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观潮图片

更新时间:2023-02-03 10:33:12 阅读: 评论:0

大学智能手表作弊经验-不紧不慢的近义词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期中考试作文)

《观潮》说课稿15篇

《观潮》说课稿1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上节课已经对课文的整体结构作出了初步的分析,因此

在这一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回顾课文描写的顺序,理清文路,并写好板书,为这

节课深入学文打下基础。

板书: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

二、身临其境,感受文景:

以往的《观潮》教学,潮中和潮后是学习的重点,而课文的第二段中观潮的

位置,往往被一带而过。

观潮在哪儿观?怎么观?如何创设一种情境,让读书学文的过程,成为身临

其境的观潮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前往海宁市盐官镇观潮的游客,在那里人声

鼎沸,在那里欢呼雀跃,在那里叹为观止。

于是,我抓住课文第二段的观潮方位描写,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近钱塘江

大堤。我出示一张游客观潮的图片,转换角色、创设情境:“今天是农历八月十

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们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看到观潮的游客了吗?

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现在是面北朝南,(让学生认清自己所在的方位)。引

学:我们的东面?(是大海),我们的脚下?(既是钱塘江的入海口,也是大海

涨潮时回流钱塘江最浪高水急的地方);我们现在占据了有利的地形。

学生读完该段的后半部分:“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我们昂首东望,等

着,盼着。”进而体会潮来前的平静。

三、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

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

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

品词析句、画批指导:

读中想象,如临其境:

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意在通过确立训练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为实现文本与读者心灵的沟通,

使学生情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

(一)品词析句、画批指导

自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天下奇观的?用直线画下来,

可在旁边简单写写批注。

此教学环节预设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是:1.画句子直奔第四自然段。2.只会画、

不会批,以至于批注流于形式。我的指导方法是:预设:如学生只找到了课文的

第四自然段,可提示学生,观潮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这也是奇观,引导学生在

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而画批地指导,可实投展示语文书,手把手指导学

生如何批注,让学生每节课都在书上批一至两处,长此坚持,学生的语文素养必

有提升。

(二)读中想象,如临其境:

学生大多没有亲眼目睹过大潮的景观,缺少类似的经历,这对理解课文、感

受大潮的声势和形态造成一定的障碍,在这里采用古诗与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对照

学习的方式,力求突破这一重点。

首先:出示古人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李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教师引导:钱塘潮气势非凡,多少文人墨客观此奇景,有感而发,写下佳句,

流传至今。

找一找,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文中哪几句的景象,自己读一读,比一比。

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写出了同样的奇观。

结合诗句理解“横贯”的意思,那就是:“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通过古

诗中形象的比喻,进而理解了文中句子的意思。

文中形容声音巨大的句子是: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

起来。再对照相关的古诗,“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进一步加深了

感受。

接下来处理比喻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

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一组图片出示:浪潮与万马奔腾对比,从颜色,从气势,体会比喻的贴切与

巧妙。

通过指导朗读,想象壮观的景象。

朗读中想象既有利于学生领悟江潮的气势,也有利于以情导读,使学生在琅

琅的读书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朗读引向深入。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

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在本教学环节,我采用齐读的形

式,既为训练面大,又为营造浪潮的气势。

三、四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观潮人的变化,学生读潮的变化,从左边

第一行的学生读,然后第二行加入、第三行、第四行,直到全班同学的加入,在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中结束,好一会,琅琅的

书声还像在教室中回荡。

读后,再适时出示潮来时的视频,加强感受。

(三)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

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

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

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

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

等来记忆。

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

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四)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

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

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

的表现相照应。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看板书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领略了这一天下奇观,更

学习了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增长了语文知识。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时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潮来后

恢复平静

两丈来高

由远及近

教学反思:

1.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大

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

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将“潮来时”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

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使

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观潮》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

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文中洋溢着作者强

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

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

图像帮助。

三、设计理念

远程教育将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关注学生信

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远程教育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

事物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

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和潮来时的壮

丽景象.

