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摘要
很多古代哲学思想都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所以现代社会要以史为鉴,用古代哲学思考现代社会,
吸取以前哲学派别的经验教训,现代哲学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最重要的是
了解、研究了古代哲学,就能明白现代哲学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预测哲学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
展,这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视角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康德在后世的影响非常广泛。
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
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
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前言
“有两件事情我愈加反省便愈以新而不断增加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的心灵,这两件事情便是:在我
们上面的充满星辉的天空以及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1880年在重修康德墓时,将这段《实践理性
批判》的结束语刻在墓碑上。在哲学史上,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
判》、《判断力批判》----闻名于世界,是近三百年来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其实,作品是作家
人格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尤其对康德这位留下这么多不朽作品的哲学家而言,想
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他的哲学对社会的现代意义,就得深入了解他的主要著作。
康德是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康
德哲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且至今不朽。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
学,都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
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
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由此可以看出来,“近世第一大哲”的康德的这些思想,即使在2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而是一个
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的思想宝藏。
西方哲学界研究、评论、解说康德哲学的著作,这可谓“汗毛充栋”。但是,在我国研究康德哲学
的著作,解放以来还是屈指可数的。我的这篇《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是把康德哲学与对现代社会的意
义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贯穿起来,加以研究和思考,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是很有特色的。它既要追溯
并阐明康德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又要研究和论述康德哲学体系中活的有生命力的东西;而把二者结
合起来,则为我们理解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作了理论上的说明。文章中指出:“现代西方哲学的总体演化
是渊源于康德的,康德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也是复杂的、多重的。”这个论断恐怕是要在相当深
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有的体会。这种看法为我们研究康德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根据这一思路,我对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康德的辨证论直接推动了辩证
法的发展,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康德哲学使人类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
哲学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号称“批判哲学”、康德的基本精神(人本主义、理想主义、不可知论)仍然是
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主干等内容。
一、康德及其哲学简介
康德之后一百年,当尼采说“上帝死了”,人类的新世纪即将开始,世界面临的是如何重建价值的
问题,尼采之后一百年的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重建价值的问题,康德与我们相隔200年,但是他与我
们所面临的问题却是一样的。200年前,康德就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威胁,如果我们今
天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不只是感受到这种威胁了,而是深受其害。很多古代哲学思想都是有很强的生命力
的,所以现代社会要以史为鉴,用古代哲学思考现代社会,吸取以前哲学派别的经验教训,现代哲学就
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了解、研究了古代哲学,就能明白现代哲学
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预测哲学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看
问题的视角都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康德大部分著作的艰涩难懂,读他的书也很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要研
究哲学,康德却是无法回避的一座高峰。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
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他被认为是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要哲学家,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不仅对近代哲学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清理,引发了
蔚为壮观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而且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康德那种严格遵守纪律和
确保精确性的生活态度在今天的德国人身上普遍存在,最精密的仪器就是出自这些认真的近乎呆板的人
群之手。更重要的是,他为德意志人的哲学思辨立下了一个榜样,让哲学这门学科在德意志的大地上大
行其道,以至于世界领域内,最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上冠有德意志标志的比例太高了。叔本华、
黑格尔、费希特、马克思、尼采,这在许多国家,只要能出现一位,就足以夸耀世间的名字,却在德意
志接二连三的出现。“‘纯粹理性的批判’、‘实践理性的批判’、‘判断力的批判’三大批判构成了康德伟
大的哲学体系。”[2]
(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介
康德的《纯粹理性的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篇幅巨大而又具有创造性的著作。它推
翻了就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所‘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
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
与界限,这样才可以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3]书
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
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肯能的,接着通过
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
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纯粹理性的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
察,确定他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
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断和规定,
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的可靠基础。当康德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时,受当时
的理论背景影响非常大,首先是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的争论陷入了困境;其
次是在启蒙主义内部理论与自由陷入了矛盾冲突;最后则是在怀疑论与唯物主义的打击下,形而上学名
存实亡。这三个问题也可以称之为“理性权威的动摇”、“自由的失落”和“形而上学的衰亡”。如果要
用一句话来表达康德哲学的问题,那就是:“在严格遵循的自然法则的世界上,人有没有自由,有没有
不同于其它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这是在启蒙时代科学主义处于极盛时期的背景下,康德所面临
的根本问题。“纯粹理性的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
然科学让我们知道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是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
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
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
前的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这
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么?康德把这个问题彻
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
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
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康德带来了.
