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尽善尽美

更新时间:2023-02-03 19:32:55 阅读: 评论:0

高三听网课的正确方法-身临其境的意思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角的多音字组词)

-----------------------------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

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

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

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

统一。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

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孔子在《论语》

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

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待音乐乃至对

待艺术审美的态度与观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美”与

“善”,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概念用在不同的审美维度。

可见,虽然“美”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

孔子的思想中,“美”与“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

统一,而是既有相通又有独立之处,同时还能共同营

造一种“尽善尽美”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想。

一、“善”的含义

“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吉也,从誩,从

羊,此与義美同意。”“善”在《辞源》中,有如下含义:

1、美好,与恶相反;2、亲善、友好;3、喜好;4、爱惜;5、

大、多;6、擅长、善于;7、改善;8、揩拭;9、熟悉。在

-----------------------------

《论语》中,“善”字一共出现了42次。其中,“善”

可以指好人,如“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

也可以指善于做某事,如“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

之”(《公冶长篇》)。还可以指好处和优点,如“愿无伐

善,无施劳”(《公冶长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善”还可以表示好好地去

做事,如“善为我辞焉”(《雍也篇》)。“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善”又可以指善良和善

意,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篇》)。“善”还能

表示完整、全面,或者保全、使完整。如“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泰伯篇》)。另外,“善”还表达出一种良

好的道德取向的意义,“善”表达的“好”主要在于内在

德性的好。比如在“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述而

篇》)“子张问善人之道”(《先进篇》)中,善人是一种

有操守、德行高的好人。

更重要的是,因为与德性相通,孔子所言的“善”

在某些时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仁”相通。在“子欲善

而民善矣”(《颜渊篇》)中,就表达出孔子所提倡的“仁

政”思想,这里说统治者要为民众带头向“善”,就是说

统治者要忠行于仁道。又如“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

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篇》)这句说

明智慧要用仁心来维持,行动不符合礼制则不属“善”。

-----------------------------

明显能看出,“仁”“礼”“善”存在联系,仁是内在的精

神追求,礼是外在的形式规范,通过内在的仁心外化

出礼,从而达成“善”的效果。孔子虽然没有对于善的

完整和直接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

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

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

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可见,孔子赞美的是

一种体现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更重要的是,“善”

与不“善”的价值判断体现着孔子所追求的仁道。因为

仁道不是尚武的,所以表现暴力武功征战天下的音乐

才会与孔子的智慧象违背。因此,孔子所说的“善”关

乎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人伦德性,更关乎艺术作品传达

和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和大道追求。

二、“美”的含义

“美”,在《说文》中释为:“美,甘也。从羊,从

大。”徐铉等曰:“羊大为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疑象人饰羊首之形。”在《辞源》中,“美”的含义有:

1、指“甘美”,引申凡事物美好者皆称美;2、指“美好”,

特指容貌、声色、才德或品质的好;3、指向“善”的含

义,与恶对称;4、指赞美。在《论语》中,“美”字一

共出现了14次。在篇章中,“美”的含义主要有这样

几种:首先,“美”代表外观好看、外形美丽。其中,

-----------------------------

美丽可以是指人的形貌美好,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八佾篇》),“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

之美”(《雍也篇》);也可以是指衣服的华美,如“恶衣

服,而致美乎黻冕”(《泰伯篇》);还可以指建筑好看,

堂皇壮美,如“不见宗庙之美”(《子张篇》)。其次,“美”

又能表达一种内在美,指的是人的品质或者才能优秀、

出众,或者是物的质量、成色出类拔萃。比如“如有周

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泰伯篇》)

指的是周公的才能出众;而“有美玉於斯,韫匵而藏

诸”(《子罕篇》)中的美玉则除了好看,还因为其质地

和成色优秀、出色。再次,“美”也常用作“美善”的意

思,这种能够情况下的“美”与“善”的意义是十分接近

甚至是相通的,表示“恶”的相对一面。比如“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中的“美”是好事,与

恶相对。孔子还讲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

矣。”(《尧曰篇》)这里的“五美”就是指五种美德,它

们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尧曰篇》)这”五美”可以说与儒家“仁、

义、礼、智、信”的“五常”是相通的。这种“美”德,同

时也就是“善”德,“美”与“善”实现贯通联系。除此之

外,“美”还表示中和之美,是合乎礼仪和仁道的美。

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篇》)

