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湖北省高中生课改网

更新时间:2023-02-03 09:39:19 阅读: 评论:0

初二成绩已定型吗-老师像春蚕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盗墓笔记大结局上)

1

洼地腾飞

——探访荆州市江陵中学课程改革

◎/本刊记者曾宪波张华英

高考前夕。荆州市江陵中学校长李大春靠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群

学生回到学校,有的与同学拥抱,有的围着教师手舞足蹈地说个不停„„”梦醒后,他愣了

好一会儿,直到听见教学楼走廊传来的喧闹声才回过神来。

20天后,高考成绩揭晓。本科上线率达86.5%,文理科一本上线人数较去年增加46.8%,

荆州区文理科状元均出自江陵中学。此时,李大春悬了三年的心终于落地,“对我来说,这

三年就像一场博弈——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家长对高考升学率的无限期待,时刻交织在

一起。”这份笑容,来得不太容易。

“既要素质,也要分数。”不喜欢剑走偏锋的李大春,带领全校教师“走起了钢丝”—

—坚定不移地推行课程改革,以非凡的教育智慧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为学生赢得了可持续

发展的未来,创造了江陵中学这所老校洼地腾飞的奇迹。在毕业典礼上被学生拥抱时,李大

春眼眶湿润了。

主题教研“盘活”课堂

要突围,就要改革。2009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让江陵中学看到了机遇和希望。

只有改,江中才有出路;只有改,江中才能实现弯道超越。

1995年江陵县撤县并区,一大半的优质生源被一个文件“生生划了出去”。曾经辉煌的

江陵中学由此陷入低迷。2009年7月,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江陵中学抓住

全省实施“项目推进”的大好时机,申报了湖北省课程改革重大项目课题《校长课程领导力

提升研究》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

此后,他们以课改为契机,以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边研究,边实践,探索重建学校发

展的“战略高地”,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既是课改的方向和落脚点,也是素质教育的

主阵地。慢慢地,全校上下把目光聚焦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课堂。

不破不立,课堂不解放,学生就“遭殃”。于是,学校领导带头向课堂“开炮”——改

变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改革唯分数是教的观念和做法„„

开始,教师们对课改并不认同:有的认为是搞形式,弄不好会影响高考;有的称教学负

担重,难以投身其中;有的害怕冒风险,担责任。李清成老师教高一两个班的语文,还担任

一个班的班主任。“怕改革,但又不得不改。学校之间的竞争和生源的减少,使得我们必须

与时俱进。”他认为,如何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课题实验研究中来,是学校领导

班子面临的首要问题。

“那个时候,我们顶住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抱着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奠基的理想,心

里涌动着‘我不改谁改’的课改激情。”李大春坦言,为了转变教师观念,学校花了很多心

思。

2010年和2011年的8月,学校把全体教师拉到外地搞封闭式集训,统一思想,提高认

识。李大春提出“大胸怀、大视野、大智慧”的教育理念,并倡导就学校发展使命和教师个

人价值的关系等问题开展大讨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措施,逐步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只有

通过课程改革,才能实现江陵中学的弯道超越;也只有主动参与课程改革,才能给学生和自

己找到一片明亮的天空。

江陵中学多次请省课程改革重大项目课题组专家到校,为江陵中学的课程改革“把脉问

诊”。认真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校本教研机制问题后,学校提出了“主题教研”的思路:

一次教研活动必须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问题即主题。问题产生于教育教学实践,一系列“问

2

题”形成“问题序“。而主题教研就是要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

主题教研机制的建立,使江陵中学确立的重点突破的课改战略终于找到了着力点。

研究从问题入手,设计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以问题为话题,反思给予问题展开,检测只

想问题结论。按照这个思路,学校确立了主题教研的基本流程:征集问题—确立主题—集体

备课—教学设计—设计观察表—课堂教学—课堂观察—课后反思—二次设计—形成意见—

撰写案例—跟进创新。这种“围绕问题、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为课堂带来了由内到外的

颠覆性变化。

“完全是头脑风暴啊!每到主题教研活动时间,教师们聚在一起,就教学中的问题或学

生的学习情况毫无顾忌地争辩、讨论。”副校长刘强回忆说,“大家竞相发言,各自提出以‘问

题’为特点的主题教研活动案、课堂教学探究案、教学复习检测案。学校对主题教研的捆绑

式评价最‘折磨’人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谁愿意因为个人的失误而让整个备课组和教

研组受牵连呢?”年轻教师姚爱萍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不独教师如此,李大春密密麻麻的工作日程表显示,他也被“捆绑”了。他每周至少要

听四节课,听课后都要与任课教师交流讨论,每天要找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了解学习情

况„„“你这是新课改的语文课吗?学生的声音呢?”除面对面的评课交流外,李大春还利

用微博、QQ群等平台与教师们沟通,并提出诚恳的建议。

教师们累,李大春也累,但过得很充实,似乎比以前有激情了。如今,这种主动学习、

创造课堂的风气在江陵中学已蔚然成风。学校开展“我的精彩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教师、

中层干部、校领导都要上台。李大春还把教师的“精彩课堂”制作成视频光盘,作为一份特

殊的礼物赠送给每一位教师,祝愿他们下一节课更精彩。

主题教研让教师率先“腾飞”:2011年,在荆州市普通高中“课内比教学”竞赛活动中,

江陵中学获得了13个一等奖,居全市之首;关峰老师以一堂挥洒自如的物理课,获得湖北

省青年教师大赛金奖第一名的殊荣;青年教师刘金国参加第九届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

赛,一举夺得金奖„„

“改革是必然的趋势,高中课改是学校从洼地腾飞的一个大好机遇。只有改,江中才有

出路;只有改,江中才能实现弯道超越。”李大春善于用自己的思想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智

慧,把学校发展的梦想一步步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中心,厘清每个人的责任

在江陵中学,领导该负责什么,教师该干什么,学生该做什么,家长应做些什么,这一

切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规范。

课改的顺利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能取得长足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园里

的每一个人都在“各司其职”。

2011年8月25日,江陵中学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一排电脑旁10多名学生忙得不亦

乐乎。原来,他们正在履行他们的职责——给高二年级分班。严格按照考试成绩,将该年级

的800多名学生平均分成15个班。几年来,这样的“工作”,不是教务处做,更不是校领导

“说了算”,而是由随机抽取的学生代表在学校电子化办公平台室里封闭操作完成的,然后

第一时间在校园网络平台和学校信息栏里同时公布。

据介绍,这是江陵中学的一项制度创新。采取这样的方式,很快就消除了学校的“关系

班”和“重点班”。

“江陵中学各项制度的制定,是全校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每一项制度的出台和实施

都是为满足学生学习或生活所需,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

展。”党委副书记黄虎成一毕业就分到母校工作,亲历了学校的发展与变化。他说课改以来,

3

学校在制度创新方面做足了功课,规范管理随之迈上了新台阶。

江陵中学新一届管理委员会名单中,除了校长李大春,党委副书记黄虎成等校级干部,

还有自主申报的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大到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小到科学分

班等也都必须提交学校管理委员会讨论决议,一经决定校领导也无权更改。

这种全员参与的集体决策和规范管理机制,厘清了每一个人的责任,从源头上明确了“责

任边界”,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执行力。江陵中学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规范了课题实验和主

题教研等中心工作,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绩效考评机制,是学校管理委员会一致通过的决策之一。为了激发大家参与课改和课题

实验的积极性,避免“实验成为少数几个人的额外任务”,学校建立了党员干部月绩效考评、

制度重建、文化重构,并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范围和规范,促使每一个人用心用力工作。

课改实施过程中,李大春发现学校教学、科研是“两张皮”;学校几个主要的职能部门,

责任范围不清晰,难免导致工作上相互推诿。为此,学校先后组建了科教中心、德育中心和

校务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了办事效率低下、工作相互扯皮的问题。

几大平台的建立,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科教中心的服务平台上,《江陵

中学教师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制度》《江陵中学学生评教师、教师评领导、社区评学校的“三

评”制度》等一目了然。电子化、公开化的网络一体化管理服务,对教师电子备课和教学反

思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指导,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考评挂钩。

“老师经常把我们请到前台,从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到不懂的地方集体讨论,这样的

学习方式让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流利表达,因为你随时都有机会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策

略和思路。”今年16岁的高二(1)班学生朱宇锦说,“大家都这样主动学习,你如果不主动、

不作为,就会慢慢被课堂抛弃。”他的同班同学肖晚扬着头说:“现在是被课堂抛弃,下一步

就该被时代抛弃了!一想起来,就感到害怕呢!”

江陵中学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们时常会因为一个问题互不相让,但目标只有一个——为了

学校的发展。几次深入了解,身为委员代表的家长余先生对学校奖励学生机制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如果学校的奖励始终只发给考高分的学生,那么一大部分中等或中等以下成绩的孩

子将会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失去学习兴趣。”这位执着的家长不仅找孩子的班主任谈他的想法,

还委婉地找校长“理论”。一周以后,学校管理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定:每学期颁发50个特

别奖。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个性特长方面,学生只要有一门能征服大家的“绝活”,就有

机会获得该项奖励,并颁发1000元助学金。这项举措,不只是要学生和别人比,更要激励

他们和自己比。

一石激起千层浪。制度创新,让教职工和学生都找到了他们自己的位置和今后的奋斗目

标。

“在江陵中学,领导该负责什么,教师该干什么,学生该做什么,家长该怎样配合,这

一切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当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时,

获得发展的绝不是一部分人,而是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李大春说。

学校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

分数不能替代学习与梦想。好的教育,应该开掘并激发人的潜能,不断提升人们对善的

向往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课改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课程是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载体,所以培

养‘既要分数,又要素质’的学生,自然要在课程上做文章。”基于李大春的高瞻远瞩,江

陵中学把学科课程的课时由每天8节削减到7节,增开了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通

用技术等综合课程,并在体育、音乐、美术三科试行选课走班教学。

4

但是,课程丰富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意见也接踵而至,他们普遍反映:课程负担

重,课时严重不足。开齐课程与开足课时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李

大春没有退缩,而是用他的教育智慧破解课改推行中的一个个难题。

学校还对课程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开齐课程的前提下,认真落实开课的底限和上限标准,

高考科目设置上限,非高考科目设置下限。对理综与文综的教材,按照“基于课本、基于生

活、基于学情”的原则,组织学科教师进行二次开发,编写了《人与自然·高中生学物理》

《人与社会·高中生学历史》等九套校本教材。学校对学年统考不达标者实行补考制度,同

时进一步完善学分制。

在实践中教师们发现,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课程难以落实。于是,李大春组织教师编写《江陵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手册》《江陵中学学

生社会实践活动手册》《江陵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手册》及《走向成人——江陵中学学生十省

日志》,并引进传统德育教材《弟子规》;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

动;利用晚读报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认真落实《十省日志》。

“三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立足课程文化构建综合课程,才能尝到综合课程的甜头而不会

觉得它是烫手的山芋。”李大春深有感触地说。

“环境能直接影响人。如果学校不能培养学生发现美、追求美的大美育观,即使分数再

高,他也不会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李大春和记者一见面,就谈及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为此,学校在环境课程开发上下功夫,先后修缮了劝学走廊、圣哲园,增设了十省墙、

孙叔敖桥、“文曲江中”牌坊,开辟了课改走廊、师德走廊、党建走廊等,让环境课程化;

在学生中深入开展“雅文化、格文化、省文化、孝文化、毅文化”五字德育主题教育,让课

程主题化。

在李大春眼里,学校的开学典礼、散学典礼、课外活动、体育运动会、艺术节稍加创新,

都将变成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个鲜活的课程。

招生季已过,但刚从“失踪生活”中回归的李大春,幸福与痛苦似乎仍交织在一起。

可是,对江中人来说,这种“幸福的痛苦”来得并不容易。

为什么家长和学生如此青睐江陵中学?李大春将其归结为课改所带来并逐步形成的一

种校园文化。“半年后,儿子就有了明显变化:他竟然研究起了水文化,还经常提及学校的

阳光讲坛。成绩一般的他兴趣多了起来,每天都很快乐。有一个好心情,学习的动力无疑会

更足。”经后来了解,记者才知道说这番话的是一位高三学生家长。

早晨7点15分,一群步伐整齐的学生精神抖擞地跑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

相远„„”一边背着《三字经》,一边两人一伙地站出来“报到”,这是篮球教练张侦军自创

的招数。“一开始体育生真不好带,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我就想出了每次背诵一段或两段

古文来签到的办法。可别说,还真管用!”篮球班的这群“大个子”,现在不仅球打得好,《三

字经》《弟子规》也都烂熟于心。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是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

替代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李大春说,江陵中学本着“求真、唯美、至善、育人”的文化

建设理想,积极开发“雅、格、毅、省、孝”德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即培养学生举止文

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的雅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优良品格、高尚国格的格文化

教育,培养学生崇尚理想、坚定信仰、迎难而上的毅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主管

理、自我发展的省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师长、长幼有序、与人为善的孝文化教育。

江陵中学在李大春和教师们心中,就像自己的孩子,如何定位“全面发展的个体”,早

已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赋予学校活动的人、变化的事、静止的物、流动的时空这些‘景

物’,有亲切的人文、科学的色彩,将时代感和充满生命力的德育目标物化和景化。”李大春

在他的管理札记中如是说。在他和江中教师的心中,“学校不应该只是学习的地方,它还是

5

承载师生梦想的地方。好的教育,应该开掘并激发人的潜能,不断提升人们对善的向往和对

美的执着追求。”尊重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轨迹,提升学生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李大春和教师们正孜孜以求。

身为武汉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的李大春,2007年11月从荆州区教育局走进江陵中学,

他最喜欢学生调皮地跑来喊他“李哥”。李大春告诫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要想有个好人

生,首先得学会学习;要想取得好成绩,积极主动是关键。年轻人,切莫贪享一时的安逸,

而应主动地创造机会改变人生。

今年的“新高考”,特长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同样给江陵中学带来了盛夏的喜悦:鲁东

飞以572分被飞行学院录取,贺辰昀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姚易星、张茜、邓智航等体育生

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录取。

学习就像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而不是轰轰烈烈地干革命。课程改革又何尝不是如此

呢?■

课程改革:彰显校长的领导智慧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冬祥

转眼之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时十年有余,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也走过了三

年历程。如果说课程改革如同一场马拉松,那么经过数年奔跑,当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横

队已经演变成了纵队。显而易见,面对课程改革的重大挑战和发展机遇,不同的学校做出了

不同的选择。大多数学校顺势而为,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

是一些原来并不特别突出的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跃上了

一个新的台阶,荆州市江陵中学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之一。反之,过去人们心目中的所

谓“优质”学校在课程改革中观望等待、踌躇不前,变化甚微,反而被原先一般水平的学校

所超越。这种产生于课程改革中的学校发展“反超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其个中原因

更有待我们深入探究。

不同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出现的差异发展,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校长的

领导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

认为,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所课程改革的好学校。而这里的“好校长”自然是积极稳妥地

推行课程改革的典范。然而,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好校长并非易事。因为,课程改革是前所未

有的新生事物,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仅靠校长既有的办学经验必定难以应对,

需要校长具有驾驭新生事物的领导智慧。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课程改革彰显校

长智慧”。只有那些具备课程领导智慧的校长,才能成为一个好校长,才能带领学校走在课

程改革的前列。

那么,课程改革到底需要校长具备哪些领导智慧呢?

