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
所有的孩子都将成为我们
——《小人国》纪录片观后感
写在前面:
电影《小人国》是摄制组于2006-2008年间拍摄的位于北京郊区的一所名叫“巴学园
1”的蒙氏幼儿园2。真实记录了一群2-6岁小朋友的生活。影片以第三视角记录了辰辰、
南德、池亦洋等小朋友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以及游戏等各种景象。
本文为《教育心理学》的课后作业,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李跃儿和她的芭学园
教育是脚,孩子是鞋。鞋合不合适,只有脚最有发言权。无论是从《床边的小豆豆》
里面的巴学园,还是到《小人国》、《成长的秘密》里面的芭学园,都塑造了这样一个乐
园:它使得,每一个从事幼教的老师都希望到这样一个地方去教学,每一个家长都希望送
自己的孩子去这里学习,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到这样的场所成长。
芭学园认为,孩子就是那只有感受、有使命、有需求的脚,教育者就是给这样的脚造
鞋的人。我们要造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就必须要忘我地感受孩子,了解孩子、研究教育、
是我们成为有感受力、尊重孩子需要、能力高超的制鞋人。[1]
1.1芭学园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目标
李跃儿提出,芭学园采用的是建构主义3的教育思想,对儿童所处的环境进行有目的的
设计,对教育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组合。[1]但更普遍的观点认为,芭学园更符合蒙氏幼儿园
的特点(当然,这与建构主义思想并不矛盾),即:
1.教学观点尊重儿童发展客观规律,以儿童为中心
如,影片中多次出现教师与儿童对话,均采用尊重和平等的视角
蹲下或坐在儿童身边与其交流,使用真诚的语言,耐心的倾听,使用“你觉得……可以么?”
而不是命令性的语言。
2.教育核心是对儿童的引导和启发
对待“孩子王”池亦洋,采取耐心的引导和说服,启发池亦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利
1由李跃儿和她的先生徐晓平及其团队,建造的致力于对孩子的人格建构进行正确帮助的教育机构。原
名“李跃儿巴学园”。2010年改为“李跃儿芭学园”。
“巴学园”一名来自于日本儿童文学《床边的小豆豆》。主人公小豆豆所在的幼儿园名为“巴学园”。
2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创立的蒙氏教育为主要教学理念的幼儿园,与传统幼儿园
不同,采用混龄、“非标准”的教育方式、以儿童视角为中心(而非成人视角)为宗旨的一种幼儿园办
学形式。
目前蒙氏幼儿园在中国一线城市逐渐兴起,水平参差不齐,有待家长进行甄别。
3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发展教育学基础上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
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
范文.
于与其他小朋友之间建立友谊,在这里,教师承担了“脚手架4”的作用。
3.环境自由且混龄教学
芭学园分为手工区、文化区、娃娃区、综合搭建区、户外大型木工区,室内木工区等
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有自己的布置特点和功能,儿童可以自行选择。芭学园不采用分班制,
2-6岁的儿童混合教学。
而芭学园的教育目标5[1]也符合蒙氏教育的教学目标,帮助孩子建构起道德自律的人格
特质和支持孩子一生幸福的十五项教育目标正对应蒙氏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心理品
质,构建健全的人格;帮助孩子建构起有利于生存的基本能力及建构智力自主的思维模式
正对应儿童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即技能的培养学习。
片中所有的吃饭、穿衣环节均为小朋友们自理,可以看到儿童自己打扫院内卫生,在
教室玩耍过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扫清理、还原归位。同时,对于现实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实
际问题,也做相应的引导教学如:客人来家,如果不希望客人动自己的东西要跟客人讲明
原因。同时混龄教学也将社会上存在的“挑战”,如何和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如何和比自己强的人相处、如何与比自己弱的人相处,带到了幼儿园内,是儿童的人格构
建的更加健全。(后文将对园中小朋友如何与池亦洋相处,以及池亦洋又是如何学会与他
人相处的做详细阐述。)
1.2芭学园的两大特点
1.2.1尊重而不放纵
值得注意的是,芭学园并不是“放养”幼儿园,它尊重儿童,释放儿童天性,不在所
有事情上都加以条条框框。但与此同时,又不放纵儿童的行为,在儿童犯错误的时候及时
进行干预和引导。蒙特梭利早在19世纪初提出了有关纪律教育的思想。强调积极主动的
纪律,强调幼儿秩序感的内化。[4]
常规的幼儿园更多的是强调纪律,甚至坐下要手背后,或者双手放在膝盖上,睡觉不
许出声,而这种行为训练,除了“服从”以外,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芭学园更多的是强
调如何正确地表达在社会或社交生活上必须具备的言行举止,符合普遍意义上的社会期
望。比如在课堂上举手发言,集体活动时服从集体活动的安排,以及在有规则游戏中遵守
相应的规则。片中由于池亦洋违反了课堂的规矩,被大李老师请出了课堂。
由于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学前期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6,但同时又不具备观点采择能
力,这时的儿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他人的观点,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情绪,这时便
需要成年人进行引导,树立正确的秩序、规则,比如排队,尊重他人把话说完等。片中幼
儿园老师多次引导儿童正确理解他人的情绪,“这是一种情绪宣泄,我有时候也会哭的”、
“他是不小心,不是故意的”,通过教会学龄前儿童正确的理解情景,可以引导他们不轻
易认为他人具有敌意动机。[3]
1.2.2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
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5]由于生理和智力方面的发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儿童需要一个方式去适应即将到来的“社会环境”,游戏就很好的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
4由他人提供的协助或扶持被称为脚手架,是对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支持,并鼓励儿童的独立和成长。
5帮助孩子建构起道德自律的人格品质;
帮助孩子建构起智力自主的思维模式;帮助孩子建构起有利于生存的基本能力;支持孩子一生幸福的十
五项教育目标
6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
范文.