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性,
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
相似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在“纯粹理性判断”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
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
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
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二)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简介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
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
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4]全书包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3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
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的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
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lmperativ)”:“要
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定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
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
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
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康德把这一批判的标题叫“实践理性的批判”,意思是说,他不是要批判纯粹时间的理性,纯粹实
践理性是一个自明的事实,不需要批判。人具有纯粹实践理性,这是个自明的事实,每个人都有。人的
纯粹实践的理性拜托了一切感性的束缚,它如果要受感性的束缚,如果要由感性的需要来解释,这就值
得怀疑了,人究竟有没有纯粹实践的能力啊?既然纯粹实践的能力是摆脱一切感性的束缚,那么单从实
践能力本身来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不受任何束缚。当然,我们的行为要受束缚,但我
们的意志可以不受束缚啊!我做什么可以受束缚,我想怎么做可以不做束缚,每个人一想就知道自己有
这些自由,所以这个不需要批判。
需要批判的是什么呢?实用这样一种纯粹自由的实践理性、纯粹自由意志的这种纯粹实践理性,去
批判的考察人在一般实践理性中的种种表现,以这个纯粹实践理性作为标准去衡量各种实践行为。这就
是“实践理性批判”这个标题表现出来的含义,既不需要对纯粹实践能力本身进行批判,而是仅仅通过
这样一种纯粹实践能力来考察和评价一般的实践能力,或是全部的实践能力,包括日常的一些具体、世
俗的那些目的,那些目的行为。
(三)康德《判断力批判》简介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能做到
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5]“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没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等问题。
在《判断力批判》中,当当寻求两个分割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
实现出来,其中介是反思判断力。既带知性性质,又带理性性质,从特殊去寻求普遍的反思判断力按照
“自然和目的性”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两大领域,实现自然界的必然王国与道德界的自由王国的和谐,康
德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之间构建一反思判断,最终完成了其先验论哲学体系,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
与《目的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和崇高两个范畴。在“美的分析”中,从质(肯
定、否定等)、量(普通、个别等)、关系(因果、目的等)和方式(必然、偶然等)四个方面对审美判
断作了严格的界定和概括:从质上讲,“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从量上讲,“美
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从利害关系上讲,“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
以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这也就是美的没有明确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从
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同感受力”
(又称“共同感”)这个前提上的。书中还提出“纯粹美”和“依存美”(亦称“附庸美”)的区别,认
为纯粹是自由美,只在于形式,排斥一.
切利害关系,但不是理想美。理想美是“审美的快感与理智的快感二者结合”的一种美,即“依赖
美”。在“崇高的分析”中,把崇高与美作为两个对立的审美范畴,提出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的概
念。康德认为,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美感是直接单纯的快感,美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找到;而崇高的
对象既无形式又无限制,它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心里,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并与人的理性观念
密切相关,由此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重要命题。
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对自然界有机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
辩证的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