第一,引领课程理解的知性智慧。知性,知道人的本性。康德认为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

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感性是灵动的,理性是循规的,知性是柔美的。知性基于对人的本

性及其现实的感知,链接于对未来发展的理性追求,活跃于感性与理性的交叉重叠区域,因

而知性往往比感性和理性更加富有创造性智慧。具有知性智慧的领导者,是引领人们在现实

与理想之间穿行的智者。就校长领导学校课程改革的具体行动而言,校长的知性智慧表现为

对学校特性(尤其是师生的个性特点)的认知和推进课程改革的系统思考。一个具有知性智

慧的校长,既不会受困于对当下办学困境的感性认知而裹足不前,也不会因向往理想愿景而

脱离现实盲目追逐。为学校构建一条从现实通往理想的进步阶梯,才是具有知性智慧的校长

应有的正确选择。四年前李大春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江陵中学校长。适逢湖北省正式启动

6

高中课程改革,他敏锐地觉察到,课程改革将为不同的学校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一个难得的契

机。他秉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致力于开发师生的天赋和才能,让师生享受“创造性

劳动的幸福”,系统思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从校情分析、

课程建设、德育创新、有效课堂、学校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七谈“我所理解和希望的教育”,

提出了“新课改、新教育、新江中”的办学思路,明晰表达了他对学校的特性分析和课改设

计,并通过校本培训、墙报宣示、网站宣传等多种途径,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传播新课程理

念,引领观念转变,体现了校长领导课程改革应当具有的知性智慧。

第二,引领教学变革的实践智慧。所谓“实践智慧”,是实践领域的智慧,就是那些基

于采取实际行动且能够灵活应对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能力状态。学校课程改革场景中校长

的实践智慧,是校长的知性智慧通过领导课程改革的实践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校长的实践智

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课程体系建设的领导行为而言,校长的实践智慧表现为引

领教师以本校学生发展需求为前提,对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校本化开发和课程资源建设。第二,

就课程实施的领导策略而言,校长的实践智慧表现为致力于对教师教学机智进行经久不衰的

催生和褒扬,是一种把课程改革实践过程改造为充满教育创造的教学科研领导行为。第三,

就校长自身的专业发展而言,校长的实践智慧表现为躬身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不

断地学习、反思和改进,不断自我完善,致力于实现教育家办学的不懈追求。其中最为重要

的是,校长必须从学校课程“顶层设计者”的神坛上走下来,投入到生动活泼的课程改革热

潮之中。如同李大春校长那样,以淡定高远的教育情怀,追寻“非功利化教育”,远离低俗

的繁琐应酬,以课改普通一兵的角色,深入现实的课堂教学之中,深入到学生的真实学习场

景当中,深入到教师的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校长与师生一起在课程改革第一线“摸爬

滚打”,与教师一起研讨切磋,一起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推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与师生一起体味课程教学改革的

甜酸苦辣,让师生真切地感受到校长对推进课程改革的感性之激情、知性之柔美、理性之智

慧。

第三,引领制度变革的规整智慧。规整智慧是智慧的一种类型,是指人们以新的规则如

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就学

校的课程改革而言,就是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构建新型的课程管

理制度体系,取代原有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以此把课程改革推上一个新的运转平台。课程

改革并非某个教师所进行的单纯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而是要对学校中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整

体变革,没有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任何局部的单项改革都会难以深入进行,甚至

无疾而终。江陵中学正是认识到了这一关键所在,从2009年开始逐步推进内部管理改革创

新,将原来的近十个处室优化重组,先后成立了德育中心、科教中心、校务中心,重设岗位

职责,优化职能分工,修订完善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课程改革的执行力明显增强,办事效

率显著提高。尤其是科教中心建立了五个信息化平台,使教学管理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教研

活动安排、电子备课送检、教学反思和博客交流、课堂教学秩序调控等,有了崭新的形式和

内容,无纸化办公渐渐成为一种工作常态。有效解决了课程改革中令人头疼的各项数据收集

问题,质量监测工作变得方便快捷。江陵中学围绕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学校内部管理体

制机制进行了“伤筋动骨”的改革,并非上级领导的“红头文件”要求,也不是照搬其他学

校的“舶来品”,而是源于李大春校长及其管理团队所具有的规整智慧,得益于课程管理创

新的领导魄力。

第四,引领文化重建的创新智慧。创新智慧是智慧的一种类型,是对事物发展面临的问

题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改进原有事物或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智慧是创造性劳

动必不可少的智慧,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创新智慧,就无法在竞争剧烈的现代社会中

生存和发展。如果说领导智慧是人的智慧要素结构中的皇冠,那么创新智慧则是智慧皇冠上

7

的明珠。课程改革是一场触及学校全面变革的系统工程,从一开始就会遇到来自各种因素的

阻力,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则是隐性的。解决显性矛盾往往可以依靠改革刚性的管理规章制

度,通过提升管理“硬实力”比较容易奏效。而对于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隐性矛盾,则需

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促进教职工、学生乃至家长提高教

育的文化品格。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好校长,应当充分显示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的创新智慧。进入江陵中学,我们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李大春校

长的带领下,构建了既丰富多彩又蕴含深邃的学校特色文化。学校倡导制度建设与文化引领

并举、规范管理与人文管理并重的管理文化;形成了“雅、格、省、孝、毅”为主题教育的

德育文化;建构了以国家学科课程及其“二次开发”选修课为主干、以“文曲江中讲坛”20

余个专题为辅修的课程文化体系,打造了以圣哲园、劝学走廊、十省墙、孙叔敖桥、课改走

廊等校园景观为课程资源载体的校园文化。

江陵中学的成功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有学校面貌的变化,不仅仅有学生的

精神面貌和学习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不仅仅有教师的事业热情和专业精进,还有学校精神的

复苏和对教育理性的不懈追求,还有现代学校的教育自觉和智慧回归,更还有源于校长领导

智慧的文化自觉与繁荣。■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原葛洲坝六中)是葛洲坝集团于1981年创办的一所普通高中,是

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2000年,该校被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2006年,学校移交

宜昌市人民政府管理,并更名为宜昌市第二十中学。30多年来,同其他学校一样,葛洲坝

中学的发展也经历过起伏,但2009年启动的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无疑是该校发展继

续上行的一个重要节点。2012年高考,该校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均为2009年课改前的3倍多。

不过,校长付全新似乎并不过分看重这些,他认为课改带来的“变化”是简单的分数所无法

衡量的。

引领学生自我优化

——来自宜昌市葛洲坝中学课程改革的报告

◎/本刊记者曾宪波张华英

10月16日,宜昌市葛洲坝中学一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前夕,高三年级的几名学生“堵

住”了付全新,“付校长,明晚您得观看我们班的文艺节目哦!”第二天晚上,学校运动场灯

火辉煌,付全新面带微笑,聚精会神地欣赏了这场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台风

正,有自信!”活动结束,付校长特别地向那几名学生伸出了大拇指。要知道,刚进校时,

这几名学生甚至不敢看班主任老师的眼睛。

“学校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

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着近20年学校管理工作经历的付全

新认为,“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是他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他说教育是影响一个

人一辈子的事情——不仅要打基础,更要管长远,“引领学生自我优化,持续发展”才是正

道。2010年3月,从付全新将葛洲坝中学的校名“要回来”那一天起,这所曾经辉煌的学

校,便以“更受社会信赖,师生更受社会尊重”为追求,开启了新的征程。

让教师成为学生自我优化的引领者

一个不断自我优化的教师,才有可能带出一群不断自我优化的学生。所以,引领学生自

我优化,教师要身体力行,做自我优化的楷模。学校希望教师自我优化的价值直接体现在学

生身上,影响不同学生的全面个性化成长。

8

2009年8月,付全新由宜昌市夷陵中学副校长调任葛洲坝中学校长。与师生深入座谈

后,深谙学校管理而又富有教育理想的付全新,在第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就提出了自己的

办学主张:学校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而落实这一办学理念,首先要优化教师的

思想,让教师成为学生自我优化的引领者。

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与课改精神不谋而合的付全新,希望以课改为契机,还学生主体地

位,在教师引导下,唤醒学生的自我优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优化能力。他多次强调:“一

个不断自我优化的教师,才有可能带出一群不断自我优化的学生。所以,引领学生自我优化,

教师要身体力行,做自我优化的楷模。”

让教师“自我优化”,绝不是简单地规定教师每学期读几本书,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

论文。付全新认为,教师职业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而“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自我优

化”是高层次的教师主动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一个过程。课改以来,葛洲坝中学取消了

对教师的终结性评价,比如用分数来衡量教师的备、教、辅、改等工作,取而代之的是激发

教师“自我优化”意识的发展性评价。

2009年秋季学期起,葛洲坝中学要求教师填写的表格越来越少,而做的实验越来越多;

对教师的检查越来越少,实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越来越多;考试后各班级对比分数的越来越

少,总结经验查找原因的越来越多。教务处主任吴爱民介绍说,学校从实际出发,在校园里

制造了若干个“学习场”,比如为了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们不得不深入开展研究性学

习。

担任高三(2)班数学教学工作的冯凤萍老师说,付校长倡导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改变了教师们的精神面貌。“学校给予师生自由成长的空间,教师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反倒

更强了”。

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冯凤萍老师独创了以学生自己上新课甚至自编教学案的教学模

式。从课前预习、学生骨干培训、上课后前5分钟互相检查预习情况并汇总问题、上课后

30分钟之内由指定学生讲解前一天预习内容并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学生组成的数学“专

家”小组对大家的问题及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对知识概念及解题方法进行提炼。

在葛洲坝中学,以前多半以“挑刺”为主色调的校内公开课,现在集体“变脸”为“鼓

励并帮助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讨课。在这种“自我优化”的专业发展氛围下,三

十出头的王爱华老师慢慢迷上了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时,她在预

习课上就单元及课文特色作出简单提示,并引导提出探究方向后,便放手让学生以学案和《语

文学习导报》等为参考资料展开自主探究。课后,王老师反思道,“教师不必担心学生能力

差,只要你坚持不懈,不断总结得失,一定会在自我优化的同时,实现对学生自我优化的引

领。”

从学校教务处的工作手册看到,该校每一位教师的听课记录下面,都有一段文字,它们

或长或短,多半是肯定某位教师某堂课的亮点,或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所提出的针对性建议。

“有一位优秀的教师,就会有一个优秀的班级。我们希望教师自我优化的价值直接体现

在学生身上,影响不同学生的全面个性化成长。”付全新给予教师以底气、方向与力量,让

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呼吸和成长。

没有学习方式的变革,就难有教学方式的改变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创新能力不强?原因在于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根子是我们传统课堂上

“从不允许”学生质疑,课堂上讨论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了的,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

间,更无从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

把知识与能力建构在问题之上。这肯定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

9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创新能力不强?付全新认为原因在于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根子是我们

在传统课堂中“从不允许”学生质疑,课堂上讨论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了的,没有给学生

提出问题的时间,更无从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年前,付全新鼓动陆美娟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上新课”,

“一放手课堂就会有活力”。可面对高考的无形压力,陆美娟不敢轻易迈出第一步。

“所有基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都会带来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在付校长巧妙的“铺垫”下,陆美娟如履薄冰地开始探索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年后,班上的学生参与意识、学习兴趣明显发生变化,成绩有了稳步提高。尝到了甜

头的陆美娟,开始信心十足地系统构建课程。

付全新借用“国旗下讲话”对师生“旁敲侧击”: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

过合作、探究,把知识与能力建构在问题之上。这肯定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校长公开提

出,“学生可以自己给自己上新课”。其实,付全新是想借此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从转变学习

方式入手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引爆葛洲坝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完全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沉闷的课堂不见了,学生成了课

堂的主角,安静和热闹交相辉映。依托教师集体编写的教学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习,分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这逐渐成

为葛洲坝中学的课堂常态。

“我是否应该从一个教师转变为学生,和学生共同体会学习中的困惑?这样才能真正在

课改中与学生一道体会知识的生成和运用。”起初,化学教师王艳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

讲台,她悄悄坐到了学生中间,把自己“变身”为一名学生——“老师听学生上课”。

学生的感受不亚于老师。高三(4)班的韩健南同学由当初的“不知道怎么讲,也不知

道怎么学”,到现在“为了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明白,我要提前做很多功课”,“在给

同学们的讲解中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我现在不紧张了,可以十分放松地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还时常针锋相对地质疑老师或同学的思路和观点”。

为什么要改革课堂?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向春雷说,按照课改理念,学校致力于寻找

一种适合学生认知与发展规律的学习方法。而按照付全新的说法,要为学生发展找到一个更

科学的动力系统,点燃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推开了学生走向社会的一道门

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瞭望社会,而且可以引导他们走向社会,从而实现让学

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研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自我优化从课

内向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

通过学习方式的改革,解决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毛病后,付全新把目光投向了引领学

生自我优化的新阶段——他说:“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自己去解决所提出的

问题。”于是,他在学校花大力气推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志向,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取有意

义的问题,借助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

索性学习活动。在付全新看来,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的“姊妹篇”和“续

集”,是引导学生自我优化从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

高三(4)班李霜、黄蓉等5名同学,在今年暑假自主申报了《泡菜的制作》这一研究

性学习课题。为此,他们分工合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充分而细致,涉及食品卫生、生物、化

学等诸多方面,从7月1日到25日,他们详细记录了研究的全过程。“课题如同一个盖子,

10

揭开这个盖子,我们看到了书本以外的精彩,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李霜在研究性学习

中发现了自己的长处,通过这扇“窗户”,她领略到了“前路”的灿烂,并筹划着和同学一

起再研究一个课题呢!

