设,并在其中
发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多
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各班上要求召开一次“学雷锋,树新风”的主题班会。
在班会课上,我首先在首张幻灯片上展示了这次班会的主题:“学雷锋,树新风”;
结果下面很多学生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有几个平时爱唱反调的同学说:“看来
今天我们又得洗耳恭听老师所讲的道理了!”我说:“你们猜错了,今天我们上
网去了解雷锋。”“上网!”学生马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打开雷锋网站(/leifeng/),马上出现很
多栏目:雷锋照片、纪念馆、世界影响等。我让学生们看了雷锋的照片,还带他
们参观了雷锋纪念馆,了解了雷锋的世界影响,使学生能够较清楚地认识到了雷
锋以及雷锋精神。
接着我又打开了雷锋纪念馆网()大家再
一次看到了雷锋的画像,同时还听到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的歌曲,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些学生还跟着唱了起来。紧接着我点击了“音像
作品”中的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MTV)”,学生十分感兴趣,并且
跟着学唱起来。还用了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欣赏了黑白故事片《雷锋》的片段。
之后我问道:“同学们,我们经常说学习雷锋,究竟学习雷锋甚么?”几乎是异
口同声回答道:“做好事”,我接着问道:“还有吗?”……同学们都说不上
来了。我说:“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雷锋有哪些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点击“成
长历程”,与同学们一起看雷锋参加解放军后的历程……同学们边看边说雷锋的
精神”“处处关心集体,一切服从工作需要”、“钉子精神”、“对待象
春天般温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为社
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点义务,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傻子精神”、
“团结友爱”、“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人民的勤务员”、“高度的使
命感、责任感”、“孩子们的知心人”、“谦虚谨慎”、“做革命事业中一个永
不生锈的螺丝钉”、“虚心学习,刻苦钻研”……通过介绍雷锋的成长历程,同
学们深刻了解了雷锋的精神,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后来再点击同学们非常感兴
趣的“雷锋日记”、“雷锋画像”等等。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从始到终,同学们
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同时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使同学们对雷锋以及
学习雷锋什么精神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思想品德、行为准则上有了明确的学
习目标和榜样,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班会课,使得本班学生在“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中为我校贫困生捐资
150元。
同时经过这次班会课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拓宽德育的
文化视野,创造了新的德育环境。据此,我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德育教育工作
有较大推动和促进作用:
1、信息技术下的德育内容更具有广泛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堂成功的班会课,一项有效的教育,总要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如果德育教
育存在信息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只有老师的空洞说教,这样是很
难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因此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信息技
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在网上是非常丰富的,可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通过
网络共享德育资源。“学雷锋,树新风”的主题班会,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
余时间去查询雷锋的有关资料、摘抄雷锋日记、寻找出身边的“活雷锋”。
2、信息技术下的德育教育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
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一板+一笔+一嘴,(即一块黑板、一枝粉笔、老师的
一张嘴)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
仅仅是文字,还有声音、图片、动画、影视画面等等,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感官
去感受、去理解,并去追求实践,以解决自己思想上的障碍,多媒体信息技术不
仅给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条件和效果等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而且使学生全方
位、多角度感知德育,强化德育内容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学校德育
工作的开展另辟新路。
3、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可选择性,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彻底地改
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
在德育教育中,将信息技术与面对面教育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改变
以往在教育中的从属地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去搜集多方面的资料,这样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
特征。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培养,以
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一个班上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们可能打字速度快,或画图水
平高,或是对电脑操作有特殊爱好……,这样教师可以给他们机会表现。比如,
成立电脑小组,制作表格,设计贺卡等等,给他们一个表演的舞台,这样他们就
会找回自信和自尊。利用网络,给出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收集有关的资料,发
挥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
条件。
利用信息技术的德育教育可以把德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使德育教育的效果
