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百家讲坛易经

更新时间:2023-02-03 00:31:05 阅读: 评论:0

五三教育可信吗-lwo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罗德西亚)

刘⼤钧——周易⼈物风云榜国际著名易学家百度推荐

刘⼤钧,男,⼭东邹平⼈,1943年1⽉⽣。中央⽂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社

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主任、⼭东⼤学终⾝教授、博⼠⽣导师,《周易研究》主

编。多年从事易学研究,尤精于象数易学研究,对易学中许多重⼤疑难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并形成了象数与义理兼顾

的易学研究路数。出版《周易概论》、《周易古经⽩话解》、《周易传⽂⽩话解》、《周易讲座》、《纳甲筮法》、

《今、帛、⽵书〈周易〉综考》》。主要研究⽅向:易学与中国哲学。

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优秀,尤其爱好语⽂与历史课。1961年⾼中毕业后连续三年报考⼭东⼤学,都因为家庭有问题⽽

不能如愿。于是他到济南市⾥拉起板车,⼲起了临时⼯。刘⼤钧的外公看见⾃⼰的外孙名落孙⼭,⼼中不忍,于是就指

给他⼀条⾃学成才的路:研究“⼤道之源”的《易经》。⾃此,刘⼤钧便⽩天⼲活,晚间攻读《周易》。因为他对外公的

⼘筮“预测”能⼒深信不疑,于是便稳住⼼性,⼀⼼研究《周易》,反复攻读外公的易学书籍,背诵六⼗四卦及《系辞

传》,写下⼏⼗万字的读书笔记。1966年,⽆产阶级⽂化⼤⾰命开始,红卫兵把他打成“封资修的残渣余孽”,拉出去游

街,还抄了他的家。所有这⽅⾯的书籍和读书笔记都被付之⼀炬。在这种情况下,他攻读《周易》,也只好转⼊了“地

下”状态。

1978年3⽉18⽇,中国科学⼤会召开。刘⼤钧的第⼀篇⽂章《读史释易》在《中国哲学》上发表。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

院长的胡乔⽊看了这篇⽂章,给时任⼭东⼤学校长的吴富恒写了⼀封推荐信,要他破格起⽤刘⼤钧这位没有⼤学⽂凭的

社会学者。吴校长也认为刘⼤钧是⼀个难得

●国际易学界称他为“近百年来周易研究复兴的推动者”;●在他主持召开的建国后“⾸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

与会学者集体起⽴向他致敬;

●凤凰卫视曾对他做过三次专访;

●中央电视台《⼤家》和《百家讲坛》栏⽬盛情约请他去开讲,却久约⽽不⾄;

●他创办了⼭东⼤学周易研究中⼼,历经20余年的经营,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担负着易

学研究和培养易学博⼠的任务——

他,就是国际著名易学家、⼀个只有⾼中⽂凭却著作等⾝的⼤学教授、⼭东⼤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主任兼博

⼠⽣导师刘⼤钧先⽣。

7⽉6⽇,在散发着浓厚⼈⽂⽓息的书房⾥,⼀向低调不接受记者采访的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的曲折⼈⽣、治学

之路,他的博学精研、诗书才情,像令⼈惊叹的史书画卷,⼀幅幅展现在我们⾯前…

刘⼤钧先⽣的易学⼈⽣

《周易》⽈:“⾃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是部充满了神秘⾊彩的奇书。⼀⽅⾯,《周易》⾏⽂微⾔⼤义、晦涩难懂;另⼀⽅⾯,街头打着《周易》招牌

算命⼘卦、骗⼈骗钱的事屡见不鲜,让有些⼈觉得《周易》宣扬的是封建迷信。

刘⼤钧教授说,《周易》的内容包括象、数、理、占四个部分,“占”只是它其中的⼀部分。《周易》历朝历代都不乏研

究者,特别是孔⼦,把⼀部原为⼘筮之书变成了⼀本阐释“天道、地道、⼈道”的哲学书,⼀本“⼈⽂化成”的伦理之书。

《周易》从此进⼊了儒学核⼼,成为“六经之⾸”。刘教授认为,《周易》之所以能千古不衰地被研究,是由于它蕴含

着“与天地合其德、与⽇⽉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合其吉凶”的深邃的东⽅智慧。作为中国⽂化史上最古⽼、地

位最显要的⼀部典籍,《周易》对中华传统⽂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的作⽤。

海内外学术界公认,当代《周易》热始于1987年岁末在⼭东⼤学召开的⾸届国际《周易》研讨会。这次会议的策划者和

组织者就是刘⼤钧教授。为了召开这次⼤会,刘教授四上北京,向国家教委有关部门阐述《周易》这门古⽼学问的学术

价值,为了筹集会议经费,他四处游说,得到省⾥的⽀持,使会议终于如期召开。

1987年12⽉5⽇,280多名来⾃六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内地的《周易》学者聚集在⼭东⼤学,围绕“周易与中国⽂化”问

题进⾏研讨。开幕式上,来⾃美国哥伦⽐亚⼤学年近⼋旬的钟启禄教授提议:海外学者起⽴向刘⼤钧致意!这位德⾼望

重的⽼学者话⾳⼀落,⼆⼗多位海外学者齐刷刷站起来,国内学者也跟着站起来,主席台上的⼈也跟着站起来。⼤家⼀

齐向刘⼤钧起⽴致意!刘⼤钧眼含热泪,双⼿抱拳,向与会者频频还礼。据说这种动⼈的场景在中国学术会议史上是空

前的。当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了1分13秒播报了这次学术会议。对于⼀个学术会议来说,这种报道在