在《研究性学习记载》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过了一个星期,当我们掀开泡菜

坛时,一股怪味令人哭笑不得,满怀期待却迎来失望。不过,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很快找到

了失败的原因:一是因为新水控制不好;二是泡制时间较长,三是盐放得太多。”

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体验团队合作,拓宽知识面,进而学以致用,增强自己的

表达、沟通、实践等能力,张黎明老师说,“这可是研究性学习所产生的‘连锁效益’。”

高二(5)班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实验了解到“测量酒精燃烧的临界浓度,有助于更

好地储存酒精和对酒精的充分利用”。余欣霖同学在《酒精燃烧临界浓度的测定》研究性学

习实验感想中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历了失败、迷茫与再尝试后,我们最终完

成了任务,也明白了一些道理。科学是严谨的,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

葛洲坝中学自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作

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做到学用结合,

以研促学,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了多方面的体验。

为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付全新带头给学生开讲座,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

研究;与教师们座谈,躬身示范怎样指导学生写开题报告,如何评价学生的开题、结题报告。

他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习,也是研究;研究即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方法”。所以,

他将“葛洲坝中学研究性学习成果集”命名为《亦学亦研》。

“选题范围广,探究过程实,钻研程度深”是葛洲坝中学研究性学习的鲜明特色——既

有社会及人文方面的选题,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选题;每个课题都由开题报告、研究过程记

录、结题报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和教师即时评价等内容组成。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中,学生对知识、学习、社会有了新的感知,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语言交流和写作、交往

与合作能力、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还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

法。

付全新是课改的领导者和实践者,但他更是一个思考者。为什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原

因在于我们的教育与社会出现了脱节,学生从小只知道闷着头死读书,不关注社会,进而不

理解社会,最后必然导致缺乏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的能力。付全新认为,“研究性学习,不

仅可以促使学生瞭望社会,而且可以引导他们走向社会,从而实现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

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

课程是师生共同“造山”,而非简单地“爬山”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校本课程也是动态生成的,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由师生共同“造

山”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拿着“一本书”,然后照本宣科。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曾说过,课程的核心特点在于:它不仅是已然存在的静态之物,

有的更像是一种隐于地下、尚未开采成形的矿石或胚胎,需要师生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课程。

付全新对此深表赞同,他说:“每所学校的历史、环境、师资等都不相同,所以,以校本课

程文化为核心的校本文化自然也不一样。”

2010年3月,付全新硬是固执地“要回”了“葛洲坝中学”这个校名,他认为该校名

既蕴涵着学校的历史文化,也是学校校本课程的载体之一,而且无可替代。“无论教师还是

学生,都应该了解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相关的历史文化,它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尤其

是不要忘记葛洲坝中学的传统,和它曾经创下的辉煌。”付全新说,这难道不是一门很好的

校本课程?

11

翻开《葛洲坝中学校本课程学生选课手册》,记者就像走进了一个微型图书馆——基础

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涉及科学探究、社会文化、语言修养、心理修养及研究、

艺术修养类、劳动技能、运动竞技、学术讲座、学科拓展等多个类别,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有30门以上。由学生自主选课,自由选修。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付全新认为校本课程也是动态生成的,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由师

生共同“造山”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拿着“一本书”,然后照本宣科。

哲学关注的是思维方法问题,这关乎一个人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乃至一生的幸福。付

全新办学,一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如此,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哲

学思维,他主持开发《人文启思讲堂》校本课程,并亲自主讲《哲人哲思》科目。高二(3)

班的杨多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你可以拒绝哲学,但是你绝不可以拒绝哲学思维。”付全新

以平实幽默的语言,与学生探讨科学的思维方法,选修的学生从起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后来

的场场爆满。

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在葛洲坝中学不只是口号,而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校向学生征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你希望在必修课以外还可以补充哪方面

的知识”。然后,由年级组推举教师和学生代表,来决定校本课程的种类,从意向、开发、

选课到落实校本课程目录,其间融入了师生的集体智慧,所以学生才对这样的课程充满期待。

比如,化学老师吴爱铭开发的《做情绪和学习的主人》这一课程,从对一个人成功要素

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慢慢学会做情

绪的主人。吴老师“方向比速度重要,坚持比激情重要”的观点,激起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校本课程为葛洲坝中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快乐青春的窗户。《我是你五百年前失落

的莲子》《英文电影中的经典对白赏析》《笛子演奏入门讲义》《国际金融常识》《通过摄影提

高审美意识和情趣》等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多“做梦空间”。

“课程结构在课改深入推进过程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以课程的科学性来影响不同个

性的学生成长,是促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优化的过程。”付全新每走一步,都在思考。

距离2009年8月越久远,课程改革的意义会越清晰。短短三年,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葛洲坝中学发生了巨大变化。

10月17日开幕的校园科技艺术节,再一次点燃了葛洲坝中学师生的激情。曾经并不自

信的学生,青春的活力洋溢在他们的笑容里。这些来之不易的变化,让许多都师流下了激动

的泪水。活动结束,付全新回到办公室,静坐到深夜。当晚,他又一次思考着他反复想过的

问题——“学校的课改与学生的发展”。如何从学生的发展张力衡量学校的课改生态,是每

一个葛洲坝中学人应当努力的方向。从激发学生自我优化的教室出发,学生能走多远,葛洲

坝中学就能走多远。■

人文情怀:高中教育变革的通途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

福柯认为,在现代社会,技术型的专家无处不在,而真正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份子却在

消失。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裹挟着分数的高考战车碾压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土壤,影响了人

才培养的质量。2009年湖北省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高中人才培养的旧模式。

我是在一种惊奇的状态下认识付全新校长的。在现实的教育语境中与高中校长交谈时,

他们的兴奋点多半在高考上,对高中课程改革,一般持观望态度。而2010年的一次高中课

程改革项目会议上,一位气质儒雅的校长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道,“我以为谈教育

的目的一定离不开人类的目的或者说终极价值,人类的目的就是使其自身能够有质量的延

12

续”。他从教育哲学中的人文精神谈到他们学校的人文讲座,从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谈到教学

方式的变革。经询问才知道,他就是宜昌市葛洲坝中学校长付全新。我惊讶于他谈话的立场

与视角,他没有着重强调外界应如何为高中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如改变高考方式或现有学生

评价制度等等,而认为,高中课程改革校长应如何做,学校当怎样做。他一改校长们谈高中

课程改革政府应先做好什么,社会应先做好什么,然后学校再来做,这是一种“外部条件先

决论”,结果是等待与观望。付全新谈高中课程改革,说如何先从我做起,是一种“自身行

动改变论”。在我看来,自身行动才是高中课程改革的条件,高中课程改革不可能是外部所

有条件都创造好,然后再有高中学校进入改革之中,这样会陷于一种学校持久观望多和自身

行动少的怪圈。

走进葛洲坝中学,学校大门处可以醒目地看到付全新所题的楹联:向上向善向美向和澄

性灵化暗是皎,求学求真求实求新启心智育昧为慧。含义是:在本性和灵魂的培养上,以向

上向善向美向和的“四向”为目标,实现学生本性和灵魂的澄净;在学业培养上,以求学求

真求实求新的“四求”为目标,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和智慧之门的开启。付校长道出,

她是我对全校学生、教师,尤其是对我个人的要求;同时,她还承载着我的教育诉求及所追

寻的教育方向。这一个“她”字,如何了得?表达出付全新对教育的一往情深。

高中课程改革中有利益博弈,较多的看重学生利益、家庭利益、学校利益,而很少关心

国家利益。有了分数,学生可以上大学或上好大学;家庭可能因孩子上大学然后找到一份体

面的工作,从此改善家庭条件;学校可以以此为荣,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当然,这些无可

厚非。但是国家利益呢?国家需要科技创新啊!科技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大家都有目共睹

“高分低能”的人能担当此任吗?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我认为,谈

利益要从“三个有利于”到“四个有利于”,即应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学生、有利于家庭、

有利于学校。付全新眼中多了一个国家利益的维度,他在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中明

确提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创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我校高中新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营造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专门人

才、拔尖创新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教学价值取

向的今天,我们应经常问一问:一要问,学生在成绩提高的同时是否感到愉快?成绩固然重

要,但在关注成绩如何获得的同时,学习兴趣的丧失比低分更可怕!二要问,学生进入高学

段后是否有潜力?今天与明天,谁更重要?分数重要,视野与能力难道不重要?没有分数,

今天过不了关,只有分数,明天过不了关;只有分数,个人过得了关,学生能力的丧失,国

家过不了大关!

我到葛洲坝中学实地考察多次,目睹和聆听过付全新的人文讲坛。葛洲坝中学开设校长

《人文启思讲堂》,旨在开阔学生的世界眼光,修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优化。培植人文精神,完善学生的心性和人格,

使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学会做人,成为有崇高献身精神和完善

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校长《人文启思讲堂》的开设,同样要释放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潜能,

共同演绎校长的教育理想。学校采用“招标”的形式,由教师自主选题,担任主讲,讲授了

《中美经济对话》《专注精神的培养》《合理的情绪表达》《论语选读》《逻辑初步》《哲学基

础》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富含人文感性与理性的系统课程,让学生在青年时代就能学到

让他们终身受益的人文知识,为学生成长中的自我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杜威曾指出:“也许所有教育学上的最大谬误是这样一种观点,即以为一个人学习的只

是当时他在学习的那种特定的事物(附带学习)。”正是从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学校

教育非计划、非组织的一面,即学校不仅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教科书上的知识

教授给学生。同时学校中环境设施,教师品格、价值观、信念,师生间的交往方式、人际关

系,同学间的信息交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3

付全新爱学习、善思考。运用他攻读教育博士期间学到的教育哲学知识归纳出葛洲坝中

学的教育观。“学生自我优化与提升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进步、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维

度”。这是付全新对学生主体的教育哲学诠释。为什么要教?这个问题是关于教育目的的问

题。付全新的解读是:教育从来就是引领人及人类实现自我优化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就是

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人都

能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并获得人生幸福。优化是指每个学生相对于自己过去的基础有明显的

进步和发展。教什么?必须通过教育的安排与引导,实现学生自我的全面优化,即培养全面

发展的学生。在付校长的头脑中跳动着缪斯女神的身影,他认为在高中教育中,应该是除了

高考必考的科目外,体育、艺术、信息、劳技、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校办学

特色的校本课程等必须开齐、开足。一个不懂体育的人,很可能缺乏规则意识和拼博精神,

所以,多年来即使是高三年级的体育课也必须上到高考封闭考场的头一天;一个不懂艺术的

人,很可能是一个感情不够细腻的人,很可能是一个很难进行合理的“情绪表达”的人。怎

样教?教育的根本方法是引领不是规定,更不是强迫。首先,学校要营造环境、创造条件,

激发每位成员心中自我优化的愿望和动力。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

摆在第一位的条件和因素,所以付全新经常与全校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进行的《不把成功的

责任推给外在的条件》《是什么妨碍你成为最优秀的自己》等演讲帮助学生优化自我。

“实践智慧是脚,教育理念是鞋”。高中学校课程改革,是否在行动?走进课堂就能辨

真假。走进葛洲坝中学的课堂,一股清新的风气扑面而来。学校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倡导实

施“让学生自己给自己上新课”这一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给学生

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思考,并培养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师

生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挑战性,把握好教师的教与

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控制好学习要求的难度与思维的坡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思考意识的

提高、参与意识与注意力保持,使课堂的生命力更加强大。教学过程尽量做到以学生自我优

化的程度为取向,通过评价来激发每个学生自我优化的冲动、信心和行动。让每一位学生能

听到自己在优化与成长过程中拔节的声音,明显感受到自己相对于昨天的进步与发展。

“尝试教学法”开创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盛赞葛洲坝中学的教学改革“走在全

国高中前列”。学生感言“我们的课堂很舒服,课堂学习效率得以提高,繁重的学习变得相

对轻松和快乐,形成良性循环。”“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收获了方法,收获

了自信”“我们的课堂更像是一场学术交流报告会”„„

以人文情怀为起点的课程改革,葛洲坝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符合我国当前课堂教学改革

趋势与走向,它开启了高中教育变革的一扇门。■

共享诗意教育

——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课程改革侧记

◎/本刊记者曾宪波黄立明张华英

2012年7月,武汉市洪山高中啦啦操代表队在全国啦啦操比赛中夺得金牌。9月,该队

作为中国的三支代表队之一,参加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2012世界杯啦啦操亚太地

区总决赛”,夺得国际公开组亚军。2013年2月,该校的啦啦操队还将出征在美国举办的“世

界啦啦操锦标赛”。

“学校啦啦操代表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为武汉、为湖北争得了荣誉,同时也为

他们今后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校长胡体树看来,洪山高中被国家体

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授予首批“全国啦啦操示范窗口学校”“啦啦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14

是对洪山高中素质教育的充分肯定。然而,在记者看来,这也是该校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实证。

课改的总体价值取向——让学生“阳光”起来

“学习上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请带着你的思考来,与校

领导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沟通!”起初,洪山高中团委把“校长有约”的宣传牌子摆出来时,

学生们似乎难以置信,不过最后还是在疑惑中报了名。

“校服太土气不喜欢穿怎么办?教学设施维修不及时怎么办?体育器材老化怎么办?