二、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康德哲学的问题至今仍然是我们面对的难题,康德哲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仍然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一
种可能方式,因此康德哲学的意义其实已经不言自明了:我们之所以说康德哲学有‘意义’,是因为康
德哲学是一种活的思想,而不是过时的死东西。”[6]200年来,一个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哲学家,早已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4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经被无数的批倒批臭了,却仍然如同巨大的高峰巍然高耸。这个人虽然并不见得“可信”,但却如此“可
爱”,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在今天还要翻译他的著作?从他那里我们究竟能获得什么样的教
益?我想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回答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康德哲学的普遍意义就是他交给每个人一件
锋利无比的思想武器,让我们学会展开、运用“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对任何事,哪怕天经地义的事都
要采取批判的眼光,不盲从,而是要问一个“为什么”、“何以可能”。
(一)康德的辩证论直接推动辩证法的发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什么问题?他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意义?根据上文的介绍、分析可
以看出,《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我们的认识都只用于现象,至
于物自体,我们的认识达不到。这个结论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荒谬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象
和物自体之间没有绝对的、必然的一条鸿沟,它是可以客服的,是可以跨越的。怎么跨越?康德没有提
供跨越的手段,因为他认为这个鸿沟是不可调和的,现象和物自体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但他暗示
了跨越的方式,即使辩证法。“辩证法”是个希腊词,在康德哲学里,我们把它翻译成“辨证论”。康德
把“辨证论”看成一种消极的情况看待,是贬义词,它在我们遇到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出现。辨
证论对人类的理性来说是一个警告,就是说,不要再跨出一步了,在跨出一步你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
盾。但这恰好有一种暗示,当你从现象跨入物自体的领域,或者从现象进入本质的时候,就会出现辩证
法,出现矛盾。康德认为这种矛盾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对它进行了一种消极的评价。
但反过来,如果你把这个矛盾看做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如果你认为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积极的,
那么,它就提供了一种方法。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的,自在之物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可以
变为我之物。所谓通过能动的实践就是要通过辩证法。通过能动的实践变成我之物,说明自在之物并不
是不可超越的。辩证法强调的是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以及能动的实践,康德已经提出人的能动性了,
因为在人的认识领域,他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的统觉、综合同觉醒,哪怕是在感性的层次上,人
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不是洛克所讲的“一块白板”。人心并不是一块白板,人心有它固有的结构,有它
的主体,有它的主动性。
康德提出了人的主体这样一种能动性,但他把它限制在认识的范围,不能超出,超出范围就到了物
自体的领域。物自体的领域有另外一种能动性,就是人的自由。康德认为人到了物自体的领域就到了自
由的领域。自由不可认识,但是自由当然是一种能动性,你可以去做,你可以不顾一切自然规律按照自
己认为应当的去做,哪怕“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你都可以去做。所以除了认识有主体的能动性以
外,人在实践中也有一种能动性,这又是康德的一个暗示
为什么不把这两种能动性合二为一呢?认识的能动性不就是实践的能动性么?认识也是一种实践
活动嘛。但康德始终试图把这两方面区分开来,现象是现象,物自体是物自体,这只说明他的思想还是
局限在以往的形式逻辑的二分法领域,虽然他已经在某些地方突破了形式逻辑的二分法(不是这个就是
那个),康德在范畴表里已经提出了第三项(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已经开始突破二分法了。但在这个根
本问题上,他还是采取二分法,只有现象和物自体,没有第三者。所以,有人说,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
位在于他提出了一大推的问题,不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定论。我们说康德处处存在矛盾,但实际上
康德的好处就在于他展示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不是胡言乱语,都有它时刻的哲学含义,有它的启发性。
这种巨大的启发作用一直到今天还在引发人们的思考,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道德领域、法律领域,人
们在不断的回到康德,看看他怎么说,看看他怎么提出问题的,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最深刻的,随
让他自己解决不了。他解决问的方式无非就是把现象和物自体区分开来,不让它们接触,他认为这样就
可以避免矛盾了。他恰好暗示了后来的人,推动了辩证法的产生。积极意义上的辩证法的产生就是从康
德那里脱颖而出的。
康德的或记者就是费希特了,费希特是康德的学生,学习了康德的哲学后,慕康德之名去听康德讲
课,后来他去拜见康德,康德还给他介绍了任职的地方。最后他当了大学教授,写了很多文章,人们都
把他看成是康德学派。他有一篇文章没有署名,人们都以为是康德发表的,很像。但康德发表了一个声
