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
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
“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
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
的好文章。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
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
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
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
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
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
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
精神内涵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字,会认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懂得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
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师: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爱花,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
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1、板书课题:
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⑴和老师同写课题.
⑵指导“看”字的书写。
2、品读课题。思:透过课题中的一个“让”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师: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季羡林何许人也?一位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一
位享有“东方学者"盛誉的大人物。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名篇佳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①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念几遍.
②想想,课文能读成哪一句话?
2、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
⑵引导质疑,追寻一个“奇”。
板书:奇丽?奇特?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㈠学习2、3自然段。
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2、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
关语句。
(快速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预设㈠: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
子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
体会“家家户户”,明白“吃惊”原因之一
①理解“家家户户”。
②体会“爱花真切”。
预设㈡:
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齐读,分角色读。
2、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3、说说形容笑的四字词语。
4、体会“莞尔一笑”的内涵.
思:这一笑,知道女房东笑出了什么?
5、生读对话。
预设㈢: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
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荫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
2、体会“花的海洋”.
(播放德国大街视频)
3、读句子:“许多窗子……应接不暇。”
4、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闻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花儿的图片)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孩子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
读)
5、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㈣: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2、理解“耐人寻味”。
3、联系上文,体会“境界”。
板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
背影,难道你不觉得无趣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
又在想什么呢?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阳光三叠》的曲子)
(引导情境朗读)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嫣”
“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
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
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
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
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
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
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
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
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
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五、交流谈话,推荐书目。
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tí)醐(hú),吃了能让人升
天成仙,但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伪劣假冒,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
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先生语
板书设计:
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奇特
花团锦簇我为人人
姹紫嫣红人人为我
4秋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大意,感受秋之风姿,秋之迷人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诗词大意,感受秋之风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秋天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你喜欢秋天
的什么吗?(自由说一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板书课题:秋天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
(3)标出小节号,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4、指导朗读长句.
5、教师范读--学生再次跟着朗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袍:左右结构,写时左小右大,左边是“衣补旁”。
梳:写时左小右大,右边第四笔是“点”.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诗歌的哪些地方,为什么?
2、交流讨论,师点拔,使学生充分感受诗的思想感情。
3、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2)学习小结。
(3)举例说说诗歌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指导朗读。
三、激发灵感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秋天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
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四、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1、放课文朗读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
板书设计:
4秋天
秋阳:更红更娇
秋风:调皮的娃娃、一把柔韧的梳子
秋色:红袄、紫袍美景
秋实:稻穗儿向日葵玉米高粱
秋香:桂子、野菊花
茶情墨缘丰子恺
子恺在他的绘画和写作生涯中,始终是与茶结缘的,他那别具一格的墨情与茶情,也
就表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灵魂和茶道精神。
“缘缘堂”中弥漫着墨香与茶香的隐逸生活,孕育了他“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
又有西洋画法的活泼酣姿。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
自如,不求工巧,而工巧殆无以过之。”(引俞平伯语).而且他的所有画作也都一样,不
仅在茶思中完成了其艺术构思,并且也是在清茗的助兴之下泼墨挥洒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
说,他的画作无不蕴含着幽馥而清尚的茶韵.
缘缘堂时期,勤于思索,勤于笔耕的丰先生,随身紫砂小壶装的,正是朝朝暮暮伴着他
从事心之劳作、苦而后甘味最长的茗汁,催生出了《红了樱桃绿了巴蕉》、《人散后,一
钩新月天如水》等堂中所见所思之画作.他对杭州家乡的茶馆也有深切的了解和描述,如像
他在《五爹爹》文章提到的“摆一摆”习俗,就是他故乡茶馆的内部规定:只有本茶馆极
熟的常客,因有另外的事临时必须出茶馆去办,而才泡的茶没有饮完、用够,下次转来接着
用,要在这里先放一下,可以给茶倌提出“摆一摆”的要求,这是一段民俗的文字存留。
抗战开始,丰先生率一家人逃离缘缘堂,一路风尘,1943年才定居于重庆市郊的沙坪
小屋。小屋筑于沙坪坝正西街山麓下,竹笆作墙,小院亦以竹篱围之。宅前宅后尽是岩石,
贫瘠的岩坡上种不成树和庄稼,只能种些芭蕉、番茄之类,尽管简陋,却比“缘缘堂”更
富旷野气息和田园风情。流离转徙暂为安定,一路迁徙的思茶、画茶生涯告一段落。原以
为居住在以茶馆鳞次、茶店栉比著称的城市重庆,可以好好地品茗,谁知国难当头,民不聊
生。其时非但茶叶价格疯涨,而且即使贵如60元一两的茶叶,喝来竟苦咸不堪,犹如嚼咸
鸭蛋皮一般。丰子恺素来嗜饮故园之茶,即西湖龙井的,于今则不得不与之久违了,不胜渴
念之至!有时间就画了更多的有茶清品的画面,以寄托无限的茶思。而遥山远水挚友之间
聚晤与茗话,友情只存遐想中!思念之余,茶情结在墨缘、绘画而外,茶诗亦多,将此聊以
释怀.1943年丰子恺在乌尤山脚写诗“乐山濠上草堂呈马一浮先生",诗为:
蜀道原无阻,灵山信不遥。
草堂春寂寂,茶灶夜迢迢.
麟凤胸中藏,龙蛇壁上骄。
近难得住,大佛百寻高.
另外尚有“濠上草堂接家书”一首:
清明时节客天涯,蠲戏斋中吃苦茶。
接得家书灯下读,小桃今日忽开花。
诗中流露出那夜守茶灶、啜茗怀思,长夜迢迢、情意绵绵的诗情与茶情。如此苦寂的
茶情,能不结出丰硕的墨缘?品赏丰子恺众多的茶画、茶诗,我们于其间可以想像出他于茶
中品啜出了怎样的人生况味!茶之可以为道,丰先生独有会心。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1:3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22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