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鲍尔吉·原野《原野上的原野》中的草原文化元素
论鲍尔吉·原野《原野上的原野》中的草原文化元素
摘要:《原野上的原野》是鲍尔吉·原野于20XX年9月出版的一部诉说蒙古
草原的散文集。作品中鲍尔吉·原野通过对牧区生活的真实写照进行描绘、对自
然与生灵的描摹以及对蒙古民歌的倾情记述都表达着对草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
之情、对草原随性生活的眷恋之感,展示出具体的草原文化元素,弥漫着一股草
原独有的浓浓香气。
关键词:《原野上的原野》;草原文化;文化元素
《原野上的原野》是鲍尔吉·原野于20XX年9月出版的一部诉说蒙古草原
的散文集。文集中,鲍尔吉·原野通过极尽详细、优美的笔触将草原景物跃然纸
上,描绘出了如花般的草原风貌,为读者展现出了最纯粹又最诱人的草原风土人
情。草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包含了生存、生活在草原上的各民族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根据
特定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以狩猎、畜牧业为主要内容的,逐水草而游动的独特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1]草原文化元素是在草原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
形成的,凝结着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着草原民族的尊严、形象、风俗
习惯和生活方式。[2]它包括自然资源、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等物质文化元素和
民间音乐舞蹈、曲艺、工艺、服饰、饮食、民俗风情等精神文化元素。
作为生在草原、长在草原的鲍尔吉·原野对草原有着本真的热爱,对草原独
特具象的文化因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散文集中鲍尔吉·原野通过对牧区
生活的真实写照进行描绘、对自然与生灵的描摹以及对蒙古民歌的倾情记述都表
达着对草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对草原随性生活的眷恋之感,展示出具体的
草原文化元素,弥漫着一股草原独有的浓浓香气。
一、牧区生活的真实写照
《原野上的原野》中对牧区生活的描写颇多。鲍尔吉·原野将自己亲眼看到、
亲耳听见、亲身经历的牧区生活原原本本的描写出来。作者的故乡胡四台村作为
牧区生活的代表屡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如《蜜色黄昏》中描写的油画般典雅的
胡四台;《阳光碎片》中呈现的傍晚时分的胡四台;《乡居》中对胡四台的早晨进
2
行描写,门前栓一匹马,堂兄拎水饮马,给马儿耐心地刷着脖颈与臀部,嫂子打
开鸭栏,猫蹲坐在窗台,孩子被母亲抓去洗脸时的尖叫声,瘫痪的大伯用颤抖的
声音从后屋喊酒,炒米、茶、玉米饼子、酸奶和粥是他们的早餐,早餐后男人到
草场、女人做家务打孩子,这就是鲍尔吉·原野向我们展示的牧区一天的生活。
《云良》中描写暮色降落时的牧区,低矮的泥屋、土墙边的羊儿、玉米粥的香味、
桩上不安的走马惹狗叫、男人洗脸后在裤子上蹭手心手背的样子、从大锅里冒出
的大团白气笼罩一屋的景象。《松脂的香气》也是描写傍晚时分的牧区,疾走的
马儿、羊叫与牛吼、還有牧区傍晚最热闹的灶间;《羊的样子》描写胡四台的黄
昏:“羊从远方归来,它们像孩子一样,累了,进家先找水喝。沙黄色干涸的马
车道划开草场,贴满牛粪的篱笆边上,狗不停地摇尾巴,这就是胡四台村。”[3]
《记忆》中则回忆第一次到草原:“大舅照日格图的三间房子,屋顶的柳条苞颜
色金红,稀泥从缝隙里要淌下来,但已经,泛白。他们家的狗、母鸡、猫、
洋井都是一个,猫和狗始终向外张望。”[4]鲍尔吉·原野通过自己的视觉、听
觉乃至嗅觉将自己在牧区看到的、听到的与闻到的一切都绘声绘色乃至绘味地描
写出来。描写牧区生活时,鲍尔吉·原野尤其喜欢夕阳西下时的牧区,在上面列
举的七篇文章中除了《乡居》一篇其余的都是在写傍晚时分的牧区。由此可见,
原野对牧区的黄昏时刻有着独特情怀。
二、对自然与生灵的描摹
阅读《原野上的原野》可以发现鲍尔吉·原野是一位由衷地热爱大自然的人,
因为这部散文集中除了对牧区生活的真实写照之外,出现最多的便是对自然与生
灵的描述。
描述自然之物的散文,如《杨树明亮》中对小河、闪电的描述;《星子缀满
天空》中对星星的描述:“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它们好像在蒙
古包等候了多时。在这里看星星,星星们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了脑后。你仿
佛把头伸进了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5]散文集中除了对自
然之物的描述外,还有对牧区的动物朋友们进行了描写,如马儿、羊、狗、燕子
