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本质
摘要: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西方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提出
了各种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本质阐述为三层不同的含义即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劳动或实践”人的需要.马克思发动了一场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
键在于,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正确的解答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我主张人本无能,人的个性和品质是由其先天遗传因素
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而成的。人具有自然届性,精神届性,社会届性。人的本质
呈现阶段性和变化性的特征。人的本质与客观限制条件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道德
与法影响人的本质发展。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的本性性善论性恶论社会关系实践人的届性环境的
作用人本无能
引言:蒙田写到:“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我自身存在
的自明信是坚不可摧,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最高的目标,关于人的本质已经有很多
不同的见解。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毋庸质疑,但是也不排除其它观点存在,因
此我将在这篇论文中进一步阐述人的本质。
-.关于人是什么如是说
(一)性善论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也继
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在我国古代广为传诵的山字经里第
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这里它以人的本性作为人是什么的标准.法国哲学家卢
梭提出了人性禀赋善良的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许多支持性
善论的人都认为人的本质是正义、积极和善良的,世界上之所以有恶人是由于后天
环境中的各种不健康因数造成的,没有受负面影响的那一部分人仍然保持着他们善
的本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哲学研究所的专家通
过实验发现了前所未有的结论。他们将不同颜色的布娃娃用以区分去爬梯,爬梯的
娃娃上面、下面两次用两只不同的颜色的布娃娃分别去扯和顶爬梯的布娃娃,在众
多的几个月大的婴儿的眼球中,专家们通过仪器发现了不一样的情绪反应,90%以
上的孩子都喜欢帮助爬梯布娃娃的那只而讨厌去阻止它爬梯的那只,无论换什么颜
色的布娃娃结果显示都一样。所以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正义善良的,真的是这样
吗?我想问问那个主观臆断的下结论者,剩下的白分之几的婴儿实验
结论为什么不是一样?就因为少数服从多数就能够这样的以偏概全吗?退一步讲,
科学实验证明不了,用逻辑道理来推论呢?起码还是有很多特殊的因素存在的,就
这样笼统地说人的本质是善岂不是太唐突了,如果要坚持的话,那就请在
入之初”前加上大多数”三个字吧!
(二)性恶论
前面降到了性善论,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与其相对的性恶论”了。荀子曰: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众人之性,生而有好到焉,顺是,故争奇而辞让亡焉。凡
是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本质是邪恶的,人的善良的行为
是人为的。现在的人们的本性,天生就贪图利益,顺意人性发展,就互相争奇不再
谦虚礼让了,凡是想要行善的人们都是为了满足其本性的恶欲。让我们再来看看西
方哲学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吧,中世纪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人性本恶,需要
教育和环境来加以改造。在他们的教义里,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沿袭和秉承了
他上一辈甚至追溯到祖先那一代在世时所造的罪孽,他活在这个世
上就是为了来洗活罪恶的。在这里,我很想知道这些性恶论者到底是以什么为依据
来提出这种观点的。到如今我也没有听说有人作过类似于性善论”的那种科学实
验,那么他们为什么坚持这种观点呢?说恶人本身就是恶性善人也是后来为满足恶
欲才伪装成善人的,说人是欲望的动物,说人的本质就是罪恶,那么请问一下这些
性恶论者,评定一个人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个人的医生会做很多事情,善人不
可能做的全是善事,恶人也不可能做的全是恶事。纵观整体,应该是看其行善行恶
所占的比重哪个较大吧。但是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个人在后天的环
境中的善恶乂是否呢不过成为判定一个人本质善恶的依据呢?未免太过牵强了吧!
