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本来面目

更新时间:2023-02-02 22:45:54 阅读: 评论:0

2016年高考题目-犀利的意思


2023年2月2日发(作者:离职感谢信)

【宦海沉浮,回归本来面目】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爱恨情仇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北宋由于重文轻武的缘故,文学艺术的发展登峰造极,造就

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尤其在仁宗时期,“钜公辈出,尤千载

一时也”。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在这个时期隆重登场。

景祐五年(1038年),西夏脱宋自立与大宋爆发战争,国

内兵变民变四起,此时的大宋朝内忧外患,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

仁宗皇帝拜范仲淹为相、主持“庆历新政”开展一系列改革,欧

阳修也是新政的积极倡导者。因反对势力庞大,范仲淹等人相继

被排斥出朝廷,欧阳修也被贬至滁州。历时仅一年多的新政以失

败告终。“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

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王安石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赵顼是一个锐意

图新的皇帝,在当太子时,赵顼就读过王安石给仁宗皇帝的上疏,

对王安石的改革思想极为赞赏。此时的王安石,由于没得到重用,

以为母服丧为由已辞官三年。赵顼甫一登基,就立即启用王安石。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拜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史称“熙宁新法”,此时的王安石在赵顼的支持下,权重望崇,

炙手可热,光芒万丈,一时无两,一跃成为大宋的风云人物。

历史上任何改革都会触犯保守派的利益,“熙宁新法”也不

例外,而反对新法的代表人物,便是少年成名的司马光,面对昔

日的好友兼同僚,司马光多次劝谏王安石,痛陈变法之弊,希望

王安石放弃变法,而王安石的态度十分坚决,对司马光的言论给

予了驳斥。司马光又请求神宗废止新法,而神宗此时推行新法风

头正劲,没有理会司马光的意见。宋朝的官员都有一身傲骨,司

马光为了表明立场,回绝了神宗的重要任命,自请降职退居洛阳

专心编纂《资治通鉴》去了,把舞台留给了王安石。

司马光

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离开朝廷的这一年,大才子

苏东坡刚刚守孝还朝,眼见朝野凋零,物是人非,昔日的师长大

多被迫离京,苏东坡愤而上书,反对新法。苏东坡的行为遭到了

王安石为首当权派的弹劾和打压,于是苏东坡请求外调,被授为

杭州通判。此后,苏东坡辗转任职密州、徐州、湖州。他在各地

任职时革新除弊,政绩斐然。

熙宁七年(1074年),天下大旱,农民还不上官府贷款,

只有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汴京一个叫郑侠的监门小吏绘制了《流

民图》,冒着欺君之罪呈到神宗面前。此时变法已遭到上下各阶

层的的控诉。神宗对变法产生了动摇,遂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

此时,王安石提拔的吕惠卿为了防止王安石再度掌权,竟然上书

构陷王安石。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而吕惠卿被贬为

陈州知州。而这次拜相,一切都已经变了,一些守旧大臣和皇亲

贵族联合起来反对新法,更严重的是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变法

难以为继。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长子王雱突然病故,极度悲

痛下王安石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王雱之死让王安石对佛教的无

常有了更深的感悟,此时的他不再有政治地位的挂碍,时常带着

干粮骑着驴去附近的定林寺拜访高僧,或是在家中注解佛经。王

安石曾给女儿回信到:“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

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惟有妙莲花。”由此可看出王安石对于世

间名利如梦如幻的感悟。此时,离开了王安石的变法派依然活跃

在政坛上。

王安石驳船瓜州图邹越非(绘)

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在湖州知州任上,给神宗写

了一封谢表,本是例行公文,性情直爽的苏东坡却在信中掺杂了

个人不满,然而就是这样的公文,被变法派抓住漏洞,给苏东坡

罗织了死罪,以苏东坡之名望足以震慑反对派。苏东坡被捕入狱

后,官员们避之不及,唯恐引火烧身,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为了救

他,愿意以辞官来抵罪。然而以苏辙的身份难以服众。苏东坡命

在旦夕之时,王安石及时上书神宗,以“太祖遗训,不杀士人”