得到最大的发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将扮演
重要的角色,以推动德育教育的开展,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新的活力。
班主任工作因信息技术而更精彩
2007,难忘的一年。我校被列为信息技术实践校,身为今日学校的教师倍感荣幸。
在信息化、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为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科教学效率。那么,能不能
尝试将现代技术融入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去呢?带着这种思索,我在班主
任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信息技术与班主任工作整合。
我校是地处南汇边远地区的一所农村薄弱学校,随着本市户口政策的开
放,本地居民大多迁往上海市区或南汇近郊;而农场及洋山深水港的开发,
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使得本校的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地生源的数量
远远超过本地生,而留守的本地生又都是是学习和行规表现较差的。家长无
论是上班族或是农民、打工族,对自己子女的教育要么没有正确的认识,要
么没有适当的教育方法,要么就是存在严重的“代沟”心理,要么就是无暇
顾及,因而存在家长教育的空缺或错位。由于受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周边社会
环境的影响,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多种不良习惯和不健康因
素:有因家庭贫困自卑自弃的,有只看社会阴暗面观点偏激的,有单亲家庭
心理受到创伤的,有条件优越家长失控的,有自制能力弱的,有不讲卫生的,
有语言粗俗下流的等等。以往班级中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形成学习风
气。导致部分同学随波逐流,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过分强调自由和自主,自
觉或下意识地抵触各种规则、规定及法则,法律意识淡薄。
反思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
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教育多,个体选择少;德育方法简单化,德
育手段单一化;学校道德教育缺少活力,缺乏魅力,远未能发挥其促进人的
精神发展和人的心灵成长的积极作用,德育教育形同虚设、收效甚微。
因此,必须从改进德育方法入手,改变“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的
被动状况,研究探索新的德育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结合信息技术与德
育教育,开辟德育新途径,改善我校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教会学生为人的道理,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
探索与研究。
一、将信息技术深入班队活动,使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导向,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第一
位。而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班团队活动展开的。
(一)主题班会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传统的班会课,一般是教师在台上总结班级一周内学生的不足与成绩,
并且对今后班级做具体的工作布置,教育内容死板陈旧,相反学生则处于被
动的地位,只是聆听老师的教诲,执行老师下达的任务,而不做深刻地思考,
导致了德育教育收效甚微。在经过我的大胆改革——将信息技术作为班级管
理手段后,班会课新颖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参与班会课的主动性提高了很多,
增加了对班会课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德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了使每次班队活动都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
印象并指导自己以后的言行。课前,我都要针对班级实际确立主题,围绕主
题认真策划,制作出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中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记得开展“面对挫折”主题班会时,我在网上下载
了名人及特奥运动员战胜困境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又下载了《水手》、《阳
光总在风雨后》等歌曲,还搜集了班级中不怕困难的学生照片,精心制作成
幻灯片。让大家在身临其境的图片、动听的歌曲声、真实的动画影片中受到
鼓舞,立志做生活的强者,勇敢面对成长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困难,牢记这次
班会课带给大家的震撼。相信经过这次生动的班会课,我班的孩子都能坦然
面对挫折。
(二)中队会也离不开信息技术
中队会是学生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我也尽可能为每个学生的能力锻炼
搭建了平台。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
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求知欲望,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同学们
参与中队会的设计、策划、运行的整个过程以及背景媒体的制作。以小组为
单位上网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
际能力都将得到培养。同时,在准备过程中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
力、统筹安排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德育也得到了有效的渗透。中队会使学生
在尊重和鼓励中培养创新情感。在创新中获得的成功喜悦。特别是学习的后
进生,在活动中享受成功与自豪。学生参与中队活动的过程,就是德育教育
的过程。
(三)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为了确保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班会应由主题化向专题化方向发展。
实施专题班会是突破现行班会课瓶颈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所谓专题化班会,
是在充分吸收主题化班会的优点的基础上,对某一个专题进行持续深入地探
讨,以实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德育培养的目标。这学期,我在班级中开展了
系列专题教育,比如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时政教育等。在上海
教育资源库或其他网站中搜索相关视频,为学生播放。逼真生动的画面,动
听悦耳的声音创造出的多刺激学习情景,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清晰化,
让学生们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每次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达到
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通过与同学的日常聊天和调查问卷中得知,孩子们更喜欢带有信息技术
的班团队活动。是啊,谁会喜欢简单枯燥的说教呢!