-----------------------------

可见,合乎中和、中庸之道的礼乐传统,才能是美的。

而孔子提倡的礼乐传统又是由孔子之仁道所规定的,

所以“美”与“和”相关联,与“礼”相关联,更是与仁道

相连。

可见,孔子认同的美是一种有条件的外观形式之

美,但另一方面却常常认为美也在于内在本质,带有

一种有道德内容和性质评判的审美观。但是在《八佾

篇》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

美矣,未尽善也。’”这句话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

让美作为纯粹感官愉悦美妙的意义得以彰显,而让德

性和道义上的意义隐去。所以,虽然“美”既和“善”一

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看来它又是有着自身

独特的审美意义。

三、“善”与“美”的关系

1、“美”与“善”相和

以“美”在中国古代的起源看,它是同味、声、色

直接联系的。即能够在这些方面直接给予人们感觉官

享乐的对象,常常就成为美的对象。“我国古代文献的

记载说明,最初所谓的‘美’,在不与‘善’相混淆的

情况下,是专指味、声、色而言的。”⑥但是,纵观历

史上对善美的理解可以发现“美”与“善”在一定程度上

常常是统一的。从“善”与“美”两字本身的解读来看,

-----------------------------

它们都是与羊字__相关联,“羊大为美”这个说法反映

了美是以社会功利满足为基础的。而羊是当时特别是

统治阶级的重要事物来源,同时又是富足吉祥的象征,

因而被认为是好的、善的。这样,“羊大”就既美也善,

“美善同意”。另一种关于“羊人为美”的解读则认为,

原始时代的人带着羊形冠或者面具等装饰进行图腾舞

蹈或者无数活动被认为是很美的,这种舞蹈和无视活

动又和社会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功利性目的紧密相

联,所以“美”有着功利性的意义,与之关联的是社会

功利色彩的“善”。众多资料可以确认,当时“羊人为

美”“羊大为美”的审美观念中饱含着善的内容,与“善”

不可分割,反映了中华民族“美善同意”的审美特色。

在春秋以及春秋以前的时期人们说的“美”并不是单纯

指的形式美,从孔子《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先

王之道,斯为美”(《学而篇》)一句也可以看出当时人

们将“美”与“和”“善”等字联系在一起理解的思路。“美”

与“善”的这种统一,可以说就是一种“和”。“和”这一

美学范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观念。在《论语》

中也曾8次出现“和”的概念,如“礼之用,和为贵”(《学

而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和无寡”(《季氏篇》)等。孔子论“和”时强调用道德来

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并紧密地围绕着礼乐问题

-----------------------------

而展开,带有浓厚的政治与伦理色彩。孔子在评论另

一部音乐作品时说道“郑声淫”(《卫灵公篇》),这里“淫”

的原因就在于指情绪发展得太过,以至于让人流连忘

反,走上淫乱之路。这里的“郑声”估计也不可谓不够

动听优美、引人入胜,但是得到孔子较低评价的原因

就在于其在“善”方面不够达标,更不符合孔子“和”的

礼乐观。

这种“和”在孔子看来,是“礼”应有的形式,同时

又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

了追求“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修身过程中能起到很

独特的作用,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之间也有

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

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

合“仁”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仁”是成人的本性,仁

使人成为人。而要追求“仁”,就要向着“善”,因为“苟

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孔子所言“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就是要求人居住在仁之中,“因

为仁是善的,所以这种居住是善的;因为美善合一,所

以这种居住是美好的;因为里仁是合于真理的选择,所

以这种居住也是智慧的”。

2、“美”与“善”独立

孔子博学多能,对许多艺术问题也有着自己独到

-----------------------------

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对于音乐,孔子对不同的音乐进

行过特别的评价。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篇》)中,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明确得把“美”与“善”区分开来

了。根据孔子这里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音乐

的“善”与“美”的评价其实会有三种可能:尽善尽美、

尽善不尽美、尽美不尽善。很明显,“美”和“善”在此

处是两个维度的衡量标准,一部艺术作品可以同时符

合两个标准,也可以只符合一个而不符合另外一个,

这两个标准互不干扰、互相独立。对于此处的音乐来

说,“善”是指音乐的内容,包括感情和主题等内涵;“美”

