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章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第一篇:《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
会xx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
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
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
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xx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
院和中央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
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xx年,荣成在
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近年来,又与中科院力学所等单
位密切联系,为建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打下了基础。
今年结合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将展
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业力量,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先
后到北京、四川绵阳、梓潼与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怀战斗和生活过的地
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
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xx平方米,有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
物资料、6个视频。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拟划分
为八大板块,分别是“荣成之子潜心求学”“驰名海外毅然归国”“两
弹一星功勋卓著”“儒家情怀大师风范”“献身科学壮烈殉国”“怀瑾
佩瑜爱在天际”“高山仰止永远怀念”以及多媒体教育厅。内容涵盖
了郭永怀的出生、外出求学、归国、从事力学和国防科学研究,直至
精品文章
牺牲的完整人生轨迹。通过对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场景的复原,
让人们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怀的儒家风范和大师情怀,全面展示了郭永
怀院士的卓越功勋。
当天捐赠的模型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吕劭
伟在捐赠活动中表示,郭永怀是为“两弹”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
科学家,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荣成人民的骄傲。“两弹”模型是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重要展品,浓缩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是对郭永
怀卓越贡献的重要展示。对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全面深
化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
大意义。今后,荣成将不断组织社会各界向郭永怀学习,切实发
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作用,传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
量。
据介绍,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
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
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
地。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郭永怀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
帜,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为我们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
贵的精神财富。”荣成市委书记xx说。
抚今追昔珍贵展品讲述动人故事
一进入陈列馆,一尊郭永怀汉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帘,神态
精品文章
坚毅而安详,目光深邃。他仿佛仍在思考和关注着我国导弹航天事业
的新发展,期待着涌现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
“永萦xx堪称民族脊梁,怀忘九霄不愧中华英魂。”两侧柱子上
的嵌名对联,取自四川绵阳29基地,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手
书题字的“永怀亭”上,这也是对郭永怀辉煌一生最生动的注脚。
陈列馆中,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展现着郭永
怀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铸成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令
观者心生景仰。
“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
到祖国。”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科
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动身返回祖国。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
包括核武器的威胁。1960年,我国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
队伍。郭永怀被任命为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所正是现在的中国工程
物理研究院,当时首要任务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
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两弹”研制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海拔3800米,最低气温
零下40摄氏度。五十多岁的郭永怀和科研人员一起,粗茶淡饭,同
甘共苦,他们喝碱水、住帐篷,睡铁床,风餐露宿。
在展馆内模拟的核爆区,只见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出现在遥远的
罗布泊腹地,接着升起一个巨大火球,惊天动地的响声震耳欲聋,轰
隆隆地滚过天际,刹那间,冲击波的狂飙席卷了无边的戈壁滩。
精品文章
1964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当蘑菇
云腾空而起时,全体测试人员欢呼雀跃、一片沸腾,广大科研人员用
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换来了新中国原子弹的第一声爆响。而此时,
郭永怀却因劳累过度瘫软在试验场,被工作人员架到了临时帐篷里。
随后,郭永怀又陆续参与了氢弹研制和“东方红”人造卫星的设
计。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一个重要线索,连夜乘
机赶往北京汇报。不幸飞机失事,壮烈殉国。
找到遗体时,在场每个人都失声痛哭,他们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
幕。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
后,人们赫然发现一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数
据资料完好无损。
大到导弹,机械,小到一块破损的怀表复制品,一份旧得发黄的
信件……一张张照片,一幕幕场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将历史
的记忆镌刻成为永恒,点燃了爱国热情。
观者或伫立凝视,或埋头沉思,或侧耳倾听,循着那一件件文物,
恍若回到当年的烽火岁月。“在这里能切身感受我国国防事业开拓者
筚路蓝缕的艰辛,真实感受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优秀品格。”
荣成党员干部说。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
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
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他的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
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时代印记。
精品文章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
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
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
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
不能到达的。”
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的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
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
作中。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我见过第一
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
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
座椅、灯光。
他说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
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
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
热爱和希望。
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见到导师时
的情景。那时,郭先生对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说:“我们这一代,你
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作为我国近
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
中国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
神结出的硕果,而他的教导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
我也见证了郭先生与师母李佩先生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在他俩
精品文章
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爱情深,大爱无疆,
在郭先生辞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对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
已经九七高龄,仍有一种“你不回来,我不老”的情怀。这一点,在
音乐剧中有生动刻画,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钟的片断,也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科学家是有大爱的人。这些共和国的脊梁用大爱为我
们构筑了永不坍塌的铁的长城。
第二篇:《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00字《郭永怀》事迹心
得体会精选500字
《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00字
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