二、将信息技术深入班级管理,使班级有了家的氛围。
(一)通过充实班级网页增强班级凝聚力。
这学期,教室电脑终端的安装为我们的班级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色彩:我
们可以在教室里一起装扮我们的新家——班级网页。
开学伊始,我们就在家校互动网站的班级首页上制订了班级座右铭:莫
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用岳飞的名言来勉励自己,珍惜时间,努力奋
进。接下来,布置新家的活动就开始了。
号召大家积极登陆班级网页,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兴趣,加强班级凝聚力。
学生可以在班级网站上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展览自己的习作,
可以将他们对班级建设的意见、好点子或他们学习生活上碰到的难题通过电
子邮件传给我,一些不好当面讲的话语也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传递。这样,
通过及时的沟通,问题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比如,某个学生取得了小小
的进步后,我立即发封邮件祝贺并鼓励他再接再厉;某个学生过生日,发一
张电子贺卡送去老师同学的衷心祝福。轻轻一键,加深了师生的情感沟通。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
日常生活中我也注意积累,只要是班级或学校一有活动,我就用数码相
机给孩子们拍照。在校运动会上,我为孩子们拍下那紧张的一刻;在奉贤申
隆生态园中,我为孩子们拍下那快乐的一瞬;在话剧演出现场,我为孩子们
拍下那凝神的一幕;在课间,我为孩子们拍下那动情的一瞥……让他们的生
活留下美好的影子。把这些照片上传到家校互动的班级网页或学校网站,大
家不时找出来看看,感受一下家的氛围。自然而然地,班级中出现了很多互
帮互助的现象,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更深了。
不久前,我还带领孩子们在网站上申请了属于我们自己
的同学录,让我们团结在这个大家庭中。即使毕业,即使在异地他乡,不受
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都能再聚首。
这个家真大,真温馨!
三、将信息技术延伸到家校联系,使家校合作更为紧密。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要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
量。所以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们对2007年在校生的统计中发现,本地生占的比例只有14%,而
且大多智力状况中下,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行为习惯较差,家长要么是去上
海市里打工,要么是农民;比例占到86%的外地生中,家长文化素质也普遍
偏低,极少数的家长具有高中或是中专学历,大多数的家长只读过小学(其
中包括只有一、二年学习经历的),甚至有的家长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
由于家长文化素质低,在本地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所以大多从事打渔、种
地、回收废品或打临工,经济收入难以保证,外地生大多居住于外地人聚居
区内,条件再差的就居住在海边的简易房内,水电不通,生活环境很恶劣。
大多数家长都忙于生计,休息时间不固定,甚至个别家长经常在外,这样以
来,与子女相处时间短暂,沟通也相对较少,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不管不问。
只是在家长会上露一面,如果孩子考试分数低,不问原由就是一阵粗暴的对
待,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关心。家长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教育方法令人担忧。
因此,我对每学期的家长会更为重视。而简单的言语介绍不能引起家长
们的共鸣,于是积极搜集学生的各种表现材料,制作成集图片、声音、视频
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展示课件,向家长汇报,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在校的
生活。
家长也需要学习,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这学期第一次家长会我是这样
安排的:先用轻松的音乐迎接家长的到来,然后请家长观看我制作的幻灯片,
了解孩子们半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情况,接着欣赏我用数码相机拍下的学生点
滴生活照片,分享孩子们的在校生活,而后阅读我提供的优秀家庭教育文章,
如《我们怎样做家长》、《中学生父母必读》等,再一起浏览关于家庭教育
的网站。会后家长们也感慨:“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我们做家长的也
不能落后。一定配合老师,使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平时,也不忘与家长们沟通。利用学校网站和家校互动网站,与更多的
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方法,满足资源共享。每天我们教师把学习的内容以及孩
子回家后要完成的作业发到“公告栏”上,以短消息的形式发给家长,这样
家长就能很快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回家后能有针对性的辅导孩子。
有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孩子更加懂事可爱了,班级的学习风气
更胜一筹。
总之,信息技术这个平台给我们老师和家长、和学生的交流带来了方便,
为我们的工作添上了翅膀。。
四、将信息技术渗入课余时间,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寥寥无几,对电脑的接触
也仅限于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如今忘得七七八八。于是我找机会就带领大
家使用计算机,并做必要的讲解,把我所了解的电脑知识教给孩子们。为那
些初中毕业就准备谋生的外来务工子女,增加一项技能吧!
