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zhongqiujie

更新时间:2023-02-03 12:45:35 阅读: 评论:0

学大跟新东方-岷山的意思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蛇汤的做法)

中秋

共10页第页

1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

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

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

"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

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

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

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

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

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

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

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

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

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

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

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

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

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

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

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

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

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

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

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

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

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中秋

共10页第页

2

中国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

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

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

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

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

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

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

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

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

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

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

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

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

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

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

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

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

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赏月

中秋赏月,是人生的一大美景。一年中,有十二次圆月,而唯独有中秋节的月亮,牵动

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那么,为什么在一年中,唯有中秋节的月亮如此呢?我想,

这至少与中秋时节的气候多少有点关系。年到中秋,天

高云淡,金风送爽,空气变的透明起来,正是赏月的好

时节。

在我国古代,中秋赏月这一风俗源于何时呢?

我翻阅了许多古书,最早的可能算是《礼记。祭义》篇

里所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孔颖达

疏云:“祭日于坛谓春分也;祭月于坎谓秋分也。”“祭日于东,周朝旦之时,是为外;祭

月于西,乡夕之时,是为内。”可知古人在秋分时节于西方祭月之礼俗。《周礼。春官》中

中秋

共10页第页

3

说:“中秋,夜迎寒(阴)”。秋天迎接的是寒,是阴,所以仪

式举行在“夜”。故在中秋之夜举行的这种“迎寒”礼俗,不

正是《礼记》所言“秋分祭月”的原因?不正是相沿至今的中秋赏月风俗的起源吗?

中秋节做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为什么叫中秋呢,据宋朝人吴自牧的《梦梁

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三秋恰半,故谓中秋。”又说:“此夜月亮倍明于常时,金风荐

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面对这良夜

美景,历代诗人学者曾引发过多少感慨啊?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

首《月出》的情诗。每一章头一句分别以“月出皎

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来描写在皎洁的

月光下,一个轻柔缥缈的美人引起了一位男子的强烈

倾慕与不安。比起太阳来,月亮变的含蓄,皎洁,充

满温柔,它一直是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然而,同样是一轮圆月,由于人的心境不同,

千百年来,人们曾谱写过许多动人的篇章。唐朝王建的“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

家。”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友人之情。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李白的“床前明

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切地点出了游子思乡的情思。刘禹锡的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引发了对历史的回忆。江山已

旧,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仍旧照着这古老苍凉的故都,抚今思昔,能不伤感。

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一个月夜花间独酌者

的寂静气氛。反映出诗人被宦官权臣排斥打击的孤寂苦闷的心情。还有明朝李攀龙的“城头

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望。”则描写出了一轮边塞明月和征人思乡的情结。

一轮皎洁的中秋皓月,在人们尽情地享受尽了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外,不免也会从心

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伤感。这到使我想起了那个月宫孤栖的嫦娥,那一个在我国流传了千百

年的神话传说。据说在上古时期,天上有着十个太阳,灼热的阳光把土地都烤焦了。人们无

法生活。爱民如子的尧祈求天帝帝俊救民于水火。可这十个太阳都是帝俊的儿子,帝俊当然

不愿意处治他们。但他看到如果再这样让这些儿子胡闹下去,地球上的生物从此就会全部绝

种,权衡再三,还是派神箭手羿到人间去解决这些问题。羿接到命令后,就带着妻子嫦娥一

同下凡,并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解决了人间的疾苦。但这也同时惹怒了太阳的父皇帝俊,

结果是将羿贬到人间,不许再返天庭。美丽女神嫦娥也受了无故的牵连,陪同羿经历着人间

生老病死的苦恼。羿为了阻止死神的脚步和消除对嫦娥歉疚的心理,历尽千辛万苦,到西方

的昆仑山上找到西王母,求的不死之药,并带回家让嫦娥保管,待到规定的良辰吉日夫妇同

吃后再返天庭。但嫦娥因受羿牵连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对丈夫多少产生了些怨恨,后来又

听说羿与河伯的妻子宓妃有过不正当的关系,一气之下,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时独自把

灵药吃掉。此时,嫦娥就觉着她的身体轻盈无比,而且如生着翅膀般地离开地面向天上飞去。

中秋

共10页第页

4

暗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往下望是灰白色的田野,

幽暗的山谷,四周寂静极了。嫦娥经不住这一轮圆月的诱惑,

情不自禁地奔向了月宫。但是她错了,在月宫落脚之后,她发现月宫里出奇地冷清和孤寂,

除了一只常年捣药的月兔和一株桂树外,什么也没有。而只有在此时,那个自作聪明而又多

少带着点报复心理的嫦娥,其悔恨无比的心情象这片浩瀚的夜空一样“绵绵无绝期”。这便

有了后人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和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悲

