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倪瓒作品《六君子图》与《渔庄秋霁
图》两图的构成和意境
论文摘要: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自古以来被视为文人画家的典范,其山水画的绘画
风格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简析了倪瓒的生平,通过比较其不同时期的《六君子图》
和《渔庄秋霁图》来分析其构图和意境。
关键词: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
一、引言
在倪瓒画中,《六君子图》与《渔庄秋霁图》两幅画,内容和格局极为接近,而两幅画的间
隔时间是10年之久,也是倪瓒不同生活时期的作品,所以从中寻味倪瓒的一些构图特征,
笔墨特征,以及意境特征。
二、简析《六君子图》与《渔庄秋霁图》
《六君子图》,作于1345年,时年倪瓒45岁,此图是倪瓒为好友卢山甫所作,画中一水间
隔两岸,近岸土坡陂陀,挺立着六株古木,据辨析是:松、柏、樟、楠、槐、榆树,背后河
水茫茫,遥远的天边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远萧疏。其时倪瓒的笔墨风格也趋成熟:勾、皴
用笔燥而灵动,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带皴勾、皴,而土坡则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
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树分别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干挺拔,彰显“正直特立”,而树叶
则2株以线勾,4株为点叶,或横点,或直点,或介字点,前浓后淡,错落有致。以干笔在
树身和坡石的结构折转处及暗部略施擦笔,然后以淡墨破染,浓墨点苔,达到结构扎实,层
次分明的效果。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
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故此画得名于《六君子图》。
《渔庄秋霁图》(1355)是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画
卷描绘太湖一角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
式”。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低平的峦头,
境界极为旷远;中段为中景,一片空白,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
为近景,坡丘上有杂树五六枝,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
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图上有自题诗跋,言此图为作者作于好友王云浦渔
庄,七十二岁时重题。裱边有明董其昌的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和宋旭题识。
三、两图的构图形式比较
倪瓒的“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是典型的代表之一。这种构图法最早出现在《六君子图》
中,是倪瓒第一次运用大量的空白,以白为水,把近岸和远山彻底分隔开,且把距离拉长,
并且在画面上作了近乎平面的安排,这种构图在《六君子图》与《渔庄秋霁图》是一样的。
这种构图形式受到绘画主题,作者的修养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这种完美
的构图形式又能更准确,更深刻的表达他的思想,在珠联璧合中淋漓尽致的凸显出作者的理
想之美与绘画主张。这种一河两岸式的构图形式,深具他个人的特色(平淡天真),而这正
是许多的中国画家所追求的境界。对于近景,倪瓒在两幅图中之安排简单的平坡,平坡的水
岸线以曲折,文学论文发表侵蚀状,将水引入岸。进一步为岛屿或者半岛状的陆地。坡上主
要为疏树。倪瓒笔下的疏树是空,是静,是自由的象征。
倪瓒不喜欢重山叠嶂,密林鸟兽,只是在远景只重画淡淡山峦,飘飘渺渺,似有仙人,有意
无意,尽在其中。在《六君子图》与《渔庄秋霁图》中,远山近树,以白为水,仙楼倪瓒恬
淡的情感,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思想,而极简的构图也显示了倪瓒绘画不求形似,只是简简单
单书写平淡,潇洒的一起,这也正是倪瓒画虽简但难以模仿的原因,正如恽南田所说:“云
林天真淡简,一木一石,自有千崖万壑之趣。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几失云林矣”
在笔墨上,对于笔墨的构成部件来说,倪瓒话中所用的点,线面中都有特点。从形制上看是
单纯的,多为细笔横点,但形式多变,包括复叠,透叠,差叠三种形式,是的画苍茫中间空
灵淡雅。倪瓒使用渴笔,侧峰,托笔构成。董其昌云:“作云林话需用侧笔,有轻有重,不
得用圆笔,其家畜在笔法秀峭耳。”
在色彩上,以枯淡为色。与同期的画家相比,倪瓒画中的笔墨显得淡雅而素洁。他既不喜画
青绿山水,也罕用水墨之态渲染画面,与王蒙善用墨色的各种变化以表现出郁郁苍苍的山色
不同。倪瓒一以贯之地用淡墨之枯笔、渴笔勾勒线条、皴染树石肌理。
幽淡的墨色与大幅的留白,往往更能使整洁的画面浮盈出虚幻之感,这种若有若无的笔墨,
代表了一种洒落的人生态度,直入萧散之趣。
在题款上,倪瓒的画很被后人欢迎,收藏者会在画上留上自己的墨迹。在具体程式上,倪瓒
的落款位置一般安排在画面的最大空白处,主要在中景的水面上,在《六君子图》、《渔庄
秋霁图》中,这种将留白与题款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再次体现了倪瓒注重虚实相生的艺术审
美。倪瓒从艺术内蕴的角度把诗、书、画三者联系起来,以“和”将三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在
同一个展现维度中交相辉映,将艺术审美最大化,即将书法的遒媚与绘画的清润在气质上相
通;题款的位置与形状成为画面空间经营的一部分;书写的的内容与绘画的主题互为羽翼。
四、两图的意境比较
倪瓒的特殊的艺术风格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密不可分的,当时政权掌握在蒙古人手中,汉族
知识分子很少在朝为官,即使身居高位,也是受到排挤。多数人感到报效无门,思想倾向颓
废,为求超脱。在物是人非的现实面前,士大夫阶层以一种无奈的心绪寻找个人的位置,他
们之中有的和现实抗争,有的散淡人生,有的寂寞守志。但无论他们做出什么选择,士大夫
阶层需要找一个精神寄托,于是在这个过程中,绘画成为了抒情明志的手段,由于将创作演
变成个人抒情明志的手段,所以缘心立意,以情结境,讲究笔情墨韵,出去刻画之习,便成
为了绘画创作的重要创作趋向。在《六君子图》中,黄公望的题诗中,他所描述的树木“正
直特立”的形象,意在表现君子人格精神,如六颗树中松柏的坚贞,傲骨和庄重,四节常
青。如果把这幅画中的六颗树比作君子,虚无缥缈的远山比作世事,那这幅画不正是表现出
元代那些失意落魄的文人,站在低矮的坡岸上,隔着辽阔平静,连波纹也没有的江面,淡看
世事的无常,以及画家心灵深处的苦痛,无奈的复杂心情。
总之,倪瓒的画面尽显简约而平淡之美,在简约,平淡中蕴含的种种因素,包括他笔墨的多
变性,意境的空寂、苍茫,这一切都体现着一种平淡的性情,也体现着倪瓒的美学思想和人
生体悟。
参考文献:
[1]杨国平.构图学[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
[2]杨建峰《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恽寿平》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4月.
[3]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2.
-全文完-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23:5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0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