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1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
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四、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探究学案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
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
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
塘不断博弈的心。
五、教学过程
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
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
上一.脉络梳理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
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
我与曲径(2.3)
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
我与家乡(7-9)
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
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
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
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
再来学习。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
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
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
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
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
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吗?是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
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
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
不均匀。
5.自选分析: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
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
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
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
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
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
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
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
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
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
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拓展学案朱自清先生很
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
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
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
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
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荷塘月色》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技能目标:
1、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情感目标:
1、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2、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设想:
1、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上,注意赏析本文的
语言魅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勿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进
入情境,涵泳玩味,从而领悟文章意蕴之深刻,语言之精美。教师注意随机点拨,
把握课堂进程。
3、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和脉络,第二课时重心落在4-6
的细读赏析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歌文章很多,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
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写的是艳阳照耀下的荷
花,月色朦胧下的荷花该是别有一番情致吧?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
月色》,慢慢行走,细细欣赏!
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弥望袅娜霎时脉脉的流水梵婀玲
妖童媛女�o首徐回纤腰束素敛裾
活动二: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听录音,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家――小路――荷塘――家。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
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
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
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
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指名
朗读。教师点拨朗读要点,注意重读“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
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词句,表现作者摆脱尘俗的喜悦之情。
6、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作者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人独处,才感
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暂时超脱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我且受用这无边
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7、课文4、5小节是最能表现作者艺术风格的写景名段,作者淡淡的喜悦
之情和朦胧柔和的月色、沁人心脾的荷香融合在一起,形成幽雅宁静、素淡朦胧意
境。我们下一节课再作细致的赏析。作者独处之妙超脱之乐能不能永久呢?美梦会
不会醒来呢?作者现在大家先看看第六小节,说说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要求学生
自读课文,并注意抓重点语句。
生:“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失落之意,宁静的环境
并未能排遣心中的哀愁与苦闷,依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我什么也没有”读出感情。
8、师:作者的愁绪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借
美景来忘却以告失败,朱自清又尝试用什么办法来超脱现实,摆脱种种烦恼呢?这
种方法最终有没有奏效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剩下的部分,在讨论后回答。
生:作者通过想像江南采莲的习俗,想像采莲中热闹风流,想像采莲中情
感的纯洁美好,借此把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不能超脱的,人终究
不可能长久生活在梦中,不管这个梦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还是令人神往不已的习
俗,“推门进去”说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种种苦闷、无奈甚至是痛苦还是要缠着
他,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景消愁愁更愁。”
活动三:小节本课,预习单检查
1、明确结构,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对江南的惦记。(偏重抒情)
2、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渐渐超脱→在自然美景
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
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这也就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结语
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
愁!李白是直抒胸臆,而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
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
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3、4小节,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
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
美。
导入:
品读《荷》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
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以此来培
养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就让我们
进入文章的核心�D�D3、4小节。
活动一:研习课文第4小节
1、指名朗读或听录音,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
的?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
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
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
没有直接写月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
2、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更在于怎样写的。我们现在从修辞
手法角度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突出了事
物什么特点,另外有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品味其妙处。学生涵泳体味,并小组
交流。随后教师点拨:
荷叶
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
叶高圆而舒展的风姿。田田,用叠词,突出荷叶的茂密连绵。
荷花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
喻,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明珠――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星星――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
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
花柔美姿态,用来修饰盛开的荷花是恰如其分。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
面。”的少女的娇羞,正好传神地表现了含苞未放的荷花的情态。
可以要同学们尝试着将“袅娜”“羞涩”互换一下位置,看好不好。
荷香
通感: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
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
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
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沁人心脾。这两种感觉有相
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活动二:研习课文第五小节
1、第四段写的是月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D�D
明确:荷塘上的月色。
2、月色无形,很难摹写,朱自清怎样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
呢?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认为画山精神画不出,以云岚衬之。如果把正面描写和侧面
衬托结合起来,既正面描写月色,又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或者展开联想,用贴切的
比喻形容,无疑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写
了哪些月光下的景物,又有哪些精彩的比喻。哪些词语特别有表现力?
