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2页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集锦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集锦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大西北旅游,那里的饮食习惯和苏州有好大的差异,
比如说,每顿都会有白馒头,有老酸奶,还有西北人喜欢吃的酿皮、甜醅。,我
这个江南人还真是吃不习惯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呢?妈妈
告诉我,这就叫做饮食文化。
回到家,妈妈打开电视机,让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总共7集的纪录片,我竟
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们的那双“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已
经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仿佛听见了那些美食对我
的召唤,真希望电视机里的食物能马上飞到我的面前。
之后,我的心难以平静。我问过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
了之后很饿,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播出这部片子,真的
纯粹是让我们了解美食吗?恐怕不是吧!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农民
们,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没有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
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的是勤劳朴实的面庞,坚韧能干的手和善良乐观
的心!其实,播出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扬中国人勤劳而又坚韧的性格,
是这些,成就了我们大中国的各色饮食文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谁都会背诵,但是,有几个人
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我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再看看碗里桌上
剩下的米粒,总会十分羞愧。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食,也要感谢那些把食物搬上餐桌的人
们,我们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让美味不仅留存在舌尖,更要渗
透到我们的内心!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说的话就是:“吃饭没呀?”这让外国人惊讶
不已,中国人怎么就对吃如此情有独钟?确实,“民以食为天。”从人们的餐
第2页共12页
桌上便可看出人们的物质文化等信息。不同的时代,人们吃的东西也是不同。
人们说:“一粒米中看世界”可真不假。今天,就让我带你们从舌尖上去看中
国。
奶奶——麻烦的粮票时代
在我奶奶的那个时代,资源紧缺。什么东西都要靠相应得票(比如:粮
票、布票、油票。。)才能换取物资,并且要到供应站才能领到。吃不饱穿不暖
是常有的事。据奶奶回忆:一次过年,奶奶和我的曾祖母去供应站换些粮食。
这时,正值排队高峰,供应站门口排起了长龙,人山人海。奶奶和曾祖母盼星
星、盼月亮,终于领到了。可这个时间别说是午饭了,就连这年夜饭也不一定
吃的上了。紧赶慢赶,总算是赶上了。而这年夜饭吃的又是什么呢?腌萝卜、
腌白菜,几碗稀粥,中间放一个盐罐子,就凑成了一桌“别具一格”的年夜
饭。“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过上好日子,不用再忍饥挨饿了!”说到这儿
奶奶发出了感概。
妈妈——“奢侈”的小康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
的菜篮子,米袋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腌菜被土豆、木耳、蘑菇等菜取而代
之。那一锅清粥也被一粒粒饱满的米饭所替代。我听妈妈说:到了80年代后
期,在“饮食大舞台”上粗粮“退了休”,细粮成了“配角”,人们从未吃过
的山珍海味晋升“主角”。还有更另类的:什么蛇、鼠、果子狸纷纷出笼。
我们——饕餮的营养时代
到了我们这一辈,鲍鱼、鲈鱼等“土豪式”食物已举行了“闭幕式”。人
们对养生又多了一重认识,个个都追求起“纯天然,无公害”的食物来。粗粮
重新“上岗”,颇受人们青睐。乳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巅峰!怎么防衰老,抗氧
化,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在今天,人们吃着并选择着。人们的健康观念在21世纪清醒而大步地迈上
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近来,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
第3页共12页
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流传甚广。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
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
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
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
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
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
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
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
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平心而论,在视觉上比这
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是拍给大多数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看的纪录片,它
表达的是在中国传统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间温情和朴实的传递。
就我个人而言是从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在每个地区城镇,最当地的美食貌似在城市中难以吃到,那
些最自然和淳朴的美味都隐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
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处只存在短暂时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当地人并且
生活在城市中,那么你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到那种美味。
描述养蜂人的那个,养蜂夫妇一年有十一个月在外游荡,为了养家糊口,
但在他们看来,这也算是一种不需要受人束缚的自由,很佩服。离乡背井的苗
家父母,半年回家团聚半个月伴随家乡美食的饱腹和与家人团聚的温暖后,又
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说中国古老的麦客,也就是割麦人,工业化的进步人工劳动
力已日渐消失,一天下来两双手在稻田里的挥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东家吃
第4页共12页
顿朴实鲜辣的晚饭补充能量。出来一趟十几天四个人赚不上一千。
就中国这么多的人口来说,大多数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么生活品质,豪
车名牌,旅游散心,老百姓们没看过什么外国纪录片,看美剧英剧就算有字幕
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们看来,这个纪录片有触动到内心,描述的是朴实的美食令当地人感
叹对就是这样。这样,就是对他们口味的纪录片了。
对于大多数人就想活着过日子生活温饱的中国社会,希望我们这些不过是
念了些书看了点东西肚子里有点文化的会注册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钻那个牛角
尖。美食纪录片嘛,看着是那么回事就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大学毕业前就听说
这部纪录片风靡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内
容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家乡。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
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机
会,如今工作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许许多多人眼中,
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怖
的毒枭。我曾因自己来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落后。随着我思想逐渐
成熟,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我懂得:云南,我的家乡,不应和其
他经济发达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
为经济强省。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
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