周日能不上自习吗?„„”看着自己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得到了及时反馈和妥善解决,同学

们由最初的观望和怀疑转变为后来的积极参与。

“学校要推进课改,可社会关注的焦点仍然局限在‘高考怎么考’和‘怎么考好’上,

这显然与课改的价值取向相矛盾。”有着多年高中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历的胡体树对“黑色高

三”这一说法深有体会,出任洪山高中校长后,他依然坚定地寻找现实与理想的结合点。

今年春季开学,根据洪山区教育局提出的“享受教育”目标愿景,胡体树结合洪山高中

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阳光学生、幸福教师、活力课堂、生态校园”的下一步课程改

革目标。

在今春开学典礼上,胡体树向全校师生提出“我心目中的洪山高中的学生应该是这样的”

这一命题,他告诉全体师生,洪山高中要培养有理想、负责任、有美好情怀、文明向上、积

极进取、充满激情的学生,所以同学们不要做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

利、惧怕挫折、自我封闭的书呆子。

“‘校长有约’一方面是让学生体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迁移,另一方面让学生渴

求尊重和自主管理的心灵得以释放。”在胡体树的倡议下,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

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

为宗旨的“争当阳光学生、争创阳光班级”的活动扎实开展起来。“阳光学生”以爱心、礼

仪、勤奋、守纪、勇敢、自强、劳动、才艺、进步、科技、雷锋、学习、快乐等为评价标准。

针对有学生提出的校服款式问题,学校提出由学生自己设计款式、自主评选最好的设计

方案、自主选择面料并与生产厂家谈判的新举措。2012年5月,洪山高中校服设计大赛正

式拉开序幕。最后,全校学生在遴选出的10种设计方案中选定3种方案制成样本展示,再

最终投票确定新校服款式。负责组织该项活动的校团委书记王小丹说,校服设计大赛,充分

展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其实,洪山高中促使学生走向“阳光”的平台还很多。每周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洪

山高中“法定”的社团开放日。“我的社团我做主”。学生社团的项目筛选、吸纳成员、活动

安排,全部由学生“说了算”。

图文并茂社有50多名社员,社长郭紫君是高二(2)班的一名学生,从社团申报成立到

争取活动场地,再到设计书签、会标、募捐书目、申请固定存放书籍的地方,都是她和社员

们一步步走过来的。

参加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校目前成立了滑板社、动漫社、舞蹈社、篮球社、文学社、魔术社、足

球社、电影社等10多个社团。同时组织开展校园主持人大赛和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

学生重新审视和设计自我,以此规划他们的美好人生。

高二(3)班的邹瑶是一个文静、内敛的男生,对科技颇有兴趣,却爱用“历史的眼光”

看问题。他把每周的经典作品阅读与摘抄作为对自己的一项硬性要求,尤其是爱看《全球通

史》,他带着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创作了科幻作文《N星度假》,获得了武汉市“楚才杯”作文

竞赛特等奖。这个能将历年“楚才杯”作文题目默写出来的文学奇才,若论学习成绩并不十

15

分突出,但丝毫不妨碍他成为校园里同学们崇拜的对象、众人瞩目的明星。

高一(7)班的黄明轩同学擅长制作视频,拍摄、剪辑都会,上初中时他就拥有了自己

的“专业”团队。如今,他主动承担了学校中加国际班万圣节和科技艺术节等活动的视频拍

摄制作等工作。

“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多元化,就是要让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得以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得到

提高。”胡体树说,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学校把培养“阳光学生”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

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性、多样性与独特性,评价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向发现和发展其

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上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赢得未来,

是学校‘阳光学生工程’计划的终极目标”。

没有“幸福的教师”,哪有“阳光的学生”

今年6月,一名家长到学校反映“老师对教学不负责任”,说这样会影响到孩子上大学。

胡体树不慌不忙地把这位家长请进办公室,然后拿出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

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耐心地给该家长“洗脑”:“课改就是

要改变应试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的价值观,转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这是

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时代潮流的新的价值取向。”

家长对课改的认识来自学生,而学生对课改的理解来自教师,有时候甚至是教师不由自

主的流露。这件事让胡体树和洪山高中校领导认识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从教师队伍

建设抓起,让教师“真心实意”地投身课改,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的

学生”。

几年来,洪山高中邀请著名课改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于春祥、山东昌乐二中等课改名校

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来学校培训师生,通过观摩课、研讨课、说课和评课交流会以及专题报告

等多种形式,与教师“零距离”互动,面对面交流,让他们领会课改精髓,进而与学生共享

生命成长的快乐。

与此同时,学校还邀请课改专家与家长现场交流,引导家长打消顾虑,理性对待孩子的

升学与长远发展,加强与教师和学校的沟通与配合,让家长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同盟军”。

近几年来,洪山高中着手建立一整套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评价办

法,建立着眼于促进教师终身发展、提升教师素质的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

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留足空间„„

胡体树觉得,制度法规约束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否用身边的感动人物来“打动”教

师,用有“灵魂”的教师典型来提升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境界呢?

语文教师杨容清在外出学习时,始终挂念班上的学生,一直琢磨着要给全班每个学生带

一份礼物。后来,她在当地土特产店里给每个学生买了一些红枣。当她把精心挑选的红枣分

发给学生时,全班同学感动不已。她也因这件“小事”而成为当月“感动洪高人物”。

以“从平凡中发现伟大,在感动中浸润灵魂”为主题的“感动洪高人物”评选已举办三

期,先后推出了杜大权、金四华、田祥生、李德秀、杨荣清、陈鸣等教师和高三年级组等感

动洪高的个人和群体。他们有爱心、讲奉献、有品格、重责任,在学校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

形象,对其他教师有榜样引领作用。

对“感动洪高人物”作点评,胡体树总有一种期待感。他说:“‘感动洪高人物’评选的

初衷就是从某一个片段或者某一个细节中发掘感动的瞬间,引导教师由职业倦怠走向职业眷

恋进而走向职业幸福,让他们体验为人师表的尊严与幸福。”

“幸福”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胡体树认为教师的幸福除了物质的幸福,表现在衣食住

行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能在工作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学校是

教师工作的地方,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得以舒展的地方,关注教师的校园生活质量,关注教师

16

生活的幸福指数,除了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和工作学习环境,

比如为每位教师配备手提电脑,购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图书和报刊,建立教工健身房,组

织教职工观光旅游,举办教师摄影、书法、舞蹈、唱歌等文体活动外,在洪山高中,教师的

幸福感往往还体现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节里。

走进学校教师餐厅,类似咖啡厅的桌椅摆设,闲适的座椅,干净整洁的餐具,漂亮的色

彩装饰,柔和的灯光,这里不仅仅是教师用餐的地方,更是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实现自我精

神成长的心灵港湾。老师们还可以在这里聚会或举办读书沙龙等活动。

胡体树的计划远不止如此,他还规划设计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教师阅读吧”。他认为,

教师之所以不喜欢阅读,没有好的读书环境是一大原因,而功能性的图书馆又过于“生硬”。

所以,他提出的这个正在施工的“教师阅读吧”的设计理念是:按功能分为“静读区”“讨

论区”“茶点区”,按书刊种类分为“书籍区”和“杂志区”。

“教师只有懂得与健康的生活拥抱,才不会漠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只有具有感知幸

福的能力,才能享受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在胡体树看来,学校追求的目标,理应是教师自

我价值与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浑然天成与和谐统一。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洪山高中给出的答案是:5H活力课堂,即合理建构(导)、合作探究(学)、合力展示

(展)、和谐发展(评)、活学活用(馈),5H中的H既代表洪高的第一个拼音,也表达“活

力”的意思,即happy。其操作流程包括5个环节:课前,教师将编好的学程提前一天发给

学生,学生利用自习时间预习并做好自学笔记;课中,明确学习目标,分小组讨论,相互释

疑解惑;组间交流展示;教师精讲点拨,并评比各小组展示情况;课后,教师通过训练案帮

助学生总结归纳,拓展思维,自我反思,最后整理自学成果。

然而,构建5H活力课堂之初,学校遭遇的却是家长的不理解和教师观念的不到位。有

家长问“我孩子自己听都学不会,还让他讲?”“我的孩子与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的孩子一

起,会不会被带坏了呀?”教师的感受是,以前的课堂“权威”没有了,他们顿时茫然失措。

“我们的课改可以用一路风雨一路歌来形容。”洪山高中副校长郑光文说,为全面推进

课堂模式改革,学校一方面加强外部宣传和内部沟通,另一方面总结提高、执着前行,“让

事实说话”。

学校成立课堂模式改革领导小组,精心拟订实施方案,从学习小组的建立、学生的培训、

学程设计等具体工作抓起。学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学评估团成员深入课堂跟踪听课。

各教研组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专班对每

位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达标验收。

那些开始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抵触情绪的教师发现,在课堂上“放手”,课堂效率不

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原本担心的教学进度问题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高一(1)班班主任曹宏亮在一次家长会上做了这样一个对比:家长们,开个家长会你

们坐两个小时就感觉很累很难受,而我们传统的课堂学生一天要坐十几个小时,可见没有活

力的课堂会是多么的痛苦;过去有的知识点我们让学生反复训练五遍他们还不一定记得住,

现在让学生讲一遍两遍,他们就能牢固掌握,可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将是

潜力无限。

“过去虽然是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但是往往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现在师生关系

和谐了,对犯错的学生只需要简单提醒,他们就立马心领神会。”高一(9)班化学教师周健

说。

“课堂一旦放手,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解与反应能力常常让老师吃惊。”洪

17

山高中教务处主任孔凡祥由衷地说。

学生的变化也让家长吃惊,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后像换了个人似的,以前话

都不敢讲,现在敢同别人辩论了;以前家庭作业都不愿意完成,现在竟然主动要求买学习资

料,有时为了查资料忙到深夜也乐此不疲。面对记者,高二(1)班的王畅同学落落大方:

“我现在特别有成就感,尤其是在当别人反对你的观点时,你自己再去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

点让他信服后,这种成就感特别强烈。”

只有与学习者互动,课程资源才能彰显其应有价值

“来,上车吧,我载你们到学校。”上学时间,通往洪山高中的一条泥泞的马路上,来

往行驶的私家车都会亮起应急灯,主动搭载步行上学的学生。今年5月,学校发起的“闪灯

行动”,起初是为了缓解学校与雄楚大道之间道路难行问题而发起的“便生行动”,渐渐地,

这一做法被学校赋予了更多的课程内涵。

首先,“闪灯行动”传递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这与洪山高中现有的雷锋纪念

馆、雷锋广场等校园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闪灯行动”最开始发起的是学校开车上下班的教

师,后来接送学生的家长也加入其中,让雷锋精神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其次,“闪灯行动”播下的是关爱他人的种子,收获的是感恩的理念。步行上学的同学

得到了帮助,只需一声“谢谢”或者微笑,就是目前最好的回应。胡体树说:“他们现在得

到了帮助,将来一定会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再次,“闪灯行动”传递的是低碳生活的理念。汽车的利用率更高些,地球的负担就会

更小些。“闪灯行动”在于让学生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

“耳濡目染,此时无声胜有声。洪山高中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感恩意识和环保意

识,在‘闪灯行动’中渐渐融入血脉。”在胡体树看来,只要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

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都是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

洪山高中有八大自然人文景观:鸟语林、蝴蝶馆、文化长廊、雷锋广场、外语角、沿湖

大道、生态园、污水净化苑。

每一处景观都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洪山高中的蝴蝶馆是全省唯一。每一个走进蝴蝶馆的

人,都会被色彩美轮美奂、多姿多彩的蝴蝶标本所震撼。那些飞翔的花朵,挟带着森林草原

的呼吸、山泉湖泊的脉动,定格在晶莹剔透的展柜中。“水”主题科技馆在全省学校中也属

少有,馆中不仅有各种水文、水质测量仪器,还有各种水文生态环境、水文历史等知识介绍,

三峡工程等重大水利枢纽工程模型,以及光电模拟的各种水生物环境。

记者在学校采访时,郑光文正在给各年级布置任务,要求高一年级的学生轮流参观蝴蝶

馆,每三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种蝴蝶,了解这种蝴蝶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产地的

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等。二年级的学生每两人一组,选取“水”主题科技馆中一种古近代及

现代水器、治水用具、水利器材、水质监测仪器,或展厅中介绍的禹疏九河、瓠子堵口、曹

操开挖无棣沟、唐代开挖马颊河等重大水利事件,或都江堰、钱塘湖、京杭大运河等重要古

代近代水利工程,或三峡工程、小浪底等现代重大水利枢纽工程,搜集相关资料加以研究,

然后汇编成一本本校本教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培养了观察、比较、记录、分析、表达以及分享的能力,这

些能力就是新课程改革所希望达到的能力。与此同时,蝴蝶的诗词(语文)、蝴蝶吸引子(数

学与物理)、蝴蝶的繁衍成长过程(生物)、蝴蝶的造型及蝴蝶画(美术)以及蝴蝶相关的音

乐曲艺,水器、治水用具、水利器材、水质监测仪器(物理、化学),古代近代重大水利事

件(历史、地理),现代重大水利枢纽建设(物理、地理、政治),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

了一个网状的问题场。”郑光文认为,课程资源只有与学习者产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

教育价值和意义。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最终成

18

为具有生态意识的合格公民,这是洪山高中的培养目标,也是胡体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采访期间,胡体树特意邀请记者参观学校正在建设的“空中”会议厅。在南湖边的一幢

办公楼的顶层,一个由透明玻璃墙、木质地板,假山、花坛、鱼池等组成的“大房子”正在

新建之中。在记者看来,这里显然寄托着胡体树的理想:让师生尽可能卸掉学习生活中带有

“包袱性质”的一些东西,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南湖之滨,共同享受幸福迷人的教育生活。■

资源建设:凸显课改个性特色

◎/徐学俊

在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样本学校中,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学校创

办40多年来,不仅办学成绩斐然,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合格学生,而且在生源并不顶尖的

情况下,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变化明显,高考上线率大幅攀升,社会声誉逐年提高。

特别是进入新课改以来,学校领导班子顺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和

师资队伍实际,制订了一系列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中,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成为学校

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可谓独树一帜。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值得广大学校学习借鉴。

其一,凸显课改的理念特色。课程资源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主要

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

程可言。

长期以来,市洪山高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办学道路,学校领导班子旗帜鲜明地提

出了“为学生一生奠基,对祖国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并把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渗

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引领学校快速发展。他们在教育实践研究中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内涵,即坚持人本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促进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

保持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体现。学校营

造了教育生态环境,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科学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努力培

养现代社会所需要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合格公民,真正做到为每一个学生

的一生负责。

课程改革在实践教育生态环境的逐步深化中,学校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生态环境的和

谐发展,实施了绿色工程——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校特色、校园建设等四大规划,促进

了四大目标(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逐步实现,在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

中,学校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凸显课改的制度特色。推进课改工作,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课程改革的最大

特点就是实施课程管理的三级制度,这是国家给予学校课程管理的一种权利。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不受人事变动和个人好恶的干扰,也利于明确各方面应承担的不可推

