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的相关知识介绍
作者:韩以轩2012年5月24日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广袤土地,被称为“龙的故乡”。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龙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一种精神、一种企求、一种寄托、一种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劳、勇敢、
奋进、坚毅、拼搏精神的象征。中国是舞龙运动的发源地。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
意义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千百年来,象征着吉祥喜庆、欢乐幸福的舞龙运动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喜庆佳节最具有代
表性的民俗活动,同时也是目前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大众
体育项目之一。
舞龙运动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和姿势的
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式,充分展示龙的精、
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一、舞龙运动基本技术:
1.8字舞龙动作。运动员将龙体在人体左右两侧交替作8字形环绕的舞龙动作,可快可
慢,可原地,可行进,也可利用人体组成多种姿态,运用多种方法作8字形状舞动。要求龙
体运动轨迹要圆顺,人体造型姿态要优美,快舞龙要突出速度、力量,每个动作左右舞龙各
不少于4次,单侧舞龙每个动作上下各不少于6次。
2.游龙动作。运动员较大幅度奔跑游走,通过龙体快慢有致、高低、左右的起伏运行,
展现婉转回旋、左右盘翻、屈伸绵延等龙的动态特征。要求龙体循着圆、曲、弧线的规律运
动,运动员协调地随龙体的起伏行进。
3.穿腾动作。龙体运动路线呈纵横交叉形式,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下穿过称“穿
越”,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上越过称“腾越”。要求在穿越和腾越时,龙形保持饱满,
速度均匀,运动轨迹流畅,穿腾动作轻松利索,不碰踩龙体、不拖地、不停顿。
4.翻滚动作。龙体呈立圆或斜圆状运动,展现龙的腾跃、缠绞的动势。龙体作立圆或
斜圆状连续运动,当龙身运动到舞龙者脚下时,舞龙者迅速向上腾起依次跳过龙身,称“跳
龙动作”;龙体同时或依次作360度翻转,运动员利用滚翻、手翻等方法越过龙身,称“翻滚
动作”。要求滚翻动作必须在不影响龙体运动速度、幅度、美感的前提下完成,难度较大,
技术要求也高,龙体运动轨迹要流畅,龙形要圆顺,运用翻滚技巧动作要准确规范。
5.组图造型动作。龙体在运动中组成活动的图案和相对静止的造型。要求活动图案构
图清晰,静止造型形象逼真,以形传神,以形传意,龙珠配合协调,组图造型连接、解脱要
紧凑、利索。
二、舞龙运动技术教学:
(一)舞龙教学阶段的划分
1.第一阶段。基础阶段:进行舞龙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组合的教学。要求学会动
作,明确动作规格,掌握练习方法,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适应能力。
2.第二阶段。在巩固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基础套路,掌握其套路动作方法、
路线及方位确定。
3.第三阶段。在全面掌握基础套路的基础上,学习难度较高的自选套路,同时,鼓乐
配合集体练习。掌握人、龙、鼓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理论传授与实际操作同步进行,以扩
大知识面和提高指导技术。
划分阶段是为了确定各个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每个阶段紧密相连,
不可截然分开。
(二)舞龙技术学练的五个周期
舞龙套路是由数十个各级别难度动作组成的,每个动作都包含有路线、架势结构、
运动方法、节奏、意识以及神韵等要素。在教学中应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生理规律,使学生
有层次地掌握动作的完整性。从初学到熟练掌握动作,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周期:
1.动作初型期。即粗略地掌握动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和讲解,给学生
建立动作的初步概念。在教师缓慢示范、讲解的指导下,使学生弄清动作的运动路线、方向。
这个阶段的特点:学生未具专项素质,缺乏控制能力,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
在练习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动作紧张、僵硬不协调、动作同时进行的现象。因此,在
教学中对学生的动作不必苛求,不要过多强调动作的细节、姿态的工整。否则,会引起学生
的疲劳,分散学生注意力,转移中枢的控制系统,从而降低兴奋性,影响教学效果。
2.基本成型期。学生在弄清了动作运行路线、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动作的
姿态架势的准确和工整。这一阶段通过教师反复的常速讲解、示范,使学生领会动作要领,
体会动作变化的细节,反复练习,克服紧张、僵硬、不协调的反应。但这个阶段的技能是不
巩固的,很容易在遇到新的刺激时就会出现错误,甚至已经建立起来的动作概念也会消失。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给予语言信息提示、强化,严格要求,使正确动作逐步成型
巩固。
3.鼓乐配合定型期。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将已掌握的动作在鼓乐的配合中连贯完
成。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动作的节奏配之相应的鼓乐曲目,通过与鼓乐的配合,讲解示范
动作要连贯、协调、完整,并强调动作快慢转换的细节,提高自控能力。
4.神形兼备期。要求学生领会舞龙运动的特点和套路的演练风格。这一步主要是
通过教师对学生灌输“龙”文化理念,进一步阐明“龙”的精神、气韵与形体动作如何结合,在
教师指导下使学生体会“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演练技巧,突出舞龙的特点。
5.巩固提高期。经过反复的练习,将前四个步骤所掌握的动作逐步巩固提高。这
个阶段对练习要有明确的要求,抓住主要环节,及时纠正错误,使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不断
得到强化,从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但在练习中不必面面俱到、要求过高,应根据学生的
接受能力和素质水平来侧重要求。
(三)舞龙技术教学方法与步骤
1.“8”字舞龙类动作教学方法与步骤。
(1)教学顺序。“8”字舞龙动作种类很多,并且在舞龙动作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贯穿
于舞龙动作的教学全过程。顺序为:原地的A级难度动作、变换动作的A级难度动作、变
换动作的B级难度动作、变换动作的C级难度动作。
(2)讲解与示范。讲解内容:“8”字舞龙动作的重要性、动作方法、技术要领、配合
方法等。示范方法:采用正面、侧面、分解和完整相结合的示范方法。正面示范主要内容是
上肢动作,侧面示范的内容是身体动作及下肢动作。分解动作示范的内容主要是两队员之间
的相互配合。
(3)组织练习的顺序。“8”字类动作一般由原地徒手模仿练习开始,再进行持空把的
练习,最后过渡到整队拿龙器材的动作练习。
2.游龙动作教学方法与步骤。
(1)教学顺序。由A级难度动作到B级难度动作到C级难度动作,由直线动作到曲
线动作,由慢到快,由简单条件下的动作到复杂动作(如越障碍、上肩等动作)。
(2)讲解与示范。讲解游龙动作的概念、在舞龙动作中的作用及动作内容和动作方
法、配合等。采用教师单个示范与队伍集体示范相结合。教师示范个体动作,首先示范腿步
动作,再配合示范手上动作;队伍集体示范全队队员的配合练习动作。
(3)组织练习的顺序。游龙动作一般先徒手练习脚步动作,再练习徒手的手部动作,
再练习徒手的手脚相结合的动作,然后拿器械单独练习,再整条龙队慢速练习配合,最后过
渡到快速练习。
3.穿腾动作教学方法与步骤。
(1)教学顺序。由A级动作到B级、C级难度动作的顺序教学。先教穿越动作再教
腾越动作,先教慢速动作再教快速动作,由简单到复奈。
(2)讲解与示范。讲解穿腾动作的概念、动作规律、动作要领、动作在全套路中的
作用,包括动作方法及队员的相互配合等。采用教师单个动作示范和队伍集体示范相结合,
教师示范单个动作,包括脚步动作和徒手动作。集体示范即完整动作示范。
(3)组织练习的顺序。依次做徒手练习、持器械的配合练习、拿龙器材做动作分解
练习、完整动作和快速完整动作。
4.翻滚动作教学方法与步骤。
(1)教学顺序。先教A级难度动作,再教B级、C级难度动作。先教单纯的跳龙动
作,再教左右及磨转等复杂条件下的跳龙动作、加身体变换等动作的翻滚跳龙动作。
