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化石的资料
篇一:有关化石的资料
有关化石的资料
化石是在地质历史(距今48亿~1万年间)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
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是茎、叶、贝壳、骨胳等
硬体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充填和交替等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
模的钙化、硅化、黄铁矿化、碳化的生物遗体、遗物。也有少数是由于特殊的保
存条件而未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有时在岩层中
还保存了古代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爬迹、穴迹等等。假如地球历史是一部
书,化石就是镶嵌在文字中的图片,它们不仅能生动地注解神秘的史前世界,而
且本身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早在五六世纪,
我国古籍中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唐颜真卿对螺蚌化石,宋沈括对植物化石和杜
绾对鱼化石的本质和来源,都有过比较正确的理解和阐述。
化石通常根据生物所属的分类的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古
脊椎动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及按不同生物门类而统称的如珊瑚化石、龟鳖化石、
松柏化石等。同时,还根据生物个体大小的不同,将能用于研究的化石叫大化石,
如腕足动物、三叶虫、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等的化石;但对于这些生物的微细构
造进行研究时仍然要使用显微镜,如珊瑚化石和具介壳动物的壳的构造等。对于
必须利用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微小的化石,称为微体化石,如有孔虫、
介形虫、硅藻等。某些大生物的微小部分如轮藻的藏卵器,植物的孢子、花粉,
虫牙(虫颚)、牙形石等,甚至小的
鱼鳞、鱼牙等也常属于微体化石。这一名词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例如
某些群体生物如苔藓虫、层孔虫,还有如竹节石、软舌螺等,有些学者视其为微
体化石,有些学者仍把它们视为大化石。近年来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和海洋地质调
查工作的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应用,在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极为微小的化
石,它们的直径在30~10μm以下,被称为超微化石。超微化石包括颗石、盘星
石、微锥等。
将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保存为化石的各种作用被称为化石化作用。形成化石的
条件:①古生物要具有能保存为化石的硬体才能保存为化石,不具硬体的古生物
2
在特殊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化石,但机会极少。②死亡生物的遗体要能在绝氧的
环境下被保存,并不被机械作用破坏。③要有足够的时间,使古生物遗体在沉积
物成岩过程中及成岩作用后具有更为坚硬的物理特性和更具化学稳定性。④在以
后的地球内、外力的作用下没有被再次破坏而终于保存下来。一个动物群死亡后,
首先形成死亡群。死亡群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尸体经搬运或仍在原地堆积形成尸积
群。尸积群中未被有机和无机条件破坏而保留下来的硬体被沉积物掩埋的就叫埋
藏群,被搬到远离原来生物生活地区的叫异地埋藏,否则叫原地埋藏。被埋藏的
生物遗骸或遗迹在成岩过程中和以后未被破坏而保存下来的就构成了一个化石
群。由此又可以看出,能形成化石的只是当时生物群的一小部分,而每一化石群
的组成可能是很复杂的。
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划分成几类。
◎实体化石:实体化石通常保存了动物、植物遗体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特别
是坚硬的骨骼部分),既有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是一种很珍贵的化石。
◎铸模化石:动植物遗体在保存为化石的过程中,通过挤压作用在地层的岩
石表面留下的印模、铸型等称作铸模化石,这种化石能清晰地显示生物硬体表面
的精细结构,可以划分出若干类型,其中印痕化石最常见。
◎遗迹化石:顾名思义,遗迹化石主要是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
或遗物,前者如爬迹、足迹等,后者如粪便、蛋等,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就是经过
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著名遗迹化石。遗迹化石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及生命活动
的重要证据。
“活化石”是在种系发生中的某一线系长期未发生前进进化,也未发生分支
进化。更未发生线系中断(绝灭),而是处于停滞进化状态的结果。并须仍是现
生的种类。在生境不变,成种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些生物在几百万年时间内没有
发生什么变化。于是相应的就形成了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的生物,同时代
的其他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生活在一个极狭小的区域,被称
为“活化石”。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海中,首次发现残存的总鳍鱼类矛尾鱼,
是世界闻名的1种活化石。我国现在的裸子植物银杏、水松和哺乳动物大熊猫等,
均被世界公认为珍贵的活化石。
另一些在地史时期,曾广泛分布而长期生存至今的动物,如腕足类的海豆牙
3
等,也是“活化石”,但它们不是孑遗生物。
总之,孑遗生物一定是“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遗生物。
植物“活化石”
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树种有:银杏,银杉,珙桐,香果树等。在中国被
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
篇二:化石的资料
化石的资料
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
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
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
的有机质分解绐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
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
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
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
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
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篇三:化石材料
一、铅锌(铜)矿石
1、颜色
2、构造
3、结构
4、主要矿石矿物组成
5、脉石矿物组成
6、矿物含量
7、矿石类型定名
8、鉴定出不要求的难坚定特征
二、钼矿石
1、颜色
2、构造
4
3、结构
3、主要矿石矿物组成
4、脉石矿物组成
5、矿物含量
6、矿石类型定名
7、鉴定出不要求的难坚定特征
三、腕足类腕足动物门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多数分布在浅海。体外具背腹
两壳,很像软体动物,故以前将其归为拟软体动物门,但这两类动物差异极大。
腕足类的背壳小、腹壳大,腹壳后端常具一肉质柄,以固着外物。背腹二壳内面
各具一片外套膜。体腔发达,充满体腔液;开管式循环,血液即体腔液。总担具
有摄食、呼吸功能,也是幼体孵化袋。雌雄异体。现存300多种,已描述的化石
种在30000种以上。下寒武纪出现,奥陶纪至二叠纪最繁盛,中生代时大为减少,
到新生代时大部分绝灭。可分为2纲:无铰纲Ecardines背腹两壳几乎相等,壳
多为几丁质,二壳由闭壳肌连在一起,有肛门,如海豆芽Lingulaanatina、大
海豆芽ana;有铰纲Testicardines背壳小,腹壳大,多为钙质;二
壳由齿和槽绞合,无肛门,如酿酱贝Terebratellacoreanina[1]
分类
腕足动物是最古老的动物类群之一,最早出现于5亿年以前古生代的寒武
纪、志留纪和泥盆纪达到高峰,以后便衰落下来。
腕足动物门
体躯呈袋状,仅占两壳所裹内腔的后1/3,其余2/3由外套占据。外套系体
壁的叶状延伸,外表面分泌背腹两壳,并把两壳连系在一起,内表面分泌腕骨用
以支持触手冠,触手冠位于外套腔内,由腕骨支架,分化程度较高。体壁由表皮、
结缔组织、肌纤维、神经网和腹膜构成。真体腔分前腔、中腔和后腔。除后肾开
口外,体腔为封闭系统。但当2壳开启时,
外套腔与海水相通。消化管由口、食道、胃、肠组
腕足动物门
成,或终于肛门向外开口,或终于盲囊而开口于体腔,有一对消化腺。神经
系统由一较小的食道上神经节和一较大的食道下神经节构成。循环系统由背血管
5
和若干膨大的心囊组成后肾2对,兼有排泄及生殖导管两种功能。除体壁肌纤维
外,还有发达的闭壳肌、开壳肌和调节肉茎活动的肌束。腕足动物虽有雌雄同体
的种类,但绝大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种类有育卵习性,但绝大多数行体外受精。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8:4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36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