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七夕节什么时候

更新时间:2023-02-03 00:48:05 阅读: 评论:0

浙江省2020年专升本改革-寒食的诗意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人物性格描述)

2022七夕情人节什么时候

2022年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几月几日)?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的7

月初7就是七夕节,但很多人却不知道那一天是国历什么时候,2022年8

月25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

日称为“中国情人节”。但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

而是“中国爱情节”。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

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

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

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

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

“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

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

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

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很多节日都是‘舶来

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就是不断吸收外

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

种文化。”

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是对民族传统乞巧节的片面认识。七夕又称

“乞巧节”,在中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巧节、技巧节、智能节,这

与内容简单的西方情人节是不能等同的。

七夕节的传说故事

古老传说,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

头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艰苦。织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是有着超凡

“女红”技艺的神仙。原本不可能相识相爱的牛郎织女,但在老牛牵线下,

成就了姻缘。婚后,俩人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并育有一儿一女。故事至

此,让人们看到了古时“巧配”的爱情如纯洁花朵,结出了幸福婚姻的果

实。可以说,“七夕”故事的开头,正是热恋中的少男少女最为盼望的归

宿,美丽的爱情之花,结出了婚姻之果,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此时,

相爱的人们都会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到白头。

然而,“七夕”故事情节突变。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

“私奔”到人间,派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不见织女,披上牛皮、担

上儿女一路追到天上,就在要追上织女时,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划

出天河使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故事向坏的方向陡然急转!恰似婚姻遇

到了油盐酱醋茶,琐碎的家务、萎缩的沟通,所谓的“七年之痒”等扑面

袭来,好比破坏婚姻的“王母”。争吵、抱怨、生活的烦恼,就像捉拿织

女的天兵天将。心在离散,幸福遇到了拐弯,正如有人怨恨说,婚姻成了

爱情的坟墓。可是,谁是掘墓人?谁又在婚姻生活中消耗了爱的热情?有数

据显示,我国离婚率正在连年上涨。破裂的婚姻仿佛在曾经相爱的夫妻间

划出了一条天河,相见不相识,寂寞孤独冷,谁不细心呵护婚姻,他的爱

情就会发霉,既便追悔莫及,也只能兴叹不已。

人世间五味杂陈,喜剧和悲剧相互转换,人们更渴望喜剧结尾。“七

夕”故事再次逆转,一群小喜鹊,感动于牛郎织女的真情,每到七月七日,

就拔下美丽的羽毛,架成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

重温脉脉情话。现实中,婚姻不在,儿女尚在,既便相隔万水千山,孩子

永远是母亲的牵挂。鹊桥相会的桥段,对映现实,与离婚夫妻探视孩子何

其相像。离婚可使原是夫妻的俩人形同陌路,但共同的孩子却不会陌生,

让无辜的孩子承受不幸婚姻的苦果,悲哉、怜哉、悔哉。

其实,无价的爱情、美满的婚姻,不懂得珍惜,不认真雕琢,再好的

爱情、婚姻也会枯萎。“七夕”故事告诉我们,亲历爱情,走进婚姻,俩

人就要心心相印、时时沟通,相互体谅,理解体贴,共同应对生活磨励。

有人曾说,良好的艺术言语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但愿良好的沟通,

让天下夫妻好花常开,幸福常在。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0:4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04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谢坤山
下一篇:西安海洋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