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案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威辛没有新闻》。
板书课题
你们有没有谁知道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进行一下补充。
奥斯威辛是二战时期的一个集中营。1945年1月27日,席卷
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这座用
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当时有700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犹太人。所
有人都表情呆滞,瘦弱不堪,这就是二战时奥斯维辛
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
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
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体)。
(教师解说:在这段影片中,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
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
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
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
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
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新闻《奥》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
主观感受来解释奥得最恶的,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
馆,通过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二、我们来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
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
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三、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一个如此有名的
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
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同学们读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㈠这篇文章的标题很特别。既然是写新闻,为什么说没有新闻?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
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
“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
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㈡请大家齐读1-2自然段,思考:
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幅景象
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幅和平的、祥和的美好景象。
②可是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这真像一场噩梦”,为什么?有
什么含义?
把和平、祥和说成“最令人毛孔悚然”似乎不合情理,其实是表现
了作者对忘却历史的担忧。
③谁能说说文章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以排比的手法
④作者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向我们揭露了纳粹令人发指的罪恶。
㈢那么,那些段落是具体写集中营的?
3------15自然段
请同学快速阅读3------15自然段。
1、既然申明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参观集中营。
2、参观线路是怎样的?
(多媒体显示):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
念墙——绞刑室
3、在参观中,通过哪些典型例,揭露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阴森、恐
怖、惨绝人寰,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请同学
们和老师一起填写下面的表格
地点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事件最后一
批囚徒
被毒死
成堆的
头发和
婴儿的
鞋
盒子搞不育
试演
照片被窒息
①在参观过程中,作者是花大量笔墨写了奥斯威辛惨不忍睹的现状了
吗?
没有。
②作者敏锐的目光追寻着什么?
作者敏锐的目光追寻着参观者如此的行动和神情。
③请同学们找一找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语句,讨论一下作者写参观
者如此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满了下来”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控诉纳粹的残暴: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景象都万分恐惧,
都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纳粹又残暴到何种程度?④请从文中第五段
找一个句子加以概括: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⑤、参观者如此,那么作者来到奥斯威辛是什么心情呢?愤怒、担
心、忧郁,等等
⑥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用的是什
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
用。
⑦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直接展示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
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
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
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2、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纳粹的罪行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我们就来揣摩文中的几个细节,进一步深刻体会纳粹的罪行。(多
媒体提示思考问题)
⑴“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花
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
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
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
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永久和平的企望。
⑵作者在写所见到的成千上万张照片时,特别强调那个小姑娘
的什么特点?
年轻、可爱、微笑的。
⑶为什么强调那个小姑娘的年轻、可爱、微笑?
年轻、可爱、微笑的姑娘的无端被杀,更反衬了法西斯分子的残
忍,毫无人性;
⑷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点面结合。这是在面的概括后的点的强化。
3、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因为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已使奥斯威辛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这里
没有上帝。即使有上帝,他也无立足之地,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房
也无能为力。这说明在种族被灭绝的地方,不仅人性被灭绝,文化、
信仰也被灭绝了。
四、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讨论:
⒈这篇报道首尾都写到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有什么目的?
用反衬的手法,借楼纳粹的罪行。
2、末段写“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在文中还有几处
也写到“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把它们找出来。
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末段“在奥斯维
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标题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⒊突出奥斯威辛没有新闻,那么这里有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是什么?
起前后照应的效果,强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报道,意在表现这里
只有惨痛的历史和恐怖的回忆,只有犹太人的不幸和全人类的悲哀。
作者的目的是想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并
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
五、总结课文
㈠中心: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
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
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㈡写法
初中时我们学过《新闻两篇》,同学们回顾一下,它们的写法一
样吗?
不一样。初中学过的消息,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
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
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
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
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
同学们,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
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
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让我们一起在每一个人都热爱和平吧。。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6:06: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15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