明确:写了叶子和花,灌木、杨柳的倩影,比喻句有“流水”、“酣眠小
睡”“如鬼”“名曲”等句。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有“泻”“浮”“画”等。
3、一二两句中,“泻”“浮”二字能否换成“照”“升”?叶子和花从
侧面突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请在心中细心的体味,然后跟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明确:“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
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
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
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
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叶子和花的特点是娇嫩柔润,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朦胧特点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
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分别比
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
此时的心境�D�D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
名曲。”联系上文,并不均匀是指什么?这一句通感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
明确:是指灌木的树影浓密巨大,杨柳树影的稀疏修长。“塘中的月色并
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
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
带入一种幻境。
6、听录音品味感受
总结本课
这两段写景层次分明而特征鲜明,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
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
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诚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却缺少发现
的眼睛”,同学们,春有莺飞草长,夏有蝉鸣树林,秋有枫叶如火,冬有白雪皑
皑,用敏感的头脑,带上一双敏锐的双眼,慢慢行走,细细欣赏啊!
《荷塘月色》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
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
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
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
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
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
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
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
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我认为,本文的教学,
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
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
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
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
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D�D《荷塘月色》(板书)
二、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
在过程中要求(板书):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第二课时时检
查)。
(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三、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
段?
(4、5、6自然段(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
“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景特点修辞(板书)
荷叶――圆形舒展――比喻
荷花――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妍媚多姿――比喻、拟人
荷香――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比喻、通感
荷波(荷叶)――凝碧――拟人、比喻
流水脉脉(形容流水无声而似有情意)――拟人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例析:叶子出
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
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
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
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
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
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
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导学生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书。
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
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
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
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
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
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
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
是故弄玄虚。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
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
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
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②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
真、之美。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
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
“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
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
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
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
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
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
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
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
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
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
“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
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
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
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
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
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
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4、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
-喜悦-哀愁
结束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
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蛙如此“热闹”,“我什么也没有”。如此美丽的月
色,如此让人陶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
复杂?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荷塘月色》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
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五、背诵课文第4-6段
教学重点:
目的一、二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
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
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
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
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
清全集》。
二、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
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
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
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
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
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
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
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
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
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
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
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
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
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
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
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
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
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
――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
到第二部分。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
荷塘。
{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
――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
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
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
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
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
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
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
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
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
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
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
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
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
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
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
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
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
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
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
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
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
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
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
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
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
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
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四)总结:
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
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
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
学生诵读十分钟,教师检查
二、讲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
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
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
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
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
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
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
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
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
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
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
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
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
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
分优雅和宁静来。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
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
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
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
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
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布置作业:
课时训练
教学后记:《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
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
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
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
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
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
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
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
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
是笼罩在全文的。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
(很好)
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感受:自由――(苦闷)
第二课时
第四节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像闪电(快)
荷波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第五节
(正面)月光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第六节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第三课时
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荷塘月色》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
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
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
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
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
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
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
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
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
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
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
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
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
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
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
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
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
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
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
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
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节)――荷塘(第4节)――月色(第5节)――荷塘周围的
树(第6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2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
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
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
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
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3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
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
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
的原因。
(四)讲读第4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
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
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
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
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5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
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
“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
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
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
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
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
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
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
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
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
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
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
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
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
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
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
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
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
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
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
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
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十、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
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荷塘月色》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
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
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在考场上写
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
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
1.重:情景交融;
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
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
1.指名读。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
(2)拟人:“袅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
(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
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
(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
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
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
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
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
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
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
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
(四)争鸣(探究情感)
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
心独白。
(五)拓展(改写)
1.配乐朗诵,摘抄、背诵。
2.改写:把散文改成诗歌,或给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画;小组。
【说明:一些只用关键词代替,就能在讲台上演绎说它背后内涵的内容,
只在简案上写出代表性关键词即可。如上边的辩论,考生可不必写这么长的两段引
语,只简写为“梁‘木匠―政治家=价值同’、拿破仑‘元帅-士兵’小组辩论”即
可。我们建议大家多写简案,多去构建自己的“代表性关键词”系统,这样才能在
考场上争取更多时间。】
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
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
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
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
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
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
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
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
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
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
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
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
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
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
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
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
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
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荷塘月色》教案7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
活的情怀。
2、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
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
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点】
(1)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通感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
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
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课文导入】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
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
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
池》杨万里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
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
文入境!