明,说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这篇文章是跟我观点完全相反。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费希特也大吃一惊,
他以为他自己是在阐释康德,在按照的观点讲道理,结果康德说不是,这是费希特才意识到他已经从康
德走出来了。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5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他怎么走出来的呢?最重要的就是他把康德的自由意志和康德的自我意识的统觉合二为一,是人的
行为真正具有一种现实的能动性,不只是一种理想的能动性,不只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不顾
现实原则来实践自己的道德原则,而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而具有了能动性。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是毫
不相干的,道德可以再自然界实现出来,你可以采用自然的手段去实现道德的目的,难道一定要“杀身
成仁”“舍生取义”吗?按照历史的规律来实现道德的目的也是可以的嘛。
后来历史主义就产生出来了,特别是到了黑格尔以后,历史主义着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精神,不
仅仅是人,而是绝对的精神,人是绝对精神的代表。绝对精神爱落实过程中能够创造整个世界。怎样创
造世界?不仅道德理念的那个彼岸世界,而且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都是由人的自由能动性创造相
互来的。所以黑格尔后来把辩证法发展成为一种能动的、创造的学说。但它的起源就是从康德纳米粒发
展出来的,只不过康德把它当做一种消极的意义来看待。这可能是《纯粹理性的批判》最重要的贡献。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它有不同的看法。分析哲学、语言分析哲学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家,他们发
展康德的哲学,主要着眼于他的认识论的形式方面,着眼他的形式主义。“弗莱堡学派主要着眼于他的
价值论方面,着眼于他的《判断力批判》和他的《实践理性批判》这一方面。马堡学派着眼于他的《纯
粹理性的批判》的认识论,并在形式主题一的方面发展出后来的科学哲学、领域既实证主义等科学的倾
向。”[7]
(二)康德哲学使人类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哲学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号称“批判哲学”。
康德明确宣称“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一切东西都必须受批判”。批判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理性
精神的一次飞跃,它使理性的主体能动性开始发挥其自我批判和自我立法的作用,从而首次使理性成为
人类一切认识、道德和历史活动的最高原则。正是凭借同一个批判精神,康德哲学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
里遭到了最深刻的批判,但也正因为如此,康德的批判者也都是康德的继承者,康德的理性批判成为康
德哲学永恒的功勋和荣耀,自从康德以后,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的思想就进入了“批判的时代”。
(三)康德的基本精神(人本主义、理想主义、不可知论)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主干。
1.康德哲学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
近代以来,人类越来越走入了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精神迷宫,真善美的价值越来越让位于经济实用的
现实需求,上帝已死,宗教信仰只剩下休谟所说的“习惯”的意义。康德在两个世纪之前即提出人类出
于自己的道德本性必须对上帝加以悬设,认为这不是什么自我欺骗或自我安慰,而是从人的自由这一事
实所作出的推论。转弯时对人类人性的深刻洞见。人类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悬设这一理
念让自己去追求,不管这个终极理念叫做上帝还是别的什么,否则人就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整个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证明,人的创造性就是把原先认为不可能就甚至不可思议的事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
实现出来,因而人的本质并不能仅仅归结为他所创造出来的现实事物,而在于他不断创造的精神力量。
人类终极目的悬设正是激发他的无穷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一条件之下,人的本质潜能或人的本
质力量的全面丰富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人才能日益完善自身,摆脱自己受奴役的状态。200年后
回头反观康德的理想,我们深感这种理想主义的缺乏乃是现代社会一切病态的症结。
2.康德的人本主义尽管已经遭到现代哲学(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批评,特别是受到“后现代”
的猛烈抨击,但它的基本精神仍然是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主干。
虽然有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性,但“认识目的”,人的一切活动最终的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完
善和完成的原则,直到今天还有普遍的效力。当代唯一能对这一原则造成冲击的自然原则,它体现为环
境保护原则。但自然和人的对立并不是康德的过错。把康德的人本主义理解为与自然主义相对抗,只是
一种误解。康德认识论中固然有“认为自然立法”一说,但他并不认为认识和科学就是人对自然的最高
态度,而是认为必须通过审美和自然目的生态链而向人的道德过渡,自然是向人,向人的道德生成的。
人的道德素质表现为全部自然历史的最终结果。
“康德对人类实用性地宰制自然界是瞧不起的,认为这种实践技术的活动并不属于人的自然本质,
人的真正的自然体现为人的道德素质,而具备了这种道德素质的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欣赏大自然的壮丽和
美,珍惜大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好意看作一种应该感激的‘恩惠’。”[8]康德道德化的人本主义不
是与自然毫无关系的,更不是威胁自然界的,它本身就包含有环境保护意识。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体的立