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上一些有意义的网站。
我常常上网搜索各类名人名言、成语故事、美文,有时也将一些名人奋斗的
故事推荐给大家,力求每天中午让学生知识上有所收获,能力上有所长进。
这样日积月累,我班的孩子已掌握了不少的名人名言,不经意间还能灵活运
用呢!另外我还给这些精妙的语言加上生动的图片做成幻灯片,每天,孩子
们不但没有把理解、记忆这些名言、故事当成负担,反而让孩子们在懂得更
多的道理同时带给孩子们一份好心情。
我们班的学生常自豪地说:“生活在八(1)班真好!”要问为什么,
他们会一哄而上,抢着回答:“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上网听歌曲,陶冶情操”、
“我们可以登陆上海教育资源库欣赏成语故事,增加知识面”、“我们还可
以在网上搜集天文地理、纵横古今的资料,扩大视野”……
让学生感受到网络所带来的现代化气息,感受到时代的步伐。通过网络,
农村的学生能够天南地北,任意遨游,从一个小小的窗口了解全世界。
在信息技术的陪伴下,我的学生们正健康茁壮地成长。
信息技术的实践,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是无限的,应用范围是广泛的,开发的潜力也是无穷的。愿我们的老师真正
使用好多媒体技术,开拓班主任工作的新境界
浅论班主任工作中的信息化处理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信息化多媒体数字化通讯手段
内容摘要班主任工作的信息化处理就是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数字化、现
代通讯技术等手段改变单一的说教,全方位立体型进行多渠道教学,加强学校与
社会、与家庭的联系,让学生得到多层位的感官刺激,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信息化的英文拼写是informationalization,是指新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
普及应用导致的信息传递时空阻碍性的消失,在信息基础设施到达的地方信息可
获得性趋同。也被理解为与此相伴随的社会组织之形式及其属性。
信息时代是一个瞬息之间产生颠覆性变化的时代,面对这些变化,班主任工
作也需要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遵循教育规律,获得最大的效益。信息技术以其
独特的魅力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刺激,让人欢喜让人忧,如何对信
息技术恰当地进行甄别,有有效地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
作,是新形势下每一个班主任都要面临的问题。
这里的信息技术包括常用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应用、数字化、通讯设施
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利用这些先进的手段,可以改变简单的说教式思想
教育,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理解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调整学习
状态;班主任加强对班级的科学化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单一的说教
方式,用故事感动人;用氛围感染人;用科学的数据说服人;创建和谐的家校环
境,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挥起最大潜能,
成就自己的人生。
一、信息技术与班主任工作整合的可行性、必要性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从这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班主任即是个管理
的岗位,又是育人的岗位。“管理”本身的含义包含对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
评价、指导,对于班级学生的管理,就包括和每一位学生相关的数据(年龄、住
址、电话、特长、评语等等),班级集体活动的数据资料(军训、法制教育、评
先评优活动、运动会、成人仪式、联欢会等等的影音资料)的管理。“育人”指
出了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处在生长发育、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
阶段的人。如何提高德育的效果,把“育人”工作落实到实处呢?我认为改变传
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是关键。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数据管理功能,这对于班主任完成管理岗位的职责
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利用数字化产品的搜集信息功能,记录动态的、可视的学
生成长档案;借助信息技术的信息加工功能,创设教育情境,达到育人目的;利
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扩展了家长与老师的交流平台;由此可见,利用信
息技术开拓德育工作的新模式,不仅可行而且是必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
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
二、信息技术在班主任工作应用实例分析
(一)多媒体班会、网络信息平台,探索教育新载体
1、系列多媒体班会,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班会和其他学科一样也
要有主题、有目标、有设计、有组织,也应该有它的系统性。学生的任何思想工
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制定班会计划时,就应考虑采取组织开展同一主
题的系列班会来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目的。
据调查,学生最不喜欢的班会是老师说教式的班会,当然学生最喜欢的是活
动型班会,然而活动型班会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采用活动型班会形式开展系列
班会显然非常不现实。如何既节省时间又吸引学生呢?让信息技术与班会整合就
可以解决了,下面就介绍几例在我所带的旅游专业班的班会。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的问题学生,学困生。中小学阶段,长期在班
级中被忽略、被歧视的现状使得他们自卑而敏感,并且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生
活得过且过,因此容易造成他们即使进入新的学校,起初仍然是一种无所事事,