凄的诗句。

孤栖月宫的嫦娥,随着年复一年的秋去春来,

于碧海青天之中夜夜悔恨无比。也许人们对嫦娥的悲惨

处境不胜同情,后来清冷的月宫里又添了一个因“学仙

有过”而被罚到月宫伐桂的吴刚。可是那棵高达五百丈

的砍一刀,缺一块,可等把斧头拔出来创口又合上的桂树,使的吴刚年复一年地永不休止地

砍着这棵永远也不会砍倒的桂树,嫦娥虽有万端悔恨,但也无人能诉说,这仍多少带着些不

可言状的悲剧色彩。

也许这一则略带悲剧色彩的传说于流传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

的感情带进了这一轮中秋皓月。但是,在古代文人浩如烟海的咏月诗句中。我更感兴趣的还

是李商隐在《霜月》中的那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里的“青女”据《淮

南子。天文训》中说,是为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而“素娥”即为“嫦娥”。这种在

严峻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精神到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也许是今生有幸的缘由吧,我见过好多地方的中秋月。第一次是在峨眉山,于郁郁

葱葱之中,柔和的月光笼罩着雾霭中若隐若现的群山,伴随着金顶大殿里传出的僧人有节奏

的诵经声,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第二次是在新加坡的圣淘沙岛上,我特意远离岛上旅

游闹区,静静地躺在海滨沙滩的几株椰子

树下,遥望夜空那一轮“外国的月亮”,

激起的是一股思乡的情思。第三次是在泰

山,于庙宇石刻之中,仰首一轮中秋皓月,

更使你感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第四次

是在福建的眉州湾,靠在那耸立云霄的妈

祖象前,眼前是碧波荡漾的台湾海峡,头

顶是一轮海上明月,给人感觉更多的到是

张九龄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第五次是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草原,一轮皓月把青辉洒向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远处

不知什么地方偶尔传来马的一声嘶鸣或牧羊犬的吠声,给这幽静的草原之夜更增添了莫测的

中秋

共10页第页

5

神秘色彩。遥想当年成吉思汗在这块疆域上纵横驶骋的情形,

使人的情绪久久难已平静。第六次是在新疆的吉木萨尔,这也

是我当今印象最深的一次。那一天,太阳的残辉还历历可见,如镜般的皓月就已早早地挂在

了天山上空了。皎洁的月光雾丝般倾洒在天山的雪峰之上,脚下这片粗旷豪放的天地变得冷

静而又圣洁,伟岸而又深沉。独自一人置身于这轮塞外的天山中秋月下,用心去体会她那种

博大而精深的气氛,人会纯洁的象个孩子。身居闹市那些烦恼此时会全部融化在那皎洁浩瀚

的月光之中。给人的感慨更多的,是这轮明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远古走来,还会伴随

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朝未来走去。远古时期的人们对月亮的敬仰也罢,历代文人对月亮咏颂也

算,还有那则源渊流长的美丽神话,在这轮圆月走来又即将走去的连接的时空点上,望月抒

怀,我到是感觉诗人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

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把话说到了绝处。

在天山脚下赏月的那一个时刻,我曾突发过一个奇想,一首《把酒问月》,撩拨

过多少古人的情丝,今天我们无可非议是诗中的“今人”,而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我们不

是终究要加入那“古人”的行列吗?而那时的“今人”再吟诵起这首《把酒问月》时,是否

也是有如此的心境和感慨呢?

中秋吃月饼的来历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到来,作为最重要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它的民俗活动异常丰富,

各地皆不相同,但不论大江南北,吃月饼则都是必有之项,月饼几乎已成为中秋节的名片。

那么,中秋节要吃月饼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月饼的由来,传说源于唐征突厥取胜,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

邀蟾蜍”。此说无据,胡饼汉代已入中原,类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

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事实上,到南宋才有

“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

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

载。并且,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

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游览志会》中有有关于中

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

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

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

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

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

中秋

共10页第页

6

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元代中亚技师大量进入中

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这推动了月饼的

普及。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

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渐渐地,中秋节

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后来,朱元璋终于推翻元

朝政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虽然后来历史又发展至清

朝,但人们用月饼庆祝中秋的习惯已经保留并传承了下来。

一般认为,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

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通常被认为是我国

月饼的始祖。后来张骞出使西域时,又引进了芝麻、胡桃,

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是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

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时,“胡饼”的名称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月饼又有“荷叶”“金

花”等雅称。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

相关的图案。清代时,月饼的制作工艺又有了较大的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祭月月饼到处

都有。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时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和花样也越来越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广

式、京式、苏式、潮式月饼等,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而诸如冰皮月饼、水晶月

饼、冰淇林月饼等新花样和口味则更多地被年轻人所接受

中秋月饼三大怪象调查

纸月饼“超发”,金银月饼“腐败”,真的月饼要么难吃、要么太贵反倒无人问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今年中秋节围绕着月饼又呈现出多种怪现象。月饼究竟是什么?民俗?

