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高雅音乐

更新时间:2023-02-03 05:40:24 阅读: 评论:0

建系法平面几何问题-七步诗拼音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个人说明超拽)

大众文艺 ・音乐理论・

高雅与通俗音乐之思索

任柳桡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2)

摘要: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A ̄4rl的生活中经常出

现,也很自然以此把专业人士和业余群体划分开来。我们究竟是否该

明确地把他们一分为二,还是在多元化的时代下逐渐的将他们融为一

体?本文将通过古典作品和流行歌曲的音乐形态,浅谈“高雅”与

“通俗”音乐。

关键词:高雅音乐;通俗音乐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

也很自然以此把专业人士和业余群体划分开来。我们究竟是否该

明确的把他们一分为二?还是在多元化的时代下逐渐的将他们融

为一体?目前为止,还尚未有答案。即便是在任何一本经典的音

乐论著中,亦没有“高雅音乐”“严肃音乐”“通俗音乐”以及

“流行音乐”的确切定义。人们只是根据各自的体验和理解,约

定俗成地使用这些术语罢了。笔者看来,无论是从音乐的多种表

现形式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媒体效应、传播影响的角度审视。音

乐本身实际上是以它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个性特点,存在于大众

与小众中的。因而“高雅”与“通俗”音乐的界定,是融入在它

们自身的对立与统一中得以诠释的。以下笔者将以古典音乐与流

行歌曲的对话形式,浅谈对“高雅”与“通俗”音乐的理解。

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耳熟

能详的世界名曲,无论是贝多芬的时代,还是现如今,它作为一

个时代的象征,一直印证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在交响曲的末乐章

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音响之中,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

乐颂》为歌词,用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

“艺术能联合人类”的伟大颂歌。这部交响曲的博大精深是无与

伦比的,这里不仅包含贝多芬个人人生的体验和总结,也深藏着

作曲家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切,对上帝、宇宙、自然和人世的思

考与憧憬,在交响曲的外表框架中深邃的哲理和动人心魄的气势

相融,神圣的崇高感与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同在。

这是古典作品带给我们的听觉震感和灵魂的升华。它的精

神点亮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无论是年幼的稚童还是年长的老

者,都随口可以哼唱出“欢乐颂”的主旋律。时刻体现着“欢乐

颂”所描绘的“拥抱吧,干百万人们”、那闪耀着自由平等博爱

之光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境界,这不正是作曲家贝多芬

和席勒等几代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终生不渝的理想境界吗?可见,

这是贝多芬一生领悟到的人生真谛,“从痛苦到欢乐”也是这部

交响曲给予人们的坚定信念。即便在岁月的流逝中,它经历过冰

雪风霜,然而却毅然的在我们的心中响亮。

如今,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外加上

大众传媒从过去少数人的奢侈品到现在大众人的日常品,已经把

人们的精神需求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因而欣赏高雅音乐的人群也

是越来越多,或许他们不能像专业人士那样听的出其中的内涵,

可是他们却能有意识的想要去理解,这才是最最难能可贵的。另

外,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现象也成为当下普遍存在的艺术形

式,例如在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时,央视音乐频道播出了的大型

系列节目《莫扎特密码》,这是为了纪念作曲家莫扎特并向他致

敬从而借助大众文化通俗流行的形式,进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

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例如女子十二乐坊,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流行

音乐形式来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团,其表演形式有别于传统民

乐演奏方式。它将中国的古典音乐文化与流行元素融为一体。以

上实例让我们体会到,高贵优雅的经典作品,不是只为小众存

在,倘若普遍大众也能接受,那它将重新绽放一番新的艺术天

地。可见通俗流行的大众文化,并不一定都与高雅艺术相对立。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失本身艺术特点的同时,它们渐渐的融合

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对推动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起了积极作用。然而,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是否能如单纯的古典音

1 54

乐一般经久不衰呢?这需要历史见证。

就流行音乐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来看,还需要经历很长时

间磨练,才能形成完善的文化发展。近=二十年来, “通俗音乐”

也就是“流行音乐”作为一个商业音乐品种,在大陆形成极大的

市场。而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在另一背景下,

流行音乐也有过风靡一时的表现,同时也对社会产生过不良的影

响。一曲《毛毛雨》,使黎锦晖成了这个方面的代表。你不能否

认它的内涵不好,只是在特殊的时代被扣上特殊的帽子——靡靡

之音。上世纪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如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

