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海明威作品特点

更新时间:2023-02-03 16:56:35 阅读: 评论:0

网红反映什么社会现象-悠久的近义词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如何进行市场调研)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1No.8借鉴与比较

一海明威简介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是美

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他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世留

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如《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

罗的雪》、《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弗朗西斯·麦康伯

短促的幸福生活》,等等。海明威于1899年7月出生在美国

芝加哥郊外的一个橡胶园,父亲埃德·海明威是一个有教

养、受人尊敬的医生,一个清教徒。海明威的母亲葛蕾丝·霍

尔则热爱音乐和美术,会唱、会画。他们都有意识地以自己

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去影响儿子,甚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

造儿子。这样,就使海明威从小养成了崇尚大自然和勇敢、

顽强的性格,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同时从母亲那里继承

了艺术修养、审美观念。但这种生活环境的优越带给海明威

情感上更多的体验却是不愉快,在冷漠疏远而又充满矛盾

的家庭里,海明威不仅没有安全感、快乐感、幸福感,而且还

觉得很压抑,很恐惧,以至于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这些

经历也对其成年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悲剧美学”题材的选择

“迷惘”是海明威创作个性的显著特征,是笼罩其作品

的统一风格,他的许多作品的主人公都给人以迷惑、怅然若

失的印象,因此,海明威被列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海明威之所以能创造出威武雄壮的悲剧英雄,其深刻原因

就在于他能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悲剧观升华成艺术创

造,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悲剧小说。海明威在他的文学创作过

程中,对个体生命的孤独、失败与死亡予以特别的关注,并

把它们作为自己悲剧小说的永恒主题。《太阳照常升起》展

示人类生存的悲剧性处境,《永别了,武器》中描绘了主人公

亨利拒绝无尊严、不悲壮的死亡,《丧钟为谁而鸣》中作者在

自身唤起早年曾接受的为“真理、正义、忠诚、崇高、美德、荣

誉”而献身的理念。总之,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作者赋予他的

悲剧主人公以更多的社会和历史的内涵。可以说,作者创造

了不同类型的悲剧英雄,这些悲剧英雄具有不同的悲剧美

学品质,作者从他们各自的人生阅历中挖掘了悲剧的潜在

涵义,拓展了悲剧的美学意义,也使海明威本人成为“悲剧”

美学题材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文学主题的精心选择

1关于生命价值的阐述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问世以后,在各国引起普遍的兴

趣和强烈的反响。海明威由于这部作品先后获得1953年美

国普立彻奖金和诺贝尔奖金。《老人与海》的故事是以古巴

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三天三夜的打鱼活动为中心的。圣地

亚哥只身一人在海上捕鱼,与其动作相配合,形成了大量的

内心独白,不仅深刻地揭示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且蕴涵

着丰富的哲理,这些构成了小说的重要思想内容,即对生命

价值的歌颂———生命的意义不存在于“成功”之中,更不存

在于“失败”之中,而仅存在于“斗争”中。高傲的意志和坚忍

不拔的精神,是生命存在的真正本质,只有真正懂得这一点

的人,才能勇敢、无畏地面对死亡,这是海明威创作的精髓,

也是人类应该具有的生存观念。再以《我们的时代》为例,这

部短篇小说集的主线是主人公尼克的成长历程,一定程度

上这一历程也是海明威本人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作品反映

了海明威独特的人生观:幻灭和失落是人生的主要部分,但

是人必须以坚韧的精神和优雅的风度去面对身体和情感的

考验,这样才能表现出所应有的尊严和价值。

2反战的坚定立场

海明威深切地感受到战争无情地破坏了美国的文化和

传统,毁灭了人们心目中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因此,他能以

独特的、敏锐的视角去描绘战争。在创作的初期阶段,海明

威的作品成功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侨居法国的美国

知识分子幻灭的心理状态,告诉世人战争如何摧毁了人们

的精神世界,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主人公巴恩斯在战争

中身心俱损,他代表的并不是他个人,而是战后社会中的一

代人。在创作中期,海明威直接以战争为背景,借书中人物

之口痛斥战争毁掉了人们的幸福,比如《永别了,武器》,把

矛头直指意大利当局的“爱国主义”和美国政府的“拯救国

家和民主”等战争宣传。在第三个阶段,海明威已意识到战

争最终毁灭的不仅是家园和生命,更重要的是人性,比如在

他的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通过乔丹和安塞尔

莫之口说出他对战争中的人性的认识。海明威对战争的批

判尤其是对战争摧残人性的揭露,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对死亡的蔑视

1917年,年仅18岁的海明威以志愿救护队驾驶员的

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在意大利战场受伤。大

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

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

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

发后,海明威以记者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和解放巴黎的

战斗。战争经历使得作者对死亡有了特殊的看法,这就是海

明威的在20世纪能影响一代人的观点———生命因死亡而

永恒,精神因死亡而大放异彩。在《打不败的人》的最后一

节,当曼努埃尔被牛角抵进腰部受伤之后,还要奋力地将牛

摘要在20世纪文学历程中,海明威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强烈独创性的作家,海明威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

自己的世界,通过这个世界,海明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他的彷徨、迷失,甚至

颓丧的情绪,更体现了他认真严肃地对新的精神价值的不懈探索。因而,探讨海明威作品的艺术特色,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明威题材文学主题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海明威作品艺术特色探析王月亚张锴姚娜

