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阅读指导
《莫须有先生传》是废名另辟“奇涩”蹊径的表现,整部小说不仅诗意淡出,而且晦涩
繁琐。莫须有先生“全无诗意”的所见所闻,恰是废名休学、隐居后思想变化和所处现实环
境的艺术表现。这里已没有往昔的超尘脱俗般的诗化的单纯美,有的是作者逢人遇事的感慨
与絮语,有的是平凡百姓庸常的现实,在“满纸荒唐言”的下面掩饰不住的是作者的一腔愤
懑和对世事与人性的理性思考。
《莫须有先生传》共15章,不容易解读,其中充斥了某种玄学意味,具有“理趣”与
“禅趣”的特点,那种美感的思想和有意为之的“涩味”境界是要慢慢体会的,这也可以说
是废名“诗化的思想和思想的诗化”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废名既是禅家也是诗人。
废名的作品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废名所谓的“道”更多地停留在个人感悟的层面,与当
时的主流话语相去甚远。体现在具体的描述中,则带有庄禅趣味与玄学色彩;由于他性格中
的悲观厌世,加上对现实政治的冷漠与绝望,对社会生活的隔绝,其人生理想亦只能托付给
梦想以及“莫须有”的想象了。
奇涩、荒唐的《莫须有先生传》深受《堂吉可德》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
等方面均有相通相似之处,特别是其游戏的笔调和“涉笔成书”的结构,更显现出共同的审
美特征。无怪乎有人称它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堂吉可德》”。
废名称他的《莫须有先生传》是学习莎士比亚和《堂吉诃德》的结果,他在与鹤西的一
封通信中说:“我是想到了莎士比亚与西万提斯他们两位。他们似乎不象Flaubert那样专心
致志做文章了,只是要碗饭吃。他们真是‘顶会作文章的人’!他们的文字并不是做得不多
不少,你不可以增减一字,他好象就并不在乎,而我们在这里看得见一个‘完全’的人了。
顶会作文章的人大概就是一个生活的能手,乘风破浪,含辛茹苦,随处可以实验他的生存的
本领,他大概是一个‘游民’,逐水草而居了。……屠格涅夫说西万提斯的《吉诃德先生》
是代表一个理想派,……我的意思则适得其反,他是——他是一个‘经验派’,耍了一个猴
戏给我们看。”在废名看来,顶会作文章的人是不避现实生活的,亦非不食人间烟火,他应
该是“逐水草而居”,应该是“经验派”。
《莫须有先生传》》是以作者西山卜居这一段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是现实的。
卞之琳评价说“是写他自己的‘狂人日记’,他对当时的所谓‘世道人心’笑骂由之,嘲人
嘲己……自有他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废名的最后一部小说,呈现出“反璞归真”的特点。小说
共17章,在最后一章“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里,废名专门谈到写《阿赖耶识论》这本书
的目的,其实也是对《莫须有坐飞机以后》创作目的的注解:“民国三十一年春,熊(十力)
翁从重庆寄来新出版的《新唯识论》语体本,莫须有先生读完了,乃大不以熊翁为然了。……
莫须有先生乃忽然动了著书之念,同时便决定了所著书的名字,便是《阿赖耶识论》。即不
著一字而此一部书已是完成的,因为道理在胸中已成熟了,是一个活的东西,是世界。然而
要把它写在纸上,或非易事,莫须有先生乃真像一个宗教徒祈祷,希望他的著作顺利成功,
那时自己便算是一个孝子了,对于佛教,也便是对于真理,尽了应尽的义务了。”
废名曾经谈到莫须有先生的思想:即所谓“一言以尽之”的道理:“心如一棵树,果便
是树上结出来的道理,道理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表面
上“情趣”、“理趣”都已经完全褪去或淡然,实际上依稀还可以看到其“余韵”尚在。废名
写这部作品时已“无意为文”,他只是叙述事实,语言非常平实。结尾一章讲他如何写《阿
赖耶识论》,颇像回过头来给小说作了一个长长的引子。小说的结尾写到:“以上都是讲道理,
其实不应该讲道理,应该讲修行,莫须有先生尚是食肉兽,有何修行之可言,只是他从二十
四年以来习静坐,从此他一天一天地懂得道理了。”似乎给这篇未完的小说一个完满的结束。
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避居乡间的经济拮据、乡村保甲制度的种种积弊、偏僻地区小学教
育的陈旧落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懑之情,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小说有时以佛学阐
释人生哲理,令人难辨真味;有时以诙谐文笔状写人生苦况,又令人到回味无穷。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节选部分,体现了废名一贯的对于日
常生活的诗意观照和充满睿智的荒诞讽刺的特点。两个小孩“纯”与“慈”在拣柴时的乐处,
反映的是纯然的孩子的追求快乐的天性。而在成人世界的“拣柴”则具有双重性:追求快乐
与满足贪欲,这是人的天性的两面性。人无贪欲必是圣贤。两个小孩子充满趣味的“拣柴”
加进成年人的功利意义,确乎使“趣味更重了”。“其实世间一切的乐处都是贪”,废名在不
经意间使小说与现实本身和人性弊端构成了某种隐喻鞭挞的关系。所以周作人说:“冯君的
小说我并不觉得是逃避现实的。”莫须有先生喜欢“拣柴”,“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他
是一个远离仕途、远离尘嚣的真正的艺术家,所以会真正悟得“欢喜不及拣柴”的小孩子的
忘我而寂寞之乐。“但其欢喜不及拣柴”的六次复沓描写,是废名先生对日常生活诗意的“情
趣”发现和富于哲理的“理趣”思考。
《桥》、《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废名的三部风格迥异、各创一
格的长篇小说,代表着废名语言纬度变化的三种颠峰状态。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9:2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39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