场,在马克思那里发展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就是自然主义,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就是人本主义”的观点。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6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自身,因为如黑格尔和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3.康德的不可知论对于人类知识的进步也许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
在这方面,它已经被马克思的实践论所超越,但对于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却是一个可以而且应该
保留的前提。因为知识所探索的必然王国,而道德是基于人的自由,把自由还原为必然是人类道德坠落
的根源。既然谈到自由,就永远会有“不可知”的成分。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在他选择的一念之间
究竟会选择什么,是服从道德还是服从感情的需要,这是不能通过外在必然手段预先保证的,因而是不
可知的。“康德把道德从人类的知识中割裂开来,这固然使道德成为一种抽象的形式,脱离了现实生活
和历史,但这一方面使人在道德上摆脱对自然律的依赖,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对自己的过分的自信和骄
傲。”[9]在康德那里,“不可知”并不是放弃道德责任的借口,恰好相反,它正是承担道德责任的前提。
因为“不可知”是排除了一切知识对人的行为的规定,而只以“应当作为行为的唯一衡量标准,只以人
自己的自由或任意作为为责任的承担主体。因此“不可知”为人对自己的道德反省留下了无限的余地,
为道德上的“可持续发展”,为扬弃旧道德建立新道德开辟了道路。在今天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
必然而且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道德转型”的历史重任就,康德不可知论因而对我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探讨
价值和启发意义。
(四)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康德的鲜艳哲学历来为我们所诟病,但在今天看来他任然是有其合理的成分。胡塞尔现象通过“先
验还原”把现实世界还原为一个理念世界,一个‘应然’和“可能”的世界,是对欧洲人性的拯救。”
[10]因为在这样一个“本质世界”的平台上,人们可以超越日常世俗生活的狭隘眼光而意识到自己的真
正本性之所在,怀着一种真诚的信念去追求那合乎人性的生活。没有这样一种先验的眼观,一切对崇高
理想、圣洁人格、神圣信念、惟薇天道的追寻都会成为世俗考虑的一种工具,一种应付现实问题的经验
态度甚至权宜之计。当然,先验哲学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生活。这一点对我们中国
人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启蒙中的启蒙”。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了我们中国人历来认为,中国文化的道德水平举世无双,
然而儒家道德基本上是一种前启蒙的道德,它不知自由意志为何物,而是诉诸于天经地义的天理之道,
它也讲意志的选择。反之。康德的道德本身就是自由意志自律的产物,人们并没有一个先定的道德善恶
的标准,这标准还有待于靠人的自由意志去建立,自由意志如何去建立?也不是从外部选择的一个标准,
而是从自身的逻辑一贯性中形成的标准。自由意志不受任何外在的标准束缚,而只是它自己的束缚,即
在时间中保持一贯,自由意志必须做到不自相矛盾,自我取消,这才是真正自由的。
我们设想有一群人,素不相识,没什么呢文化,不知道道德为何物,也没有任何天经地义的教条,
只有每个人的自由意志,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组成社会,他们只是凭借对他人的自由意志的认同,去
寻求如何能够使个人的自由意志延续的有效法则,在不断磨合中他们终于会认识到,只有这样做,使你
行动的标准成为一条普遍的行为法则“定言命令”建立在这一原则上的行为就成为“道德行为”正是在
这种意义上,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了超越文化和宗教信誉的价值普遍因素。
康德的这一道德革命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原来,道德不是我们历来所以为的,似乎就等于一种行
为习惯或社会风俗,需要人从小被动的去适应和服从,真正道德正好是人的自由意志所建立起来的,人
性并不是天地自然或神的产物,人是人自己造成的,这种道德原理颠覆了东西方几千年的传统,赋予了
独立自由,人的最高尊严,今天有不少人认为,通过返回我们以前我们所具有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就可
以改变今天社会的道德状况,但这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以往传统中国几千年的道德固然也有秩序井然,
民风淳朴的时代,但那是有代价的,其代价就是广大老百姓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所有的人都去顶礼
膜拜一个至高无上的皇权。
(五)康德的世界主义和全球化观点对我们的时代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毕生不愿意迈出格尼斯堡的康德却具有‘世界公民’的眼光,这种眼光与当前流行的“文化相
对主义”不同,是以历史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进化为线索的。”[11]只有从这一立场出发,康德才能预测
人类由恶向善的前进和“永久和平”的实现,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指望现实世界的弱肉强食有一天会停止。
但康德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全球化进程的艰难,意识到战争的血腥和民族矛盾的不可调和,他把唯一的
希望寄托在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中人的道德意识的觉醒。在文明冲突的今天,康德的这些观点特别值得我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7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们深思。
当代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冲突虽然包含野蛮与文明的对抗因素,但整个却是原是野蛮的“丛林法
则”在文明时代的重演。“霍布斯当年所描述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今天正在各国之间、各种文
化之间以世界规模进行,却不再有一个世界君主来充当裁判。”[12]我们甚至可以预料,将来即使世界各
国在经济上消除了贫困,但在文化的鸿沟上却难以填平,经济发达并不能减少战争的危险。地球资源的
