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代: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
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
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
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
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
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
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
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
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
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
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
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
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
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
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
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
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
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
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
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
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
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
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
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
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
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
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
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
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
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扩展阅读:欧阳修诗作成就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他重视韩
愈诗歌的特点,并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相对于西
昆诗人的主张,欧阳修的诗论无疑含有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欧
阳修诗歌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为指导思想
的,这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
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如《食糟民》揭露
了种粮的农民只能以酒糟充饥的不合理现实,《边户》描写了宋辽
边境地区人民的不幸遭遇。但欧诗更重要的内容则是表现个人的
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由于他
的这类诗篇多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所以与西昆体的同类诗作有
本质的区别。例如《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
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于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
然而欧诗并不对古人亦步亦趋,故仍然具有自家面目。欧诗中的
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
了其枯燥艰涩之失。例如《再和明妃曲》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
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于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
段,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叙述宴游经历,平直周详,深得古
文之妙。
欧诗也学李白,主要得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
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例如《春
日西湖寄谢法曹歌》,写好友万里相思和少去老来的感慨,时空跨
度很大,情绪亦跌宕起落,然而文气仍很宛转,娓娓如诉家常。
欧诗的成就不如欧文,但两者的风格倾向是一致的,这种诗风显
然是对西昆体诗风的矫正。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9:0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37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