为由,为苏轼求情。这场“乌台诗案”,以王安石的一言定下基

调,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日常生活受到监视。

苏东坡

苏东坡到任黄州后,因为“不得佥书公事”,生活困窘,为

了补贴家用,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东坡居士”的

别号便是由来于此。

虽然物质匮乏,但是苏东坡却找到了另外一种富足,他定期

到城南安国寺,亲近当时的住持继连和尚。以佛教的中道、一切

皆空的思想打坐,觉照内心。他的《百步洪二首》中以流水比喻

人生: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

此水殊委蛇。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

住,造物虽驰如余何。”苏东坡看到了世间纷争,都是过眼烟云,

要断除迷念,心无所住,不贪著于现实事物。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局部

元丰七年(1084年),王安石大病一场,病后作《读<维摩

经>》一首:

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

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此时的王安石意识到肉身不过是四大和合而成,并无自性,

如同泡沫与风都是虚幻不实的,不论是刀割,还是涂以香油,不

论感觉是舒适还是痛苦,在本质上都是空的,没有必要因此产生

憎爱。维摩虽病,却能具有广大神通,入于解脱法门,令人心生

敬意。有感于此,王安石不希望物质财产成为修行的障碍,他将

城郊的宅院捐赠出去改为寺院,并请神宗赐寺名曰“报宁禅寺”。

王安石捐出宅院后,在江宁城内另外租房居住,生活变得十分拮

据,神宗知道以后十分不忍,赐予王安石许多黄金,王安石又全

部捐赠给寺院。

这一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苏轼接到任

命后并不急于上任,他先渡江游庐山,在庐山遍访名寺,在东林

寺参谒住持常总大师,对大师所说“无情说法”进行参究,他领

悟到佛法不离现实,一切事相都在演说妙法,佛法尽虚空遍法界。

他将悟境写出献给常总大师,曰: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楷书《心经》

离开庐山后,苏东坡到江宁拜访王安石。十四年来,朝廷已

物是人非,两人早在诗词唱和中由政敌变成了知己。王安石知道

苏东坡要来,非常高兴,早早地骑着毛驴到江边去等苏东坡。苏

东坡在船内看到王安石亦十分欣喜,连帽子都来不及戴上,穿着

便装就去拜见王安石。两人相见甚欢,携手相游,谈诗论文,分

享教理。苏东坡在江宁逗留数日,离别时王安石依依不舍,劝苏

东坡在江宁定居,双方可以时常交流。苏东坡回想起从前的种种,

十分感慨,这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是否太晚了?苏东坡最终还是走

了,这是二人最后一别。王安石对人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

方有如此人物。”

元丰八年(1085)年,心力交瘁的宋神宗去世了。第二年,

离开朝廷十五年的司马光被启用为相,而苏东坡也重回朝廷被委

以重任。司马光上位以后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除。苏东坡看到

司马光泾渭不分的废除新法,提出新法有不少可取之处,应予以

保留。此举惹得司马光大怒,大骂苏东坡为“奸佞邪恶之徒”,

苏东坡又一次被外放了。王安石得知新法尽废的消息后悲痛不

已,于次年病逝。而司马光也于同一年病逝。

王安石曾写《归依三宝赞》,表明了自己皈依佛门的心愿:

“归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

灭世间痴。归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

映琉璃。了法更无疑。归依佛,弹指越三祗。愿我速登无上觉,

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

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维。三宝共住持。”

李世南《苏东坡谒佛印图》

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启用变法派,苏东坡因曾经

站在司马光一派,连续被贬。苏东坡一路从杭州被贬到荒凉的儋

州。苏轼常穿僧衣,但在与客人相见时在外面加穿官服。被贬惠

州时,他到禅宗的祖庭南华寺朝拜,他对南华寺住持重辩说:“官

服压在僧衣上对僧人不敬,还不如真的出家。”然而重辩对他说:

“做一个佛教的护法居士也非常重要。”苏东坡这才释然。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六十五岁的

苏东坡历经艰辛,在北归的路上溘然长逝!大臣张方平曾对王安

石说:“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王安石欣然叹服。

庐山归宗寺住持了元禅师曾致信苏东坡,劝他将过去“一笔勾

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

如此,两位北宋的大家阅尽世间繁华,历经悲欢离合,最终

认清自己,放下恩怨,由儒入释,实现了自我解脱。

作者:刘松林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22:4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79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执法资格考试
标签:本来面目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