如果性恶论站得住脚的话,那么性善论也同样应该可以成立。但是善与恶在本质上
就是对立的,它们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我们不赞成这其中的任何一方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本质
(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人的个体;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
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
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
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
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这是一些现
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
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全部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
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人开始生产自
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
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
们用以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
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
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
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
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
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
史联系起来研究和讨论.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全部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全部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
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
人,使其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现实的人及其特征,是在后天与他人交往中形成
的,是由他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因此,要真正认识人的本质,就必
须深入到社会关系中。
人的本质取决于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
关系等,进一步还可以分为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阶
级关系等等。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决定人的本
质。
(二)人的本质是劳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其根源上说,也就是实践、劳动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的集中表现
就是劳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
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
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
志的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如前所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劳动的前提、主体,也是劳动的
产物、结果,二者互为因果。人类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和发展的历
史。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同时改造自身,人在改变外部
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
劳动还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实现、展开过程,是人在其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肯定自身的过程。劳动
以客观的物化形式展现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人的创造性的社会本质,确证了人
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构成了人的根本的存在方式。离开劳动过程,人无以表现
自己的主体性;离开劳动产品,人无法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劳动是形成人的
特性的客观基础和理解人的特性的主要依据。在一
定意义上说,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的特性。人的基础特性,是在劳动
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届性、社会届性和精神届
性。
(三)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关系
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揭小人的本
质的两个重要命题。这两个命题并非相互否定,而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人的本质是劳动”有待于深化和具体化为“人的本质是社会
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所说的“类特
性”是人类共同的生物届性的观点,指出“类特性”是人之为人的劳动。但
是,劳动是现实的劳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劳动方式,而劳动方式之所以
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制约。因此,要具体
的说明人的本质,就必须由人的本质是劳动上升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以“人的本质是劳动”为前提
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其理
论前提就是劳动或实践观。劳动、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们在劳动过程
中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产生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生活的
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
是社会关系
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乂是劳动不可缺少的形式,社
会关系一旦形成乂反过来影响和决定着劳动中的人。一切生产劳动都是在一
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这些社会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
借以实现的必然性式。在劳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仅仅作为劳动的结果而
存在,而且这种结果不依赖于主体并决定着主体的活动。
劳动不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外,社会关系也不是存在于劳动之外。劳动和社会关系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示了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把人作
为类存在物,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主要指“单个
人”的本质,把个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载体、承担者,强调人与人相区别。
(四)人的本质是需要
我们应当首先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
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
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
生产物质生活本声,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
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都是这样。即使感性在圣
布努诺那里被归结为像一根棍子那样的东西,它仍然必须以生产这
跟棍子的活动为前提。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
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家知道,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所以他们从来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法国人和英
国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了解的非常片面一一特别是
因为他们受政治思想的束缚,但毕竟做了一些为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
步常识,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
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乂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
动。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知识由于需要,由
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
三.人本无能
(一)人的届性
现实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届性。马克
思主义哲学反对把人看成纯粹的自然人”,反对把人的自然届性说成是人的唯一或
根本届性,反对单纯的用生物学的规律自然法则来结实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但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并部分人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并不否认人的自
然因素在人类生命活动的作用,相反认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
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意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
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隔热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
然的关系。”
现实的个人逼近是有生命的个人,而且是社会的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
会届性。只有在社会中才是现实的儿女,并按人的方式进行活动。首先应当
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是社会存在物”。作为
社会存在物,人具有社会届性。人的社会届性表现为群体性合作性和归届性。
现实的个人,乂是有意识的存在无”,具有竟生届性。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致
意就是,动物和自然界是直接统一的,动物的活动是一种自然活动,而入则使自己
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
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在社会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
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平激情行动的,追求模拟中目的的人,而且入离开动物越远,
他们对自然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
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人精神届性表明,人与动物不同,一个重要
的方面就是人有一个包括知情意再内的特殊的心理结构,有一个与外部客观世
界不同的内部的生观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所有的生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这
种能动性使”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二)人的本质的阶级性和变化性
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而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自我发展
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辨证的否定,一方面是事物自我发展的中断和另
一发展过程的开始;另一方面它乂是事物自我发展的继续,是完善自身所必须经历
的一个环节。事物由于内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而自我发展。当肯定方
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处于肯定阶段;当否定方面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时,便完成了第一次的否定,事物进入否定阶段。问题在于,一次否定还不能呈现
出某一特定事物自我运动的完整过程。只有在第一次否定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否
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解决前两阶段之间的矛盾,既保留它们各自的积极因素,
乂克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使事物在“自己运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进入否定之否
定阶段。呈现出某一特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
(三)人的本质和环境的影响
人的繁衍生息与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
与环境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了人性禀赋善良的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的教
育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认为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形成和性格的旧唯物
主义观点的基础之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既唯物乂辨证的科学说明。马克思
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
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一一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
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
呢?第一,人与环境是互相创造的。马克思认为,人与环境都有受动和能动的方
面,不能对其关系作单方面的谁决定谁的理解,它们实际上是互相创造的。“人创
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方面,环境给人以影响,制约人的活动。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们所处的社会制约决定人的发展,影响人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政
治素质的形成。人的本质是由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环
境,并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造自身。人在社会环境面前,决不是消极被动的,人能
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造变革环境,也就是说,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
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第二,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辨证统一于
实践。在人与环境相互创造的过程中,两者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环境的改变和
人的活动的一致”,应理解为环境变得有利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利于环境建
设的活动。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活动在不断地改变环
境,使其有利于人的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3:00: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09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