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2-03 00:26:37 阅读: 评论:0

九年级期中语文试卷-弦的读音


2023年2月3日发(作者:完美妆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

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

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

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

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

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

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

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

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

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

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

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

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

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

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

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

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

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

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

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

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

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

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

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

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

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

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

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各小组汇报摆的过

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二组:用11根

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

边形,还剩1根小棒。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

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教师:分完了

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各小组汇

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

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

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

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

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

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

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抢答

2.完成练习十四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

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

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

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

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

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

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

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

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及其应用第1课时(第43—44页例6)。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比例尺的认识,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此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

验,有自己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感性的、模糊的,不能清楚的用数学的语言

描绘。比例尺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它表示的是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

际距离的比,这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

教学中,我注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探究、巩固深化等环节,

充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

究,有利于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由具体到抽

象的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作用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探索求比例尺的方法,会求一

副平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把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进

行互相转化。

2.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和概

括等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新旧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根据已知条件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各自准备两张B5纸、数学书、尺子、铅笔和橡皮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位我教过的学霸,她的名字叫赵佳。(出示原

图):照片上的赵佳与其本人相比怎么样了?(缩小了)(出示第4张照片):有

什么感觉?

生:汇报。

师小结:当图形的长和宽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时,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2.举例: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课件一一展示)。

师:小结。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教室的长是9米(板书),宽是6米(板书)。请学生利

用这些数据把教室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出它的平面图。

(1)学生动手绘制。

(2)同桌交流,并完成下表。

(课件出示:1.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2.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

少?3.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3)展示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将学生绘制的平面图贴在黑板上。

(第一幅平面图)

师:×××,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

少?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是什么?

生边答师边板书。

×××,你在求出最后的整数比时,你觉得同学们需要注意哪些环节?

生:当它们的单位不同时,先把它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师给予及时的鼓励。

(第二、三幅平面图)同上。

师:这三个同学绘制的平面图对吗?那你们绘制的对吗?请举手!

师及时给予鼓励。

2.揭示比例尺的含义。

(1)师:这三幅图的比分别是多少?

那书中给出的这些长度是什么?这些长度是什么?这些比又是什么?现在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43页。请自告奋勇的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讲自己自学到的

知识,从而引出(教师及时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者写成分数形

式。

对上台发言的小老师及时给予鼓励。师强调求比例尺的方法。

(2)回头看,教师提出疑问:画的是同一个教室的平面图,可画出的大小

为什么不一样呢?引出比例尺的含义(出示课件)。学生齐读一遍。

(3)请学生说说比例尺1:100的含义。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师:这两幅图的比例尺表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先请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学

生汇报。

3.了解比例尺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比例尺以及它表示的含义”,其实比例尺

的作用还很大呢?

(课件出示)请一学生读给大家。

师:听完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比例尺的作用这么大,我一定要上好这节课。

师:小结。

4.教学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师:我们再次回头看,根据这张纸的大小,选用哪个比例尺绘制教室平面图

比较恰当?

生谈想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用比例尺1:300绘制出的平面图较小。

师小结:看来,选择不同的比例尺,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平面图。所以我们

在图纸上绘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当的比例尺,这样画出来的平面

图美观大方、大小适当。

5.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中国的版图像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它表

示的含义是什么?

生汇报,教师及时评价。

师小结:像这样用数字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还可以用这样的

形式来表示:(课件出示)像这样用线段表示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师总结:刚才我们共同认识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它们有什么不同。

6.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7.认识缩小和扩大比例尺。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比例尺是把实际距离进行了缩小而得到的。下面请观察

这幅图的比例尺(出示课件),和前面学习的比例尺相比,它们的前后项有什么

不同?

生汇报:前面学习的比例尺前项是1,这幅图的比例尺后项是多少?

师:对,说明这个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是把实际距离进行了扩

大而得到的。(师介绍扩大比例尺产生的原因)

师:那这个比例尺表示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生:汇报。

三、解决问题,巩固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比例尺方面的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智

慧屋”,检验一下同学们听课听的怎么样,对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好吗?

第一题:说一说(课本第44页“练一练”第1题)。第二题:填一填

第三题:选一选

第四题:做一做(课本第46页“练习八”第1题)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下请同学们和家人一起合作,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绘制出你们家的

平面图。我们下节课共同分享。

板书设计

比例尺

长9厘米:9米=9厘米:900厘米=1:100

宽6厘米:6米=6厘米:600厘米=1:100(平面图)

6厘米:9米=6厘米:900厘米=1:150

4厘米:6米=4厘米:600厘米=1:150(平面图)

3厘米:9米=3厘米:900厘米=1:300

2厘米:6米=2厘米:600厘米=1:300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0:26: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03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网络创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