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
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
(1)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2)用词句美、语言美。
(3)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①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
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②: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
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老蒋发动4.12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
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
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
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
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
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节
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
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
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
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
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但学生互动稍
显不足。
第二课时
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
2、出示写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
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
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
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
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
的。
3、美读五六段配乐《月光》
4、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
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
‘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
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
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
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
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
柔)。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
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
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
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
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7、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
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
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
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
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
是笼罩在心头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
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
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
(动)动静结合。
(4)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5)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板书: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6)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
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7)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8)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
画、光影似曲。
5、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
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
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
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
情!
6、总结:
画面――美丽气氛――宁静格调――雅致
7、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
用叠词效果;浓淡相宜。
8、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
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
4、5、6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
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9、作业:
收集写月的诗句,背诵4到6段。
《荷塘月色》教案8
第二课时
重点:
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
2、品味华美的技法
内容:
1、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
2、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
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
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
水,是什么,那是――品。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
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
魅力。
3、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
a、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
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
黑影――鬼(黑,不可捉摸)
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
b、灵动的词语:
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
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
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
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
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荷塘的四周:
课外小引: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
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
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
树色――烟雾(迷茫、朦胧);
丰姿――美好姿态;
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
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
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总结:这就是荷塘的四周,让今晚的荷塘有一个恬静的幕布。
4、朗读课文。
5、总结:文章用三个自然段来写荷塘,荷塘的确是幽僻的,恬淡的,
静美的。在这里作者求得了一时宁静,暂时得到了洒脱。
6、作业:
1)流连荷塘的过程,又浮想到什么?
2)整理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荷塘月色》教案9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
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
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
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
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
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
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
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
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
(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
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
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
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书),展现了月下荷塘
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
吗?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
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
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
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
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
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
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
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
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
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
“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
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
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
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学案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
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
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
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
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荷塘月色》教案10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
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
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
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
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
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
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
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探究阅读
(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
与《荷塘月色》,比较喜欢哪一篇?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
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
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
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
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语言鉴赏:
(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
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
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
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
由之人生。
教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一是“通
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