“混日子”的思想主宰着他们的生活,也很容易造成盲目—自暴自弃—自我放逐
—甘于落后—流入社会,继续混日子这样的恶性循环。针对这一现象,我首先收
集了许多中外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的音像资料,让学生看到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的
光明前途,让他们每一位学生都感到中职学生也有前途;同时,广泛采集已毕业
学生的信息,让往届学姐学兄的成功案例感动在校生,让他们从身边的成功人士
的成长经历,看到自己的前途,重拾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当达到视觉上的震撼效
果之后,及时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帮助他们进
行初步的人生规划,并注意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目标切实可行,让他们
看到眼前的成就,展望美好的前景,打消被动消极的念头,做一个充满朝气,满
怀自信的青年。
。多媒体系列班会,使得思想教育有了系统性和科学性;多媒体班会使得教
育手段和方法发生变革,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由情悟
理,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2.网络信息平台,架起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家长作为学生的法定监护人他有权利和义务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和班级的真
实表现。可事实上中职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尤其是山区学生,召开家长会虽然行
之有效,但是由于交通费用和时间问题,很难召集齐家长。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
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根本不可能千里迢迢回来参加家长会。开通校讯通业务,
通过手机信息或者网络平台跟家长适时进行交流。告知学生的行踪、反映学生在
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让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有时,通报学校
的重大事件的信息,让家长解读学校的教育理念,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让
先进的思想得到传播,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季节变更、
传统佳节到来,也可以通过短信平台,为家长送去一声问候,话语不多,尽显学
校的人文关怀之情,让家长在轻轻的感动之后,增强对学校的信心,也可以起到
稳定生源的作用,这个结果,无疑是让班主任非常头疼的“生源稳定”工作出现
了另辟鼷径、柳暗花明的局面。
3.利用多媒体系统,引导学生的时尚观念。
这一代学生,从一出生就被动接受着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的冲击,这些信息
有的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让农村的孩子不出家门也可知天下事,让他们敏感而博
闻,但是各式各样的信息鱼龙混杂,整天被关闭在校门内的学生难辨真伪,这些
看似绚烂夺目的信息却又成了学生成长道路上摇曳多姿却带有居毒的罂粟花。由
于我们常说的“代沟”的存在,班主任不了解十六七岁孩子热推的“非主流”、
“文火星”“魔兽世界”“快男快女”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很难知道“90后”
这个群体究竟在想什么,想做什么。面对叛逆而孤独的孩子,你很难走进他的心
里。所以,当你苦口婆心地跟他讲他的行为是如何背拗规律的时候,他却在心里
嘲笑你的“老土”和“无知”。这个时候,最有效的方法是你先知道他在“想什
么”,然后再告诉他“该做什么”。多媒体、影像资料、网络无疑给你带来了了
解他们的机会和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我们必须学会
运用网络,运用多媒体教学,先拉近跟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信任你,再为孩
子们甄别筛选出阳光、健康的知识,比如看“快男快女”不能只关注他们成功时
候的绚烂,而更要关注他们奋斗过程中的坚韧。鼓励引导学生唱励志歌曲,看竞
赛类节目,接触科技知识,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在网络世界获
取真正的“宝藏”。
(二)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让学生书写自己的历史
因此利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对学生日常
生活的搜集,例如:上操情况、班级板报、班级日志等各方面。对班级重大活
动进行全程拍摄。如:军训、主题班会、元旦联欢会、成人仪式等等,往往是学
生终身怀念的活动。记录下这些活动,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足迹,并且告诉他们毕
业时每人都会收到记录自己高中生活的光盘作纪念,学生自然会很珍惜自己的成
长历程,愿意记录下最好最美的一面,书写自己最绚丽的青春,因而自然激发了
学生的进取心。每次回放这些活动,重温过去的过程,也是学生总结自己、发现
自我的过程。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家长给我来电话说:“看了孩子的毕业纪念光
盘,我女儿特别自豪,她非常爱这个班级和学校的老师,我们通过老师们的寄语
也同样感受到老师和领导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你们象家长一样珍视自己孩子成长
的轨迹。谢谢你们,我的孩子真的很幸运!”另外,“毕业纪念光盘”免去了写
纪念册的耗时和伤感,有利于稳定高三毕业阶段的学习状态。伴随着现在电脑技
术的发展,现在有多款软件都可以实现电子毕业纪念册的制作,近几年都是学生
自己动手完成的,而且越做越好、越来越专业。学生不仅收获了感动与感恩,同
时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面临走出校门就进职场的现
状。学生的就业思想准备、就业方向的选择,是在校的必修课。从二年级开始,
各专业班都开设《信息技术应用》这门课程,班主任可以跟该课的任课教师结合,
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自己的感兴趣的职业,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并让班主任
帮助进行筛选,选出真实的信息,在技术上予以支持,帮助学生制作个人资料,
并学习网络模拟求职,向学生灌输一定的职场礼仪知识和技巧,减少学习与就业
之间的距离,为自己毕业后的择业打好基础。