游戏有助于儿童宣泄不良情绪,同时也为个体探寻发展道路提供了机会。
影片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拍摄了各种各样的游戏片段。锡坤把鞋子和足球扔进垃圾桶,
在园里四处搞“破坏”:独自跑到储藏室去“探险”,翻箱倒柜;又趁其他人不在时溜进
教室,把上课的教具撒得满地板都是。大李老师跟在后面,并没有制止,而是等锡坤尽情
玩耍之后,才和他一起收拾“残局”,很好的保护了儿童的好奇心。事实上,时年两岁的
锡坤正是以这种方式在探索“世界”,有助于他建构对外界的认知。游戏不光可以促进智
力的发展,更可以促进情感、社会化的发展。通过各种合作游戏学会与他人的交往,甚至
是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同时逐渐理解他人,感知他人情绪,培养“共情”。
二、影片中学前期儿童的特点
1.身体发育的特点
学前期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在2-6岁间有了明显的增长,体重由27磅左右(2岁)增长
到42磅左右(6岁)左右。身高由34英寸(2岁)左右增长到45英寸(6岁)左右,7。
由于身高体重的发育特点,影片中池亦洋明显比其他儿童年龄稍大(当时的年龄应该
是5岁)。
2.大脑的发育特点
学前期儿童的大脑会发生功能侧化8,这正是目前“右脑开发”概念提出的基础。同时,
女孩相对于男孩,语言在两个半球的分布更加平衡,这种差异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学前期
女孩的语言发展比男孩更快。[3]
3.运动的发展
学前期儿童对肌肉的控制越来越好,无论是粗大运动技能还是精细运动技能都有一定
的提升,趋于熟练和精巧,越大的孩子在精细运动技能上表现越出色。
4智力的发展
学前期儿童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9,与前一阶段相比,具有了守
恒的概念,但,还是不能够采纳他人的观点,属于自我中心思维10。片中池亦洋虽然年纪
相比其他儿童略大,但也做不到很好的顾虑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也因此会
做出一些伤害到别人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会逐渐获得改变。
除此以外,学前期儿童有时对时间的回忆是准确的,但不一定都是准确的,而且易受
他人暗示的影响,甚至是自我暗示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学前期儿童是在故意的撒谎,片
中老师询问孩子冲突的具体细节时,的确会有孩子记不清或记不得,这并非故意隐瞒或撒
谎,该年龄阶段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
5语言的发展
在学前期,儿童的语言技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新高度。[3]与上一阶段明显不同的
是,该阶段儿童获得了句法和语法的概念。片中孩子们的对话开始出现,和、或、与、如
果、假如、所以等带有条件、和逻辑性的词汇。同时,该阶段儿童会出现自言自语和社会
性言语。
影片中小女孩的“我要呼吸一下风景,这下还有新风景”等没有特定的交流对象,属
7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中国卫生统计年限
8某些功能更多的分布在一侧半球的过程
92-7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心理推理出现。
10不考虑他人观点的思维。
.
范文.