052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1No.8

杀死,在海明威看来,牛具体象征那个荒谬的世界,而斗牛

士则代表着整个人类,因此斗牛便成了一种勇气与恐惧激

烈斗争、生和死拼命抗争,人与自然顽强搏斗的象征。在《丧

钟为谁而鸣》里,伯特·乔丹有大量关于死亡的独白,从中可

以看出,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面对死亡已不再恐惧,而是保持

内心的平静和对人生的满足,因为死亡已经超越了其原有

的含义,而是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四“与众不同”的主人公

1对男性形象的描写

“硬汉”与“优雅”可以概括海明威笔下男性主人公的

总体形象。海明威成功地塑造了硬汉形象,并不是因为他

掌握了一套写硬汉的技巧。其实,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形

象正是海明威自己。海明威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他的经

历奇特而富于传奇色彩,作为一个文学家,这种经历直接

影响了他的创作方式与其笔下的主人公形象,可以说海明

威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在《太阳照常升

起》中,主人公巴恩斯在战争中下身负伤,但却勇于诚实、

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危险与痛苦,坚强地生活下去。在

小说《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坚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

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表现

了人的崇高尊严和对前途的乐观态度。这体现了海明威独

特的审美倾向和人格力量,显示出了海明威式的主人公的

特有魅力。

2对女性形象的描写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体现在对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女性

的命运安排和对有自我意识的女性的复杂情感中。在海明

威的小说世界中,尽管也描写了不少女性,比如《丧钟为谁

而鸣》中的玛丽亚、《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布莱特、《伊甸园》

中的凯瑟琳等,但没有一部是以女人为中心的作品,女主人

公的存在都是理想化的、为男主人公服务的角色,她们只是

一种陪衬,是吸引男人的一种有形动力。一方面,作者抱有

强烈的男权主义思想,比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玛丽亚是

美丽动人的,当她爱上男主人公后,就连同自己的个性全都

奉献给他了,“学会我该怎样把自己的男人照顾好”,“替你

做一切一切”,这是海明威“理想化”女性的杰作,也是他男

权思想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作品中也体现了他对女性既

爱又怕的矛盾心理。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中,玛格丽特不仅蔑视她那缺乏勇气的丈夫,毁灭了他的男

子气概,甚至失手端起猎枪把他打死,这让我们感觉到海明

威内心深处对异性的恐惧和憎恨。

五独特的创作风格

1含蓄手法的运用

海明威本人独创了“冰山理论”,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

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是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

也是其创作风格。这种理念本身就是含蓄的代名词,留给读

者大量的思考空间。后来,“冰山理论”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

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

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与生活关

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事实上,他的创作正是按照这个准则

进行的。海明威的创作中往往两个世界并存,一个是异己的

生存世界,另一个是理想的自由世界。对异己的生存世界的

描述并不是海明威创作的独特之处,他要探求生命的超自

然本质。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暗示了自己的不圆满

与迷惘的感觉。在《丧钟为谁而鸣》中,通过对玛丽亚在身处

险恶的环境中的全部经历,暗示着作者反对战争的倾向及

对战争的痛恨,同时通过玛丽亚的爱心衬托着人类的丑恶。

《永别了,武器》以战争和爱情作为线索,描写了异己的生存

世界的残酷,表达了对以爱情为象征的美好世界的追求以

及求之不得的痛苦与迷惘,这是已为人们所熟知的主题。事

实上,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还以象征的形式呈现了自己对

人类救赎之途种种尝试性的探索。

2象征手法的运用

海明威在巴黎学艺的时候,曾经拜师于美国著名诗人

埃兹拉·庞德的门下。当时庞德正热心倡导意象主义诗歌的

创作,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对意象主义进行了探索,海明

威也学到了老师的这种创作手法,即我们常说的象征手法。

比如在影响最大的《大二心河》中,海明威将自然看作自由

的象征,尼克之所以一回到美国就来到大二心河钓鱼,正是

因为渴望在大自然中寻求一个清净平和的心境。海明威渴

望复归自然,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

式,以获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再以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

海》为例,老渔翁圣地亚哥在墨西哥的“湾流”里连续捕鱼

84天而一无所获。后来老渔翁钓到一条硕大的鱼,却又一

时无法把它制服拖上船。再后来,他终于把它拉到小船旁

边,用飞枪刺死它,把它拴在船上。然而,这又引来许多鲨鱼

抢他俘获的宝物,直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

器。整个故事完全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这种描述,揭示了

人类生命的潜力。

总之,海明威的作品向我们昭示,在早期的迷惘、失落

和痛苦之后,海明威找到了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他作品中

的主人公们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解释了海明威的世界。只

要我们真正走进海明威的世界,就会被其作品及创作特色

所折服。一个生命中充满了传奇的人,永远值得大家怀念!

参考文献:

[1]海明威,鹿金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2年版。

[2]海明威,陈良延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3]海明威,程中瑞等译:《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2年版。

[4]海明威,程中瑞等译:《丧钟为谁而鸣》,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2年版。

[5]海明威,海观译:《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版。

[6]贝克,林基海译:《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湖

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7]吴然:《海明威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ErnestHemingway,By-line:SelectedArticlesand

DispatchesofFourDecades,editedbyWilliamwhile,New

York:Scribner's,1967.

作者简介:

王月亚,女,1981—,河北沧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

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锴,女,1981—,河北沧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姚娜,女,1983—,河北沧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053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6:5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33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