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

更新时间:2023-02-03 06:33:54 阅读: 评论:0

百度云一直剩余1秒-途字组词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stir)

三知了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第1页共9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论文

导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

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

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

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

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

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

合形式及与人口总量变化相关联。但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

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等各种因素相互交

织的作用,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劳动力过剩。在工业化、城

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是转移

到非农产业,流向收入水平高或预期收入高的部门。因此,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现

实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三知了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第2页共9页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四个方面。一是乡镇企

业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

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的主渠道。从1998年到200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逐年增

加,并于2006年达到1.468亿人。二是农民向城镇转移。

我国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

镇化道路,积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有效地吸引了部分农民向城镇转移。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

已达到5.77亿。三是农村异地转移和跨区域流动。随着城

镇劳动力市场的逐步放开,部分农民纷纷外出就业,劳务经

济得到迅速发展。四是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农业就业空间。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吸引农

民由产中向产前、产后转移,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出路。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一)流向分布:省内城市和东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高额工资吸引了大批农

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

题报告》调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有41.2%的

人在省内城市打工,其中在省城打工的占19.6%,在省内其

他城市打工的占21.6%。此外,分别有20.9%、11.6%和11.9%

的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打工。

与2005年相比,到环渤海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上升了5.6

三知了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第3页共9页

个百分点,到长三角地区、闽东南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分别

下降了1.9和1.0个百分点。

(二)行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

外出务工劳动力受文化水平和技能的限制,主要集中于劳

动密集型的行业。这些行业所需技术不高、投资少、风险少,

比较适合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耐劳的农村打工者。2006

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业较为集中的行业及其所占比重分

别为:建筑施工业16.3%、电子电器业13.5%、制衣制鞋业

11.7%、住宿餐饮业9.4%,在以上四个行业就业的农村外出

务工人员比重为50.9%。除上述行业外,2006年农村外出务

工人员就业比重较高的行业还有:机械制造业6.2%、商务服

务业6%、食品制造业4.9%、交通运输业4.3%、居民服务业

4%等。

(三)就业途径:亲友介绍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

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

作。根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2007年的一项调查,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所找到的工作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

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

25.99%,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的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

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或老板招募、劳

务市场、招聘会、报纸等媒体找到工作,分别占7.94%、7.38%、

三知了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第4页共9页

5.15%、3.85%、2.46%和2.05%。

(四)务工模式: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

长期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大概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摆

钟式”流动,即农民外出务工以年为周期在城乡和地区之间

往来;“兼业式”流动,即农村劳动力利益农闲时间季节性

地外出打工。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课题组的调查,常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平

均为18.1%,其中东部的劳动力转移率最高(为23.55%)。

这表明转入非农产业的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已经有接近40%

的属于常年在外从事非农业。举家外出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

力的比重平均为5.29%,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举家

外出率最低(为4.71%),而西部地区举家外出率最高(为

6.61%),外出劳动力中的三分之一已经实现了举家外出。这

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由“亦工亦农”向“全职

非农”转变,就业兼业性减弱;由“候鸟式”流动向“迁徙

式”流动转变,转移稳定性增强;由城乡间双向流动向融入

城市转变,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逐渐增多。

(五)发展规模:外出务工队伍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效率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

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就业压力迅速增大,这些

都构成了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直接动因。近几年,我国外

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外出

三知了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第5页共9页

从业时间不断增加。根据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

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总

体上仍然供大于求。目前农村有1.5亿剩余劳动力,随着20

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供

给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另外,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发展,

也对劳动力将持续产生较大需求,对农民外出务工产生巨大

拉力。我国耕地资源少,承载农业劳动力有限,随着农业技

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巨大

推力;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城市现代文明的呼唤,也对农

民进程就业具有巨大引力。这预示着农民工规模将会继续扩

大。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

着矛盾

现行土地制度既有经济功能,也有保障功能。尽管目前农

业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有所减缓,甚至在许多农民中存在农业

生产的消极懈怠性,但土地经济功能的减弱并没有因此削弱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

地的流转和集中,从而制约了土地经济功能效率的提高。这

就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然面临两难困境,既想成为

非农业劳动力,又不想放弃户口农业。一方面,土地由于细

碎化经营而效率低下,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出去才是农户合

三知了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第6页共9页

理配置其劳动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转移劳动力又不敢

轻易放弃土地承包权,在转移中始终与土地保持着松散或紧

密的联系。

(二)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过程中,会遇到一个现实的户

籍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真正

的转移。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改革开放后,虽然将

自主择业的权力交给了农民,但农民进城后却因户籍问题而

无法实现身份的转变,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速度。另外,户籍制度还造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难以取得城市户口,不能享受城市

居民的有关待遇,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随着我国经济

体制由计划转为市场,传统的户籍制度与新体制的矛盾日益

突出,传统的户籍制度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尽管经过新中国50年的努力,我国文盲率已大幅下降,

农民文化程度逐步提高,但目前的整体文化素质仍普遍偏低

(如图1)。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大专及以上文化程

度所占的份额只有1%,初中程度所占的份额最大。我国农村

劳动力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占多数,文盲、半文

盲还占有相当比重。这就使得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其创

新能力较差,通常只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的有限领域,很难

三知了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第7页共9页

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

四、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坚持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的重

要作用。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

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

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

化进程,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依靠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

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工

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

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既要协调好农村工业化

与城市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又要解决好各产业间发展层次和

发展顺序的问题。

(三)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

大力发展小城镇,进一步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

模和能力。从产业结构上看,要特别强调农副产品加工业和

第三产业发展,逐步理顺产业结构,以改变乡镇企业与城市

工业结构上的趋同现象;从地区布局上看,我国中西部地区

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应重点扶植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

三知了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第8页共9页

促进其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增强乡镇企业

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分

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改变其布局分散,外部不

经济和规模效益低下的状况,通过关联企业的乘数效应使现

有乡镇企业的小城镇就业容量扩大。

(四)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

动力市场

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

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

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政府要积极地、

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

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中,这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战

略作用。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要逐渐将进

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

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另外,在子女入学、税收、

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规范政府行为,

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

(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展职业教育面,提高农

村人口素质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

遍较低的现实,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完善农村教育政策,

三知了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第9页共9页

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

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

前、职后教育。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

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分专业、

分类型的强化培训。

参考文献:

1、陈佳贵.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程名望,史清华,赵永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

状:一个文献综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4.

4、连玉明,武建忠.2007中国国力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

出版社,2007.

5、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

报告选(2007)[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6:33: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16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农业标准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