于自言自语的行为。维果斯基认为通过自言自语,儿童能与自身交流,能够尝试想法,自
言自语正是内部对话的先兆。(言语的内化)。
社会性言语在影片中出现的更为普遍,在佳佳帮助陈炳栋要回池亦洋棍子的时候,佳
佳不断调整自己的劝说策略,虽然最终没有成功。
同时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年龄的学前期儿童的言语水平可能有比较显
著的差异,在语言更复杂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其词汇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明显的提高,影
片中南德(时年四岁)逐渐开始使用“如果”、“然后”、“所以”这种具有逻辑关系的
词汇。片中还出现了很多成年世界的语言“忘带结婚证了”、“死了将我埋葬”、“今天
要去买房”等等。
6.学前期的社会性发展:
6.1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
3-6岁正是对应艾森克八阶段理论中的主动对内疚阶段11,这时,他们开始想要主动的自己
做事情,比如穿挑选想穿的衣服,形成一些自己的判断,并且会主动表达出来。池亦洋的
红色披风、小女孩们用丝巾发卡来装扮自己。辰辰主动向南德表达“这两个菜我爱吃,这
个菜我不爱吃”。同时,儿童也会发展出个人主义倾向,南德和辰辰在游戏过程中对其他
人说“你们来晚了,这是我们先拿到的”,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独立和自主的,与
他人竞争稀缺资源。[3]
6.2性别的差异
学前期儿童逐渐会形成性别观念,这种差异在游戏中就能够得以体现,同时也会出现
同性偏好。尹尹等女孩子用发卡和丝巾、耳环等打扮自己,而不像池亦洋、男孩子那样在
身后系披风,游戏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女孩主动进行娃娃游戏、猜谜语等,而男孩会进行
踢足球,模拟军事训练、玩沙土,甚至几个要好的男孩子形成“小团伙”在储物间一起“捣
乱”。
6.3友谊的发展
学前期儿童逐渐形成了“友谊”的概念,即使他们不会说“友谊”这个词汇。部分儿
童会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能促进儿
童的认知发展和较强的社会技能,对儿童的性格、个性品质、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影片就是以辰辰(时年四岁)等待南德开始的,事实上辰辰之前并不在“芭学园”上
幼儿园,而是经南德妈妈介绍转去芭学园的,而之前,辰辰和南德在一个小区生活。这也
就解释了辰辰一直坚持等待南德的行为。辰辰正处在秩序敏感期和社会规范敏感期,突然
变化的周围环境令其无所适从,同时她又渴望适应环境,建立关系,所以有选择性的交往
了一个“熟悉”的朋友,帮助她适应新的环境。
6.4学前期游戏的特点
学前期阶段儿童开始有功能性游戏12、建构性游戏13、假装游戏、规则游戏。事实上,
功能性游戏出现在学前期得早期,涉及简单、重复性的工作。[3]片中锡坤(时年两岁)
总是往垃圾桶里扔足球,鞋子等各种东西正属于功能性游戏。辰辰和南德进行的“过家家”、
小女孩们模仿熨斗熨丝巾,给娃娃换衣服等正是假装游戏。林予枫占据了小滑梯当做“城
堡”,作为“王子”邀请尹尹成也是假装性游戏,随着年龄增长,假装性游戏可以变得更
113-6岁儿童体验在独立行动和有时候得到负性结果之间冲突的时期。
123岁儿童的典型游戏,涉及简单、重复性的活动
13儿童在游戏中操控物体以生成或建造某物。
.
范文.