商业?社交?大多数人一头雾水。

有关专家认为,乱象“饼”生背后,是月饼“太忙”、传统“太闲”,导致了小小月饼

意义超载、重负难堪,折射出的不仅是文化之惑,更是现实之惑。

怪象之一:“纸”月饼超发真月饼缺货

早在8月份,月饼提货券就悄然出现了。而这些活

跃在超市、商场和酒店的月饼交易,销售的却并不是实

实在在的月饼本身,而是一张张颜色各异的月饼券。

记者在南京中央商场看到,不时有手拿各色月饼券

前来专柜提货的消费者。销售人员说,最近每天能卖出

上千盒月饼,一大半都是拿月饼券购买的。

中秋

共10页第页

7

与“纸”月饼的虚假繁荣相比,真月饼的提货有的却是真

难。近日,多位网友在网上晒出了月饼提货的不愉快经历。一

位网友说,“上周日兴冲冲赶去福州路杏花楼领月饼。到了门店就傻眼了,队伍歪歪扭扭排

了好长!两个小时才领到月饼。真是折腾!”宁波的网友则称自己有十几张“绿姿”月饼券,

但要兑换成真月饼时,却被商家告知缺货,一连跑了三趟都没拿到。

记者在南京哈根达斯的一家店内看到,等待提货的队伍已有十几米长。而此前在武汉、

上海等地,还曾有糕饼店出现过“有券无饼”导致消费纠纷。

有关专家认为,月饼券已成为一种“类期货产品”,名为月饼买卖,但大多是通过月饼

券完成交易,整个过程并不需要实物月饼出现,最终付出真金白银的,只是需要月饼券的企

事业单位和消费者。

归根结底,有牟利空间,才有月饼券的“超发”。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围绕着月饼券

的“灰色利益链”在各个转手环节均有利可图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由月饼高额的利润在支

撑。

怪象之二:“社交饼”盛行,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

“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是人们对那些消费动辄数百元、数千元包装豪华的月饼礼

品的一种调侃。好好的一个传统佳节,为何总会出现这种庸俗的怪现象呢?

“不管多少钱一盒的月饼,除了包装盒不一样,里面全都一样。外面一层薄皮,里面黏

糊糊的一大坨馅料,甜得发腻。”一位市民说。记者在南京随机采访了十几个市民,其中中

秋根本不吃或只尝一个的占受访人数的一半以

上。

除了感觉不好吃、不想吃,还有些人表示吃

不起。记者走访南京多家超市发现,苏果、家乐

福、沃尔玛等超市的盒装月饼价格从近百元至上

千元不等。单价算下来,最便宜的也要10元一块,

最贵的则要上百元一块。“也就送礼才买这么贵

的。”有市民一边选购一边说,“这哪儿是吃月

饼啊,简直就是在吃钱!”

月饼脱离食品,变身为钱,已经成为现实。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两年已有多家银行推

出了“金月饼”、“银月饼”。在南京工商银行某网点看到,“月饼“上绘有明月、荷花、

仙鹤等吉祥图案,并配有“团团圆圆”、“平平安安”、“鹤寿延年”等字样。最贵的一套

两枚50克的金月饼售价高达47620元,最便宜的一枚银月饼

也要850元。

“月饼花样再多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消费它们的是谁。

现状是一些月饼早已偏离了食物的范畴,成为拉关系走后门的

中秋

共10页第页

8

‘铺路饼’,甚至是权钱勾兑的‘腐败饼’。”南京大学社会

学专家周晓红表示,归根结底,月饼之所以成为人们的社交道

具,背后是人情经济在作祟,是社交心理的异变。

怪象之三:月饼“太忙”,传统“太闲”

有人形容中秋节是“忙死卖月饼的、累死送月饼的、愁死吃月饼的。”这话即使十分夸

张,却也反映了九分现实。几千年前的中秋民俗传承至今日,似乎只剩下了月饼,亲戚间送

月饼、朋友间送月饼、给领导送月饼、拉关系送月饼……

民俗专家认为,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甚至成了商家牟利的工具,成了送礼社交的道具,

让中秋节渐渐远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喝桂花酒、亲人团圆、民间祭月、庆祝丰收等习俗也

渐渐被人们忽略。老年人找不到从前过节的感觉,中年人迷失在送饼收饼的忙乱不堪中,小

孩子不知道中秋节为何物。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认为,作为传统食品,月饼寓意团圆的节庆

功能一直传承着。但现在,月饼馈赠已经从注重亲情、感情异化,夹杂了太多不该承受的功

能,“要让中秋节过得别那么累,月饼首先要从主角的地位上退下来。中秋节的主要价值体

现在亲情上,一家人要团聚,更要回家陪陪老人,祥和温馨的团圆氛围才能体现中秋节传统

的人文价值。”

民俗专家认为,不仅是月饼“太忙”,中秋成了“月饼节”,春节没了“年味”、国庆

节成了“旅游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等等现实都在提醒我们,当物质文明日益发达,

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也正一点点被侵蚀。“包括中秋在内的传统节日放假的目的是为了让人

们有时间开展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与美德,现在却在变味、变异,如果这样下去,这样

的中秋节还有多少文化内核与价值寄托,还有什么值得人们去传承与弘扬?”

中秋节的古诗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中秋

共10页第页

9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

共10页第页

10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中秋待月》

【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2:4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25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电话营销培训
下一篇:神话中国
标签:zhongqiujie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