难点: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理解重点词句。

六、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

了多媒体课件。同时希望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

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

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

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

课文。为学生自渎、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

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

(1)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自

悟自得,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2)想象品味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

的想象力。

(3)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

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重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

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

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二)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图片。启发学生结合实际

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

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

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

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我利用远教资源,

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字等信息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

的问题情境,补充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

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

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

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

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

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

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

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

悟,读中自得。然后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

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

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利用板书巧妙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

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

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

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

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收

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我用课件出示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图,及时点拨。这

样,学生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

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

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

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的祖国还有

象钱塘江这样美丽的地方,于是我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祖国大

好河山的图片,并启发学生:我们的祖国美丽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

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潮来时的

壮观景象、向大家介绍你在课前所收集的资料、朗诵写观潮的诗歌等)为了进一

步升华主题,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九、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

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板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

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能根据板书理解潮来时雄伟

壮观的景象,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十、说课小结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深入课堂,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让语文

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

的形成和发展。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适时将远

程教育资源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重

点,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

训练的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观潮》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

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

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

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

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

图像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

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

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

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

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

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

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

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

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

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

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

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

词句。最后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

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

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五)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

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

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

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观潮》说课稿4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

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

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

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

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

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

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

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

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

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

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

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

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

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

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

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

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

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

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

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

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

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

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

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

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

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

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

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

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

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③、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

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

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

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

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

《观潮》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

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

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

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

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

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

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

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

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

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

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

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

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

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

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

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

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

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

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

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

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

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

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

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

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

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

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

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

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

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

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

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

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

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

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

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

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

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

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

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

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

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

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

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

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

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

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

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

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

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

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

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

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

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

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

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

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

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

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

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

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

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

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

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

《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

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

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

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

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

《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

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

以在课后完成。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说课稿6

[教材解读]《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

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

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

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

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目标预设]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

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

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

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

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

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

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

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

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

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

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

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

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

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

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

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

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

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

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

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

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

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

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

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

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

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

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

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提供网址)

后感: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

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

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

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

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

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

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

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

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

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

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

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

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

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

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

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

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

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

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

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

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

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

观朝、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

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

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

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

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观潮》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

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

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

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

描述,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资料”的本事,要引导学生根

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资料。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

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

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

惯。

(3)学会生字新词;经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

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

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忙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资料,缩短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

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

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

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

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

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

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之后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

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明白(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

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

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活力的语

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必须壮丽、雄奇、令人神

往的。遗憾的是教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

(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

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

镇,据说那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

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

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

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此刻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

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

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述的(板书:声音、

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

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景,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

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述的学生轻声

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教师

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

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我的真情实感经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经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

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齐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

愧为天下奇观。3$bqwm4

6、布置作业(略)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

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

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观潮》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

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

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

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

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

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

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

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

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

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

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

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

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

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5、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

阅读能力。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

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

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

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二)背景简介

(三)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

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

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

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

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

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

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

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

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

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

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四步: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

排。

1、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

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仅如银线——形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喻

近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2、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

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

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

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

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

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

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

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第七步: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板书:

潮来之状

观潮演兵之形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观潮》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

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

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

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

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

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

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

作特点。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

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三、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

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

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

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

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

气势读出来。

四、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

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

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

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

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

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五、说教学过程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

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

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

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

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

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

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

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

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

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

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

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

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

面是什么景象?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

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这么多人来

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像,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

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

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

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

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再播放潮来

时录像,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

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

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

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

次播放录像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

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像,

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理,积极调动孩子

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

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

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

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

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

高。

《观潮》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下面我将从说

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板块进行说课。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

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

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

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

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

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

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

定为以下几条:

1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像,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

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

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

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

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

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

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

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

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

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

要。

三、说教学过程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课,课题是什么?

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上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

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天下奇观)“天下

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

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

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

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

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

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

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

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

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

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

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

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

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

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

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

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

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

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

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

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

中的“入境”。

a.请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

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

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

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

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

动山摇、山呼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

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

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

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

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

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

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读文,

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

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

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

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

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

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

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

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

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

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

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

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

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

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

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

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

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

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

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

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

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

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

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

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

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

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

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再次自由

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

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

趣无穷”的感觉。

4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

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

(四)板书说明1、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

天下奇观潮来之时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恢复平静

壮丽、雄奇按顺序抓特点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

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

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

的落实,

《观潮》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六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作

