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
上作五首》全词赏析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全词赏析
苏轼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创作背景
这组词是苏轼43岁(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
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
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
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注释:
1、浣溪沙:词牌名。
2、徐门:一作“徐州”。
3、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
常是一致的。
4、乌:乌鸦。
5、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6、麋鹿:鹿类的一种。
7、猿猱:猿类的一种。
8、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
9、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10、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11、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12、乌鸢:乌鸦、老鹰;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
活动,称之为塞神。
13、檾(qǐng):同“苘”。
14、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15、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
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16、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
饱之意。
17、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
18、缫车:缫丝的纺车,也作“缲车”。
19、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20、欲:想要。
21、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22、野人:农夫。
23、平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24、耦耕: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
25、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种香草。
26、使君:词人自称;元:原之意。
【简析】
《浣溪沙》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
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
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
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第一首(照日深红暖见鱼)作于元丰元年(1078)初夏,写谢
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
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
前。
第二首(旋抹红妆看使君)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
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
第三首(麻叶层层叶光)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
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第四首即课文所选的这首。
第五首(软草平莎过雨新)写雨后农村风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
发作者的欣喜之情,表达了归田退隐的思想。
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
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
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受到
苏轼词的影响。
赏析:
第一首(照日深红暖见鱼)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
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
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照日深红暖见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
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
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
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
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
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
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
“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人看到
他们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上片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
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
巧。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麋鹿在突然之间逢遇如此多
的人群顿觉不习惯,有一种惊慌之感,而猿猱却一听到喧天的喜庆鼓
声不招自来,极度兴奋,这一对比的描写情趣盎然。以动物的反映间
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归
家说与采桑姑”,结尾由实转虚,笔法灵活,词人想象这些观看长官
亲自谢雨而欢喜异常、激动难耐的在场者,归家之后一定会把谢雨之
时的欢腾景象向采桑姑细细说与。
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
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
耐人寻味。
第二首(旋抹红妆看使君)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
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
上片主要是描写农村中的姑娘速上红妆、争相观看使君的场景,十分
生动有趣。“旋抹红妆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红妆赶
去观看路过的使君。一个旋字写出了乡村姑娘的特色,她们不会像富
家深闺中的女子那样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双鬓隔香红,玉钗头
上风,抹上红妆显示出爱美之心,但也只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
写出了她们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姑娘们三三
五五地挤在棘篱门前,你推我、我推你,争相抢看远道而来的使君,
她们活泼、自然的神态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罗裙”,在这种推挤
之中,甚至踩破了她们红色的罗裙,读者可以想象簇拥中的她们因罗
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杂乱尖叫声、打闹声,场面感十足,给人身临
其境之感,仿佛看见她们欢喜又含羞的笑脸,听到她们娇柔的欢闹。
下片转而主要描写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老老少少相
互扶携到土地祠祭祀神灵,真诚感谢上天大将甘霖,老幼扶携可见盛
况空前。“乌鸢翔舞赛神村”,人们以丰富的酒食酬谢神灵,而引来
了无数馋嘴的乌鸢,它们在村头飞翔盘旋,久久不肯离去,词人不直
接描写酒食的丰盛,却以乌鸢翔舞的场景进行侧面烘托,笔法婉曲而
又恰到好处地予以表现。“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和百姓共同宴饮、
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却
实为匠心,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韵
味无穷。
第三首(麻叶层层檾叶光)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
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麻叶层层檾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
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檾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
茂,光字又写出了檾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
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
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
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
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一村香”
三字写尽了香气浓郁、芳香四溢之感。隔篱娇语络丝娘,循着香气望
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
富有情趣。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
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
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
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
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麨可见
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问言豆叶几时
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
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
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
然纸上。
第四首(簌簌衣巾落枣花)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带着读者走
近一个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农事忙碌的乡野村巷,意趣盎然地表现
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纷纷飘舞,飞落在词人的衣巾之上,词
人甚至听到了它们飘落之时的簌簌声,细小轻微的枣花轻轻坠落的声
音,词人都能听到,足见词人此时心境的澄澈、欢欣与陶醉。“村南
村北响缫车”,除了那细微的花落声响,词人还听到那响彻村南村北
的缫车之声,缫车之声喧腾便是蚕乡丰收的象征,作为此地长官的词
人听到这丰收的声音,自然也是内心雀跃。“牛衣古柳卖黄瓜”,远
方传来一阵阵的吆喝声,词人寻声望去,原来是阴凉的古柳之下正有
农人在卖着黄瓜,这黄瓜也是甘霖之后丰收的果实。词人听着那簌簌
的枣花声、响腾的缫车声、卖瓜的吆喝声,虽未写听到这一切之后词
人的感受,但读者可以想象此时的词人内心一定涌起了无尽的喜悦,
正所谓“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下片之中词人的笔墨集中描写日高之下赶路的行人。“酒困路长
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从上片之中的枣花坠落、缲车缫丝、黄
瓜成熟等事项中,可知此时正值初夏,而大麦等农作物也已然登场。
在这炎炎的夏日,也许这位行人正赶往麦地劳作,此时骄阳正炙烤着
大地,而有路途遥远,使人倍感困倦和干渴,直想沉沉睡去和畅饮凉
茶,路途的艰辛、行人的劳苦跃然纸上。“敲门试问野人家”,干渴
难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门试问,看能否乞浆借茶,词作到
此戛然而止,农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叙述,词虽止
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韵味。
第五首(软草平莎过雨新)写雨后农村风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
发作者的欣喜之情,表达了归田退隐的思想。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雨过之后,空气更加清爽新
鲜,小草平莎更加柔软嫩绿、摇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满一层轻沙,却
洁净无尘,马儿欢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词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谓一
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的清新、舒适便是词人欢快、舒畅的情感反映,
软、轻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写,也是词人舒爽、轻快的
内心再现。“何时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这样美妙
的环境中,词人不禁怀想,何时能够耦耕田亩、归隐田园,这其中既
有词人对于农村田园的热爱之情,也暗含了词人因游宦疲倦、仕途多
舛而渴望隐居的情感。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太阳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
桑麻泛着翠绿的光泽,动人眼目;微风从蒿艾中吹拂而过,蒿艾散发
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描摹之景也极为美
妙,“暖”字给人的心窝带来无尽的温馨,“光似泼”三字把田野繁茂
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尽致,气如薰带来袭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
中人”,和上片中的“何时收拾耦耕身?”相互照应,而意思则更进一
层,上片只是说渴望归来,而此句中词人深深感叹,原来自己本是此
中之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隽永地收
束全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
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
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受到
苏轼词的影响。
这些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
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
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些
在中国词史上苏轼是第一个卓有成绩的。同时,在艺术描写上也很有
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
此地的情。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在语言上
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23:3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801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