等生灵。如《月光下的白马》中写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小孩骑马的熟练,就如泥巴
一样沾在马背上,好像一生下来就会骑马,可是从马背上垮下来,双脚着地就会
显示出笨;《沙日拉咩绕——我的马》中记述了马与士兵之间感人肺腑的事迹。
3
他们把马当作是自己的知己、朋友,他们从小到大在马背上玩耍、在马背上打点
生活、在马背上保卫领土,这些都在证明世人用“马背上的民族”来称呼蒙古族
是再确切不过了。《原野上的原野》中除了对马的描写外,对草原上最惹人喜爱
的生灵——羊的描写也颇为细致。例如,《小羊羔》、《羊的样子》等篇目中都涉
及到了对羊的描写。《小羊羔》一文中描写洁白干净的小羊羔,写它粉红的嘴巴、
天真温驯的眼神,讲述小羊羔和鲍尔金娜之间默契的趣事和每天傍晚小羊羔与母
羊见面的场景:“羊群快到家的时候,母羊从九十九只羊的群中窜出,小羊羔几
乎同时向母羊跑去。”[6]而《羊的样子》中则刻画了羊的小心翼翼的性格,表
达出作者对于羊的怜意。对牧区的狗的描写也显示出作者对狗的喜爱之情,如《牧
区的动物朋友》中写狗的恋家、温驯的性格、写狗与孩子们之间的嬉笑打闹;《狗
享福》中则写牧区的狗的幸福生活,它不牧羊,也不用像城里的狗一样守家护院,
需要它做就是,在大草原上飞奔玩耍。另外,《原野上的原野》中鲍尔吉·原野
还描写了在天空上自由飞翔的鸟类。如《王三》、《甘丹寺的燕子》中都有对鸟的
具象的描写。《王三》里被女厨师药死的喜鹊;《甘丹寺的燕子》则讲述一只通灵
且有故事的燕子,是一只作家在甘丹寺经僧人介绍所见到的听经文的燕子。
鲍尔吉·原野写动物——马与自己的主人会结下深厚的感情;小羊羔与鲍尔
金娜之间的默契;狗的恋家,听经文的燕子,显现的是动物有灵性。鲍尔吉·原
野笔下的动物是有性格和感情的,甚至是通人性,能与人类交流情感。
三、对蒙古民歌的记述
对于不善表达的牧民来说,蒙古民歌是非常重要且特殊的一种表达情感的途
径。悲伤、喜悦、对长者的尊敬、对孩童的怜爱等任何一种情感都可以通过他们
的歌声来传达。因此,在这部诉说蒙古草原的散文集《原野上的原野》中,鲍尔
吉·原野专设一辑《对酒当故乡之歌》来记述草原上俯仰皆是的民歌。这一辑共
21篇文章,几乎每一篇都在记述关于民歌的话题,或讲述几首歌曲,或讲述几位
歌者,或讲述几件有关民歌的往事。例如,《萨如拉》中讲述年仅五岁,却有着
惊人的歌喉的女孩萨如拉,她习惯一洗手绢就要唱歌,鲍尔吉·原野称她的嗓音
像是鸟在云层里翻飞;《银老师》中讲述一位谦恭的民间艺术家;《蔚蓝色的鸡年》
中讲述一位放牧时对着山唱歌的老人。还有专门讲述民歌的文章,如《云良》、
《波如莱》、《我绵羊似的走马》等。除了出现在这一辑中的萨如拉、银老师等人
4
会唱民歌,这部散文集中出现的许多牧民形象,都非常喜欢唱民歌,如《长城之
外的草香》中爱唱民歌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是鲍尔吉·原野妻子的奶奶,鲍尔
吉·原野有一次看到奶奶和另一位老太太在南屋小声合唱《诺恩吉雅》、《达古拉》、
《天上的风》;也是在《长城之外的草香》中记述牧区的两个蒙古孩子一起唱歌
就会无由地唱出和声;《青海的云》里作者描述两个女孩唱蒙古长调时的歌声,
“如此古老的牧歌,不像两个孩子唱的,或者说不像唱出来的。歌声如鸟,孩子
们张开嘴让它们飞出来。鸟儿盘旋、低飞,冲入云端。”[7]《肖邦》中描写富
有音乐天赋的少年;《我爸》中记述父亲对民歌的热爱,会坐在床上小声唱、跟
着电视唱、甚至邀请客人一起唱。
蒙古民歌的产生及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游牧生活和牧民的性情秉赋有着密
切的联系,它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
展示。而蒙古民歌的存在也有着现实意义,体现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与自然之间
的微妙关系。随着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原生态的民歌也开始
风靡于草原,乃至传遍中国和世界,这一现象则反映了人们回归自然,向往绿色,
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如果没有蒙古民歌带来的慰藉,蒙古族人是不大
可能在空旷无依的天地间长期放牧劳作,所以抚慰蒙古人心灵,滋润草原牧民的
情感使蒙古民歌有一个现实意义。因此,在《原野上的原野》中对蒙古族民歌的
记述实则体现的是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等现实的问题。
鲍尔吉·原野在《原野上的原野》这部散文集中用其丰富的生活经历、广博
的知识积累和朴实真诚的语言记述了草原上的人畜草木,描绘了草原风物景观、
体现了草原人民的风俗习惯,进而展示出草原文化元素的各个方面,表达了他对
真善美的追求、对故乡的思念、对蒙古民族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22:0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4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