(2)讲解与示范。讲解翻滚动作的概念、在套路中的运用及作用、动作方法及基本
要点、技术难点、队员之间的配合等。采用教师单个示范与队员集体示范相结合,教师示范
持器械的单个动作练习,由队伍做集体配合示范练习。
(3)组织练习顺序。先练习脚步的跳跃动作及持单个器械的模仿性练习,包括不拿
龙器材的滚翻等徒手身体练习,再做排好队形的徒手练习、慢速的持龙跳龙动作练习,再做
加上身体动作的跳龙翻滚动作。
5.组图造型动作教学方法与步骤。
(1)教学顺序。先做A级难度动作,再过渡到B级、C级难度动作。先教简单的组
图造型.再过渡到复杂的人体动作站位变换配合造型。
(2)讲解与示范。讲解组图造型动作的概念、作甩及动作要领、要求等。示范采用
图形图片示范和集体组图示范。
(3)组织练习顺序。首先拿龙器材摆好造型,记住每位队员的造型的把位及人的位
置,再教如何组成图形的路径和解脱的动作跑位,最后做串联练习。在复杂条件下的组图造
型练习中,先练习技巧动作及队员的配合,再做持龙器材的练习。
三、舞龙竞赛规则简介:
1.竞赛场地。竞赛场地为边长20米正方形平整场地(特殊情况下,最小面积不得
少于边长18米正方形),要求地面平整、清洁,场地边线宽0.05米,边线内沿为比赛场地。
边线周围至少有l米宽的无障碍区。
2.比赛器材。龙珠要求球体直径0.33米至0.35米,杆高(含珠)不低于1.7米;
龙头重量不得少于3kg,龙头外形尺寸宽不少于0.36米,高不少于0.6米,长不少于0.9米,
杆高不低于1.25米;龙头(含杆高)不低于1.85米;龙身以九节布龙参赛,龙身为封闭式
圆筒形,直径0.33米至0.35米,全长不少于18米,龙身杆高(含龙身直径)不低于1.6米,
两杆之间距离大致相等;龙体、龙尾、龙珠的重量不限制。
3.比赛时间。第一位运动员踏入赛场,开表计时;如在赛场内静止造型候场.以
一位运动员开始动作开表计时。运动员完成套路动作后,最后一位队员离开赛场停止动作停
表。计时以临场裁判组计时表为准。用两块表计时,按接近规定时间的表计算时间。运动员
须在赛前30分钟参加检录(查验参赛证件、检验器材、服饰等),三次检录不到作弃权处理。
超过规定时间10分钟,运动队不参加比赛即视为弃权。舞龙比赛套路的时间为8至9分钟。
4.参赛人数。参赛人员包括运动队的领队、教练、运动员。每支运动队人数不超
过16人,其中领队1人,教练1人,运动员14人(包括替换队员兼鼓乐手4人)。参赛运
动员必须身体健康,并经医院体检合格。各运动队必须按规程规定办理报名手续,填写报名
表、“自选套路登记表”、“舞龙创新动作难度等级申报表”等。
5.比赛分类。舞龙比赛竞赛类型为单项赛、全能赛。舞龙比赛按性别可分为男子
组、女子组。舞龙比赛按年龄可分为成年组(18周岁以上,含18周岁)、少年组(12周岁
至17周岁,含12周岁)、儿童组(不满12周岁)。舞龙比赛按竞赛成绩可分为等级赛。舞
龙比赛竞赛项目可分为:规定套路(单龙,9个l珠,10人上场)、自选套路(单龙,9把l
珠)、传统套路(形式不限)、技能舞龙(单龙,9把1珠);
6.名次评定。舞龙比赛分预赛、决赛,按成绩高低排定名次。比赛名次的确定,
根据竞赛规程有关录取名次的规定进行。规定套路录取名次的办法为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如
得分相等,按照:以所有评分裁判之总得分减去总扣分计算,高者名次列前;无效分的平均
值接近有效分平均值者名次列前;如再相等,无效分的平均值高者名次列前;如再相等,名
次并列。自选套路录取名次办法为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如得分相等,按照:以所有评分裁
判之总得分减去总扣分计算,高者名次列前;如再相等,以高难度动作数量多者名次列前;
如再相等,名次并列。
7.评分方法。舞龙比赛属技能类、表现性由裁判员评分的竞技性集体竞赛项目。
裁判员临场评分有5人评分制、7人评分制、9人评分制三种方法(均设1名值班裁判)。评
分裁判员根据运动队现场发挥的技术水平,按舞龙规则评分标准,在各类错误中减去相应扣
分,所剩部分即为该队得分。应得分的确定为:当5名裁判员评分时,取中间3个有效分的
平均值为运动队的应得分;当7名或9名裁判员评分时,取中间5个有效分的平均值为运动
队的应得分;应得分只取小数点后两位(小数点后第三位数不作四舍五入)。有效分之间的
差数规定为当应得分在9.5分和9.5分以上时,差数不得超过0.2分;当应得分在9分以上
和9.5分以下时,差数不得超过0.3分;当应得分在9分以下,差数不得超过0.5分。当评
分裁判员有效分之间的差数出现不符合规定差距时,裁判长所示的分数为基准分,将基准分
与其最接近的两个有效分相加除以3,即为该队应得分。裁判长依据规则,从运动队应得分
数中扣除“裁判长扣分”所规定的应扣分,即为该队最后得分。
更多相关介绍请访问: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9:4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39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