耗尽和移居外太空的滞后就足以使人类倾向于互相摧残。我们至今还看不到人类避免自身这种悲惨结局
的方法,除了康德所指出的人类道德的提高。我们以往的道德并没有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不同的国家、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其他人类时应当如何与他们打交道。我们只是出于厉害和临时的
考虑与其他社会的人群结成暂时的联盟,一旦触犯自身利益,马上原形毕露。但全球化肯定不只是经济
上的全球化,而同时应当是文化心态和道德意识提高可以相互宽容、互相协作的结果;也不应当只是“多
元并存”,而是谁能够最先意识到并且最能够做到文化宽容,谁把自己的道德意识提高到能够宽容其他
文化,谁就能够多元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今天很多学者热衷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其实有点类似于实质性的伦理学,都是讲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反对一般的结论、一般的框架,而着眼于对每个事情的具体感受、体会等,这当然比较符
合中国传统的习惯。我们通常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任何规则都有例外。但这也例外,那也例外,
结果规则都不存在了,就被冲垮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常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是神圣不可侵
犯的,现当代的伦理学也有这种趋向。但实际上西方人的这种趋势是建立在康德已经做出的这些成果之
上的,而我们还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所以我们还没有这种本钱去谈后现代。我们到应该回到康德的那个
时代去谈后现代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并重新反思一下关于伦理学的整个问题,包括我们今天所讲的全球
伦理等问题。也就是说,康德提出来的这样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个理念、一个理想,虽然是没有作用
的,但他提出这个标准比没有标准近了一大步,有这个标准你就可以去进一步思考。所以没有这个东西
作为基础,肯定就没有全球理论。当然有了这个东西不一定有全球理论----我刚才只是说康德的伦理学
为全球理论提供了准备,提供了可能性,但要真正实现全球伦理,光是康德的伦理学是不够的,还需要
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六)康德的“两条划界”在思维方式上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
某种意义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大革命。
“这个革命的直接结果,在康德那里,就是他的‘两条划界’。一条曰:现象(知性)和物自体(纯
粹理性)之分明;另一条曰:知识(理性)和信仰(非理性)之分明。头一条界限宣告了旧形而上学的
‘死刑’,第二条界限则告诫人们,要限制知识,‘给信仰留地盘’尽管这两条划界开始从根本上改变
了整个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不过,对康德来说,他只是开始了这场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而并未最终完
成它;换句话说,他的这个思维方式的“革命”还有得有失。”[13]“他的关键思维在于把人的理性认识
和自然界的先验分开,其实就是认为自然界有一套自在的规则,而先验于人类的认识,人类通过自然界
的立法(通过自我的理性批判),去认识自然界,但是对于自然界的真理究竟如何就只能持一个怀疑的
态度,所以是不可知论者,这样,先验论的贡献在康德的哲学界乃至他的伦理界和美学中都可以体现出
来,这套思维属于康德。”[12]他的另一贡献就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大体说来,他的哲学的贡献至少有
三点:他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他的先验的哲学思维和观念,以及他的辩证法的思维,对于后来的包
括黑格尔在内的很多思想都提供了借鉴,也正因为如此,康德的后继者们由此出发,开创了西方哲学的
一番新天地,在现代社会,我们要积极学习康德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更好的解决人
们所面临的问题。”[14]
三、对康德及其哲学意义的评论
康德在后世的影响非常广泛。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它的影响:有的是
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
来。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由此可以看出来,“近世第
一大哲”的康德的这些思想,即使在2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而是一个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的思想
宝藏。”[15]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8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最后我想说,我并不认为康德哲学就是终极的真理,或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宝,它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训
练思维的工具,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观念,随着时间,也许康德哲学的许多观点被证实是
对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有许多道理不适应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用狭隘的视野去看待康德
哲学及其它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西方近代不只是康德,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都有这样的作用,也许康
德在这方面比较突出这一点,但他也有自身固有的矛盾,这是必须也可以加以批评和分析的,但前提是,
首先要搞懂它,才能超越他。
结论
了解、研究了古代哲学,就能明白现代哲学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预测哲学怎么发展、朝哪个方
向发展,这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视角都有重要的意义。康德哲学在后世的影响非