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
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
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
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
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荷塘月
色》作比较,并写出比较心得,分小组进行交流。
《荷塘月色》教案11
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
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
中,他想投身革命,却有太多的顾虑和犹豫;他选择了逃避,却又在矛盾中挣扎。
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想借游
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
的哀愁。
文章有时直书胸臆,如第三自然段: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
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
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
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作者可以不再逃避,直面自己的感觉,而这
种感觉则是通过对周围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来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看似矛盾其实却并不矛盾,仔细想想,其实人大多都是这样,在热闹中
想冷静,群居久了希望能独处。“一个人在……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他得到的是思
想上的自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起了变化,先前是潜
藏在心底很难倾吐的淡淡哀愁,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又
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给优美的荷塘披上朦胧的
轻纱,作者笔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谧、柔和的,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更多的是把感情寄托于景色中。如“这是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
走,夜晚更加寂寞”是路寂寞还是人寂寞?不言而喻。“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
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写景中隐约透着淡淡的忧愁和压抑。“这时候
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虽然是“热闹”,却给人一种“鸟鸣山
更幽”的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仍然摆脱不了绵绵的愁
绪。
《荷塘月色》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基本会使用这三
种方法;
2、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结构和内圆形结构;
3、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ABAB、AABB、ABB、AAB、AA
作用: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2)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
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察它。(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
店,1984,第215页)
3)通感
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
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2、圆形结构
1)圆形外结构:文章叙述的时空顺序的圆;
2)圆形内结构: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圆。
3、情景交融
散文、诗歌当中的情、景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
生(明范唏文《对床夜语》)。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
了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这
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融情于景:寓意,给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内涵。王夫之:烟云泉石,花
鸟台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2)借景抒情:借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细微幽眇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
表现。
三、教学材料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
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
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
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
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
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
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
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
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
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
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
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
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圆形结构
A典型材料:a圆形外结构:文中作者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
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
b圆形内结构:作者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
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删掉的原因①编者思想落后,《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②从题
目看,是写夜间荷塘,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白天的事;③与外结构有关。从作者的
行踪或纯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应该从家里出来,沿着小径到了荷塘,再顺着小径回
去才是。但回去时作者不但跳过不写小径,还突然来了个忆江南,似乎该删。
不删的理由①情感上:与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
潮,使作者情感变化更丰富;②结构上:与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
文章表现更丰富,行文更有起伏、层次感,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
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满和思想的深度;③更
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强化材料:圆形内结构与情感变化曲线结构不矛盾的原因
a圆形内结构就作者本不宁静,后企图寻求宁静,但终不能得的心情而
言,重在结果;
b情感变化曲线结构表现情感的不断努力挣扎,重在过程。好像从地上弹
起的皮球,虽经几次弹跳,但终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萧条冷落,充满哀愁,因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断肠人;后者竭力
赞扬寒山秋景,秋景更胜春光,使秋天充满了生机,因为作者爱这傍晚枫林。
B强化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作者的心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
而作者企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不宁静,进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
是披衣带门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赏美丽清幽、朦胧素淡的荷塘,来抚慰自己的心
灵。然而非常遗憾,荷塘月色给作者的仅是片刻的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
色、聒噪的蝉鸣蛙叫,使作者猛然惊醒: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愁绪再上
心头。
②现实在无法找回宁静,遂进入了记忆和联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莲的事情
来了,在虚幻的联想中,不宁静的心灵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但马上被现实拉了回
来,作者面前既没有采莲人,又不见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归于失败。
③于是思绪飞向作者的故乡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然而作者却经历了一次
没有结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声息都没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内容1,指向目标1
从题目导入,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内容1a,基本实现目标1a。
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内容1a,接近目标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②强化内容1a,逼近目标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③延伸内容1a,逼近目标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基本实现目标1b。
①揭示内容1b,接近目标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停�二次为�停ǜ矗�;喻体有两个就行。
②强化内容1b,逼近目标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①揭示内容1c,接近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近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
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近目标2
分析文章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标2
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
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近目标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
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
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解题并列
二.重点段分析
月光正写树色面
清雾杨柳点
叶子、花远山远景
树影路灯近景
蝉鸣蛙叫
三.圆形结构与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尾声)
《荷塘月色》教案13
活动背景:在夏天这个充满浪漫的季节里,花无疑是最具代表的事物。
夏天的荷花,婀娜多姿,冰清玉洁,别具特色。荷塘月色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意
境。我想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个充满浪漫和美妙的境界,荷塘、月色。毛笔作画对于
小班孩子来说,难度较大,运笔、握笔都成难题。忽略这些,只是简单地表现荷
花、荷叶,让画面充实、优美,领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画面结构和色彩合成,体验
创作的愉悦。
活动目标:
1、大胆运用毛笔画荷花、荷叶,表现自己的“荷塘月色”。
2、尝试合作布局画面,运用简单的色彩表现丰富的画面内容。
活动准备:颜料、毛笔、画好底色的铅画纸、荷花图片(课件)及实物若
干、作画过程幻灯,抹布、背
景音乐《春江花月夜》,美工服、月亮教具、布置场地。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塘”,引起兴趣
1、进入活动室,欣赏场地上布置的荷花池,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2、“夏天到了,花儿都收缩了自己的花瓣,怕被太阳晒黑了。荷花池里
却绽放了无数艳丽的花朵。荷花不怕太阳,越开越大,粉粉的,映衬在碧绿的荷叶
上更是美丽。瞧,摄影师把这些美景都拍下来了。”(欣赏荷花课件)。
二、操作演示
1、我们没有照相机,可是我们有画笔,你会用什么颜色把荷花画出来
呢?(幼儿讲述)
2、看看我们今天作画的工具吧:铅画纸、毛笔、颜料(展示工具)
3、要把美丽的荷花画下来,小朋友可要看仔细了(教师示范)
重点:毛笔蘸粉色,平按,表现花瓣,一片片花瓣组合,画出荷花。换细
笔,蘸绿色画茎;大毛笔蘸绿色画荷叶,荷叶要画大些。
三、引发幼儿操作
荷花池开了很多的荷花,小朋友来不及画了,那么就要找好朋友一起,团
结合作,一起完成。有的小朋友画荷花、有的画荷叶。完成图画后,可以请客人老
师来欣赏一下作品,看看我们的“荷塘月色”还缺少些什么,再把它画的更美些。
四、幼儿操作
1、分组,分工。合作进行。
2、注意画面的布局,要充实些。
重点:荷花的下笔要明快,几笔完成一朵荷花。
五、展示作品
1、邀请客人老师欣赏作品,并补充完善。
2、布置作品在背景帘上,播放背景音乐,互相欣赏。“好美的荷塘,连
月亮也陶醉了”(出示月亮教具)