在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做班主任工作同样要搭
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车。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能使班主任复杂的工作在“硬件”
建设上全面、简洁、明朗、形象、直观、提高效果。再加上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软
件”处理方面的爱心、耐心、细心等,我们班主任工作就既人性化又现代化。信
息技术不仅可以让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得心应手、事半功倍,而且学生在喜欢中、
感动中、享受中就自然接受了教育。这才是现代学校思想教育的先进模式。
与它“亲密接触”——谈现代信息技术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
的运用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知识、娱乐生活等各类活动的重要支持
工具。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生动形象的特征及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实施环境。
网络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娱乐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如何运用现代信息
技术对信息资源与班级管理有效地整合起来呢?作为班主任的我,一直在实践与探索。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连接师生间沟通的“桥梁”,使师生交流“无禁区”。
和谐的班级是洋溢在师生脸上教学相长的创造和快乐,是学生对班级的一种眷恋和依赖。而信息交
流、沟通是班级组织的“神经”和“血液”。
在现实中,班主任必然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但有时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居高临下的无形压力。尤
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的变化而不愿把心里的话告诉家长和教师,却在陌生
的网络中寻找倾诉的机会。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变成了“网友”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少了一种拘
束和顾虑。那么教师为何不来个“顺手推舟”,为他们设立网络聊天的渠道呢,将他们的兴趣吸引到“主旋律”
上来,进一步用好网络资源。
在班级管理中,我利用QQ聊天架起与学生间的“连心桥”。我还聘请学生为QQ群的版主,明确版主
的职责是维护这个QQ群的有效作用,并带好头,每周向班主任汇报一次自己的工作。我还引导学生通过
电子信箱、网上论坛等方式向教师反映各种问题,如学生对管理班级的建议、对班级中一些事情、现象的
看法等。通过QQ聊天、电子信箱、网上论坛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使班主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班级情况,
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默契,班级管理更加民主与科学。
上网的时候,班主任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上网时间和内容,监督学生及时完成作业,一起讨论学习
问题。然而,学生沉迷网络已经成为最令班主任头疼的一件事。学生上网的动机是想打游戏,想在游戏中
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要想尽可能少的学生上网成瘾所采用的方式,就是我们和学生一起上网,与学生之
间多交流、沟通,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端正学生的上网动机。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师生“联袂打造”全新的校园生活,完善班级日常工作管理。
一个班级有良好的班风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师生共
制定班纪班规,营造一个民主、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集体。针对班级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
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班级班规。它包括课堂纪律、课间要求、考勤制度、
奖惩制度等。我用Word应用程序制作出班纪班规初稿,上传到班级博客、QQ群上,多渠道征求学生意
见并进行修改。刚开始有抵触情绪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提出了若干意见,经商议也被采纳了,
这样一来,班级班规得到了全班学生的一致认可,实施起来也更加有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班级管理更有条理、班级资料查阅更方便,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网页,
全面、完整地记载班级的各种信息,提升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的时效性。
我应用Word整理制作班级电子“通讯录”;通过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统计出班级家庭
经济困难的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情况,应用Excel程序建立详尽的班级“学生电子档案”。我在班级网
页中“班级工作管理”这版块记录着班主任每周工作计划及总结、“学困生”转化记录、学生谈话记录等。我利
用已建立的excel电子文档资源,在班级“学生成绩管理”版块中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例如,学生各科每次
的成绩评定,每学期学生的评语表等。我在Word中打印学生成绩通知单,然后根据学生家庭的实情,有
上网条件和E-mail地址的家长通过电子邮件群发功能寄送成绩通知单,这样一来,有少部分家长就不必因
为工作忙碌而没时间来拿孩子的成绩单而烦恼了。
我还在班级网页上设计了许多学生自主管理版块,例如:学生座位表、班级课程表、班级考评量化
与奖惩记录、班级值日安排、班级日志、班级会议记录等。我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网页的策划之中来,因
此这些项目都实行“秘书负责制”。每位“秘书”负责项目都有明确的记录,对于表现突出的“秘书”给予奖励。
