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时代
·287·
智者论道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建
唐春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智能制造对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存在
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构建方法,旨在探索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新方向。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1-0287-002
智能化是当今制造业乃至世界范围
内各个领域的热门的话题。智能制造就
是在制造过程中采用诸如分析、推理、
聚类、分类、回归等智能活动辅助或制
定决策,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
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
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
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
和高度集成化。智能制造已经逐渐发展
成为新时代工业制造业顺应时代潮流的
必然趋势,从职业教学角度加强学生关
于智能制造的专业素质也成为各大高职
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智能制造对当前高职学院教育发
展的影响
每个时代都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在
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化
无疑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形容词。作为
专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一站,高职院校要
快速捕捉到时代变幻的讯息并且在第一
时间将其应运于课堂教学。当前,已经
有高职院校将智能制造课程纳入到学生
通识课程教育的内容里,结合智能制造
发展的现状,将智能制造融入专业课堂
教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建立
和培养智能时代下的专业素养是高职院
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产业转型不断升级
智能产业升级首先是企业制造过程
的优化和转型,必须结合自身企业产品
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当前的技术水平,以
及企业实施的成本和周期;其次,自动
化技术的应用和升级,一旦企业确定了
新的生产过程,就可以结合当前的自动
化技术,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技
术改造;再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
了智能控制,它还允许自动化生产过程
与信息管理模型自然结合。物联网技术
的多样化选择也为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成
本平衡空间;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普
及和整合,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已成为未来制造企
业的标准要求。
(二)专业人才需求加大
在国务院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
2025》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
为本”的基本方针,强调了人才培养的
重要性。这一涉及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行
动纲领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制造业大规模
的转型升级,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制造
业的装备升级行动计划,为鼓励制造企
业完成智能化改造水平的转型升级。生
产模式决定了企业的人才结构,因此,
重复的、物理的、简单的和不熟练的制
造从业者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我国工
业化起步晚,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先进
技术的产业化能力与工业强国存在显著
差距,我国智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这也
反映了智能制造背景下专业技术人才的
空缺。
(三)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从十八世纪的蒸汽机到今天的人工
智能,工业生产一直在朝着减少重复性
劳动、降低人工投入的方向转变。工业
革命使得工业化大生产取代了工作量繁
重的手工业,智能制造则是由专业性、
信息化的技能操作取代简单化、重复性
的工业劳动。逐步解放人力是这一转变
过程中不变的历史课题,而取代人力制
作的也应该为精细化的智能制造产品,
而高精度的产品也需要具有成熟技能的
专业技术人员支撑。因此,对于高职院
校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尤为
重要。专业突出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与以
往的职业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
过程中除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应从专
业技能和专业性等方面加强专业素养的
建设。
二、智能制造对高职院校构建学生职
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校学
习的主要目的便是通过课堂教学与自身
经验累积。以建立和培养符合企业岗位
需求的职业素养。然而,在智能制造如
火如荼的发展背景下,学界对于什么是
适应于学生消化与吸收的科学系统的学
习模式并未达成一定的共识,这就导致
高职院校在学生专业素质建设方面仍存
在一定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观念因循守旧
毕业后进入企业重新学习是当前高
职院校学生就业时面对的普遍状况,可
见职业院校教育与迅猛发展的市场还存
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尽管市场与企业瞬
息万变,各高职院校却仍秉持着传统的
教学观念,那就是“强调学习结果忽视
应用过程、强调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操作”。
然而高职院校开设的关于制造业的课程
皆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仅靠“课堂讲授”
式的教学不足以让学生理解其专业技能
的真正内涵,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其
所学专业模棱两可的理解状态,实践应
用更是无从谈起。而在智能化的背景下,
对于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专业性更强,工
作效率也更高,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学生
非但没有职业竞争力还存在不能适应快
速发展的社会并被淘汰的隐患。
(二)专业素养教学重视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种类涵盖
专业理论类、艺术类、思想品德类、心
理健康类等,可以说覆盖面是非常广泛
的,而对于职业素养的课程开设却难得
一见,或者因为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缺乏
对专业教学的关注。这种不重视由教育
部门、学校、教师层层反馈在学生身上,
比起职业素养,当前职业教育的重头戏
(下转第289页)
智库时代
·289·
智者论道
软件对表1中这4名教师的得分情况进
行归一化处理,见表3。
按照变异系数法所得的权重对归一化
后的各指标加权,公式为:
)11,,2,1;6,,2,1(===jihwZ
ijjij
ij
Z
为加权后第
i
名教师的第
j
个指标
值,
ij
h
为表4中第i名教师的第
j
个指标
值,计算得:
最优方案:)(++++=
121
,,,ZZZZ=(0.09,
0.04,0.03,0.03,0.04,0.06,0.03,0.06,
0.04,0.06,0.03),最劣方案:
)(−−−−=
m
ZZZZ,,,
21
=(0.05,0.03,0.03,0.03,
0.03,0.03,0.02,0.03,0.03,0.04,0.02),
从而计算出各位教师的+D
,−D
和1
C
,
如第一名教师的+
1
D,−
1
D和1
C:
0283.0)03.003.0()04.004.0()09.007.0(222
1
=−++−+−=+D
0436.0)02.003.0()03.004.0()05.007.0(222
1
=−++−+−=−D
6065.0
0436.00283.0
0436.0
1
=
+
=C。
得出4名教师指标值与最优值的相
对接近程度及排序结果见表5。
从排名中看出教师B、A排名前二,
说明B、A在数学信息化教学方面做的
更好。
四、评价结果分析
变系数法与Topsis法的综合应用较
单纯使用一种评价方法更能提高评价的
可信度,Topsis适用于指标数和对象数
较少时,就此而言使用此法是合理的,
但当评价对象的指标值关于最优方案和
最劣方案的连线对称时,无法得出准确
的结果,另外学校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进行适当的主观加权,以满足自己
具体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清华.几种常规综合评
价方法的比较[J].统计与信息论
坛,2003(3):30-33.