则体现出孔子对于音乐形式美的肯定,“美”是在评价

音乐艺术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形式部分。

《韶》《武》皆为纪功乐舞,是宗庙祭祀活动的重

要内容,场面宏大,节奏舒缓,声音平和,具有很强

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皆“尽美矣”;而《韶》乐又以其内

容上的道德性因素取胜,具有“美之实”,符合“善”的

标准。二者由于思想内容的不同,在孔子看来,就有

了在“善”的境界上的高下之分。可以说,“尽善”与否

的背后首先牵涉到了孔子忠君尊王的政治主张,还掩

藏了孔子“爱人”之人道主义思想原则。但是,就纯粹

艺术形式的美感来说,孔子提到的两种音乐都是美的。

-----------------------------

这种“美”的概念或许更能涉及到美感的实质,“美”是

外在的艺术形式激发人的感官愉悦,是无需考虑功利

判断的单纯的审美享受。孔子在对《韶》《武》两部音

乐评价时,“美”所指的方向是足够明确的,它并不是

仅仅能给人低级的物质满足感的概念,也不是被伦理

和政治裹胁的概念,“美善同意”的观念在此被打破,

“美”的范畴里而指向了真正的审美对象,即艺术作为

其自身存在之美。

这种对形式美的肯定甚至褒奖,在《论语》中不

单只提到音乐艺术,“辞达而已矣”(《卫灵公篇》)是强

调文学作品中言辞之美;“宗庙之美”(《子张篇》)是形

容建筑之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佾篇》)更是

形容女子的形貌优美。这些美感都是以独立自在的感

性形态进入审美领域,是主体以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对

引起人们感官愉悦的艺术对象进行观照和欣赏之时,

专注地将心灵投入到对象自身中去体验审美对象的美

感。美作为一种能给人既有精神性又是感性的愉快的

对象,在孔子之前已为人们所认识。孔子对“美”的价

值做了充分肯定,明确地把美与善从含混的状态中相

独立出来,在肯定“美”所具有的超越世俗功利和伦常

道德的审美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美与善在更高的层次

上,亦即审美境界中的和谐统一,这是孔子对中国古

-----------------------------

代艺术做出的独特贡献,当然也成为儒家艺术精神的

核心和精髓。

四、作为审美理想的“尽善尽美”

所谓“尽善尽美”,现在看来,就是要让美与善在

更高的层次上,即审美境界中达到和谐统一。通过这

样的境界,人们能够确立个体与社会、道德伦理之善

与艺术感性之美、人生态度与美感境界相容与共的审

美理想。

孔子提倡的“尽善尽美”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即

内容与形式都要出色,在道德教化方面和审美自律方

面合二为一。在孔子那里,“美”“善”的相互交融形成

了一种“美中有善,善中有美”艺术境界。也就是说,

单纯的形式美是不能打动孔子的,艺术作品还需要具

备从生命根底所散发出的对“善”即终极意义的追求。

在《八佾篇》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很明显,是用“仁”道来规定礼乐文化精神。

按照孔子“仁”道的规定,音乐和其他艺术的美感不只

是单纯的感官性的东西,更要传达出符合“仁”所规定

礼乐精神。也就是说,道义上的“美”应该是优先于单

纯的形式上的美感的。假若“善”和“美”不能兼备,则

宁可“尽善”而不“尽美”,而不是先追求“尽美”却忽视

“尽善”。钱穆在《论语新解》说:“遗其本,专事其末,

-----------------------------

无其内,徒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得为礼乐。”孔子之

所以“因音乐而忘我地投入和沉醉,恐怕并不仅仅是因

为音乐本身的形式美所带给他的一种感官享受和满

足,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在艺术世界里承载了他对生命

意义的一种终极体认,并由此而引发了精神上、情感

上的强烈共鸣。”1孔子在艺术和人生境界方面,除了

赞赏美的事物和美的感受,更需要追求伴随着美感体

验而产生的生命终极之道,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生至高

境界。

“孔子不仅将音乐理解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更

理解为人生的一种境界,甚至是最高的境界”“乐者,

乐也。”“美”与“善”兼备的事物,确实能让人体验到一

种快乐,而这种“乐”的体验正是无上的审美境界。孔

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正是美

好的艺术让人流连其中,深受其中善的影响,让主体

抛开凡俗中各种外在束缚,完全投入到当下的生存境

域中,真正从内心体验到快乐。这种快乐不单单是情

感上的快乐,更是一种与大道同在的乐。而孔子的大

道就是仁道,“尽善尽美”就是一种体味和达到“仁”的

快乐,也是一种仁者之乐。孔子提倡“为己”之学,也

就是主张完成自己的理想人格,提高自己的心灵境界。

具体地说,一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人格,实现仁的

-----------------------------

抱负;二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享受,从中体验到快乐。这

两层意义是互相联系的,实现了仁的境界,自然能产

生心中之乐,而心中之乐必须是心灵境域的自我体验,

且是最高体验。而要成为仁者,孔子认为应该做到“文

质彬彬”,也就是要求仁者的言动、容色、生活各个方

面的美和文化教养,与君子内在地具有的仁义道德品

质这两者的统一。

“文与质”与“美与善”基于内在的思想联系和外部

的同构关系而联袂,共同相辅相成地组成了儒家的审

美理想一一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这可以说是一种道

德之美与艺术形式之美的完美融合,也是人生境界与

艺术情怀的相得益彰。“与天同一,与人同聚。这正是

乐的精神。乐的核心在于欢乐。与道同在,正是乐的

本性之所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

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9:3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3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搭积木
下一篇:农业大学排名
标签:尽善尽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