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孙维刚

更新时间:2023-02-03 21:39:21 阅读: 评论:0

高考全日制小班有用吗-伟字组词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的数学最优学习方法(2010-04-1223:12:28)转载标签:结构教学法孙维

刚经验总结初中数学育儿分类:学习方法

作者:张老师(特莱美学校)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链接

我曾仔细读过已故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的书,书里孙老师谈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结构教学

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孙老师的学生们学习灵活性都很强,也都有

很强的自学能力。孙老师带的班成绩都好得惊人,最好的班有全班55%的同学考上清华北

大,其余全是一类本科,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布置课后作业,即使高三学生也能保证每天睡到

8个小时以上,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我们敬爱的孙老师,他做到了!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能巧妙利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将使教学效率大大

提高,会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生能保持优良的成绩——这是我一直孜孜不倦梦

寐以求的。因自身水平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来谈谈我研读孙老师

的结构教学法的收获,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与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共同学习和探讨,让同学们达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的美

好境界,使学生真正有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除了文化课的学习,还能参加更多的

体育,艺术,社会活动,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孙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案例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叙述。我想把我仔细研读孙老师的

书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优点,其中最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些经验以要

点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果有不妥之处,恳请有识之士斧正。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

几点经验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

1、学会找知识的新旧联系。

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

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你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

得简单而有趣了。就像华罗庚说的,读书应有个过程——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规律。

孙老师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

(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

的状况下进行的;

(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

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系统中进行教学。孙老师认为这种做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使学生发现知识之间既盘

根错节,又浑然一体,而到后来,知识好像在手心里,了如指掌的一张网,而不再是一堆杂

乱无章的瓦砾和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滩。”

孙老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他并不担心

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造就学生发达的脑子。在他的课上,基本上是先

出题,写出公式,然后让学生讨论,上黑板演示,老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学会寻找规律。

比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

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老师则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

生答:“(n-2)180°。”“怎么证?”学生们踊跃举手,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孙老

师做总结,提到了证明所用的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内容,在

初一教学中就涉及了,学生接受得了吗?当然,孙老师并不指望学生能一下子就理解和掌握

数学归纳法,而只是抓住时机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有关知识和方法先“闪现”一下,做个

埋伏,做个铺垫,以后还会“再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孙老师花费不知多少不眠之夜,设计,编写的“结构教学”和配套教材,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结构教学”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后没有硬性的、繁琐的家庭作业,上课超前学一步,

下课更轻松。他的“结构教学法”,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用他的话说是“八方联系,

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六年的课程三年学完,学生接连在各种竞赛中获奖。

在他看来,生源的差别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我

们的教育对象都能成为栋梁之才。

2、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

是精神集中,不走神吗?

孙老师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

后面亦步亦趋,学生的思维即使在活动,也只是处在被动的状态。

孙老师的建议是:一个命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

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进程

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如果达不到

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讲课的老师正在进行的推理的这句话的下一句会是什么。

孙老师在每届的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

(2)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氛围,

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让一个个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了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

传染。

(3)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在知识上指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问题,注重联想。

(4)在解题中指导学生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多解归一,归纳共性,分离个性,并总结出

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规律。

(5)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写总结。

(6)不能忽视回顾总结工作,学生完成作业后,要回顾、总结、反思,只有掩卷反思才会

有所发现和优化。

(7)世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事物,凡事需问“所以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凡

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各抒己见,展开争论。

孙老师认为:老师给学生讲题,如果只把题目的解法过程一步一步讲清楚,哪怕再细致明白,

而讲不出这些解法步骤是怎么想出来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起消

极作用。要讲清楚自己当时的心绪和想法,在笨拙中学会反思,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的四种基本能力组成了学习的基本模型。

孙老师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知识

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别人要花一个月,他们仅用三个半天便讲完了高中数学的118个公

式。初中三年便提前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部

分大学的数学课程。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优异的成绩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

而孙老师的学生的成绩,总是和“付出”之间有一道“不等式”: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

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孙老师到底靠什么呢?