[2]冯凯,李雪萍.信息检索课多
媒体教学神经网络评价模型[J]情报杂
志,2006(9):144-145.
[3]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J].
统计研究,1990(6):43-51.
[4]刘大瑾.应用型工科高等数学教
学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4(9):87-88.
【作者简介】冯强(1979-),男,硕士,
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教学与研究。
【课题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
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0年信息化教学
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高职数学课信息化教
学评价探究”,(2018LXB0206)。
表5排序结果
教师+D−D
C排名教师+D−D
C排名
A0.02830.04360.60652C0.05200.03160.37834
B0.02830.05000.63871D0.04900.03870.44153
(上接第287页)
还是专业知识的教育。但是,专业知识
和专业性在未来是互补的,专业知识只
是他们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专
业素养包括专业素质,专业意识,专业心
态,职业道德,专业行为和专业技能。事
实上,公司更确信如果一个人的基本职业
素质不够,或者忠诚度不够,那么专业
知识就会越来越难,而且隐患越大。
(三)学生职业培养强度不够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接受能力强
是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共同的特点,然
而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追求快速成
功、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成为这个
年龄段的学生难以回避的不足。在传统
的教育观念中,有很多学生存在着“只
要学业成绩足够好,你就能找到一份满
意的工作”的想法,这也会促使他们将
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
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
养的构建
(一)转变高职院校教育方式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
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
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社会是
动态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同
的时期应当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随
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内
容也应不断变化。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
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深
刻理智的认识世界,梳理正确的职业理
想和择业观,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建立属于自身特征的职业素养。其次是
注重应用引导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多参
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想要符合企业的
用人需求仅仅依靠课堂的理论知识是远
远不够的,实践经验将成为学生正式走
向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高
职院校来说,以校外培训和工厂实践的
形式加强实践教育尤为重要。
(二)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专业素养的建构使学生的素质要求
更加系统和连贯。关键是解决两个问题。
它被转化为特定的性格和能力要求,然
后被整合到各个部分,融入各种学科,
最后反映在学生身上。二是为判断学生
的整体发展提供依据,指导教学评估,
从简单检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到检验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关研究发现,
社会和企业对雇用人员的标准有了新的
要求。除了专业能力,它还提出了对情
绪,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如责任心、
守时负责;诚实正直、适应变化和压力;
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具备
善于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良好的职
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充分表明企业更关注
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学校企业沟通合作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与普
通高校不同。以校园管理,专业课程和
考核体系为出发点,从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技能和人格发展三个方面入手,高
职院校综合立体化教育体系的多维构建。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更
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高职院校教学理论
更新的速度。学生为了使学校与企业之
间形成有效链接,学校和企业展开合作
共同培养学生成为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有
效途径。此外,公司的经验还可以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为
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在职业教学的过程中提倡对于学生
职业素养的构建才是智能制造背景下的
高职院校面对的全新挑战。这一转变不
仅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需求,从学生自身
来说也是提升自身优势,为进入工作岗
位、进入社会而提前做出的万全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凤申,李爱芹.高职院校工业
机器人实训室建设初探[J].电气电子教
学学报,2010,32(4):115-116.
[2]牛祥永.高职“工业机器人安装
与调试”课程开发和实践[J].职业教育
研究,2014(4):86-90.
[3]陈小燕,沈洁.高职工业机
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
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示范学院学
报,2014,30(5):21-22.
【作者简介】唐春艳(1980-),女,
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高等
职业教育。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5:3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14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