卸的职责,增强课程决策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洪山高中建立了专门

的课程领导机构和课程管理机构。课程领导机构负责规划和编制课程的实施方案,领导课程

教学评估,探索并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组织模式。课程管理机构需要整合教务、教研、德育、

后勤等部门的职能职责,负责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软、硬件的建设和管理。具体包括课程教

学研究、课程管理制度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学生评价管理、校本研训等。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了课程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评价管理制度、校

本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建设等。张力平、金龙、

胡体树等历任校长深知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他们身体力行,同时要求教师要确立

新的课程理念,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促

进教师专业发展。

19

学校加强了校本研训,通过研训促使教师转变成课程的研究者与开发者。教师在课程与

教学的关系中注意关注课程标准,把课标融入教学全过程;树立了自我反思意识与批判意识,

进行了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搭建了课程决策人员与教师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与对话,

有效地把内隐在课程之中的信息直接呈现给教师,帮助教师更顺畅地理解课程标准,提高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三,凸显课改的条件特色。洪山高中领导班子在校园建设中,构建了充满勃勃生机的

绿色校园。他们根据学校的各种资源,争取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

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了纵向

从基层学校到各级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横向从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的

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设计建成了八大景

观(鸟语林、中心绿地、蝴蝶馆、雷锋馆、科技馆、外语角、生态园、沿湖道),使学校文

化资源在优美的自然景观基础上得到了最大提升。

学校的硬件特色也就是学校的办学资源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精神文化等软件方

面,更体现在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学校领导班子认为,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

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

程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所

有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每一个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

年形成的校园文化所熏陶和感染。

其四,凸显课改的学科特色。洪山高中领导班子走出对课程资源的僵化的思维观念定势,

探索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使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他们引导教师想方设法使课程由狭义

变广义、由静态转动态、由文本变为多介质,化单一为多元。使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的总和,

而是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

我们高兴地看到,教师把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

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他们的

做法是:开发并利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扩大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

到课外的衔接;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学习,形成了扎实的基本功,并且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

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丰富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

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其五,凸显课改的导向特色。校长胡体树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

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

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也不知道如何去有

效、合理地应用。

于是,胡校长带领管理团队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充分鼓励,建立了相应的奖励

和激励机制。如在一些评审、评奖、评选先进等活动中,甚至在教师的职称晋级时,把课程

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成果指标。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

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重视。学校反复倡导鼓励教师依据蝴蝶馆、雷锋馆、校史馆、水主题科

技馆等现有的设施,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如,武汉市十大名师付孝浠带领教师们围绕

蝴蝶馆、科技馆建设,开发了的“导学案”系列,开发校本课程《飞舞的花朵》《仰望精神

的星空》《学做生态人》《走进分子学》等,深受学生喜欢。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网络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充分、合理地开发

20

和利用。

洪山高中的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历程和绩效启示我们:探索学校课程资源建

设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促进校长带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促进校长、教师、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此同时,开发、管理、利用好课内外、校内外

课程资源,不仅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飞跃,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与

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学生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作者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不足,生源比一类普通高中逊色许

多。然而,正如校长向华所说,“办学条件不足,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却要领先,对学

生负责的精神不能打半点折扣”。学校一班人直面现实,抢抓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

找准学校的位置和学生的位置,确立并坚持“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

以“大和、大气、大爱”为内核的校园文化,使学校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找准自己的位置

——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课程改革侧记

站在秭归县城,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清晰可见。一个不大的依山而建的校园,把秭归县

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秭归二中”)的师生凝聚在了一起。秋日里,柚子树迎风摇曳,

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大课间时间,阳光照在师生身上,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洋溢在他们

的脸庞。

2012年是秭归二中实施课程改革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7月,喜悦和忧虑交织在校长

向华的心头: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高考成绩略胜同类学校一筹;学校出现招生计划“供不应求”

的可喜局面。但是,向华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他明白自己的“位置”,更清楚学校的“位

置”,他更希望帮助每一个学生明确他们现在和将来的“位置”。

什么是课程?“通俗地说,课程就是教育所能给予学生的营养。”向华认为,学校在给

予学生营养前,得首先搞清楚学生是否需要这样的营养,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给予适合他们

的营养。几年来,基于对校情、生情和学生未来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秭归二中以课程

改革为契机,从“观念和操作”两个系统的构建入手,掀起了一轮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

的改革,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

课堂模式改革是促使教师转变观念,进而转变教学方式的催化剂

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秭归二中“三字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

使“师徒结对常态化,教学练案一体化,集体备课五统一”得以真正成为现实。

“我要回去和爸爸商量,下学期就转到你们学校来。”正在宜昌市某重点高中就读的表

妹冷不丁冒出这句话时,秭归二中高二(1)班的王倩倩并不吃惊,反而带着一种满足和自

信,开心地笑了。

2009年,湖北省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秭归二中成为课改样本校之一。一向以务实

著称的向华认为,既然要推行课改,就该向传统课堂“开炮”,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促使

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凡是能让学生自己想、说和做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按照学校的课改思路,校委会、课改办、教研组和备课组反复酝酿、讨论、实践,逐步

形成了具有秭归二中特色的“三字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三字”,即品、练、拓;“六步”,

即学生自学、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作业反馈、纠错释疑、拓展提升。

21

2010年学校暑期教师集训,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郑学斌作了题为《贯彻“三让”教学理

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专题报告。学校明确规定:围绕构建“三字六步”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从教学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每个环节,都要渗透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三让”理念——能

让学生想的让学生想,能让学生做的让学生做,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说。

负责课改的教务处副主任张晓飞介绍说,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后,学校迅速更新了课堂教

学评价办法和实施细则,把“三让”理念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变革模式肯定要伤筋

动骨,所以评价体系必须跟上,要通过教学管理全方位地推动这场由内到外的改革。”向华

认为,课堂模式改革只是一个突破口,而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鲁红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

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平、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每组4至6人,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上课时,教师完全放手,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交

流展示,师生分享成功的快乐;教师适时针对各小组学习目标达成、互助合作、交流展示等

情况进行点拨和鼓励性评价。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学力位置,品尝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对未

来发展有了目标,充满希望。

高二(1)班的马素在笔记中写道,“英语曾是我的噩梦,初中三年,一上英语课,我便

心灰意懒。因为这意味着我将不得不面对45分钟乏味的时光。老师在前面滔滔不绝地讲着

各种语法、单词以及句式,偶尔会提醒几个打瞌睡的同学提起精神,接着便自顾自地继续讲

课,而我们的任务便是拼命地做笔记,课后背诵语法和单词。从未想过遇到难点自己去探究,

更别提与同学分享学习经验了。我以为这种枯燥的英语学习会继续陪伴我三年。可是一上高

中,我突然发现,‘原来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老师不再独霸课堂了,采取‘onebyone’

的方法让同学回答问题,每个同学都有表达的机会。自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我喜欢上了英语

课。”

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一位教师的变化也不是理想的变化,怎样整体提升教师

的专业能力,实现教师和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向华的主张是,把“师徒结对”常态化。

田小红从2009年到2010年,是青年教师徐丹丹、梅琼、朱仕龙的专业成长导师。两年

里,立足课堂教学的师徒结对,让三位青年教师获益匪浅——徐丹丹的地理课,受到省级专

家和学校教师的高度评价;梅琼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朱仕龙上课幽默、有活力,深受学生

喜欢。田小红也因此被学校授予“优秀帮扶导师”称号。

为了更好地指导师徒结对工作,向华推掉各种行政事务,与教师们一个一个地谈心,两

个月下来,他消瘦了许多。学校的“师徒结对”工程从教师们与他的交流中拉开帷幕,最终

在全体教师的成长面前固化为一项制度。

与此同时,学校把教学练案一体化和集体备课五统一真正落到了实处。

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现场,都是德育现场,都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课程资源

不抓德育,只抓分数,不仅走不远,而且会使教育失去良知。学校把日常管理与德育工

作有机结合,使德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单一的道德认知说教转变为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根

本的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扎实学做“真人”。

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

知识去弥补。”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而成为合格公民,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向华不仅深谙此理,而且他还深知,进入秭归二中的学生比较调皮,学习和生活习惯相对较

差。所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

22

“课堂内只能解决道德认知问题,把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品质,至少需要21天持续不

断的道德实践。”基于向华的这种考虑,学校把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训

练上。

学校把日常管理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使德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单一的道德认知说

教转变为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根本的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扎实学做“真人”。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变成了道德实践的现场,都可以被转化为德

育课程资源。上课、听课、上下楼梯、课间活动、就餐、休息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项

内容,学校都在充分征集学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一整套学生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

实行学生全员自我管理,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监督者,也是被管理者、被监督者;校园里

每个地方,都有学生巡查、管理。

刘萍是高二(7)班的一名女生,她性格外向,被同学们推荐为寝室长。她负责所在寝

室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到寝室命名、争创卫生文明寝室,小到就寝纪律、生活用品的摆放,

她都得跟同学们商量,然后“约法三章”。她深有感触地说:“同学们性格各异,生活习惯不

同,在团结大家和谐共处、共创文明寝室的同时,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两年前,向华提出了“让寝室有家的感觉”的自主管理目标。目前,秭归二中男女生公

寓已成为学校德育的四大名片之一。

由政教处牵头组织实施,秭归二中在全校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每名教师都要“认领”

几名学生,做他们的成长导师。这些学生有什么思想和心理困惑,或者是学习、生活中遇到

了什么困难,都可以随时寻求成长导师的帮助。成长导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了解他们

的内心需求,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进而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导航。

“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他们行为散漫,甚至放荡不羁。通过一次次谈心,我鼓励他

们自尊自爱,规划职业生涯,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学生成长导师、体育教师郑学军坚持

与学生坦诚交流,及时引导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加阳光地学习和生活。

“自信心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

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态度,是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估计和肯定,

它的表现是活泼、坦诚、虚心、大度、勇敢。”学校组织开发《秭归二中主题班会》校本教

材,分年级和时间段形成主题教育系列。

学校通过寝室文化评比、校园花鼓舞大赛、自主选购校服、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习惯

养成教育知识竞赛、“大和、大气、大爱”演讲比赛、开学典礼和散学典礼等活动,让学生

接受潜移默化的诚信、责任、感恩、规则、习惯等教育。

高一(1)班的辜依娜同学,在一次演讲比赛中深情地说:“爱有时很简单,一句温馨的

话语,一个甜美的微笑„„但是,爱让人感动,更给人力量。斯托贝曾说过,财富不是朋友,

而朋友却是财富。所幸,这些在秭归二中都能真实地感受和拥有!”

“不抓德育,只抓分数,不仅走不远,而且会使教育失去良知。”向华在学校明确提出,

宁肯不要分数,也要始终如一地把德育工作抓紧抓好。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德育上去了,

想不要分数都难。

的确,德育既是教育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转化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础。所以,抓德

育其实是领导团队重视教育质量的明智决策。

确立“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把课堂变成研究性学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

发展,都能成才

学生论坛、党团课、升旗仪式、读书活动、文艺演出等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走到了一起,

切磋技艺;科技发明、体育艺术等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张扬个性,放飞梦想。

周新源老师在高二(1)班执教《声声慢》这节课时,通过“自读—点读—点评—共读

23

—分析—点读”几个环节,学生慢慢“走进”文本,走进李清照的内心深处,体验、感悟这

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仍沉浸在文本所表达的意境中。

“语文课就该这么教!”课后,向华适时与该备课组教师在一起探讨,“自主探究式学习

不仅要体现在课内,还要巧妙地将其引向课外,引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自主探究、钻研他们

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什么时候才会主动去研究、去学习?向华认为,应该是在他们意犹未尽,或者是兴

趣盎然之时,所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尤为重要。

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情,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确立他们力所能及的学

习目标,知识的坡度不要过大,分层设计布置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基于“培养能适应秭归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的考虑,向华明确提出了“合

格+特长”的培养目标。

按照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理念,学校组织教师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学情、富有乡

土气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校本教材。秭归是屈原故里,语文教研组编写了校本教材《世

界文化名人屈原》;依托毗邻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的优势和本地气候、农业等资源实际,地

理教研组开发出《秭归乡土地理》校本教材;还有生物教研组编写的《脐橙培管技术》、历

史教研组开发的《屈乡史韵》„„校本课程开发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一年一度的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更是一个激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大展台。

在2012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学校举办的“科技成果展”上,高三(11)班的郑学

东同学,展示了自己通过研究性学习“鼓捣”出的半导体智能冰箱、MP3多功能解码器、

MP5解码器、自制遥控车等10多项科技成果。这让他一下成为众人瞩目的校园明星。

进入秭归二中后,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氛围使郑学东对电子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吴延

明、秦亮赪两位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刻苦钻研,他多次代表学校在县市级科技大赛中获奖。

在湖北省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和郝绍明两位同学合作的科技创新作品《节水

省时水龙头》荣获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并被推荐申报全国科技发明专利。

秭归二中以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技术发明和创新、电子制作等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近几年,学校有1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

用新型技术专利证书》,被县科技局、教育局授予“秭归县青少年科技节先进单位”称号。

在秭归二中,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走进学校活动室和教室,记者

发现,学生论坛、党团课、升旗仪式、读书活动、文艺演出等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走到了一

起,切磋技艺;科技发明、体育艺术等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张扬个性,放飞梦想。

转变学习方式,解放学生心灵,成为秭归二中课改追求的最强音;解除应试教育的“紧

箍咒”,唱响自主有效和研究性学习的主旋律,是秭归二中人在“大和、大气、大爱”学校

精神引领下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最终爆发出教育的生产力。

如今,向华正在思考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该怎样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

适合他们成长的营养。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在办公室里阅读思考,喜欢轻声漫步听孩子们在

课堂里的朗朗书声,还喜欢琢磨秭归二中的学生“明天能走向哪里”。■

学校的文化与责任

◎/王世忠

学校不仅是一个社会责任主体单位,而且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组织。学校文化是在深

刻的历史渊源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学校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精神纽带作

用。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认同是学校内部各组织之间的精神纽带,文化品格是学校建构

24

自身形象、增强辐射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引领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在经济、文

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学校的发展态势与竞争优势,越来越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文化

正成为反映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发展学校文化,将学校办出特色,进

而提升教育质量?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秭归二中)在高中课程改革大潮中,提出

“三让”理念,总结出“三字六步”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师徒结对常态化、教学练案一体化、