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
雾照得血红。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
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
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
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
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
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
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
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
精品文章
分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
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
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
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得辨认不出来,当时是根据
头后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的一点点白头发,认出了郭永怀。
《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00字
10月16日下午,一场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荣成举行,郭永怀曾
工作过的单位领导,郭永怀的部分学生、亲属,共同就郭永怀精神内
涵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发扬郭永怀的精神。
郭永怀,似他的名字般永远令人怀念。在列强对新中国进行露骨
的核威胁之下,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一穷二白”的经济困难局面下,
在新中国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
草、每一朵云、每一片蓝天都见证了那段绝密且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
历史,见证了郭永怀以生命为代价投身祖国核事业的无悔追求。
在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
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没人说得清楚。
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作
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
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
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精品文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
经被郭永怀等人铸就成一座历史丰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叔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爱祖国、爱
学习、爱科学的精神,为国家效劳,为人民作出贡献。”郭永怀侄女
郭淑娥说。
王瑾是一名陈列馆的讲解员,看着修缮后的陈列馆,她感到自己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作为郭永怀先进事迹讲解员,今后会挖掘
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学习领会郭永怀的精神,通过富含情感的讲解,
让更多人全方位认识郭永怀、学习郭永怀。
大无畏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创新
型城市的荣成来说,汲取郭永怀身上的精神动力迫在眉睫。
战争年代,荣成走出了100多位将军,为全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
牲。如今,这里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前三季度,荣成全市预计
完成生产总值840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
茅,实现由“速度经济”向“素质经济”的蜕变,由“跟跑”到“并
跑”“领跑”的跃升。
永怀精神,常学常新。郭永怀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67万荣成
人民在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努力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征程上不断超
越。
1958年1月,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1957年,钱伟长
精品文章
被打成右派。郭永怀了解钱伟长的学术功力,仍然请他任编委。一次,
一位知名教授向学报投稿,钱伟长发现其论文中竟有51个基本错误,
提出不宜发表。那位教授向编委会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
授审查”,对此郭永怀不屑一顾,他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
确的,这和左、右无关。”
1958年,教育界开展“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
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倾倾向。有些人通
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
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
是不对的;通过当时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
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
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
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
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
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是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
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
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
《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00字
19xx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西滩郭家村。1929
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1931年7月,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年~
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半工半读。国难当头,坚定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认为要使国
精品文章
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为此,他放
弃了专修光学的夙愿,改学航空工程。
1940年9月,郭永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师从辛格()
教授,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出色的工作得
到导师的赞赏。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
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研究,以优
秀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那段时间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工作、学习的
中国人还有钱学森、林家翘、钱伟长等。
1946年,郭永怀受聘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此后的xx年是他科研
的黄金时期,他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类
突破声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发展了poincare,lighthill
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为此,钱学森于1956年将这一方法命名
为plk方法。郭永怀因在跨声速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而扬
名世界。1955年7月,他被晋升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
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
离开”;在是否申请接触机密资料的表格栏中填了“不”;对于让他申
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他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康奈尔分
会,经常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祖国的未来。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回到了阔别xx
年的祖国。
精品文章
回国后,郭永怀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
研上。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
所副所长、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班主任、二
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等职。他参与制
定了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划,倡导开展新兴力学学科的研究。他对
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参加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和项目。他
还参与组织、领导中国科学院的人造卫星本体设计,参与地空导弹的
研制。
对待学术,他一向严肃认真。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高等教
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先后办了三
届,学员300多人,他们成为我国首批力学科研和教学方面的骨干。
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力学研究班的工作。郭永怀在1958年、
1959年还曾担任班主任,并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张涵信(清
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第一届学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忆:“彬彬
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
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都讲
究。他主张读经典著作,他说这prandtl的时代是流体力学的丰收期。
prandtl本人是个大权威,有学识有经验,书写得全面深刻,因此应
该学习他的‘流体力学概论’。”
郭永怀为人朴实正直,在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他尊重科学,勇
于讲真话。
1.《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00字
精品文章
2.《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600字
3.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