抽象更富有想象力。男孩子的踢足球游戏便是规则游戏。同时根据米尔德里德的理论,学
前期儿童会进行平行游戏14、旁观者游戏15、联合游戏16以及合作性游戏17。片中,四种游戏
形式都有片段性的出现,各自给自己打扮装束,观看别人爬树,交换工具铲土以及猜谜语
过家家。
6.5攻击性行为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行为还是相当普遍的。潜在的语言攻击和互相推搡、脚踢等其他形
式的攻击都存在于学前期的各个阶段。
片中,池亦洋在沙堆游戏的时候第一次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主要以语言冲突为
主,并且顶撞(言语攻击)了老师。而陈炳栋小朋友面对冲突采取回避策略,没有勇气向
池亦洋要回自己的棍子。
第二次是佳佳和池亦洋在争夺帽子的时候发生了冲突,这一次,冲突形式上升为肢体
冲突。佳佳向老师哭诉,池亦洋却继续用言语威胁佳佳。但佳佳能够采用找老师、“打110”
等方式主动寻找方法解决冲突。而后来池亦洋也和拍摄人员“表白”自己并非真的想掐死
佳佳,而只是吓唬他。
第三次冲突发生在晨圈活动过程中,池亦洋踢了大李老师,大李老师及时发现并采取
了不让池亦洋参加晨圈活动的惩罚措施。
佳佳和陈炳栋在游戏中发生矛盾,这一次池亦洋变成了调解者,他模仿大李老师的调
解策略,并且成功让佳佳向陈炳栋道歉,化解了矛盾,并最终三个人一起玩耍起来。
与男孩子发生冲突后的表现不同,豆豆和周周两位女孩子,在发生了一些肢体上的摩
擦后,豆豆不愿意理周周,并且希望以“大发雷霆”的方式告诉周围的人自己不想受到欺
负。
几次冲突之后,池亦洋的朋友们渐渐离他而去,而家长们也在“深夜召开会议,池亦
洋的种种行为引起了家长们的担忧,但大李老师(李跃儿)提出,池亦洋身上也存在闪光
点,为男性树立了一个榜样。在球场上池亦洋说“我才不哭呢,输了就输了”与陈炳栋形
成鲜明对比,但再后来的“手球犯规”争执中,我们第一次看到池亦洋哭了,这时他再一
次言语攻击了他人,骂大李老师“混蛋”。大李老师耐心引导池亦洋,告诉他游戏的规则。
真实社会纷繁复杂,不可能每个阶段筛选同伴,要学会与“强者”相处,维护自己的
利益,并不因为强者的存在而自暴自弃。
与其他几例冲突不同的是,片中两个小男孩吃饭的时候发生的一点小小的肢体冲突,
但逐渐转变成捶背的按摩活动,化解了矛盾。
学前期的儿童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有待提升,由于语言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部分儿童在面临冲突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了“暴力”的方式
来表达。同时由于媒体(电视),家庭环境等因素,儿童有了“学习”暴力的条件,根据
班杜拉的理论,儿童的暴力行为有可能是观察模仿而习得的。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合作、帮助的、亲社会的方式来观察他人行为的机会
14儿童用相似的方式玩相似的玩具,但没有彼此的互动
15儿童仅仅注视他人的玩耍,自己并不参与。
16两个或更多的儿童通过共享或转借玩具或工具进行互动,尽管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
17儿童真正的与他人一起玩耍,轮流做游戏
.
范文.
2)不忽略攻击行为,及时制止和干预
3)帮助学龄前儿童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其他解释(非敌意)
4)帮助学龄前儿童了解自己的感受
5)监督学龄前儿童的电视节目(防止模仿电视机上的暴力行为)
6)教会他们推理和自制
写在后面:
影片从辰辰对南德的等待开始,又以辰辰最后一次等待南德结束。多方查阅发现,可
能是南德的母亲担心辰辰和南德两个人过于亲密,影响南德与其他小伙伴交往的机会,不
利于孩子更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借助幼儿园搬家的机会建议将两个孩子短暂的调开几个
月,所以有了后来大李老师和两个孩子谈话的情节。
在公立幼儿园要提前两年排队占位甚至走后门的今天,或许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到底
需要什么养的幼儿教育,到底需要我们的孩子在经过学前教育后,成为什么样子。
在开始这篇作业之前,我和我的母亲对此展开了讨论,我问母亲,你觉得7岁前儿童
应该获得什么样的素质或能力?我母亲说,应该学会基本的自理能力、遵守一般的社会规
范,懂礼貌,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又问母亲,那你觉得学龄前儿童每天应该主要做些什
么?我母亲说,应该和小伙伴一起玩。
我母亲是一位没有任何教育学背景的财务工作者。我相信这是每一个家长都真正希望
的答案。然而在一个幼升小都需要为孩子准备简历的年代,又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
也许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反思的。
尊重客观规律,尤其是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是今天的我们需要重新回顾和学习的,知
识技能的大量汲取应该是6-18岁的主要任务,而并非学龄前,我们更多地是希望重视各
个在关键期,在该在的年龄阶段做该做的事,而并非本末倒置,揠苗助长。而建立健全的
人格,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友好的相处,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或许是我们这些
成年人该补习的本应在儿童时期所修的课程。
所有的孩子都将成为我们,而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希望我们和孩子一起更
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跃儿《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孙丽娟浅谈幼儿教学中的蒙特梭利教育新课程学习2013
[3]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必胜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4]赵丽宏《浅谈蒙特梭利教育中幼儿的自由与纪律》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8
[6]徐冰《游戏对幼儿发展价值的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欢迎您的光临,wdrd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双击可以删除页眉页脚。谢谢!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22:2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46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