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声告白》有感心得体会
读《无声告白》有感心得体会1
很久没有更新blog了,自从有了微博和微信,仿佛大幅提升了我的
总结归纳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骚用140个字就能发表完。就像现在的
“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觉自身知识升华的假象下,很
难静下心来系统的看完一本书。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
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知道是不是华裔
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别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
“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
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
受,可能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
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
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合适。举个例
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
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
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
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应该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
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
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
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经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
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
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
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从
今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
空间和时间。
读《无声告白》有感心得体会2
已过午夜,丈夫和儿子发出轻轻的鼾声,我仍在捧着一本书读得惊心
动魄,还差最后三十页,绝对等不得睡一觉的间隔。小说写得太精彩
了,尤其是作为一位母亲,读来更是寸断肝肠。
这本叫《无声告白》的小说,出自一位美籍华裔女作家之笔,扉页上
的她很年轻,也很漂亮,很难想象如此深刻、如此刺痛灵魂的故事是
这位优雅、温婉的女士所作。小说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
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
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先说说故事梗概:莉迪亚死了,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
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
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
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
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
莉迪亚的妹妹看清了什么呢?
原来,李先生是一位出身穷困的华人移民后代,从小受到排挤、孤立,
最大的梦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李太太由单身母亲抚养长大,虽是
地道的白人,却不愿屈从母亲期望的女性传统角色,她梦想拥有自己
的事业,比男人更加卓尔不群。俩人的结合有爱,也有很深的误解和
由误解产生的期待。等到孩子相继出生,误解越来越深,差点导致家
庭的崩解。此后,莉迪亚就成了维系家庭表面安稳的纽带。她既要安
抚父亲对友谊的渴求,又要满足母亲对出人头地的期盼。她被亲情绑
架,被父母的懦弱压垮。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都举步维艰。当成人
的梦想遭到现实困境,当成人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愤愤不
满,这种失魂落魄,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样,不但互相传染,还会感染给所有的家人。当内心的
痛苦深藏成秘密,这些秘密就会让家庭产生裂痕。我想,每个人都难
免心意难酬,难免伤痕累累。但是,这些决不能成为勒索他人的借口,
尤其不能转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压。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不可避免
的困境,都有绕不开的难题,那么,这些都应该由每个时代里的每个
人去求索,去抗争。转嫁痛苦是一种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来,
也只好自己认,至少不要让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灵。“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这行字像针一
样刺进你的心里,告诫你:要有勇气活出自己,否则,你不但成为不
了他人期待的样子,还会因此自我毁灭,带给他人更大的打击。因为,
每个人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在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
彻底的代偿。
读《无声告白》有感心得体会3
7月30日,完成了对《无声告白》的阅读。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
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
育的杰作。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么死的?随
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
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死后痛不欲
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母亲是一个不甘
平庸、希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
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希望继
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
放弃。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小姑娘阴错
阳差发现了母亲保留的外婆的烹饪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纸张,误以
为是母亲的眼泪。她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会尽力去完成母
亲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希望。而母亲回来了,错误开始了,她这短
暂的一生,承载了母亲不甘平凡的梦想,被压得喘不过气。父亲是一