常广泛,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训练思维的工具,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观念,整个西方哲学
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它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来,“近世第一大哲”的康德的这些
思想,即使在2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而是一个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的思想宝藏。
邓晓芒: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今年是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诞生280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在展开各种形式的纪念
活动。两百年来,还没有一个人作为纯粹哲学家的声望能够超过康德的。而在今天,不论是在国外还是
在中国,康德思想的魅力还有愈来愈强烈之势。两百年来,一个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哲学家,早已经
被无数的人宣布批倒批臭了,却仍然如同巨大的山峰巍然高耸,虽然并不见得“可信”,但却如此“可
爱”,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从康德那里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教益?我想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康德哲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号称“批判哲学”,康德明确宣称“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一切
东西都必须经受批判”。批判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理性精神的一次飞跃。西方理性精神从古希腊以来经历
了四次大的飞跃。首先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逻各斯”的发现,它导致西方人对“一”即普遍规
范的追寻,从而为理性精神(逻各斯中心主义)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然后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反思
精神,促使逻各斯精神进入了一个从低向高层层递进、不断超越的无限有序系统。第三是近代笛卡尔的
怀疑精神,使理性达到了能动的主体即自我意识。第四就是康德的批判精神,它使理性的主体能动性开
始发挥其自我批判和自我建立的作用,从而首次使理性成为人类一切认识、道德和历史活动中的最高原
则。正是凭借同一个批判精神,康德哲学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遭受到了最深刻的批判,但也正因为如
此,康德的批判者也恰好都是康德的继承者,康德的理性批判成为了康德哲学永恒的功勋和荣耀。自从
康德以后,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思想就进入了“批判的时代”,直到今天还是如此,以后也不会丧失
批判精神。批判不再只是个别人或某个时代的特征,而成了人类精神生活中必要的基本素质。
其次,康德哲学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近代以来,人类越来越走入了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精神迷宫,
真善美的价值越来越让位于经济实用的现实需求,上帝已死,宗教信仰只剩下休谟所说的“习惯”的意
义。康德在两个世纪之前就提出人类出于自己的道德本性必须对上帝加以“悬设”,认为这不是什么自
我欺骗或自我安慰,而是从人的自由这一“事实”所作出的推论。这是对人性的深刻洞见。人的本性就
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悬设一个“理念”让自己去追求,不管这个终极理念叫做“上帝”还是别
的什么,否则人就跟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都证明,人的创造性就在于把原
先认为不可能甚至不可思议的事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实现出来,因而人的本质并不能仅仅归结为他所创
造出来的现实事物,而在于他的不断创造的精神力量。人类终极目的的悬设正是激发他的无穷创造力的
必要条件,只有在这一条件之下,人的本质潜能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丰富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人才能日益完善自身、摆脱自己受(自然界和他人)奴役的状态。两百年后回头反观康德的理想,我们
更是深感这种理想主义的缺乏乃是现代社会一切病症的症结。
第三,康德的“先验哲学”历来为我们所诟病,但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有其合理的成分。胡塞尔现象学
通过“先验还原”把现实世界还原为一个理念世界,一个“应然”和“可能”的世界,是对欧洲人性的
拯救。因为在这样一个“本质世界”的平台上,人们就可以超越日常世俗生活的狭隘眼光而意识到自己
的真正本性之所在,怀着一种真诚的信念去追求那合乎人性的生活。先验哲学并不是一种思想的蒙昧,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9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而是对经验的超出;但也不是完全脱离经验,而是对经验之所以可能的前提的清醒意识。没有这样一种
先验的眼光,一切对崇高理想、圣洁人格、神圣信念、惟微天道的追寻都会成为世俗考虑的一种工具、
一种应付现实问题的经验态度甚至权宜之计。当然,先验哲学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
生活境界,我们凭借先验原则可以在自己心中辨别伪善和乡愿。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它是“启蒙中的启蒙”。
四,康德的人本主义尽管已经遭到现代哲学(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批评,特别是受到“后现代”
的猛烈抨击,但它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主干。虽然有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
性,但“人是目的”,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完成,康德的这一原则直到今天还有
普遍的效力,并且是一切文明社会所奉行的最高原则。当代唯一能对这一原则造成冲击的是自然原则,
它体现为“环境保护”原则。但自然和人的对立并不是康德的过错。勿宁说,把康德的人本主义理解为