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奇特、雄伟、

壮观的特点。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并深入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

惯;

4。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难点:

领会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我选择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自学阅读和教学结合法。引导学生参加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加以点拨、

指导、总结;

2、演示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实景录像,增强体验;

3、注重语感训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领会课文描绘的潮水壮观景象。

三、说学法。

1、课前自学。学生根据课文“预习”要求自学,读准字音,理清文章条理,

提出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学收获或问题,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在互

帮互助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程序设计。

(一)汇报疏导,理清条理。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前通过小组交流、全

班汇报自学情况,能有效反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

学定教”,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加以点拨疏导,将零碎知识理出头绪,理清

文章条理,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二)观看录像,增强体验。

实践证明,课堂上如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

果将是事半功倍。因为活泼生动的音像能刺激人的多种感官,使人的思维进入兴

奋的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理清文章条理之后,通过播放潮来时

的实况录像,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受。同时,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把此时最

想说的一句话说出来!学生有感而发,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体现自主,调动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所以,

在落实各个环节教学时,要体现自主,突出主体。如在学习“潮来时”这一段,安

排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并引导学生说说感受。这

样的教学,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

(四)训练语感,体会感情。

朗读具有移情作用,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望和美学感受。而《观潮》是一篇

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是潮来

时,气势雄伟,景象壮观,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

情,落实单元训练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读中

感悟,读出感情。环节设计从课前整体感知的泛读,到理解课文后的比赛读、表

演读,到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师生评价读出感情,增强了朗读的层

次性和目的性。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既

训练了语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五)质疑问难,拓展思维。

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信

息反馈和交流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如课

前安排课题质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讲过程中安排质疑,有利于信息

反馈,调整教学;学完课文后安排质疑,不仅能解惑,还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

延伸,拓展学生思维。

《观潮》说课稿13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

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

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学]

四年级的同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

活经验终究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

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协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学读书的热情,提高同学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澎湃的气势。

[说教学]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学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让同学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协助同

学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学去深入

地感受。因此,我的优秀教案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

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同学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学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澎湃雄壮的气势,同学的激

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学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同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

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

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假如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

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局部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局部时,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同

学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

下环节:

1、读。同学自由读潮来时这一局部,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

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

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身的体会,同学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

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同学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同学能够充沛发展自身的

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

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

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

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

计,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在老师搭设的学

习舞台上发挥、扮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

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同学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身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同学在读

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同学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

的雄壮所折服。

6、想。假如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

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

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自由读自身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展

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把自身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运

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沛读,同学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

中展示;通过自身领悟,激发了同学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的

参与意识,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不只读

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说课稿14

《观潮》是宋代词人周密写的一篇文言短文。作者以“潮”为线索,采用分镜

头摄影的笔法,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潮中水军演习的壮观场面、吴

儿弄潮的高超技术和吴人观潮的盛况,将写景和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

托相结合,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景画和风俗画,把自然美和人情美

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互相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

针对课文的实际特点——画面美和课文的类型——文言自读课,依据知识性

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提出了四大学习目标:

一、能力训练:训练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知识学习:认识了解钱江潮,掌握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三、审美教育:学习欣赏体会大自然的美;

四、思想教育:学习“弄潮儿精神”——迎对风险敢于拼搏。

其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并恰当地表达出来。为了

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我设

计制作了融声音、影像、图片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真实可感的形象

说话,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欣赏美。另外,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

的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鉴赏分析美的能力,也有自己的个性。

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以启发

引导为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我采用我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目标

教学法展开教学,以目标导航定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力求学有

所得。

我的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总之,课堂教学要“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是我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我

对《观潮》课堂教学的一孔之见,请多多指导!

《观潮》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

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

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

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

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

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

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

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

读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

时代的弄潮儿。

三、说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四、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

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

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

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

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

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

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

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

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

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

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

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

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

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

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

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

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

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

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

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

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

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

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

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

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六、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

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

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

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

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

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

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

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

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

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

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

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

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

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

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

表现计团体得分。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

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

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

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

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

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

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

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

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

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

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这种竞赛活动

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

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

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

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

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

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

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

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

练。)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

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

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

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

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

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

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

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七、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演兵之形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10:3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20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日升月沉
标签:观潮图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