这样,班级网页不但将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还提高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而且每个人都会
收获自信和成功。这种管理,学生不再是被动,而是主动参与管理,我们是在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
同时在管理中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学生的干劲就更足了,能力提高得也很快。
文字的记录不足以记录下学生的校园生活,为此我充分利用网页的相册功能,记录下学生丰富的校
园生活。为了送给班上学生一份值得收藏和回忆的毕业礼物,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活动或班队课活动
时,我通过数码相机收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带领学生应用多媒体技术处理手段,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
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由师生共同完成一份很珍贵的、有意义的毕业作品。
我还将相册的功能与“评优”工作相结合。评选优秀是每个班主任每学期都要做的工作,那如何让“评
优”工作更能发挥它的真实意义,而不流于形势呢?于是我尝试利用数码相机给表现优秀的、进步突出的学
生拍照,让这些优秀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外景,做出有自己个性的动作,将他们的照片制作成个性证书,
并上传到我们班级网页的相册里。这种新颖的方式,漂亮的照片,个性的证书,大大调动了学生在各方面
的表现积极性,在短期内我们的班风班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变得更加向上,更加充满活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吸收家长的“金点子”,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教师的个人智慧毕竟有限,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级管理方面,家长往往会有许多“金点子”,
班主任可以利用网络聊天工具与家长联系、沟通,吸收家长的“金点子”,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及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而家访是我们教师和
家长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手段之一。但教师工作比较繁忙,难以做到对每个学生
都上门家访,而请家长到校也有诸多不便,请家长来办公室当着诸多教师的面数落学生,家长都有一种“挨
批”的感觉,十分尴尬。随着科技的进步,家访的形式越来越多的被电话所取代。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达,
网络便可以完成这一工作,通过Email、网络视频或聊天工具,随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至少可以避免家长
见到教师时的尴尬局面,互相协作共同教育好学生。
我充分利用QQ和邮箱与家长进行沟通。我和家长约在每个周末的晚上8:00-10:00同时在线,
利用QQ进行沟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这个时间里相互的交谈,共同讨论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家长
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孩子在校各方面的情况。家长也可以通过邮箱给我进行留言,及时做
好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映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网络交流,我还把全班每个学生的特点,
在校表现等记录及时记录在班级网页中,家长可以一览学生在学校的成长轨迹。
我还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开好每次家长会。以往的家长会一般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老
师讲话,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激发家长配合的积极性,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教育自己的
子女,家长会我使用了多媒体教室。会上展示班级主题班会的录象、课件,让家长们从网页上了解自己孩
子的在校表现,同时展示我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让家长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的孩
子,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紧迫感,促使他们更加关心孩子的成长,促使每个学生的更大进步。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其成为班级各项活动的“提味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晨会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阵地,通过晨会布置每日常规、表扬先进、提出希望、解决纠纷等,这些工
作总是通过比较枯燥的说教来完成,学生常常把这些当作“耳边风”,对学生的触动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信
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开始成了我们晨会上的“甜点”。我们每周一在晨会上安排“国旗下的讲话”,周二在
晨会上给学生们播个哲理小故事,周三学生背诵“古诗词”,周四进行“时事政治”讲话,周五开展“安全、卫
生小常识”,这些话题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却牢牢锁住了学生的眼球,既改变以往晨会的枯燥,也教会
了他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口头说教管用多了。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让多媒体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午休时的“甜汤”。中午在校休息时间比较
长,学生们总是在教室里或操场上打闹,常常会发生一些不安全、不文明事件,有时因玩耍过于疲乏而课