集体备课五统一等制度,构建课改文化,用文化的力量推进课改,提升质量,走在了农村普

通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的前列。

文化品格是凸显学校特色的基本要素

秭归二中在课程改革中以“大和、大气、大爱”校园文化精髓为核心,激励每一位二中

人求索创新,引导师生创大和之局、养大气之怀、达大爱之境。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师生

心有全局,襟怀坦荡,爱心无限,每一寸土地都可育人,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文化墙、校

史展、寝室的对联和人生幸福公式、班级论坛和科技竞赛,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熏陶

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如果说传道、授业是学校的显性形式,那么文化便是学校的精

神内核。

首先,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特殊标识。一所学校要形成自身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地位,

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标签。可以说,每所学校都是一部独特的、连续的人类文化记录簿,

独特的文化品格则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识,也是学校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但是,

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学校与学校的面目正变得越来越相似,同质化、重复化的学校文化盛

行,不少学校丧失了自身的文化品格,沦为毫无特征、同质化的“人才工厂”。显然,学校

办学模式的趋同化深深制约和影响了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

化形态显得尤为重要。秭归二中提出“三让”教学理念和“三字六步”教学法,厉行课堂改

革。“三让”即能让学生想的尽量让学生想,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尽

量让学生做。“三字”即品、练、拓。“六步”即学生自学、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作业反馈、

纠错释疑、拓展提升。“三字六步”教学法紧贴课改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效地改善了

学习效果。可以看出,秭归二中的课程改革颇具地方性立场,即具有差异性、本土性的文化

立场,强调对学校自我进行重新定位,凸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其次,文化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学校的文化特色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在自身

的生存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包含物质和精神成果的表现形式,它与学校

生活和历史风貌息息相关,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独特的

文化品格永远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灵性所在。文化品格往往是一所学校通过其不可替代

的历史文化、代代相传的师生员工生活方式,以及独特的学校空间结构等方面展现出来的文

化特质,不仅昭示了学校的历史,也是学校现状的综合呈现。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标签

正成为凸显国际一流学校自我形象的重要因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校在具备全球精神的同

时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才使得其文化精神具有持久的影响力与独特的魅力。

最后,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提升了学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突出文化个性与地方特

色,一所学校才会让人铭记,只有具有独特的文化印记,学校才会生机勃勃、充满吸引力。

一方面,独特的文化品格能够提升学校的文化形象,有利于学校的自我定位与自我宣传;另

一方面,文化品格凸显学校的内在魅力与吸引力,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

文化品格的凸显也有利于增强学校的辐射力,学校的辐射力虽然由多种因素决定,如悠久的

文化传统、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越的地缘区位等,但独特的文化品格能够塑造卓越的学校形

象,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与魅力,对其他地区形成积极的文化辐射。

承担社会责任是学校作为文化组织的天职

25

“责任”一词产生于基督教文化之中,因为在那个文化氛围里,人们普遍把自己定位

于一个共同神祉的权威之下,连王公贵族也不例外。人们都感恩于那个无上的权威,对他

的信仰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一种精神约束,这种约束让所有人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一定权限

之内,这种约束力就是“责任”。责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责任

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

干事”;责任成果,是“干成事”。责任是内在的东西,责任对一个人来说,更像是他的信仰。

一个人一旦有了责任感,做事就会更加认真,因为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对周围的人负

责。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一所有责任感的学校同样是一所值得信赖的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学校的社会责任

就是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人们的公民素养。从更微小的角度来说,学校的社会责任就

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带动社区和谐共处、良性发展。而学校对学生的责任就

是,传播有用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提升他们待人接物的素养。

具体而言,学校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

人文关怀。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获得发展,不仅给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让教师获得成就

感,更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就是顾客,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这

种服务对学生以后甚至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二是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和谐的师

生关系、干群关系、员工关系、学生关系、家长关系,以及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三是社会公

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环境是有差别的,特别是贫困人群和边远地区的人们,他们都有改变

现状的意愿,而通过接受教育可以达成他们的愿望。知识和技能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

然也能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乃至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教育可以改变

社会阶层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四是社会粘合剂。教育使人们怀有

很多美好的愿望,为了这种美好愿望的实现,人们必须加强沟通与合作,约束一己私欲,遵

纪守法,服从社会公德。而学校就是这种社会稳定粘合剂和平衡器的中介。

秭归二中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社会责任感,遵循“厚德强智、和谐

发展”的校训,立足“让每一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一条“合格+特长”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高中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科研处处长)

自主成长的味道

——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课程改革侧记

“一流的校园,二流的师资。”7年前,整体搬迁后的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

枝江一中)因扩大规模,优质师资被稀释,为此曾一度遭到担心教育质量下滑的家长的批评。

学校面临如何发展的重大选择,校长董云捕捉这一发展战略时机,引导全校师生形成共识:

让师生在课改中成长,让学校在课改中发展。2006年,枝江一中启动课改,探索前进。2009

年,湖北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枝江一中借势扬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2010年起,

学校高考质量继2009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后,逐年稳步提升。

2011年“湖北省百所重点高中新课改高峰论坛”,2012年“湖北省课堂改革与学生发展

专题论坛”等都选择了枝江一中做活动现场,2013年1月,枝江一中应邀参加“全国首届

现代课堂博览会”„„近3年来,枝江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吸引了省内外50多批1万多人

次前来学习观摩;省市课堂教学、健康课堂研讨现场会相继在枝江一中召开;学校近百名教

师走出湖北,应邀到外省作报告或主讲公开课。如今,枝江一中的校园弥漫着自主成长的味

道,这里的课堂真正成了师生共享生命成长的地方。

课堂模式的形成过程,是把学习时间和自主成长空间还给学生的过程

26

枝江一中目前形成的“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新知预习分四步,课

堂教学设两环,教学全程用三案”。“四步”,即一读,通读课本,把握梗概;二看,精看教辅,

知识提炼,由厚到薄;三填,填写学案,边填边记;四练,针对训练,及时巩固。“两环”,

一环指第二学习时间教学的四个步骤——生议,小组讨论;生讲,组间交流;师拨,教师精

讲点拨;反馈,学生课内达标;二环指第三教学时间内的三个教学步骤——生练,尝试解答;

展示,组间交流;师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案”,即学有“学案”,练有“练案”,教有

“教案”。

但是,枝江一中“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比模式本身要复杂、艰难许多。董

云说:“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首先是革新教师观念的过程,然后是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的过程,刚开始是课堂的改变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到后来学生的自主发展逼迫教师发展,最

后就是师生共同自主发展了。”

2005年,整体搬迁后的枝江一中在校学生由2500多人猛增至4000多人,学校一次聘

用应届大学毕业生50人。生源质量下降,教师队伍素质急需提高,学校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唯一的选择,就是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董云认为,年轻教师多的确是枝江一中

持续发展的“短板”,但换一个角度,如果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他们就一下子变成了课改的

生力军!

2006年,枝江一中启动课堂教学改革。在学习借鉴外校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下半年

即提出了“三案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由于该模式的重点在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着眼点仍在

教师的“教”,课堂教学生态并无多大改观。2007年下半年,他们提出“211三案导学”教

学模式,将40分钟的课堂分成三块——教师讲20分钟,学生互动10分钟,达标检测10

分钟。试行这一模式,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欠缺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展示效果不理想。

2008年春,学校将40分钟的课堂又改回45分钟,增加的5分钟用于学生预习,提出了“2115

三案导学”模式。但试行后发现,5分钟并不能解决预习问题。

一次次变革和挫折,使枝江一中的课改陷入短暂的彷徨期。

2009年3月,董云在石家庄参加全国课堂教学研讨会,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介绍的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2个月后,董云盛邀韩立福博

士亲临枝江指导学校课改。随后,学校又安排教师赴河北鹿泉一中,参加全国课堂有效性教

学研讨会。于是,枝江一中“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呼之欲出。

2009年11月,董云带着9名备课组长,赴江西南昌“取经”,回校后研制出了一套贴

近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案——《枝江一中规范学案》。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开展“中流杯”

课堂教学比武活动,安排一批校内的课改先行者执教示范课,让教师在对比中认识“423”

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和优势。

“2007年在全校推行‘211’模式时,有老师说:‘你凭什么只让我讲10分钟?一道题

我要讲20分钟学生才能听懂。’可见传统课堂的惯性是多么大啊!”董云说,课堂时间从45

分钟到40分钟再到45分钟,最后又确定为40分钟,这是一个逐步把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

生的过程。

推行“423”课堂教学模式后,每天上午1节自习课和下午2节自习课让学生自由支配,

变课外预习为课内预习。学生预习分四个步骤:一读,走进文本;二议,同伴讨论;三填,

填写学案;四练,基础演练。在预习过程中教师重点给学生指明预习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同

时,学校对“423”课堂教学模式作出了“三讲三不讲”的规定。“三讲”,即讲重点,难点,

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不讲;

怎么讲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董云向记者展示了去年12月他应邀带队赴广西北海七中讲学时,他用手记录下的同一

27

堂课的两份导学案,一份是广西北海七中的,一份是枝江一中的。后一份把教学目标细化成

了学习目标,并在学案上作了明确表达;而前一份则是传统的教案式的表述方式。

课堂效率提高了,“挤”出了学生的时间,那又该怎样实现他们的自主成长呢?

董云给出的答案是:推行“走班制”教学改革实验,积极探索选修课的实施方式。

学校在高一年级选择体育课作为选修课的实验学科,按照“四班五模块”进行教学。每

四个班提供五个体育专项(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和形体健身)模块,学生打破班级界

限自主选修,走班上课。

2011年,学校又增加了一个学习模块——成立丹阳体育俱乐部,俱乐部设有独轮车、

街舞、跆拳道等20个体育活动项目,并聘请专兼职指导教师。每学期学生自主选修活动项

目,规定每周四、周五下午两节课的时间安排集中活动。

没有教师的自主发展,就没有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

课改之初,枝江一中采取试点和重点突破的课改策略,选择语文、物理、英语三个备课

组,通过学科试点,逐步带动其他学科。为此,学校成立教师发展处,通过外出学习、专家

引领、典型引路、教学研讨等方式,帮助学校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模式就像拐杖,课改之初没有模式不好操作,推进到一定层次后,教师要融会贯通,

然后即可扔掉拐杖。”1月5日,董云作为常务理事出席了“全国高中学校课程改革联盟”

2013校长峰会。从北京回校后,他主持召开学科教研组专题会议,对课改提出了新的要求:

降低课堂教学研究重心,重视课改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互动与衔接。

“与其他学校相比,我们的课改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仍存在较大差

距。”董云给记者展示了他手机中储存的一段“423”课堂教学模式实录。一个寻常的小组合

作交流场景,他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整个过程中,发言者主要是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而

其中一名穿运动服的男生似乎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局外人„„

“合作”不是“合座”,交流是合作的灵魂,如何让交流更有效?“423”课堂教学模式

在小组建设中,每个小组都经过精心编排,包括小组名称、小组愿景都颇有“讲究”,并安

排有组长,每个组员轮流担任学科长。但是在小组交流中,如何让更多学生发言?如何倾听

同伴的发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控制每个人的发言数量、质量和时间?组内发言之后,如

何形成小组的观点和结论?枝江一中的教师慢慢把教学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些深层次的课

堂问题。

为推动课革向纵深发展,枝江一中采取了两大保障措施。

一是开展基于课堂问题的观课评课活动。枝江一中制定了新的评课管理办法,即从教学

内容怎么选、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时间怎么分、训练怎么练、课堂文化怎么建设六个

维度对课堂进行观察和评价,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方面的问卷调查,要求各个教研组结

合年级和学科特点制定观察评价量表,各备课组在“每周一课”前安排组内教师担任观察员,

具体承担六个维度的观察,原则上一人观察一个维度。课后由备课组长担任主讲,按照“个

体反思:执教人说课;同伴互助:观察员评课;专家引领:嘉宾诊课;总结提升:骨干总结”

四个步骤开展评课活动。

二是开展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以四周为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单位时间选择一个

课堂教学研究主题,全校或一个教研组通过每周一次的观评课活动,在各个博客群(备课组

教师在一个群)发帖表明各自观点,教研处收集整理后形成指导性意见,再反馈给授课教师。

记者采访时,枝江一中高一和高二语文教师正在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主题是“如何

引导学生朗读”。“语文学科一定要设计主线问题,问题不应该过多过杂,要做到简约而不简

单。学生满堂讲并不好,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点拨。”万安老师在2012年获得全国第八届“文

28

化教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他认为,“423”课堂教学模式要向纵深发展,必须重视教师“导”

的方法和艺术。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学生讲—分组讨论—板书—教师对各小组评分’,如果教

师的作用就是对答案,那么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不成功的。”枝江一中高二年级主任

杨向东说。

在一次高二年级的化学复习研讨会上,杨向东组织大家讨论“学生做了一份试卷,教师

在课堂上该怎么处理”。大家研讨达成如下共识:学生不会解答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小

组内解答不了的,组间解决。最后的小组展示,集中解决绝大多数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有

教师问:“那教师讲什么?”杨向东说,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份试卷的结构和特点,讲

考查的目的和重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生展示环节,教师要注意归纳考点在哪里,学生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哪几种错

误比较常见。一份试卷,常见的问题一般有十几个,归纳起来也就两三个大问题,研究透了

这些主要问题,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董云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恰到好处的

点评,引导学生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

2012年12月28日,年轻的数学教师周晓知在“全国首届现代课堂博览会”上展示了

“423”课堂教学模式公开课。他把传统课堂和“423”课堂教学模式作了一个对比:“课改

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后,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合

作探究上。”

“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自学时肯定会有问题产生,所以教师预设时必须深入钻研

教材,设计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实,虽然课堂上讲的时间少了,但课堂对教师的要求却

更高了。”英语教师周吉香认为,“423”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宏观驾驭课堂的

能力。

记者发现,枝江一中不仅课堂变了,学生变了,与此相伴的,还有教师的观念变了,教

师提升专业发展能力的方向更清晰了,研究的问题比以前更明确、更深入了。

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课改的价值取向和永恒追求

从操场到教室,从走廊到花坛,在枝江一中整洁如新的校园里,见不到一个垃圾桶。董

云告诉记者,“在枝江一中,卫生保洁与检查等活动被演绎成了一门学生自我教育的课程。”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将校园卫生打扫等活动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开

