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宣言》全文
作者、冯亦同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芳香。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大难,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祸,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盛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期主题,民族振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南京大屠戮幸存者代表佩带白花,参加公祭仪式。新华社发
77名青少年宣读《和平宣言》。新华社发数字清点
“数”说首个
国家公祭仪式
■77
在为南京大屠戮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现场朗诵《和平宣
言》。宣言中对南京大屠戮历史的客观描述和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让很多现场公众落泪。
之所以选择77名青少年朗读宣言,在于“77”这个数字寓意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
■20211213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戮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是首个国家公祭
仪式的重要内容。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亦有数字寓意,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
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3
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由6名来自南京市工、农、兵、科、学、企界代表撞响和
平大钟3次,每次距离5秒,第一次钟声响起时,放飞3000羽和平鸽。“3”声钟响和“3000”
羽白鸽,都是寓意纪念30万遇难同胞。(新华社)
新闻链接
国外公祭如何祭
通过设立重要纪念日,对二战期间的阵亡者与遇难者进行祭祀,是国际通行的老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戮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国际上的公祭日主要有三种
类型:一是国际大屠戮纪念日。2005年11月1日,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由
104个国家共同提交的一项决议草案,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二是战胜国、受害国的公祭日。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广义上的纪念日,如美国
“珍珠港事件纪念日”、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日”、新加坡“全面防卫日”;另一种是纪
念被屠戮者的特定日子,如以色列“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纪念奥斯维辛解放日”。
三是战败国、加害国的公祭日。主要包括德国“纳粹受害者纪念日”和日本广岛、
长崎的原爆纪念日。但这两个国家公祭日的内涵却大不一样。德国“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是从加害者一方,反思战争罪行;而日本则是控诉原子弹罪行,用意完成从“加害者”到“受
害者”的身份转变。
综合上述公祭日的仪式,主要有五个特点:首先,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纪念活动,
并发表重要发言;第二,纪念活动规模都比较大;第三,纪念日举行降半旗仪式;第四,汽
笛声在全国响起,全国公众伫立默哀;第五,娱乐场所关闭,学校专门举行纪念活动。(新
华社)
冯亦同(资料图片)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芳香……”昨日,在首个南京大屠戮死难
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用饱含热情的声音朗诵了一首《和平宣言》。
这是初次以诗经体写作的《和平宣言》,以情动人,文采斐然,而这首《和平宣言》的作者
——74岁的南京市作协顾问冯亦同,扬州人。
之前写过5次《和平宣言》
今年初次尝试以诗歌呈现
“这是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是第13份为纪念南京大屠戮遇难同胞而
作的《和平宣言》,也是第一次采用诗经体写作的《和平宣言》。”冯亦同说,之所以采用
诗经体写作,意在用先贤智慧表达时期主题,将悲壮的历史追溯、庄严的和平祈愿,浓缩于
240字的宣言中。
对于冯亦同来讲,这已是第六次写作《和平宣言》了。从2021年开始,他前后五
次应邀执笔为纪念南京大屠戮死难者的国际和平集会撰写《和平宣言》,而在这次写作的进
程中,因为今年是首个国家公祭日,所以显得分外意义重大。
“之前都是以政论体撰写的,这次我接到任务后,就想到换一种方式,要以诗歌的
形式进行呈现。最终,我决定参考《诗经》的韵文体,四字一句,这样既能彰显南京历史文
化特色,也契合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庄重的场合。”冯亦同说,选择诗经体,意在用先贤智慧
表达时期主题,将悲壮的历史追溯、庄严的和平祈愿,浓缩在宣言当中。既要考虑韵律和节
拍,也要考虑内涵和气势,能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卓越智慧。同时,《诗经》诞
生于民间,词语也要接地气,琅琅上口,适合朗诵。
《礼记》《周易》当选句
形成十六字宣言主题
冯亦同介绍,宣言从《礼记·礼运篇》《周易·条辞传》别离选取了“大道之行,天
下为公”“天地之盛德曰生”两句经典,“中国人讲究道与德,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珍
惜生命,这是中国先贤的智慧,中国人从来是酷爱和平的”。
冯亦同以这两句经典名句为骨干,在《和平宣言》中写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盛德曰生,和气致祥”十六字,“和气致祥四个字是我创作衍生的,这个意思超级明了,以
和为贵、只有和平才能带来祥和与幸福,和平发展是时期的主题”,冯亦同解释说,《和平
宣言》要表达的就是为全人类祈福,远离战争、保重生命。
一天时间就写完初稿
前后经历五次删改
冯亦同说,自己是在今年国庆节前接到写作任务的,在国庆节当天,他就来到了南
京大屠戮遇难同胞纪念馆,当天,他看到广场上有上万人,自发地来到这里,缅怀77年前
的遇难同胞。
这个场景让冯亦同感到超级震撼,他感觉,这些参观者本身,就是一首“万言书”,
而他只需用手中的纸笔,将这首“万言书”写下来。回家以后,他用了一天时间,就写出了
400字的初稿,并把秦淮风光、宝船遗址、天下文枢等有关南京的内容都写了进去。“因
为这次规格很高,所以稿件交上去以后,也通过了好几轮的修改。”冯亦同说,比较大的修
改前后就有5次,最终240字。昨天,当77位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齐声朗诵时,冯亦同也
感到难以自已。
父亲拒绝汪伪政权
在扬求学才思四溢
冯亦同是扬州宝应柳堡人,父亲冯立生,曾是上海交大的高材生,在抗战暴发后,
拒绝汪伪政权邀他回南京编教材的拉拢利诱,宁可在乡间挨饿受穷。
应家乡失学青年之请,冯立生先生以一人之力在水乡柳堡办起了“冯氏补习团”,
学生来自四乡八镇,从开始的十几位,到后来近百名。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教出来的学生
不乏考入西南联大、北方交大者。在宝应县两次解放后,他两度出任宝应县中学校长。
而冯亦同的中学光阴,是在扬州中学度过的。他回忆,那时语文课程改成《文学》
和《汉语》两门。其中,《文学》这门课,就是从遥远的《诗经》讲起,由此奠定了他对于
文学的酷爱,也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1:0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22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