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
心的是看到别人知道我是云南人时诧异的表情,“怎么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
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
人,我离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
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总有一天,“彩云子
第5页共12页
弟”会回家。
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
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
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但正是这些生活简朴的中
国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能够享受到一道道人间美味。
感恩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形容,是大
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命,自然是我们人类真正的母亲。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
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
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小吃货”的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
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我记得有一
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
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
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
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
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
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
一口尝尝,·····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来。作为一部“高,
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
有感动的瞬间,总有触动泪点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
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
《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
特别是一个叫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
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他们的辛苦: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
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挂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
第6页共12页
泪腺,我原来还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广告词有所怀疑,不甚理解,为什么
要准备好纸巾擦口水和泪水。直到看了以后,才有所明白·····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简单
而淳朴,真实也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
作为一个正宗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几乎让我所有的馋虫都被瞬间
激活了。那些看起来质朴,但是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有
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第二季开播之前我就看过了预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
多更加朴实的劳动者带给我们的感动。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
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
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
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
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
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
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
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
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
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
的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
《舌尖》在众多饮食节目中脱颖而出,靠的绝不只是饕餮的美食,他一方
面把美食深埋进最平凡的乡野民间,一边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
让观者不自觉的在舌尖上展现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性。
为了给弟弟上大学凑学费上山挖灵芝和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东奔西走从
事辛苦的养蜂行业的老谭夫妇,以船为家、奔波在东海上讨生活的渔民、行走
第7页共12页
在秦岭北麓平原的职业麦客,山东农村制作煎饼的老夫妇。较之上一季,《舌
尖》用情感更为充沛的镜头,再度瞄准了这块土地上最可爱的劳动人民和食物
间的质朴联系,让人们无法不仰视这些寻常人的身影。
节目播出中,网友不断表达着自己的理解:“《舌尖2》第一集和《舌尖
1》相比美食显得不是那么主要了,突出的是人们的一种情感。”()在第一集
中,食物的采集者、生产者、加工转化者都是由人来完成,故事加深了以人为
主的叙事习惯,让人看到更为丰沛的人文气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舌尖上的
中国》似乎更应该叫做《舌尖上的中国人》。
但也有观众认为《舌尖2》不及《舌尖1》的浑然天成,反倒是多了几分刻
意:“完全没了第一季淡然乡愁的感动滋味,刻意煽情纠结人情乡味,素材太
多展开太广,有些凌乱。”还有观众更加直白的指出该片缺点:“编得像走基
层,形在意无存,主题之外承受了太多强加的信息和主观设计,画面够好,剪
辑节奏太快。”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
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自己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了各种主食。虽
然主食的来源很少,但中国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来改进他们的生产方法
和手段,创造出无数美味的食物。中国人的主食取决于天气,这增强了他们的
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最
大努力改善生活。“一个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说的是中国人骨子里最
相信的道理。其实中国人最喜欢抱怨,也最不关心抱怨,因为为了生存,还是
要振作起来,安慰自己,然后继续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改良和创造
一切对自己有益的食物,把豆做成没有味道的豆腐,把米做成供宴饮的米酒。
中国人在自然共存的过程中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智慧,为的是把大自然能给予人
类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为了把火代代相传,把生命的全部智慧留给后人,然后
像季节的莜麦和大米一样快乐地看着自己的子孙后代。
今年过年回家祭祖。当我在先人墓前把饺子和酒倒进烧过的纸灰里时,我
突然想到,祭祀先人的真正意义也许在于对先人的感恩,而不在于他们所谓的
第8页共12页
阴灵的加持,而在于他们努力把活着的智慧和活着的智慧代代相传。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
这几天,妈妈说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
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明
白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
的最爱。并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
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
糯稻;有喷香的烤鸭。异常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
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
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