发:学校每学期安排一个班级从事两个半天的力所能及的校园劳动,活动有记录、有检查、

有评分、有学分记载。学校实行三级自主管理,校级自主管理实行值周领导指导下的“班级

值周制”,年级管理实行“班级轮值制”,班级自主管理实行在班委会领导下的“小组值周制”。

轮值的班级、小组、值日生有相应的值周权责,在各自范围内履行管理职责,巡查、记录校

园纪律等情况,并作值周小结。这样一来,每个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

高二(1)班学生兰天宇在刚结束的一次轮流值周中,负责餐厅里的餐盘的收集,他说:

“自己值周时感觉值周是很辛苦的,而且从一些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养。”

“自主教育就是要将学生推到‘主人、主体、主动’的地位,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

管理、自主发展。”在董云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不定期针对校园热

点问题和校园学生违纪事件,开庭公开讨论和仲裁。该庭下设合议庭、律师团、书记处等机

构,通过当事人的陈述、律师团的辩护,最后由合议庭作出裁决。

2009年10月24日,获悉枝江一中毕业生、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何东旭为救落水

儿童英勇牺牲的消息后,学校立即派人赶赴长江大学了解情况,安慰何东旭家人。10月26

日,学校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宣讲何东旭的英雄事迹,组织全校师生“迎接英雄回家”。随

后,学校适时开展了“优秀校友——何东旭追思会”、“纪念英雄诗歌朗诵会”、开办“东旭

29

班”等一系列活动。后来,何东旭的父母捐资在学校设立了“何东旭奖学金”,学校每年请

何东旭母亲为“东旭班”授牌,给优秀学生颁发“何东旭奖学金”。

“从课程角度关注社会事件,捕捉最有利的时机,提炼活动的主题内容,无形的社会资

源就能开发成有形的校本课程。”董云的目标是把一切有用的资源都整合为校本课程,以此

影响、发展、提升学生。

董云提出了“人格健康、基础扎实、特长鲜明、勇于担当”的个性化培养目标,致力于

构建具有枝江一中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培育具有枝江一中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

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开发了时政课、阅读课、活动课等校本课程。时政课形式多样,

每天早晨6[∶]30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每天晚自习6[∶]40-7[∶]05为读报

课;每周日晚自习统一观看中央电视台“中国周刊”和“世界周刊”,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

和世界发展形势。创设了“读书漂流室”,每一届学生来校后捐赠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让

学生交换阅读,扩大他们的阅读量。为强化学生阅读意识,学校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开展

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活动。

学校还从课程的角度设计、规范教学活动、文化活动、庆典仪式等,让活动课程化、制

度化、规范化。比如,枝江一中成人宣誓仪式,设计有成人门、成人大道,学生戴上自己设

计的成人帽,还要给2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并被隆重地封存在学校档案室。

类似的课程活动还有:让学生体验远足快乐的“激情行军五十里”,别具一格的毕业典

礼,“丹阳论坛”活动和针对时事的“开坛说法”等。

学校还注重挖掘本地和本校有影响力的人物或事件,并将其开发成校本课程。枝江市白

洋中学教师李学军是宜昌市第一个出版个人漫画专辑的漫画家,学校聘请他主持沱江漫画

社,开发系列漫画课程;枝江一中语文特级教师周德福因考证出《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为

枝江人而闻名学界,学校聘请他开设选修课《话说枝江》„„

时文选读、小帆文学社、传媒艺术与新闻采播、街舞、丹阳摄影社、沱江漫画社„„如

今学校已开设有必修校本课程6门,特色选修校本课程23门。

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修适合他们的校本课程。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去

理解和感受。”几年来,枝江一中以课堂为突破口,践行“教育立场即学生立场”的理念,

学生和教师都有了自主成长的味道,随着这种味道愈来愈浓,他们的课改之路也将越走越远。

高中课程改革呼唤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

◎/杨国金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后,枝江一中用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紧紧抓

住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这一“牛鼻子”,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探索,引起各方面热烈反响。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相比,牵涉面更广,困难更多,难度更大,既需

要学校真抓实干、科学巧干,也需要国家制度和政策的保障。

以大课程观统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少人认为课程就是学科,就是学校日常开设的每门科目,这是对课程的狭隘理解。以

大课程观看,课程既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也包括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

既包括这些活动内容本身,也包括对活动内容的具体安排。枝江一中对于课程的理解与把握

具有大课程观的视野,紧紧围绕课程这一核心内容,着力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校本化实施国

家课程计划。

30

围绕育人目标,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枝江一中围绕“人格健康、基础扎实、特长鲜明、

勇于担当”的育人目标,构建“四三”课程体系:按照课程管理权限,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个类别;按照课程呈现形式,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

课程三种类型;按照课程修习方式,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特色课程三个种类;

按照课程实施渠道,将课程分为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三课堂

(社会实践)三个板块。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能从课程的高度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

做到课程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了学校“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的功能。

整合各种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内涵。围绕“人与社会、人与本土、人与科技”三大主题,

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现有资源,加强课程建设,分年级开设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开设时政

课、阅读课、活动课等课程,开展有关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和世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

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习生活,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开齐开足课程。为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开好传

统非高考科目和国家新增设的课程,枝江一中加强硬件建设,先后投入近300万元,建立了

标准的通用技术教室,为每间教室装配了多媒体电子白扳,建起了校园网及校园闭路电视双

向控制系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教室进行改造升级,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

了物质条件。

枝江一中努力创造条件,开齐、开足并力求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将德育活动、社会实践、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等上升到课程高度来统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做到德育课程化、文化

课程化、活动课程化、环境课程化,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学校育人作

用更全面、更有序。

坚持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努力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枝江一中

用足了心思。

早在2006年,枝江一中就提出“三案六环”教学模式。此后,又相继提出“211三案

导学”“2115三案导学”等教学模式。2009年提出的“423学导型”教学模式,其要领可概

括为“新知预习分四步,课堂推进设两环,教学全程分三段”,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

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通过三年实践,学校课堂教学呈现出积极变化。

学习时空变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增强。变用课时划分学习内容为用内容

划分学习时间。以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单位,将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做到各有侧

重:新知预习,重在发现问题;展示交流,重在探讨问题;拓展提高,重在解决问题。要求

教师做“懒人”,做到“不读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动性;变个体学习为个体和小组学习并重,学生座位由过去的“秧田式”变成“条块式”;

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分别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监督、评价、汇报及其他日常工作;

在全班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时,小组发言人采用“轮流坐庄”的方式,保障每位学生都有同等

发言机会,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教研方式变化,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变传统“教案教学”为“教案、学案并

举,练案辅助”的“三案教学”,教学研究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为研究学法,促进教师角色

由演员变成导演。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大于内容,教师参与度不高,实效性不强。为提高

备课的有效性,枝江一中实行“模块化集体备课”,将集体备课的各要素进行分解,以模块

形式呈现,变“研讨完整教案”的粗放式备课为“优化模块、个体整合”的精细化备课,并

采用单元式专题研修方式,以反思跟进为手段,以4周为活动单元组织校本教研,进一步提

高了校本研修的效益。

31

教师作用变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更加有力。课程改革中一个典型误区就是

对传统教育全盘否定。实事求是地说,一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并非一无是处。强调学生自

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引导。枝江一中通过组织培训,帮

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注重发挥教师教学中的组织、

引导作用,注重教学策略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民主、互动、积极、和谐的氛围,及时对学习

过程和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探索、

习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

受动性、依赖性上,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弱化。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

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

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枝江一中通过“423学导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让教师适当放手加强“导”,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学”,可谓抓到了点子上。

课堂教学可以也应该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

式,但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教师,在进行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做法,不应把这些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搞得僵化和

模式化。从学习内容考虑,有些一般性的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一些重点问题,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某些难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可以通过探究学习来完成。从教学

策略上考虑,有的学习内容可以侧重选择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

有的学习内容则可以三种兼用。从学习形式上考虑,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班级的实际,分别

选择研究性学习、动手实践、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等做法。

高中课改亟待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本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加凸显。就学校层面而言,

如何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克服片面教育、过度教学这一痼

疾,既需要学校教师的积极实践,更需要国家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

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实际上,高考命题很少依据课程标准,

而是另起炉灶,每年颁布考试大纲(说明)并据此命题。迫于升学压力,一些地方学校在课

程建设方面还十分滞后,主要针对高考科目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新的课程观在实践中似乎还

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教师对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存在疑惑,对如何实现课堂教

学标准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有效衔接心中无数,不能也不敢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日常教学

活动。高考考什么,学校就开设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成为一些地方学校的“共识”。

问题根源在于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二元对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应建立学业评

价标准,改革完善高考制度,制定课堂教学标准,明确教学保底要求和高考封顶要求,在课

程标准和考试标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学校教师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

供规范、持续的政策保障和科学、便捷的技术支撑。唯如此,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才有可能深

入推进、行之久远,达到预期目标。■

(作者系湖北省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原来,学生可以这样出色

——荆州市北门中学课程改革侧记

北门中学曾经是荆州区一所普通中学。2009年,该校以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契

32

机,掀起了一场解放课堂、解放学习生产力的革命——教室四周墙壁挂上了黑板,学生学习

主体地位通过科学设计的课堂流程得以真正落实,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一系列让“生命狂欢”

的舞台。几年下来,原来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落落大方、能言善辩;教师受邀到各地讲学,

自我价值不断提升,成就感十足;学校“走”出荆州,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一所课改名校。

“我们无意出名图利,但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学得愉快、

学出精彩、更出色地成长。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所以课改的‘话语权’应该充分体现

在课堂上。”北门中学课程改革的总设计师、校长张新汉认为,学生之所以感觉学习累,是

因为他们一直处于“被学习”状态。张新汉期待的理想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发展权得到充分

尊重,教师不再只会做蜡烛,而是能够与学生一起享受成长的欢愉。2012年11月,北门中

学成为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现场会的分会场之一,张新汉在全省作课改典型发言。

把问题当课题,在问题和困惑中执着前行

“至少可以明确一点,不搞课改,北门中学不可能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更不会受到省内

外众多学校的关注。”张新汉常常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学校取得的所有成绩。他认为北

门中学能有今天的发展,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湖北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

二是各级领导和专家尤其是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三是学校全体教师的自我

挑战与主动参与。

2009年5月,荆州市教科院把山东课改名校——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的

专家请到了荆州。张新汉获悉这一消息后,带着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13名教师,全程参加

了为期两天半的学习培训。“太震撼了!原来学校可以这样办,教学可以这样实施,课堂可

以这样精彩。”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刘基华回忆说。

“秋季就要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了,这次培训算得上是一场及时雨啊!”张新汉有一

个朴实的教育理想,他希望学生学得快乐,既能真心拥抱今天的学习生活,更能为明天的人

生发展奠基。

2009年6月1日,张新汉组织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分享活动,请参加课改理念培训

的人员畅谈自己的感受,大家在分享活动中达成共识: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转化为摆

脱学校发展困境的机遇。

当年暑假,由学校领导带队,北门中学高三年级的33名教师奔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兖

州一中、昌乐二中实地学习半个月,详细了解这些学校在教学、德育、后勤工作等方面的理

念和做法。返校后,学校安排了两项“作业”:一是与全校教师分享学习心得;二是自学《高

效课堂22条》,并组织闭卷考试。

2009年8月2日至17日,北门中学进行课改临帖实践,开办“高效课堂特训营”。参

训教师早晨7点准时到校,先站立式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环节进行

针对性学习训练,为秋季开学实施课改“热身”。

张新汉认为,课改的难点是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彻底转变,所以首先要引导教师

转变观念,然后通过颠覆传统课堂等强制性举措,促使教师把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

学行为。

秋季开学,北门中学正式启动课程改革,全校教师在改革实践的阵痛中前行。开学不到

一个月,有家长到区教育局反映情况,于是有领导提出质疑:“改革虽好,但要平稳着陆,

不能影响社会稳定啊!”

三天后,区教育局局长谭永平带领局班子成员来到北门中学调研。随机听了两节课,区

教研室教研员现场评课,结果发现并非社会传言的那样。心里有底的谭永平当即指出:“国

家有明确的要求,外地有成功的经验,学校有过硬的队伍,课堂改革大有可为。”

“如果不是谭局长的这一番鼓励,北门中学的课改早就搁浅了。”教育局领导的现场调

33

研,增添了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力量。张新汉说:“改革肯定要面对问题和挑战。我

们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想圆一个梦——教育可以更出彩,学生可以更出色。”

此后,吃上了“定心丸”的张新汉,号召全校教师把问题当课题,在学习研修中稳步推

进课程改革。他说,要想“化学生”,先要“学生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都应服

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从课堂入手,追求绿色升学率

在张俊丽老师的一节英语课上,学生张明在展示语言点“be/getudto”的用法时,同

组的另一名女生刘佳敏的质疑将课堂推向高潮。刘佳敏大方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Everybody,pleastandupandholdyourguidingpaperlikethis”。

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释放和激发,引起了学习效率的“突飞猛进”。

生物教师恒旭东说,以前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现在一节课即可轻松完成,而

且学生有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高二祥平班的李宁同学说,易

错的知识点在展示环节即已暴露,刚好可以“防患于未然”,学习效率和效果自然会大幅提

高。

惟有“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看到学生

被动痛苦地学习,张新汉痛心不已,“如果学生不依恋学校,我们的教育还有意义吗?”他

决心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学校要的是“绿色升学率”,应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2009年,乘着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东风,北门中学拉开了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

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张新汉认为,课堂承载着课程实施的功能,仅有好的课程还不行,必

须让学习的内因发挥作用。他在学校课改动员大会上说:“谁先动了课堂,谁就赢得了发展

先机。”他希望通过改革课堂,获取师生和学校的发展。

通过一年多的艰难探索,北门中学构建了“生本·自主”高效课堂的基本框架,主要内

涵包括“一种理念,两个变革,三个核心,四种课型,四案并举,四种课堂要素,五项原则”。

在此框架基础上,着力规范课堂基本流程,变“教师教”为“学生学”。

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体现并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难点是“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所以,必须首先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和形式。”张新汉说。“生本·自主”高效

课堂要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归纳式思维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彻底从“被

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尽享学习成长的乐趣。

学校将气质不同、能力差异、特长有别、学习水平高低不一的6-8名学生,科学搭配组

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互助学习、共同成长中承担不同职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小组都制定了包括小组组建原则、小组长职责、小组评价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

使之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

转变为“独学、对学、群学,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独学”任务,

高效学习小组完成“对学”和“群学”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任务则由小组长收

集共性问题,在全班范围内共同研讨解决。小组内因为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独学”不能

解决的问题,就向同伴请教,形成“兵教兵”的学习氛围。“对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

小组讨论,试图通过“群学”解决。课堂上,学生展示“独学、对学、群学”的成果,通过

质疑对抗对问题深入探究、拓展,生成新知。

北门中学副校长杨维平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

式学习方式”,“课堂展示”与“对抗质疑”则可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

深入钻研课堂的张新汉有着自己的看法,课堂是撬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按钮,所

以那些“不敢改课堂”的课改,都是伪课改。

34

名师是在课堂上“炼”出来的

北门中学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讨论分析着讲。高三年级主

任、生物教师恒旭东对此的理解是:课改具体地说,就是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使学

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鼓励学生讲,允许学生出错,打造一种“安全课堂”。

在恒旭东打造的“安全课堂”里,点评环节要不要加分、加多少分,这节课的教学环节

设计是否科学,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品头论足”,一旦教师不能接受,学生可向教务处

或校长投诉。“教是为了不教,更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

是教师必须遵循的首要法则。”恒旭东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春节,李昌翠老师收到了许多学生的祝福短信。“李老师,在您的教导下我又长大

了一岁,这一年里我慢慢发现,学习是一件多么有意义、有趣味的事情啊!请相信:您的付

出不会白费,总有一天,您会为我自豪的!”