4.《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5.郭永怀感悟
6.郭永怀观后感600字
年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8.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范例2篇
9.参观郭永怀纪念馆心得
10.支月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第三篇: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两弹元勋:郭永怀
://xiexiebangxx年10月31日16:29综合
郭永怀
郭永怀(1909.04--1968.12.5),男,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共党员,
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
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
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
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
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
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在我国原子
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
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
精品文章
一系列重大问题。xx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xx年被授予“两
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生平经历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
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
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
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
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xx年4月4日出生于今山东省荣成市。郭家世代务农,父亲郭
文吉粗通文墨。19xx年,9岁的郭永怀在三叔郭文秀开办的学堂里读
书识字。1922年,在石岛镇(今石岛管理区)明德小学就读高小。
1926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青岛大学附中。1929年夏,进入南开
大学预科班学习。由于他勤奋好学,所以名列前茅。他还同胡世华、
陈振汉等组织了一个新颖的读书会——微社,切磋砥砺,钻研学问。
1931年,郭永怀转入本科,攻读物理。由于他对光学感兴趣,于1933
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
究工作,曾和吴大猷等一起研究过喇曼效应。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
怀曾回家乡威海任教。1938年威海沦陷,郭永怀又辗转到昆明西南
联合大学半工半读,研究过湍流理论。在青少年时期,他先后得到过
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导,所以不仅具备了坚实的数学
物理基础,而且也确立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些
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
精品文章
下从事研究。他仅以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
流动》的论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导师辛格的赞
赏。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
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
导下工作。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
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留学期间,由于
有名师指导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加之他本人的刻苦努力,为他在以后
xx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怀
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实际上,郭永怀在
这xx年间是当时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西尔斯、
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这xx年也是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的黄
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
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
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
《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
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
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
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杂志上发
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
年代初就注意到离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
干扰和离解效应。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
精品文章
驰名世界。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要用他的科学知识为
祖国服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
这种机会。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于
1956年11月回到了阔别xx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
在国内工作的xx年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
力学与国防科研上,并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
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
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
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56年,郭永怀参加了
制订“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他
和力学界的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
根据我国的国情,制订出学科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
等学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若干年的发展方
向确定方针大计。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力学研究从解放初期只有少量
理论工作的状况发展到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
论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重大项目研究的现代力学阶段。
郭永怀回国以后,就身体力行倡导高超声速流动、电磁流体力学
和爆炸力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他亲自参加力学所电磁流体组每周一
次的学术讨论会;60年代初,他组织了北京地区高超声速讨论班;
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问题组人员踏踏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方面又鼓励
精品文章
大家深入实际。他指导研究生从事这些新方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对
于新学科方向的发展,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的见解。
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许多重大
的项目。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
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
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
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
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
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随后,
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
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1964年,郭永怀参加了再入物理工
程的筹备工作。他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理论
研究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张,对实验设备的筹建工
作他亦费尽心血;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
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他首先就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
服务对象、研究手段、重点设备、测试方法等提出了建议,并和钱学
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
定了基础;为了发展我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更是呕心沥血,从
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1968
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
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飞机失事临难的最后一瞬间,
他与警卫员抱在一起,用身体夹住了装有宝贵科研资料的公文包。同
精品文章
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外貌看,郭永怀身体瘦弱,年不到半百便已双鬓斑白,平时不
苟言笑,总爱沉思。他工作起来,精力却是超人的。1963年迁往海
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后,他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为了
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每次又会增加
一次身体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他为了工作
全然不顾。在生活上,郭永怀的简朴也出了名,一支钢笔从中学时代
竟一直使用到牺牲。周恩来叮嘱郭永怀等科学家不要乘飞机。郭永怀
为赶进度仍经常飞来飞去。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
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12月5日凌晨,
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
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
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
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
