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
小学语文《端午粽》文本解读
《端午粽》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本单
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
虹》4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
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
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
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
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
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
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传统食品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
点,上课伊始,教师通过传统小吃导入新课:“看,教师给你们带来
了什么?”同时出示月饼、元宵、粽子图片,学习“粽子”这个词语,
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吃粽子的感受。这样以“端午粽”进入学习,
既能够结合学生吃粽子的生活实际,又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环节
的设计,对中华文化传统知识进行了渗透,使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进
一步的了解。运用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导入部分,教师以“粽
子”入题,从传统小吃粽子的图片引入,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吃粽子
的感受;学生学习认读二类字时,以“粽子”游戏巩固词语;在随文
识字的过程中,处处都和“粽子”有关,识记“叶”时,引导学生发
现粽子是如何包的;范写“真”时,学生朗读感受了粽子的味道真是
又黏又甜,学习象形字“豆”时,学生提取信息,发现粽子的花样真
多;指导长句子朗读时,感受了“粽子”的材料、颜色、味道;学生
书写汉字时,梳理了《端午粽》这篇课文的内容。教师巧妙地用“粽
子”贯穿课堂,这样既契合了主题,又能够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并且
吸引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教师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
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句话为例,
在学生体验朗读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方法,这样设计,较好的突出了
教学重点,也为第二课时的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有语气做好了准备。
在第三自然段,学生能够利用学过的方法把本段的长句子读好。
教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非常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地把学
生的生活融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比如:吃粽子的时候,你们有什么
感受啊?这样由学生的经验之谈直接进入课文中粽子的色、香、味;
学习汉字“豆”时,引导学生说说你都知道哪些豆子的种类,由文本
又回归到了生活。这样,就真的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连接了起来。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
“午、节”等7个字。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
词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
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
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
粽子、吃粽子的习
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
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
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
们喜欢吃
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
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
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
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
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词。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
分、红豆、鲜肉、带回、知道、据说、纪念。(生字带拼音)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小老师教读
(3)齐读、
(4)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
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不带拼音)
(5)同桌相互检查,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6)开火车读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1)出示“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
念”(带拼音),学生自读
(2)游戏环节:我是识字王。认识新偏旁“立”“米”。并说说自
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字,读正确的小组得到字卡,并且领读,
得到字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
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
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
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
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填空:本文先写了()煮好()等我们回去,接着具体介绍了
(),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的()。
四、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4.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
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6.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
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
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
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
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
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
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
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
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
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一)品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端午节谁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
(2)用横线勾出“一”,观察读音。
(3)巩固“一”的变调读法,齐读。
(二)品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粽子的色)
(1)齐读第一句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
什么样的。用横线勾出课文原句。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分析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顺序: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
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
颗
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
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
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
枣。
④指导朗读: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
/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
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句。(粽子的香)
师问:掀开锅盖,我们闻到了什么?
3.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句。(粽子的味)
(1)吃粽子,首先要怎么做?
(2)当你咬一口粽子,你觉得味道怎么样?文中又是怎样说的?
(又黏又甜)
(3)指导朗读“又黏又甜”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
(2)小作者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吗?你怎么看出来的?(十分好
吃、花样多、美滋滋)
(3)都有些什么花样呢?(红枣、红豆、鲜肉)。多媒体出示各
种各样的粽子。
(4)理解“美滋滋”的含义,指导朗读“美滋滋”。
(5)在大吃一餐后,我们就走了吗?
(6)可以看出外婆对我们怎样?(关爱、疼爱、喜欢)
(三)品读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
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认识诗人屈原,介绍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
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
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
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
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1:4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2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