你》《夜上海》《蔷薇处处开》等等都是当时家喻户晓的歌曲。

可以说,曾经30年代的通俗音乐已经泛滥了,但是到了建国后,

这些歌曲逐渐被打入冷宫,不允许再存在。在我看来,真是叫人

可惜。学过作曲的人拿他们的作品来看,就知道是结合了中国音

乐的线条美,又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这完全是中西结合,融

会贯通的。同时期国外,比如美国,便是进入摇滚乐的鼎盛时

期。它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一种新形成的爵士乐。与我国当时

流行音乐相不同的是,他们的政府和人民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所以才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我们当时的通俗音乐,就是直接

被封杀了。笔者看来,这大概也是至今我们的流行音乐无法与欧

美流行音乐相媲美的原因之一吧。

如今在这个流行音乐泛滥的时代,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流行音乐相比,配器形式倒是多种多样,但文化内涵几乎尽绝。

没有什么新鲜作品出炉,还是那些经典老歌反反复复的回锅。这

严重滞后了流行音乐的发展。还有一部分所谓的流行歌曲,给

青少年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它们为了实现青年人易于把握和引起

共鸣的形式,放弃了对较高层次的领略和追求,完全被商业化倾

向所渲染,导致青年人沉迷于其中。这种流行音乐为了吸引青年

人的参与,夸大了渲泄功能,促使年青人在乐曲声中寻求有过的

以及不曾有过的感情刺激,去实现如愉悦、伤感、痛苦、迷茫、

孤独的各种人生体验 这大大的削弱了音乐应有的积极的社会功

能。更有少部分青少年,由于过分热衷外在的宣泄刺激,加入了

歇斯底里的“追星族”行列,导致其思想、情绪多变,抑郁甚至

为“星”自杀等恶劣现象的产生,极大的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

展。因此,这样的音乐不得不给他扣上“低俗”的帽子,更不会

有其生命力可言,我们应该远离它。

由此看来,无论是何种音乐,是关于时代的问题,民族的问

题,甚至触及人类的生命尊严……太多太杂也很新很快,但毕竟

其中有一个核 t3问题,那是当下的音乐形式作为一种“现时”文

化还在向前流动着,却又不时与已经过去了的“历时”文化碰撞

着冲突着并正在愈益显示出“来时”文化的倾向。因此简单地把

“流行”和“低俗”,或者“非流行”和“高雅”划上等号都是

不恰当的。只要是好的音乐,我们都可称之为“高雅”,也只有

这样才能积极的推动音乐文化的发展。

就以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给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确切的定

义呢?笔者看来,所谓的高雅音乐,是具有的丰富内涵、表现力

和哲理来显示它深蕴的美,对这种美感的领略和感受,要求听众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心理准备;然而高雅音

乐是体现民族意志和时代精神的,常常具有严肃的社会主题。实

际上他们是不能脱离时代和民族精神而产生丰碑式的音乐来的,

所以高雅音乐被赋予的美感和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每一个

音乐虽产生于历史的某一瞬间,但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永

恒的价值。例如前面提到的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它

以最为妥帖的音乐形式来表述这宏伟浩瀚的构思。那种困苦彷徨

与奋斗抗争、狂热激情与欢悦戏谑、温暖的回忆与深沉的思索,

最终升华到友爱与超然的欢乐。世世代代鼓舞着世间的人们,它

丝毫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殒它的光辉。这就是高雅音乐的真正魅

・音乐理论・ 大众文艺

对民族音乐世界化的思考

——Georges Enesco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部分分析

占麒’陈欣星 (1.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西南昌市330027;2.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西南昌市330027)

欧洲传承了几百年的古典音乐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贝多芬、巴赫、肖邦、莫扎特,已经不仅仅代表他们的民

族文化,而早己成为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文化了。细细品味这些

经典的音乐作品,除了艺术高度,哲学思想或者是数理对称的体

现,在作品精髓的深处却深深烙印着各个民族的记号,这些记号

从民族音乐中的节奏、旋律中体现。系统、科学的创作技法和具

有统一的时代特征成为这些民族的音乐达到世界化的高度。在浪

漫主义时期,许多民族音乐代表人物也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所谓的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还是基于欧洲