堂上睡着。于是,我利用午休时间在教室里播放一段《三字经》或《弟子规》或古诗词的歌曲,有时我就
播放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热播的动画歌曲,有时我还会奖励他们看一段动画片,这个过程学生不但得到了
愉悦与放松,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此一来,原本令人头疼的午休时间,由于现代
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班级一下子变得井然有序。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网络而变得更加精彩,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参与,给本来就具有活力的班队课
又注入了“提味剂”。因此我们应该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生各项班队
活动。
以往的班队课没有现代的多媒体,开展一些活动总会受到限制。但自从多媒体进军班队课后,学生
们的表演热情和兴致更高了。如:二年级的主题班队课《我们在成长》,在学生交流一年时间中的点滴收获
后,开始展示自己各种收获。有的学生现场展示自己的铅笔字或者绘画,有的学生朗诵古诗《鹅》、《村居》,
这都需要开启背景音乐来烘托。
再如在五年级“心系汶川,爱心捐款”的主题班队课上,我播放了一组汶川震后的图片,这组画面给了
学生震撼,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同学们都被深深感动着,有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有的不禁泪流满面。
于是我继续播放了一段抗震救灾人员现场救灾的录像,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为灾民们做什么,从而
发起爱心捐款,同学们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如果没有多媒体信息技术,光靠教师语言的描述,很多同学
是无法想象到灾民所遭遇到的灾难和痛苦,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顺利完成了主题班会的任务,而且激
发了学生的爱心。
我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实现德育创新,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借助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我请科任
老师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Word文档的编辑、PowerPoint等软件的操作。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精选各种图片或短片,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自制出动画课件。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主持,使班队
课开得有声有色。如主题班队课《地球只有一个》,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了以环保为主题的动画课件,
其目的是让大家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要想让地球天蓝地绿水长清,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把我们的学校、教室的卫生环境保护好,使之能在舒适、干净、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增强全班同学的集体
凝聚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我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因材施教,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针对那些沉迷网络
玩游戏的学生,我特意在网上开展汉字录入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意识到网络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从而将
兴趣从游戏中转移。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去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我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自己所感
兴趣的内容,将其组织成一个话题,再利用班队课向大家介绍。这样学生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知识、信息,
也提高了他们处理信息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而且引起了那些学困生的兴趣,让他们也体验收获的喜悦。
综上所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一个平等、互动、民主、和谐的班级有着重要作用,它改
变了传统的班主任工作管理模式,为班主任工作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和活力,增强了班级管理的时效性,
使班级管理更科学化、民主化。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由于自己的水
平有限,还有更多的网络化班级管理方式没有能被充分利用。如何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管理
班级,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不过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我们的班级管理水平一
定会伴着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和谐班级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倪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班主任教育艺术》刘守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漓江出版社2008年1月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22:4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47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