⽤时上实属是罕见。

会后,刘教授东奔西⾛⾃筹经费,创办了《周易研究》杂志,1991年得到国家正式刊号。在海内外⾸次公开发⾏即超3

万份,被誉为当时的“学术刊物之王”。

这次会议和这本刊物,不仅是刘⼤钧个⼈命运的转机,也是易学研究重新复兴的转机。由于海内外媒体的热情传播,国

内《周易》热从此拉开序幕,刘⼤钧的名字也⼴为⼈知。这⼀年,他45岁。正值盛年的他,接下来⼀发不可收拾,学术

成就也迎来了“盛花期”。

⼗七年易学苦旅

《周易》⽈:“俭德辟难”,“进德修业”

刘⼤钧的学易之路,历经了磨难和曲折。回忆起⼏⼗年前的往事,记者发现,刘⼤钧教授没有丝毫的怨愤,他依然是那

样谈笑⾃如、风趣幽默。

刘⼤钧⽣活在济南⼀个普通⼈家。他从⼩的理想是当⼀名诗⼈。他说⾃⼰当年写的诗,在“⽂⾰”的时候基本被抄家烧

了,只有其中的⼀本,被他⼀个喜欢诗歌的同学借去阅读,后来放到坛⼦⾥埋在地下,才保存下来。

1961年⾼中毕业后,刘⼤钧想进⼊⼭东⼤学深造,连考三年未能如愿。后来他才知道,因为有所谓“家庭问题”,他的档

案上写着“该⽣不宜录取”的字样。他⼀度⼼灰意冷。

他的外祖⽗——即后来成为他的易学启蒙者的王⽼先⽣是近代著名国学⼤师章太炎先⽣的门⽣。⽼⼈家⽤这样⼀番话来

激励他:“考不上算什么?你看⼈家梁漱溟,没考上北⼤⼀跺脚就⾛:‘⼗年以后我来教北⼤’!”外祖⽗对他说:“你就跟

我学《周易》吧。”当时刘⼤钧⾮常不情愿,因为这离他的诗⼈梦相差太远。还是在母亲劝说下,年轻的他开始了学易

之路。没想到这⼀学,他被《周易》博⼤的哲学智慧迷住了。刘⼤钧在⽼先⽣的指导下⼀遍遍诵读古书,尤其是秦汉以

前的典籍。直到今天,他都能对《易经》和诸多古籍倒背如流。

“⽂化⼤⾰命”开始后,他被挂上了“封资修残渣余孽”的⿊牌⼦,被关押、被批⽃、被抄家。当记者问起,⾯临着那么⼤的

磨难,怎么能够把研究坚持下来,刘教授说:“学易让⼈变得通达,真正进⼊易境的⼈是不会轻易被外部环境改变的,

也不会去⾃杀。”易学中蕴藏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智慧,让他在最艰难的时候,始终对⽣活充满希望。苦研

⼗⼏年后,他终于等来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历史时刻。

胡乔⽊推荐他来到⼭⼤

《周易》⽈:“⼩往⼤来”,“先否后喜”

《周易》⽈:“⼩往⼤来”,“先否后喜”

1978年,刘⼤钧写成第⼀篇学术论⽂《读史释易》,投稿给中国哲学界最⾼学术刊物《哲学研究》。该刊是中国社会科

学院哲学所主办的。刚刚经历了“⽂⾰”的浩劫,学术界可谓⼀⽚荒凉。当时的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注意到了这篇⽂

章,思才若渴的胡乔⽊问:“全国研究《周易》的学者不多,怎么没听说刘⼤钧这个名字?”他指⽰该刊理论部主任蒙先

⽣寻访刘⼤钧。

蒙先⽣奉命到济南,在⼀个杂乱的⼩院⼦⾥找到刘⼤钧的家。那天是星期天,刘⼤钧外出未归。蒙先⽣就和⼏位⽼同院

及⽼邻居攀谈起来,居民们告诉他:“刘⼤钧这个⼈,每天五点钟起来在院⼦⾥背书,他可是个⼈才。”这样,还没有见

到本⼈,蒙先⽣已经把刘⼤钧的底⼉摸清了。等到刘⼤钧回来后,经过⼀番交谈,蒙先⽣临⾏前留下⼀句话:“看来你

不会在这⾥呆多久了。”当时刘⼤钧是⼯⼚仓库保管员。

果然不久,⼀纸调令让刘⼤钧⾛进了⼭东⼤学。1980年,全国14家报纸转载了新华社的⼀则消息,《⾼中毕业⽣刘⼤

钧登上⼤学讲台》,报道了刘⼤钧调⼊⼭东⼤学哲学系的事情。后来刘教授才知道,胡乔⽊给当时⼭东⼤学的党委书记

孙汉卿及校长吴富恒写了推荐信,⼭⼤吸收了这位没有⼤学⽂凭的易学研究者。

当年他的外祖⽗⽤梁漱溟的话来激励他,⼗七年之后,他果然来到了⼭⼤教书。他创⽴的易学教研室,如今已经成为全

国⼈⽂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和全国易学的研究重镇,该中⼼出版的《周易研究》成为国内惟⼀专门研究易学

的学术期刊,刘⼤钧也因此成为⼭东⼤学最有影响的著名教授之⼀。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0:31: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03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绿色环保内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