孙老师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

发学生思维的。”

在孙老师的书橱里,有一摞大硬皮本,共有二十二个(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上面画

着三角、圆锥等各种几何图形,旁边则是密密麻麻的解题笔记。孙老师每出一道题,自己

要先做上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不用预习,不留作业。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下课自己就会把找题解题当做

一种乐趣。这就是孙老师教学成功的秘诀。

孙老师为学生开创了解题的“三级跳”: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

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又是他为学生归纳了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30多个小规律,使

他们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再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

心理学研究可以证明,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是有理论支持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优生和学

差生的知识组织是不一样的。学差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散的和孤立的,呈现水平排列方式、

列举方式,而学优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有组织和系统的,知识点按层次排列,并且知识点之间

有内在联系,呈现出一个层次网络结构。可见如果知识在头脑中无条理地堆积的话,那么知

识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就像是进入图书馆借书一样,当书按一定顺序整齐地排列着,

那么书会很容易找到;但书如果无顺序、杂乱无章地堆放着,我们就很难找到需要的书。

有些家长会说自己孩子上课听讲很认真,也挺聪明,但就是考试不出成绩,上课听得很会,

就是不会做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知识零散造成的结果。

结构乃是决定事物性质的重要因素。知识的作用,主要不是知识量的作用,而是合理结构的

作用。在知识的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非独立的“某个单项知识”,而归根到底是整

个知识结构在起作用。

学生学习课内外知识、获取信息,将这些知识、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整理,即把个别的、

零散的、无规律的知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筛选,按其内在联系,分门别类,纳入相

应的“知识库”中,使之结构化、系统化,形成网络。这样,运用时可以准确、迅捷地从“知

识库”中提取有效的知识信息解决问题,吸收新知识、信息,进而掌握《大纲》中应掌握的

知识,形成《大纲》中应形成的能力。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纳入相应的“知识库”,

使之结构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简而言之:整理知识。这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的关键环节。它实际上包含这样的两个方面:

(1)知识门类化,即对所获取的个别的、零散的、无规律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

按其内在联系分门别类:

(2)知识结构化,即将门类化的知识、信息纳入“知识库”中,使之结构化、系统化,形

成知识网络。

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在运用时,快速、准确的提取有效的知识。—个人是否真正把知识学

到手了,要用“运用”来检查。如果学了许多知识但不能在“运用”中表现出来,所贮存的

知识不能根据需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力量,那就是没有把知识学到

手。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充分运用己掌握的知识,

使知识发挥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记忆保持的重要问题不是贮存而运用时“如何把用到的知识易于

提取”,“易于提取”的关键又在于“对知识的组织”。因此掌握知识的人要善于把所掌握的

知识进行科学安排,到需要时即能知道在何处提取。这让人们想到图书馆的运作情况了。

当你走进一座相当规模的图书馆,藏书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册,想借一本书,

只要你递上索书单,工作人员就能从数以万计、十万、百万乃至上千万计的茫茫书海中,快

速、准确地找到它,让你如愿以偿。为什么能这样迅速而准确地做到呢?最根本的一点是:

图书馆中的每本书,并非零散的,无系统性、规律性的,而是按某种结构标准进行划分归类,

使它们从属于各自的类目。工作人员就是以这为基础,根据这些,从相应的不同级别的书库

中、书类目中准确快速地找到它的。试想如果你不提供这本书所在的类目情况;如果图书馆

的数以万计,乃至上千万计的书没有进行有目的的整理,分门别类,而是随意堆放,毫无规

律性、结构性,那么,工作人员要找到它真的如大海捞针,千难万难。由此可见,图书馆的

运作过程中,把图书按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并根据这种分类建立相应的各级别各类目的书

库,按照设定的各级别各类目的书库情况,对进入馆内的每本书进行分类,标明其从属的类

目,至关重要。

建立相应的各个级别的“知识库”,犹如图书馆中级别不一的书库。每个小的知识点和能力

训练点,好比进入馆内的经过加工整理类目从属清晰的每本书。建立合理的语文知识结构,

在运用时就能准确,迅捷地从众多纷杂的记忆中提取有效的知识。

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经验不仅仅可以用在数学学习上,还可以复制到其它学科,因为各学

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些思维原点中提炼出来一个学习

的基本模型,这个模型是由四种基本学习能力组成,即:

(1)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

(2)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

(3)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

(4)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的训练能够在短时期内使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进行学习,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翩

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

4、学习的六种复合能力组成了学习的复合模型。

这六种复合学习能力是:

(1)理解概念的能力;

(2)研究概念的能力;

(3)理解原理的能力;

(4)研究原理的能力;

(5)审题解题的能力和研究试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这个复合学习模型,提升的是自己的智力素质,这样就可以很轻松自在地运用到

所有科目的学习中去,一理通,百理通。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使学生在思维的根源上具备了

面对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开了思维的万千视角,让学生将这种领悟延伸

到未来,受益终生。

衷心感谢孙老师!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21:3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4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入睡
标签:孙维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