列国的民族音乐之上进行艺术化和创新的。

在这里,对乔治・埃内斯科的第一钢琴曲第三乐章做一些分

析,以探索欧洲音乐中民族音乐与艺术化音乐之间的关系。

乔治・埃内斯科是罗马尼亚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他的音乐当

中融入了浓厚的罗马尼亚民间风格。作为罗马尼亚民族音乐的代

表人物,他与这个时期的音乐家一样,充分利用了本国的音乐元

素,对民间素材进行大胆创新与融合,用系统化的作曲技法深入

地重组这些民间因素。他的作品基于传统的欧洲体系作曲方式,

不仅保持有浓厚的罗马尼亚民族气息,同时也充实了多声部音乐

音响的多种结合效果。

第一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创作的时期是在2O世纪民族主义音

乐兴起之时。风格上较19世纪民族主义而言,内容的充实性与爱

国主义情感已不那么突出,而重点是对民族音乐特征与形式的挖

掘。最重要的是这时已经开始用民间乐汇创造新的风格。

、第三乐章的整体音乐创作色彩中的民族因素与技法结合

的分析

作品中运用极度夸张的力度与音色音区对比。从结构上来看

有一定的印象主义特点。旋律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只有片段零碎

的主题动机构成成块的色板。而和声功能完全淡化,和声色彩具

有重要的表现地位,这一点上更趋于表现主义风格。调性的逐步

丧失使之慢慢走入无中心调性的音响音色,但依然存在民族风格

的节奏因素和片段主题音调,主题音调经常强调与重复。具有民

间乐汇形成的表现主义特征正是催化出民族音乐艺术化的重要体

现。

与前两个乐章一样,在第三乐章当中,中心的调式感已经渐

渐淡化。大多以突出音乐的色彩表现为主。运用创作后的罗马尼

亚民间音乐动机形成小片段组合的主题陈述。充分利用钢琴的宽

广音区变化形成音色上的对比,将钢琴音区宽广的特征发挥得淋

漓尽致,并营造出大型乐队音色效果。利用某一种写作技法融合

民族特色,而这种技法则正好迎合其民族风格。

从作品的结构上,分出几个板块出来。这些板块代表不同的

色彩感觉。在下述音乐分析中,以色板代表分出的部分称呼。

色板一:音乐一开始,就将浓厚的民族节奏特色带入耳中。

以单音敲出特色的节奏型,进而叠置出音程,最终形成带有对抗

性的对比复调旋律。进入主题,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动机,

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经常重复与强调的主题音调。于5、6小节,

9、lOd,节,19、20d'节,32、33d,节,等处都有明显的重复强

调。

第一部分的音乐在一个主题动机上对比出音色的多声部交织

感,但和声不具备主导性,只以多线条交织形式进行,以三声部

旋律勾勒出交织的画面。为重复性二乐句段落形式。

色板二:在出现第二个动机的时候,第8d,节处。出现的叠

置和弦拥有这样的个性,应当是三组交织在一起的三音组纵向组

合。构成如图:

B A

重组后形成的音组形式(和弦A)

\ /

#D E #F G A bB

} |

。|

力。它那种“凝重”的品格是与“轻漫”的通俗音乐相对比的,

也是通俗音乐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然而,通俗音乐的最大特点却在于它的大众性,和严肃音

乐相比,它的传播范围要宽广得多。通俗音乐贴近生活,源于大

众。它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希望、追求、憧

憬和意志。它的曲调简易上口,歌词易懂,篇幅短小,唱法随

意。如早期的城市小调,通俗歌曲都属于这一范畴。当下范指流

行歌曲。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很难说一个大型复杂的交响乐能快

速被大众接受。音乐艺术的大众化趋势是近数百年来的潮流。尤

其近几十年来,各种现代化的媒体对音乐的传播以及音乐工作者

们为音乐的普及所做出的持久不懈的努力,大大加速了这一过

程。它使得古典音乐走出封建宫廷和贵族沙龙之后,逐渐赢得了

更为广泛的听众。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格什温的《蓝色

狂想曲》,都是通过影视的传播和唱片磁带的普及,才成为家喻

户晓的音乐作品的。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阳春白

雪”变成了雅俗共赏的“下里巴人”是一种新鲜血液的注入。

所以笔者认为,音乐是没有高雅通俗之分的,虽然在人们的

潜意识里已经不由自主的把他们区分开来,但是只要好的音乐,

积极向上的音乐在人们的心中都能产生共鸣。“高雅艺术”的从

业者不要甘居“冷宫”,而要千方百计去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欣

赏;而被封为“通俗艺术”的从业者则不是因为带了一个“俗”

字,便干脆跨到“俗”字的第三项中去。大家都要尽可能走雅俗

共赏之路,那些美丽的音符才能和人类文明的晨曦一道飘起。

参考文献:

[1]陈新坤.《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的对话》.人民音乐.2008(04).

【2】周海宏.《有关“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分

析》.人民音乐.2005(11).

【3】雷华《求真尚美明德教化——对高等院校普及高雅音乐的思

考》.《交响》2009(03).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11

月重印.

1 55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5:4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1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大学语文作文
下一篇:雪战
标签:高雅音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