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一般理解为三
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
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是指在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
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的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
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3、统计工
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总体: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个体:又称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的总称。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
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
具体数量。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可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
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
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
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反映个体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
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的过程。
统计资料的整理,属于统计工作的第三阶段。统计整理介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之间,
在统计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统计调查阶段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它实现从个体的标志值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值过度,是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的必要前
提。
统计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来认识其性质的认识过程。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
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这种质一量一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
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计过程,缺点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
差。
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一般分为两种: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对次级资料的搜集。
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总之,它是经
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
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
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一致,这要根据实际调查的目的和情况来
确定。如,在对全市百货商场进行的调查中,每个百货商场是调查单位也是报告单位。又如,
在某单位台式计算机使用状况的调查中,某单位所有的计算机是调查对象,某单位的每一台
计算机都是一个调查单位,而每一台计算机的使用者则是报告单位。
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组,其中每个组称为一个群,以群为单位进行
简单随机抽样,然后对抽到的群内的每个单位都进行调查,而对未抽中的群不做调查。
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
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
差。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
间的差别。
产生登记误差的主要原因:有计量错误、记录错误、计算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
编码错误,以及因被调查者虚报、瞒报以及统计调查方案规定不明确而导致的误差等。在全
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登记误差。登记误差是可以避免的,是不可测的。
统计调查误差的控制途径:1、控制登记误差;2、控制代表性误差。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按照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根据统计对象
的特点,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或对已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
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形成更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其质量不仅
直接关系到调查资料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能否得
出正确的结论。
统计整理的步骤:1、设计和编制统计整理方案;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检查;3、
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4、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将整理出来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或绘制成统计图,简明扼
要地反映现象的数量特征。
统计分组的方法:一、选择分组标志: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分组标志;2、选择最能
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3、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二、
划分各组界限。
统计分组体系:1、简单分组和平行分组体系;2、复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
组距式数列又可以分为等距式分组和不等距式分组,还可以分为开口式分组和闭口式分
组。
1、组距与组数。组距=上限-下限。3、组限与组中值。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叫组
中值,
即:组中值=(上限+下限)÷2。
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下一组,即“上限不在组内”,即包小不包大。
首组开口组的“虚拟”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末组开口的“虚拟”上限=末组下限+邻组组距
首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图示法:1、直方图是用来表示统计分布的一种统计图。
动态相对指标1、比较相对指标如将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与世界各国同类指标对比,可
以反映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距离。如我国人均GDP与美国人均GDP。
中位数是指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照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
方差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数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用西葛码的平方表
示。
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大,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小;反之,标准差愈小说明标志
变动程度愈小,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大。
总量指标时间序列是指将同一总量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序
列。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各时间达到的绝对水平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总量指标时间序列也可以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由于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
不同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我过2001-2010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数列就是一个时期序列。我过2001-2010年期间
年末人口数数列就是一个时点序列。
平均发展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
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编制综合指数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一是“指数化指标”,二是“同度量因素”。
平均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的形式,它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通过对个体指
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分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两种。
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1、用综合指数变形权数编制;2、用固定权数编制;
加权算术平均数也可以用固定权数(W)编制。
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1、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思想不
同。综合指数是指通过引进同度量因素,先计算出总体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
后对比。”而平均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即“先对比,后平均”。所谓“先对
比”是指先通过对比计算个体指数:k
q=
q
1
/q
0
或k
p=
p
1
/p
0;
;所谓“后平均”则是将个体指数赋予
适当的权数q
1
q
0
或p
1
p
0,加以平均得到总指数。
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社会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反映、指导和
监督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计报告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它可以称之为统计的议论文或说明文。
统计报告的特点:1、科学性;2、实用性;3、专业性;4、时效性;
统计报告的分类:1、按其所分析的部门来分;2、按其所分析的范围来分;3、按其所
分析的深度来分;
统计报告按其所分析的深度来分,统计报告可分为综合统计报告、专题统计报告。
搜集资料基层统计人员在撰写统计报告时应主要以其所填报的统计报表为主要资料来
源,同时结合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
业务方案。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为满足地方需要,对其执行的国家统计调查
制度的表式、内容、统计标准、调查范围和调查频率进行补充,形成新的统计调查方案,也
属于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视同法人单位: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凡视同法人单位独立报送统计数据的分支机构,
其上级法人单位(总部)的统计数据不再包括该分支机构的统计数据。
统计原则: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
地产开发经营业及重点服务业法人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按
照注册地原则进行统计。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简称工业增长速度),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出来的,
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发布,分别于1994年和2002年进行修
订,2011年第三次修订。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
业),电力,热力,燃气及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得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
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
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
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码为基础,在12位区划码后面延拓5位代码组成17位代码。
在经济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统计方法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基本单位统计的方法未作统一规定,一般采用重点调
查的方法。
开业(成立)时间改制企业的开业时间按原成立时间填写;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1、基本工资也可称为标准工资,合同工资,谈判工资。
2、绩效工资也可称为效益工资,业绩工资。
3、工资性津贴和补贴指本单位制定的员工相关工资政策中,为补偿在岗职工特殊或额
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津贴,以及为保证其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的
物价补贴。
4、其他工资指上述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三类工资均不能包括的
发给在岗职工的工资,如补发上一年度的工资等。
固定资产合计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
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包括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
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销售费用指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
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
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体统计对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统计一般称为国民经济核算,
其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增加值之和。增加值也称追
加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
生产方法生产增加值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增加值,即从货物和服务等生产过程中产生
的货物和服务的总成果价值,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而得到的新增加
的价值。
工业总产值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期末初差额
价值。工业总产值是按照现行价格计算的。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
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在经济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调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调查方法为做统一规定,一般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
生产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角度计算的增加值,公式生产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8:1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36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