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贾生
宋代: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译文: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
谊呢?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
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注释: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jiǎ)生。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
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
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
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史记》、《汉书》有传。略:大致,差不多。
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薄:轻视,亏待。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chì)万公卿。
爵位:官爵和职位。废:弃置,废弃。何啻:何止。啻:仅,止。
公卿:达官贵人。
赏析:
此诗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
径庭。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王安石认为贾
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
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
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就诗歌艺术而言,
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
一写文帝。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
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
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
“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
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
“公卿”,一写君王。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
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
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
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
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
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此诗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
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
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
而已。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
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
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
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2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诗简介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
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
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
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
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
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
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翻译/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
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
神。
注释
(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
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
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
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赏析/鉴赏
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
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
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
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
也。”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
作为诗材。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
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
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
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
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
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
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
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
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
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
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
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
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
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
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
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
“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
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
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
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
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
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
讽,可谓似轻而实重。“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
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
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
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
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不问
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
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
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
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诗人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
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
的意蕴融于一篇,足见其思想深刻、构思新颖。
《贾生》一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蕴藉,却
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
第三句又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
这正是反跌手法的巧妙运用。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
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
的实质。整首诗用唱叹有致的笔调发抒警策透辟的议论,在正反、扬
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而其新警含蕴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
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
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
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
不在此。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
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
治者。在寓讽为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
“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
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谊实亦自悯。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
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
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
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关心天下百姓,而是鬼神。
注释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
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③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④才调:才气。
⑤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
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⑥虚:空自,徒然。
⑦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⑧苍生:百姓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
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
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
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
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
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
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
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
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
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
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
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
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
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
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
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
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
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
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
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
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
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
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
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
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
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
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
“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
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
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
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
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
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
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
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
——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
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
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
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
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
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
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
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
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
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
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
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
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
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
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
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
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
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
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
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注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
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赏析: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
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
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
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贾生原文翻译及赏析5
贾生(七言绝句)宋朝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生》译文
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
谊呢?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
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贾生》注释
1。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
大夫。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
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
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史记》、《汉书》有传。
2。略:大致,差不多。据《汉书·贾谊传》载,当时贾谊提出的
更定法令等建议,最后多为文帝所采纳。故班固谓:“谊之所陈,略
施行矣。”
3。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薄:轻视,亏
待。班固谓:“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汉
书·贾谊传》)
4。爵位:官爵和职位。废:弃置,废弃。
5。何啻(chì):何止。啻:仅,止。公卿:达官贵人。
《贾生》赏析
此诗是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贾生》明
显有别。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
一写文帝。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
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
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
“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
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
“公卿”,一写君王。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
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
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
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
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
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此诗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
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
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
而已。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
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
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
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贾生》创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颁行
新法。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
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由于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迫辞去了宰
相职务。但他制定的新法由于宋神宗的支持还在推行,这首七绝《贾
生》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3:2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1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