个中国人,在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当
时的社会背景下,遭到歧视和嘲笑是再正常不过的。自己的卑微弱小
在儿子内斯的身上显露,“游泳事件”让他以为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反
而他却觉得迪莉娅是受欢迎的姑娘,有着和身边人一样的蓝眼睛,那
么漂亮可爱。因此,迪莉娅短暂的一生承载了父亲“合群”、“要受欢
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弥补父亲小时候的阴影。
爱的重量把迪莉娅压垮了。这是爱吗?爱她,请给她选择的权利,让
她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时候,母亲送解剖书、
父亲送连衣裙,告诉她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
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爱给了迪莉娅,其他孩子呢?内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么关注。
汉娜?有时会被totally遗忘。或许内斯小时候会有些憎恨这个集万千
宠爱于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会做出推她入水的举动。而当他把妹
妹就上来,妹妹不撒开他的手时,读者就应了解了,内斯是迪莉娅在
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可以依赖、求助的人了。内斯大了,也能体会到
迪莉娅的不易,也会在饭桌上岔开话题,解救她于水火,但他毕竟还
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去哈佛。所以,当他要离开
家的时候,迪莉娅是真的绝望了。当他承诺callback却食言的时候,
迪莉娅真的伤心了。毕竟,内斯是一个心思没那么细腻的男孩子,他
有自己的生活和梦,他不会一直关注妹妹的心理变化,毕竟他不是她,
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错,迪莉娅想,来自恐惧。恐惧母亲再次离开,恐惧自己不能
让他们满意。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从哪里开始呢?她一脚踏入了湖中
心的水面。那个夜里,迪莉娅死了。作者描写的很美,读到这里,有
种relieve的感觉,她终于解脱了。
关于文中杰克对内斯的暗恋、父母最初的相遇结合、父亲的出轨,不
再赘述。迪莉娅这个从头就死的人物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她的死亡让
所有人陷入悲伤,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后,结束的很“暖”。母亲
原谅父亲的出轨,二人拥吻,内斯揍了杰克,但和妹妹为他上药疗伤,
随着迪莉娅完全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每个人似乎都渐渐地从悲伤中苏
醒,让生活步入正轨,去接受事实。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她,她给每
个人都上了一课。
天下的父母,你们可知,孩子的许多告白是无声的,需要你们用心去
发掘,不然可能会铸成大错,轻则误其终身,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悔
恨。一个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无法掌控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人生
都不能掌控,还有什么意思呢?也需一个人不怕寒言冷语,但温柔的
刀子怕是能让你痛不欲生,等回过神来,已无力挣扎回天乏术。
我会想,如果迪莉娅早早地跟父母沟通呢?早点告诉他们真实的想法,
不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了吗?不,她不会。有一种心理畸形叫童年
阴影,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叫习惯,当你习惯去迎合别人的想法,那你
就很容易被别人掌控了。迪莉娅是自己投降了,从小到大的习惯驱使
着她硬着头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无法忍受、不得不解
决、而又无人商讨、无法可解的时候,只好选择死亡,一了百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入戏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
没惨到那个地步,也没勇气通过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我很难过地看到
自己与她身上的相似点,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直以来在走别人的
路,终有一天,我会手足无措,会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祷会有人拉
你一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后会有人拉你一
次、两次,但无法救你于水深火热,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学会游泳,
让自己变得刚强。总去袒露自己的伤疤,展示一副可怜的样子,时间
久了,只会招来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一定要有1-2个特别体己的朋
友,让你的心事有个outlet,这样,不至于抑郁。
懂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
做,去行动。
去吧,去做正确的事,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懒惰懈怠。wherethere
isawill,thereisaway.
读《无声告白》有感心得体会4
刚看完《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感受。只是觉
得,对于人物的人格和内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准确。
然后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了。
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来才觉得,其实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最普通的女性的命运。故事的悲剧性在于,有
些人一直试图与命运抗争,可是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拉回来,以爱的
名义,以婚姻,家庭,责任的名义。真的,就像碰触毒品一样,对有
些女性来说,婚姻和家庭这种东西一旦碰触,就无法回头。
我总是说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为孩子就像一根线,一旦出
生就种植在了你的脑海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牵绊住你。当然,这种
牵绊有可能是极其幸福的,比如我认识的两个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就
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并表现出了极
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么她们的人生
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而《无声告白》中的女主角玛丽琳,她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
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
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当她在大三那年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师
