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荀子人性本恶

更新时间:2023-02-03 07:51:03 阅读: 评论:0

2017届中考数学试卷-吉页怎么读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比较极其意义

摘要:孟子和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人性善恶的不同

认识与思考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内在依据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

性,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苟子则强调修己的必要性

和被动性,但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二者的相互补充

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和不足。所以,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

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们虽互相对立,实为相辅相成。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

孟子和荀子对于什么是人性,各有不同的理解。孟子以为的人性是

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他认为

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

心”这四心,这四心同时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叙述起点。而荀子以为的

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正所谓:

“凡性者,天之就也”。①可见,在荀子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

的本能。

一、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在于:

(一)时代背景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

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并告诉人们人性本善,只要不去学

习坏的东西,不被坏的社会风气所同化,我们自身便不会变坏。②这

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欺骗和自我催眠,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甚远,

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

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看到这些,荀子有些绝望了,

看清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经不管

用了。为了使人们向善,必须充分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才能心悦

诚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

(二)根源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

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

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

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

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

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衣,

劳而欲息,声色之好。但这种本能如果任其发展,不加节制,不加约

束,就必然要产生争夺、残杀等邪恶的事情,造成社会混乱,因此他

认为人性本恶。

(三)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

①杨英法.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J].北方论

丛,2012,06:100-102.

②叶惠宏.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

学,2009

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

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

义理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

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

一事。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

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

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

现实主义的一翼。”尽管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

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看到了善恶的并肩而存。孟子强调性善的一面,是

立足于他的仁政理想;荀子强调性恶的一面,是立足于现实人心的状

况。①

(四)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

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

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

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仁”成为孟子学说的核

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

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孟子重于心,

荀子重于学。孟子主张扩充本性,主张养气,重视发挥本心的作用,

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的功能。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造本性,主

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

人努力的结合。

(五)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

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

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

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二、孟荀人性论的意义:

如果说孟子对于人性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在血缘纽带下父子、兄弟

之间仁爱的一面,那么荀子则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

的一面。

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内涵界定不

同,在个体成善的途径上观点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目的

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

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苟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

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这种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

从人与动物①郑晓纯.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德育价值新论[J].通化师范学

院学报,2007,09:51-53.

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

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

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

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挺立起道德实践的主体

性,鼓励主体好善恶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

道德理想和人的本性。

苟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苟子强调

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

义为“性”。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

习和改造。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与教育,人就不可能化性起伪,达到

善良境界。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道德的训导、礼法的约束,才能对

质朴粗恶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造,去恶为善。苟子言性恶可以说是

提醒人们认识到自己先天素质中的粗劣之处而不放松自身的修养与改

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内在依据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

主动性,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苟子则强调修己的必

要性和被动性,但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二者的相互

补充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和不足。所以,孟子和苟子对于

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们虽互相对立,实为相辅相成。

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现代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均有其合理的一

面,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性,不能说二者谁更伟大,只能利用其合

理性的一面使今天的道德建设大受裨益。首先,我们从孟轲性善论之

根据——同类意识来看,它从人与兽之别道出人区别动物而具有道德

性,体现了人类的尊贵和对道德的追求;同时又以人与人基本的生理

需求相同推导出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共通,这样每人都会以自己的需要

或不需要而考虑到他人的需要成不需要。而将由同类意识产生的善心

向他人推而广之的手段即是道德自律。虽然每个人能够意识到他人的

需要或不需要五、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现代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知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均有其合理

的一面,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性,我们不能说二者谁更伟大,只能

利用其合理性的一面使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大受裨益。

首先,我们从孟轲性善论之根据——同类意识来看,它从人与兽

之别道出人区别动物而具有道德性,体现了人类的尊贵和对道德的追

求;同时又以人与人基本的生理需求相同推导出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共

通,这样每人都会以自己的需要或不需要而考虑到他人的需要成不需

要。而将由同类意识产生的善心向他人推而广之的手段即是道德自律。

虽然每个人能够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或不需要,但要使得每人满足他人

的需要或不满足他人的不需要则要建立在对他人的强烈道德责任

感之上。而孟子提出的道德自律的建设则为这种可能提供了保证。

因为“这种精神自律并不是依靠对某种道德原则的恪守,而是源于自

身的需要和感觉出发而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由于其出发是自

己的需要和利益,因而更真实,更可靠。并且这种基于同类基础的道

德自律更易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基于对空洞的道德说教的

无视或强制遵守式的道德实践,依这种道德自律而进行的道德实践,

似乎更有生命力。但要使得每人满足他人的需要或不满足他人的不需

要则要建立在对他人的强烈道德责任感之上。而孟子提出的道德自律

的建设则为这种可能提供了保证。因为“这种精神自律并不是依靠对

某种道德原则的恪守,而是源于自身的需要和感觉出发而产生的将心

比心和推己及人,由于其出发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因而更真实,更

可靠。”并且这种基于同类基础的道德自律更易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

活,而不是基于对空洞的道德说教的无视或强制遵守式的道德实践,

依这种道德自律而进行的道德实践,似乎更有生命力。

四、结语

总之,无论是孟轲的性善论,还是荀况的性恶论均认为人的德性培养

在于人本身,而且人本身具有这种力量。性善论以同类意识为逻辑起点,

道德自律的方式,将善行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完成道德实践过程;性

恶论则以人性为恶,善是人为培养为论述过程,以道德他律为主、结合自

律的方式,鼓励人们改造人性,完成道德实践过程,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具

有伟大意义。

参考文献:[1]杨英法.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J].北方论丛,2012,06:100-102.

[2]叶惠宏.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

学,2009.

[3]李淑春.浅议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内在一致性及其现实意

义[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6,02:77-80.

[4]郑少珍.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J].韩山师范

学院学报,1998,04:26-30.

[5]牛慧光.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04:14-17.

[6]郑晓纯.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德育价值新论[J].通化师范学院学

报,2007,09:51-53.

[7]叶惠宏.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

学,2009.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7:51: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17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太阳深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