无损。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
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
的消息,眼睛顿时湿润了。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
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如今,我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
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三个大字—
——“永怀亭”。
郭永怀的生活年代恰逢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到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直至“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沧桑巨变的60年,也是人类从
精品文章
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到美国实现登月计划,跨入空间时代突飞猛进的
60年。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也为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
毕生的精力。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力学工作
者值得引以自豪的。为了表彰郭永怀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
于1968年12月25日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主要贡献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
贡献的科学家。
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
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
1956年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
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首
任系主任。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
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
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
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
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我国要发展航天
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
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
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精品文章
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
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
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郭永怀的努力下,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
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
爆试验成功„„郭永怀牺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
得了成功。
第四篇:郭永怀先进事迹学习材料郭永怀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在十秒钟永生
郭永怀(19xx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
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
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担负了
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
重要贡献。xx年,郭永怀先生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
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一个人的生命由太多太多的10秒组成,有人也许打一个懒洋洋
的哈欠,10秒钟就倏忽而过。有的人却在10秒钟内完成一个惊天动
地的动作,呈现出一种顶天立地的姿势,从而得到永生。
他太累了,可有太多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1968年12月4日,
他又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时间比什么都重要,他决定立即将这一大好
消息汇报给领导,于当晚从青海基地飞到北京。有同事劝他:“晚上
精品文章
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他笑笑说:“晚上好,睡一觉就到了。”尽
管累,可他不愿耽误哪怕一分一秒,他要把征途当旅途。
他就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郭永怀。坐车到了兰州,在兰州
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不忘抓紧时间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
报。
晚上10点多钟,他登上了飞机。“有什么事叫醒我。”登机后,
郭永怀对警卫员牟方东吩咐一句,就沉沉睡去。他睡得很香,因为在
他看来,争取了这么一个晚上,换来一个白天,又可以做好多事情。
那晚,天气很好,飞行一路顺利。已有晨曦从舷窗中透了进来,
飞机快到北京了,警卫员轻轻摇醒了他。好久没有睡上这样一个安稳
觉了,郭永怀觉得神清气爽。
这里将镜头切换一下。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6点左右,首都
机场响起一阵惊天动地的轰响,随后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
云霄。一架小型飞机一头扎在了首都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飞机残骸散落得到处都是,一共有13人不幸遇难,烧焦的尸体
散落一地。救援的士兵们发现,在烧焦的尸体中,竟然有两人紧紧地
抱在一起。
尽管已看不清面目,但抱在一起的他们,如亿万年形成的煤炭,
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人们仿佛看到了那赫赫的照耀世界的光明。又宛
然划过浩渺长空不可燃尽的陨石,是那样坚硬而内涵丰饶。是的,这
紧紧抱在一起的,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原来,飞机到了首都机场上空,开始徐徐降落,起落架落下,xx
精品文章
米、1000米、500米……然而,当飞机降到400米左右的高度时,飞
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开始垂直坠落。飞机从400米高空坠落到地面的
时间大约不到10秒,而就在这一瞬间,郭永怀猛地站起身来,紧紧
抱住了站在身边的警卫员。
郭永怀为什么要和警卫员抱在一起呢。随着士兵们艰难地将两具
尸体分开,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胸部之间,有一个皮质的公文
包,虽然有点烧损,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将
公文包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地呈现在了人们
面前。
人们不能明白。在10秒钟内能做什么。可郭永怀却保住了这份
文件。解释也许只有一个,这就是郭永怀始终将那个公文包,如同生
命一样放在靠近心的部位,连睡觉时也不曾移动位置。他的心是一颗
忠于人民的心,大忠才能有大智,大智也就有大勇。
是的,郭永怀一直对人民忠心耿耿,研究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
米的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别说
飞鸟,试验现场荒凉得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当时物质匮乏,许多研
究人员都营养不良及高原浮肿。身为领导的郭永怀更是知道肩上的责
任重大,常常是废寝忘食地工作,50岁不到时,消瘦的他已是满头
白发。他着实太累了,没想到为了节约时间,却使得他永远没有了为
人民工作的时间。
失事时郭永怀59岁,他不幸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
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得知这
精品文章
一消息,也不禁号啕大哭,一连几天如梦魇缠身。
因为郭永怀的大忠及大智大勇,完好地保住了文件,在他牺牲后
的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两年后的1970年4月
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不能安全着地,就以10秒钟来获得永生。烧焦的是肉体,烧不
焦的是精神,郭永怀的精神永远不倒,其已化作世界的中流砥柱,永
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第五篇:参观沈秀芹纪念馆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参观沈秀芹纪
念馆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
xx年10月9日下午,根据单位的安排,我们参观了成山林场的
沈秀芹纪念馆和荣成博物馆的郭永怀纪念馆,这次参观学习收获很
大,既开阔了眼界,又长了知识。
活动中,我们首先参观了位于成山林场的沈秀芹烈士事迹展览
馆,集中观看了沈秀芹烈士事迹专题片,追忆沈秀芹当年无限忠诚于
党的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
弘扬沈秀芹烈士那种对党特别忠诚、对群众特别关爱、对事业无私奉
献、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沈秀芹纪念馆的参观学习的同时我们利用当地的会议室组织
了一次党员大会,会上党员们针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
了交流学习,党员们深受教育,表示要以活动为契机,对照榜样找差
距,在工作中无私奉献、勇于进取,把沈秀芹精神贯彻到工作的各个
环节当中,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做贡献。
精品文章
参观完沈秀芹纪念馆,我们又有到达位于博物馆的郭永怀纪念馆
进行参观学习,郭永怀他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在
他的研究基础上,人类实现了超越声速的飞翔。他是"两弹一星"的功
勋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武器早期研制的三大支柱之一。他满怀报国热
忱,回国参加建设,十二年后飞机失事,以身殉职。通过参观学习我
们发现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他的缅怀将日益深切,人们永远不会
忘记他的卓越贡献,不会忘记他为国家富强、科学进步而无私奉献、
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这次参观学习使我对郭永怀以身报国忠于革
命忠于党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思想得到了又一次升华,更坚
定了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信心。
这次的参观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
学习沈秀芹和郭永怀无私报国的精神,努力作出像他们一样的事业。
我们的祖国是个有潜力的国家,中国的未来寄托在我们的身上,我们
必须充实自己的头脑,担负起这份职责,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
作热情,真抓实干,恪尽职守,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创造出色的工
作业绩,为国家,为人民尽自己的职责。
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9:1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38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