的华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性一样开始了恋爱,并
怀了孕结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堕入了一连串的家庭琐碎生活中。
煮饭,带孩子,照顾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学业和梦想。
对于我的朋友那样的女性来说,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温馨开启。
但是对于玛丽琳这种有野心有抱负又具有天赋的女性来说,她很难在
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寝食难安。
终于有一天,她试图逃离,她放下两个孩子和老公,独自跑到外面去
租了公寓,并报名了社区大学想继续完成她的学业。然而,她又失败
了,就在考试的前夕,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玛丽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拉回属于她的人生轨迹。而在玛丽琳看来,
自己是被命运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设计好的人生。而对此一切,
玛丽琳的丈夫似乎一无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爱着自己的妻子
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书匠的工作。因为是华裔,丈夫詹姆斯一生
都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成为最普通的一个美国公民。而恰恰相反的
是,玛丽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与众不同。两个人从内心深处对生活
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运却让这两个人相爱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又
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把莉迪亚当作
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
正的医生。莉迪亚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
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而投河
自尽。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皆然不同的世界。每个
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每个人都无处宣泄。长子内斯用拼命读书考
上大学来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儿汉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
个,她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
丈夫詹姆斯终于在女儿自杀后爆发,与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个人看
起来都极其无辜,詹姆斯无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内心真正想
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亚更是无辜,她只是为了讨好母亲,却
被母亲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内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内斯要去读大
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亚绝望无助,最终选择了了断自己。
而玛丽琳,一切都只源于玛丽琳的梦想和生活无法完美统一。玛丽琳
的痛苦也是无比真实的,她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却又过着不是
她真正想要过的生活,这种分裂的痛苦简直可以把人逼疯。
莉迪亚的死换来了所有人的沉默和思索。最终,生活仍然要继续。玛
丽琳无法成为医生,詹姆斯从狂乱中恢复了理智重新回归家庭。小女
儿汉娜终于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拥抱,内斯如愿去哈佛读大学。一切
似乎都恢复了平静,而莉迪亚死了。
莉迪亚本来可以不死的。但是她就这样死了。
一家人从来没有把事情拿出来述说或者沟通过。每个人都因为爱着对
方,而压抑着自己。没有人告白,没有人反抗,甚至是玛丽琳自己,
被梦想折磨得甚至想要放弃家庭,也没有试图跟詹姆斯透露心迹。
也许每个人内心里都觉得,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只有妥协于
命运或者打破平静。没有中间地带,没有两全其美,鱼与熊掌无法兼
得。
那么多的误解都在寂静无声中被莉迪亚的死亡消融。最终完成了一个
真正的妥协。
莉迪亚的死亡,彻底打破了玛丽琳的梦。她放弃幻想,重新拥抱现实,
接受了命运的馈赠。
故事的结尾,一切柔软地展开,终于像极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场
景。而这一切,却是用大女儿的死亡换回来的。然而,还是不能不让
人觉得,一个女人无法自控的人生,是那么悲情。
《无声告白》的故事设定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其中有很多是属于时
代的局限性。但是想想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仍然有多少玛丽琳一
样的女人。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有着逆袭的反转。除
了少部分敢于挑战传统的人,大多数女性仍然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
却憧憬着另一种人生。人的一生太过于短暂,女人的角色总是很难两
全。既想享受爱情,又想拥抱梦想,既想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又想实
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女人分身乏术,没有三头六臂,只能拼命在其中
寻找平衡。而我又见过多少女性做了母亲之后就放弃了自己钟爱的事
业,只因为天生的母性让她们没有办法放弃与孩子相伴的时光,于是
忍痛割舍了对梦想的追逐。也有多少女性不屈不挠地去追求梦想和事
业,最终换来了孩子的怨怼和不健康的家庭关系。
有的时候,就像玛丽琳不肯说出来一样,说出来其实也未必有完美的
解决办法。只能在内心和漫长的岁月中彼此对峙,做一个拉锯战,一
个战胜了另一个。
我想起了为了舞蹈事业放弃结婚生子的杨丽萍。她是玛丽琳的另一面。
而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几个人可以有如此强大的信念和毅
力,放弃平常人拥有的生活。而我觉得,不管是选择为了梦想冲破传
统的束缚,还是为了保全家庭而放弃自我,总有人会做出牺牲,总有
人会感觉到受伤。这个世界没有两全其美,没有完美生活和完美的设
定。
不管是杨丽萍还是玛丽琳,她们的内心都会有自己的遗憾和挂念。但
是惟愿做到这一生走到最后的时候,我们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为
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书的封面上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
自己。”
我想这句话大概是可以对死去的莉迪亚说的。然而,她的母亲玛丽琳
虽然一直与他人的期待抗争,但也并不算是找到了自己。她只是学会
了顺从命运。
我愿意对玛丽琳再说一句。我会告诉她:我们终此一生只是要学会做
出选择,前进或是妥协,并承担一切。
读《无声告白》有感心得体会5
但我现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实道理用极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达出
来,故事源于事实又高于事实,谢谢《无声告白》这本书!