与自然主义相对抗的,这只是一种误解。康德认识论中固然有“人为自然立法”一说,但他并不认为认
识和科学就是人对待自然的最高态度,而是认为必须通过审美和自然目的生态链而向人的道德过渡,自
然是向人、向人的道德生成的。人的道德素质表现为全部自然历史的最终成果。康德对人类实用性地宰
制自然界是瞧不起的,认为这种实践技术的活动并不属于人的自由本质,人的真正的自由体现为人的道
德素质,而具备了这种道德素质的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欣赏大自然的壮丽和美,珍惜大自然,把大自然对
人类的好意看作一种应该感激的“恩惠”。康德道德化的人本主义不是与自然毫无关系的,更不是威胁
自然界的,而是包含有环境保护意识于自身中的。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体的这一立场在马克思那里发展为
“完成了的人本主义就是自然主义,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就是人本主义”的观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自
身,因为如黑格尔和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第五,康德的“不可知论”对于人类知识的进步也许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在这方面它已经被马克思
的实践论所超越;但对于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却是一个可以而且应当保留的前提。因为知识所探讨的
是必然王国,而道德是基于人的自由。把自由还原为必然是人类道德堕落的根源。既然谈到自由,就永
远会有“不可知”的成分。所谓自由,根本说来就在于人的行为的无限可能性,我们既不知道究竟有哪
些可能性,也不知道我们在这些可能性中将会选择哪一项。自由诚然也有自己的必然原则,在康德看来
这就是“自律”。一个人违背了自律就会感到惭愧,感到不自由;实践了自律则会感到自由的尊严。但
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在他选择的一念之间究竟会选择什么,是服从道德律还是服从感性需要,这是
不能通过外在的必然手段预先保证的,因而是不可知的。康德把道德从人的知识中割裂开来,这固然使
道德成为一种抽象的形式,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历史;但这一方面使人在道德上摆脱对自然规律的依赖,
不至于以为只要按照所认识了的必然规律(自然规律和历史的“铁的必然性”)去做就是道德的,为达
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另方面也破除了对自己的过分自信和骄傲,自以为可以完全把握自己、认识自
己,自以为出于“诚心”就什么事都可以干,就可以犯下了滔天罪行还不知忏悔。在康德那里,“不可
知”并不是放弃道德责任的借口,恰好相反,它正是承担道德责任的前提,因为“不可知”是排除了一
切客观和主观知识对人的行为的规定,而只以“应当”作为行为的唯一衡量标准,只以人自己的自由或
任意作为责任的承担主体。因此“不可知”为人对自己的道德反省留下了无限的余地,为道德上的“可
持续发展”、扬弃旧道德而建立新道德开辟了道路。在今天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必然也会并且已
经向我们提出了“道德转型”的历史任务,康德的“不可知论”在这方面对我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探讨价
值和启发意义。
第六,康德的世界主义和全球化观点对我们的时代也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毕生不愿意迈出哥尼斯堡的
康德却具有“世界公民”的眼光,这种眼光与当前流行的“文化相对主义”不同,是以历史从野蛮到文
明的发展进化为线索的。只有从这一立场出发,康德才能预测人类由恶向善的前进和“永久和平”的实
现,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指望现实世界的弱肉强食有一天会停止。但康德的世界主义又不是一种温情而无
奈的期待,他清醒地意识到人类全球化历程的艰难,战争的血腥和民族矛盾的不可调和,他把唯一的希
望寄托于在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中人的道德意识的觉醒。在“文明冲突”的今天,康德的这些观点特别值
得我们深思。当代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冲突虽然包含有野蛮与文明对抗的因素,但整个却是原始野蛮
的“丛林法则”在文明时代的重演。霍布斯当年所描述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今天正在各国之间、
各种文化之间以世界规模进行,却不再有一个世界君主来充当裁判。我们甚至可以预料,将来即使世界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0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各国在经济上消除了贫困,但在文化上的鸿沟却仍然难以填平,经济的发达并不能减少战争的危险。地
球资源的耗尽和移居外太空的滞后就足以使人类倾向于互相摧毁。我们至今还看不到人类避免自身这种
悲惨结局的方法,除了康德所指出的人类道德上的提高。我们以往的道德并没有告诉我们,当人们遇到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其他人类时应当如何与他们打交道。我们只是出于利
害和临时的考虑才和其他社会的人群结成暂时的联合,一旦触犯自身利益,马上原形毕露。许多民主制
度十分完善、几乎很少再有改进余地的国家,他们的民主只在自己国内推行,而无法运用于国际关系中。
但也有些迹象表明,一种全球化的道德正在悄然形成。“9.11”事件后,即使在那些实际受害或可能受
害的国家,反对“以牙还牙”的呼声也在日益高涨。由于环保意识的普及,跨国公司的企业也不得不考
虑所在国的环保问题,以免给自己的声誉和销售带来损失。欧洲联盟的建立显然促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
克服种族和民族的偏见及历史恩怨的阻力,而走向一个更为合作与和谐生活的时代。全球化肯定不只是
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全球化,而同时应当是文化心态和道德意识提高到可以互相宽容、互相协作的结
果;也不应当只是“多元并存”,而是谁最先意识到并且最能够做到文化宽容,谁把自己的道德意识提
高到能够宽容其他文化,谁就能在多元中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近世第一大哲康德”(梁启超语)的这些思想即使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也完全没有过时,
而是一个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的思想宝藏。
本文发布于:2023-02-03 00:1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0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