活动反思:“荷塘月色”一开始,我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充满浪漫和美妙
的真实境界:荷塘、月色。在布置的场地上有绿绿的背景窗帘,铺上大片大片的荷
叶,衬托娇嫩的荷花,一片荷花池俨然就在身边,带孩子进入的一刹那,传来的就
是一片惊叹和欣喜。孩子深深陶醉了,她们亲密的接触着美丽的“荷塘”,依依不
舍,对于的活动的开展更是津津乐道。孩子是在美好的境界中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荷
塘月色之美。按笔、勾画都是有神无形,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片荷花池的景
色,合作、分享这美好的画面,是最后的高潮。
《荷塘月色》教案14
第一课时:
1。自读感知
2。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3。探究阅读
第二课时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
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
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
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
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
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荷塘月色》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
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
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
②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四、教学过程
阅读训练资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
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
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
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
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
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
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
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
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
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
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
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
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
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
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
的。)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
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
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种
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
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
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者在
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析: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
析: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
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
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
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
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析: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
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
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析:从淡淡的哀愁
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
有何作用?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析: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
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
的是舞女还是裙?析: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比喻修
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
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
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
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析:零星)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
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
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
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
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
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
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有何相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
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
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
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
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
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
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
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
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析: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
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
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
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
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
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
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
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
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
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
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
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
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
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
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
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
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
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
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
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
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
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
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
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
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
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
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
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
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
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
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
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
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
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
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
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
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对古
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
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
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
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o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
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
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
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
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
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
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
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
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
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
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
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
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荷塘月色》板书设计
缘由:心情颇不宁静(情感基调,下文不断揭示和照应)
一、月夜出门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总写荷塘月色
树: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调)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轮廓
直抒胸臆
感想二:觉是个自由的人(照应一)
感想三: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悦
荷叶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颜色:点缀着些白花
荷塘
荷花
姿态:袅娜地开着(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声
荷波:象闪电、霎时、凝碧
三、细写
荷水:脉脉
荷塘月色
(叶子:更见风致)
从月色的角度,正面写:如流水、泻
青雾:薄薄,似牛乳
似轻纱
从景物的角度,反衬:
叶子与花:似梦
月色
树影:黑影、倩影
光与影:不均匀、和谐
如名曲
写月光下
近景
从面上写:树色阴阴、
的荷塘四周
似烟雾
静态
从点上写:杨柳丰姿
远景:隐隐约约的远山
(仰视)
平视:路灯:无精打采
动态:蝉鸣、蛙叫
心态:我什么也没有(照应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照应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1:5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23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