买了电子版后我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是我读书最快的速度了,读的过
程中,内心时刻充满着激动和恐惧,激动在于我心中的价值观被这本
书很好的展现出来,恐惧是因为我怕自己会踏上莉迪亚的“不归路”。
书本花了很多的时间描绘人物心理和细节,但总的内容这篇文章就可
以涵盖,但是它带来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亚的死亡拉开序幕,用莉迪亚死亡后家庭生活的变化
和死亡前现实的生活交织描写。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美籍
华人,靠着父母餐厅端盘子等不体面的工作把詹姆斯变成了美国国籍,
但詹姆斯因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父母,
为了不让大家以他为话题点,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围的人群,他只希
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独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
都感觉周围充斥着异样的眼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学府哈佛
大学,他继续努力读研读博,他本以为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因为
当时他的导师告诉他有个历史教职刚空缺出来,然后最后也许是因为
他独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际,他最终没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个
普通的高校—海尔伍德任教。从那时起,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讨厌过
去的一切,讨厌怯懦、独特、孤独,向往合群和普通。
同时由于詹姆斯的儿子性格软弱,这也让詹姆斯想起了年轻的自己,
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过去的自己。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欢
现在的儿子。当他儿子告诉他他的梦想是去外太空,当宇航员的那一
刻,他不知觉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牵绊打碎了。因此詹
姆斯觉得莉迪亚很像年轻的玛丽琳,那么合群、惹人喜爱,因此他把
自己全部的关爱给了莉迪亚,因为内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轻时可
以像莉迪亚这样。
莉迪亚由于害怕母亲再度离开家,让家庭支离破碎。害怕父亲每天对
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选择了妥协。虽然说自己会听从莉迪亚的想
法,她只是给她建议,但每次目前都带着强烈期待,也许她自己没有
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来回答。以
至于让妈妈认为她就是想要与众不同、就是想要当医生。为了不让爸
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则假
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业本身就无法分隔开,一旦产生它们势必会交融在一起。任
何企图把家庭和生活分开的手段都是徒劳,因为梦想再大也逃不过人
心。我记得毕业后不久面试了白鹭芳洲艺术基地的销售岗位,后来得
知它主要是个性化婚礼策划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
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经有了培养孩子的根本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
格。这一切的基础是承认孩子是一个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个体。他属
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载我们未完成的梦想
的器皿。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
的帮助,知道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
表现出来,比如他喜欢动物不喜欢英语,用动物组成英语字母的形式
或许有帮助。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赋、引导他去做他可以做的
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会变成他的兴趣。我的原则是,
如果你本身足够厉害,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无巨
细的关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过你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什
么都不需要做,无为而治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你只需要倾听孩子,给
予指导和建议。学习生涯中有两个东西极其重要,兴趣和朋友。
读《无声告白》有感心得体会6
读后心得:已过午夜,丈夫和儿子发出轻轻的鼾声,我仍在捧着一本
书读得惊心动魄,还差最后三十页,绝对等不得睡一觉的间隔。小说
写得太精彩了,尤其是作为一位母亲,读来更是寸断肝肠。
这本叫《无声告白》的小说,出自一位美籍华裔女作家之笔,扉页上
的她很年轻,也很漂亮,很难想象如此深刻、如此刺痛灵魂的故事是
这位优雅、温婉的女士所作。小说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
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
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先说说故事梗概:莉迪亚死了,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
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
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
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
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
莉迪亚的妹妹看清了什么呢?
原来,李先生是一位出身穷困的华人移民后代,从小受到排挤、孤立,
最大的梦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李太太由单身母亲抚养长大,虽是
地道的白人,却不愿屈从母亲期望的女性传统角色,她梦想拥有自己
的事业,比男人更加卓尔不群。俩人的结合有爱,也有很深的误解和
由误解产生的期待。等到孩子相继出生,误解越来越深,差点导致家
庭的崩解。此后,莉迪亚就成了维系家庭表面安稳的纽带。她既要安
抚父亲对友谊的渴求,又要满足母亲对出人头地的期盼。她被亲情绑
架,被父母的懦弱压垮。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都举步维艰。当成人
的梦想遭到现实困境,当成人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愤愤不
满,这种失魂落魄,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样,不但互相传染,还会感染给所有的家人。当内心的
痛苦深藏成秘密,这些秘密就会让家庭产生裂痕。我想,每个人都难
免心意难酬,难免伤痕累累。但是,这些决不能成为勒索他人的借口,
尤其不能转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压。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不可避免
的困境,都有绕不开的难题,那么,这些都应该由每个时代里的每个
人去求索,去抗争。转嫁痛苦是一种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来,
也只好自己认,至少不要让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灵。“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这行字像针一
样刺进你的心里,告诫你:要有勇气活出自己,否则,你不但成为不
了他人期待的样子,还会因此自我毁灭,带给他人更大的打击。因为,
每个人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在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
彻底的代偿。
读《无声告白》有感心得体会_无声告白读后感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9:4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39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