为了适应新课程和新课堂,李昌翠时常在心里与学生互换角色。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

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班级的主人、

生活的主人,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高尚情操的人。在教师专业成长分享活动中,李昌翠侃

侃而谈: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少讲,让学生走上前台自主学习;面对学生的错误,切忌批评责

备,多一些宽容和鼓励„„

北门中学以课堂为突破口的课程改革,建立的是一种强力推进机制,“逼迫”全体教师

转变教学方式,逐步把课改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行为中,真正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张新

汉说,“颠覆课堂结构和形式的改革,就是要让教师‘无处可走’,实行自我颠覆。”

每一节英语课下来,张俊丽老师都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我参与

探究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其他同学合作了吗?我提出问题了吗?我观察发现了什么?

我学到了什么?然后,她又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这节课,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了吗?有漠

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分别带给了学生什

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不出张新汉所料,北门中学的课程改革大大加速了全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一大批教师在课改中脱颖而出。记者从学校教务处了解到,仅2012年下半年,该校接待来

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人员达3000多人次。学校负责安排参观学习事务的龚艳老师,也由

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北门中学的名师、业务骨干。

至今仍担任数学教学工作的龚艳,近几年来多次受邀赴广东台山、河北廊坊、贵州兴义、

陕西神木、江苏昆山及省内各地区上示范课或作报告。同许多年轻教师一样,当年她接手一

个新班级时,还曾被学生处处与原来的教师作对比。

据初步统计,在北门中学,每学期外出上课和讲学的教师有20多位。刘基华说,培养

名师的途径之一,就是想办法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如何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张新汉的回

答是,如果教师能在工作中体验成长成功的乐趣,那么他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北门中学把教学、教研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机融合,通过校本研训、课题引领、课堂

反思等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青年教师上过关课,中年教师上研究课,骨干教师和学

科带头人上观摩课;课前导学,课中导法;教师让课堂充满活力,课堂让学生实现梦想。

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共有37个子课题,每位教师都可以自主申报;

学校定期编发《高效课堂简讯》,用于刊发学校教师的读书心得和教学感悟,目前已编发17

期《高效课堂简讯》,刊载教师文章600余篇共计100多万字;每周举行一次“晒学案”活

动,学校进行评选并对优秀导学案给予奖励;开展读书征文活动,举办“读书报告会”,为

教师购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每月开展“岗位功勋人物”“功勋团队”评选活动„„

记者发现,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最终都指向教师的教学和教科研能力,指向承载新课

程使命的课堂。

35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校园我当家”已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高一张汛班的郭君君同学以前是个性格内向的姑娘,一说话就脸红,2012年就读北门

中学后,面对耳目一新的课堂,真有一些“不知所措”。这就像登台演戏一样,每天的课堂

都是一个个“戏台”,每名学生都是“演员”。但是,起初每次轮到郭君君代表小组上台展示,

她总是红着脸怯生生上台,发言大家也听不清楚。

班主任张汛老师课后找郭君君谈心,“你是在代表小组给全班同学讲解题目,可不是你

课后的自言自语,首先要大声表达,让大家都能听清楚,然后争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

每个同学都能听懂。”此后,每天的晚读报时间,张老师特意安排郭君君为同学们读报。慢

慢地,她胆子大了许多。经过一学期的“磨练”,郭君君不仅适应了新课堂,而且在课堂上

如鱼得水,快乐地自主学习。她告诉记者:“半年的成长经历告诉我,成功=主观努力+客观

机遇。”

高二红菊班的蒲余慕名报考北门中学,她非常喜欢学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

的氛围。她在展示课上积极表现,因为对写作有浓厚兴趣,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

的“青春在课堂绽放”征文比赛。她说:“到北门中学后,我突然觉得学习原来这么丰富、

这么有意思,我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一次,外省的一位名师在北门中学执教语文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们精彩的

展示和质疑,将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令执教教师印象深刻、惊奇不已。其实,让教师惊奇

的“课堂”,在北门中学并非孤例。李昌翠老师说,学生精美的板书、精当的展示、精彩的

质疑、精确的点评,来源于逐步形成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文化。

如今,北门中学的课堂是“冷热两重天”:预习课教室里安安静静,学生全神贯注地独

学;展示课教室里高潮迭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学、群学和集中展示交相辉映。

在张新汉心里,“学习既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就得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校把“自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习延伸到学生成长、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开

展以“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生活能力、自主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三力”建设。对

学生而言,那就是“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校园我当家”。

由学生讨论提炼班训,只是北门中学“三力”建设的一个侧面,把班务、校务交给学生,

才是学校“三力”建设的主要路径。高一年级文海班的刘一凡同学,通过海选获得“校长助

理”职务,当他第一次组织班级的文艺晚会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去协调、组织。这次

晚会的成功,让他对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要成为学习和

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

北门中学的学生活动很多,形式看似“松散”,实则“道道很多”。学校举办体育文化节

时,要求每个班设计班级文化海报。这一次刘一凡不再“单打独斗”,他组织班内各小组之

间展开竞赛,然后海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起初有同学担心:要不要请专业教师指导?刘一凡

提出的口号是:“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海报我设计”。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文海班学生设

计的以“星空”为主题的海报,较好地表达了一群少年追寻自己理想的意境,在学校文化节

上广受好评。

“打造‘敢说’课堂,铸造‘自主’文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张新汉

说,什么是学校特色?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一所学校最大的、最管用的特色。

张新汉坦言,课改不是简单的“改课”,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的每一个方面、

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人。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出现状况,都可能影响整个课改的进程。

但无论怎样,张新汉都能问心无愧地去面对,因为他为了学生的未来和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孜

孜以求,这是他愿意为之努力的事业。■

36

转变教学方式是高效课堂建设的突破口

◎/靖国平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国各地纷纷将高效课堂建设作为课程与教学

改革的重要推手,以高效课堂建设带动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整体发展。2009年以来,湖北

省教育厅通过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等方式,大力推进全省高中课程改革,

尤其注重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一批样本学校产生了令人瞩目和欣喜的变化,荆州北门

中学的“生本·自主”高效课堂,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生本·自主”高效课堂的操作模式分为“三步六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三步,

课中又分“重申目标、学情调查、自主探究、精讲点拨、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六段。在此

基础上,综合运用“三学为主、三导辅助、六步循环、四案并举”四大策略和“校本培训、

课题引领、模式孵化、过程优化、信息反馈、评价激励”六大机制,形成了“生本·自主”

高效课堂实践教学和管理体系。下面以北门中学“生本·自主”高效课堂建设为例,从三个

方面探讨高效课堂建设问题。

“生本·自主”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

通常,教学价值观决定着教学行为的走向和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学价

值观,就会有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日常教学模式、情境和生态。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要义,

便是树立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价值观,即直接、全面、持久地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与

发展的教学价值观。“生本·自主”高效课堂在教学价值观上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鲜明的

时代特点。

以学定教——高效课堂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为本位的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发展客观上制约甚至决定着教师的教导行为,因此,

教学的核心价值旨在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教学理念层面,北门中学

提出建立“生本课堂”,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权还

给学生,力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本课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生本·自主”高

效课堂是建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等现代教学和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课堂,这种课

堂调整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教师、学生、知识”三

者之间的结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以学促学——高效课堂是学习者自主学习、协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课堂

真正高效的课堂,理应是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同时也是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对话的平台。好的课堂需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知识的汇聚、

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以及情感的融合,尤其需要将教师的“教导”转化为学生的“自我

导向性学习”,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协同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传统课堂上教师抱着学生走,

高效课堂则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北门中学提出建设“学生自主课堂”或“学习者中

心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展示更精彩”的观念和信心,主张高效课

堂即“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集体性,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共同发展。

化教为学——高效课堂是教师有效运用教学智慧以教促学的课堂

通常,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是脱节的、分离的。教导与学习、学习与发

37

展是“两张皮”,教学不能相长。教育者的教育注重灌输、矫正、改造,受教育者的自我教

育则是唤醒、发现、激励和构建,好的教育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何有效地将教师

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尤其是将教师的“教学性投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性产出”,是高效课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事实上,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

场所,更是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教学的智慧和艺术在于“让学”——在教师引导

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北门中学通过新授课、训练课、复习课、评讲课四种课型,构建“以

学为主,先学后讲,学练结合,自主生成”的“生本·自主”高效课堂模式,较好地体现了

“化教为学”“以教促学”的教学思想。

教学相长——高效课堂是各种教学要素、结构、关系和谐共生的课堂

从现代教学意义上讲,课堂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高效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它

包括教学价值与目标、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师生以及生生关系、教学

环境等多种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根据这个原理,结合学校实际,北门中学构建了“生本·自

主”高效课堂的基本框架,即一种理念、两个变革、三个核心、四种课型、四案并举、四种

课堂要素、五项原则,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和操作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课堂组

织结构和形态。这个体系虽然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但从目前的实验效果来看,它较好

地体现了现代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转变教学方式是高效课堂建设的重中之重

教学方式包括教师的教导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导方式主要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时

基本的认知取向和行为样式。学习方式则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认知取向和行为样

式。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的具体化、行为化和人格化。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与运用,除了遵循一般教育教学规律之外,还需要随着时代

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建设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精

神的高效课堂,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几个转向。

从“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

新课程教学应当基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生学、为学习服务”等理念,引导学

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疲惫学习”为“主动学习、灵活

学习、轻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水平,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切实提

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课堂教学要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有效学

习和主动发展上来,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感

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美国学者彼得·法林在《教学的乐趣》一书中指出:教学不应该像“棒

球比赛”,教师向学生“投掷”思想,学生要么被“击中”,要么“出局”;而应该像“飞盘

游戏”,教师邀请学生参加,学生“接住”掷来的观点,再把它“传递”给别人。

从“知识为重”转向“能力为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育人为本、能力为

重”的指导方针。北门中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验、总结、反思等学习

能力。体验,让学习真实具体地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总结,让学生将公共知识个人化,个

人知识系统化;反思,让学生通过自省将知识内化为思想和智慧。学习是不可以被替代的,

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做到身动、心动、神动,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内在兴趣和快乐。正

如北门中学倪文彪老师所言:“高效课堂使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老师成了最优秀的学

习者,课堂上除了关注知识,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展

38

示的欲望和潜能也被激发出来了。”

从“讲授教学”转向“多元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创立并实验了许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

学方式,如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法”(启、读、练、知、结)、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提出问题、启发思维、

学生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效应),等等。2001年新课改以来,基础教育一线产

生了一批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教学模式,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学校的教学

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包括北门中学的“生本·自主”高效课堂,十分注重从“讲授教学”

转向“多元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导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相互结合、促进和转化。

从“宾我学习”转向“主我学习”

新课程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

问题性、创新性等重要特征。“鹰乃学习”,这是古人对学习的直观认识和表达——学习的本

意,乃是个体基于物种的生命本能所展开的成长探索过程。学习是通过知识与经验的获得而

引起个体心智模式与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从而改善学习者的生活质量。教学的直接目标是

学生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积极、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良好的

学习旨趣、态度、方式和能力。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自觉性。一个

好的学习者,一定是主动、积极、自觉的学习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有自己个人化的思想和经验;除了能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还要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

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探索者,由一个被动学习的“宾我”转向自由学习的“主我”。

教学方式变革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近三年来,北门中学开展了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生动活

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实效性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和变化。

学生发展更自主

课堂上,教师努力将话语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且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促

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争先恐后展示学习成果,大胆质疑,在相互争论中碰撞出思想和智慧

的火花。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积极,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习品质逐渐改善,学习效率显著

提高。同时,生活能力、管理能力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个性张扬多了,自我贬抑少了;

自信自尊多了,自轻自贱少了;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多了,轻信盲从和不负责任

少了„„

教师成长更迅速

近年来北门中学一大批优秀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脱颖而出,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锋和骨

干,在高效课堂建设中体验到了职业的幸福与快乐。教师针对高中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的特

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形成了民主、合作、互助的师

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整体素质

得到了显著提高。

课堂生态更健康

北门中学通过“生本·自主”高效课堂建设,颠覆了传统课堂的刻板形象,极大地调动

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优化了课堂教学生态环境,课堂更加民主、多元、和谐。课

堂组织形式由原来的“排排坐”改为分小组“对面坐”,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

则,将气质不同、能力不同、特长不同、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6-8

39

人,在互助学习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呈现形式上,根据不同的学

习内容和条件,进行相应的选择和组合,不同课型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组合。科

学的组织、灵活的课型营造出宽容、民主、安全、和谐的教学关系。

学校发展更科学

北门中学以“生本·自主”高效课堂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更新教育观念,重塑教育价值,

狠抓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重大举措,实现了跨越式

发展,一举成为湖北省高中课改名校、全国课堂教学创新示范学校,学校各项工作上了一个

全新的台阶,学校发展更加科学、有效。■

(作者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9:3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18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