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头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
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
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
奇的刀功煮功。他们能够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能够半小时煮
好一只大肥猪。十分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头就是
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
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头的美食
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流行,追食的浪潮已经席卷到房地产界。
近日,万科之家首日乘坐“舌尖”快车,表示将以“舌尖南沙”为名举办海鲜
美食节。其实广州人总是很好吃的。即使有著名的美食,也能吸引很多美食
家。所以,以食为饵,确实可以让一些潜在客户愿意专程去房地产。
美食、购物、旅游景点等。已经被许多开发者采用。比如中铁建设荔湾国
际城,专门制作了一份生活赏析手册,里面罗列了项目周边的交通、美食、旅
游、购物场所,有图文并茂的图片,有明确的指引。在美食板块,不仅列出了
第9页共12页
周边5~20分钟车程内的特色餐厅,还详细标注了推荐的菜品、电话号码和地
址,让人食指一动,马上就会对楼盘产生亲切的感觉。同样,位于萝岗区的万
科城门,也在项目附近列出了广州植树园、国际网球中心、皇冠假日翡翠酒店
以及各种餐厅,甚至制作了乐活的卡通地图,让客户可以直观的了解楼盘周边
的吃喝玩乐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
记者认为,这种丰富生活的促销方式,比标榜自己在楼书的位置有多好,
在哪个新城核心,未来前景有多光明,更能打动买家。对于刚刚需要的客户来
说,买房其实是为了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更好的生活体验。如果他能在脑海中
描绘出未来的生活场景,也会让客户离交易更近一步。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热
门话题的推广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一个项目。这种搭便车营销更像是快餐文化。
它看起来五颜六色,芳香扑鼻。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很多市民到现场,但不一定
能让人长久记住。在房地产的推广中,仍然要注意突出自己的个性,并将这种
特质延伸到每一项活动中。这样项目才能在众多楼盘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真正
属于项目的客户群。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
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
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
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
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
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
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
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
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
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
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
第10页共12页
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
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
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
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
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3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是《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第五集《厨房里的
秘密》。
一看这个题目,我想你一定会非常疑惑:厨房里怎么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呢?这个秘密又是什么呢?是食材,佐料的配比秘密吗?不用着急,现在就让
我一一向你解答吧。
在烧菜的时候,除了食材要好,更重要的是烹饪。在尼西乡,人们都认为
用黑陶做出的菜,拥有更好的味道。在扬州,厨师的绝招就是刀法了。它们将
豆腐切成一条细细的,像头发一样细的豆腐丝。这必须要心平气和,内心要平
静,刀法上不能有半点差异。
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时,我就会认为厨房的秘密就是要尊老敬老,互相帮
助。就像欧阳广西要烧村宴时,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他就不会做得那么
快,这么香了。我又认为厨房的秘密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香港婆婆的菜就
不会烧得那么香甜,那么诱人。
那么,厨房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是尼西乡人的黑陶腊肉,是扬州厨师令
人叫绝的刀法,是让国际名厨偶然失手的一坛咸鸭蛋,还是香港婆婆的一碗羹
汤?
现在,就让我告诉你吧,厨房的秘密其实就是———没有秘密!
也许,厨房的秘密是厨师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
更多的是和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
第11页共12页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4
这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
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
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整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了,
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
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
的妈妈每一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
坏山茸的根,留意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
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务必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此刻是雨季,山茸长
比较好,个性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
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
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
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
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
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情绪。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
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
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
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
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应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
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
央视一部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全社会的追捧和赞誉,总是没能
静下来仔细观赏这部传奇纪录片。偶然一天,看见了一本同名的书籍,极大地
引起了的我的兴趣。细细品来,还蛮有滋味。
一直对食物有一种执着,执着地相信食物传递给味蕾的信息会被大脑封
第12页共12页
存,味道是有记忆能力的。世界上的国家借着其独特的味道在历史中轮回。每
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味觉倾向和饮食习惯。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为
一种文化和习俗,这便使得我们流连于世界的每个角落。
而中国,坐落于东方的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这里有稀奇的山珍,这
里有令人回肠的美食,这里有包含生活五味杂陈的味道。
不知你有没有察觉过,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嘴里常常提到的关于
某种记忆,其实大都来自我们的味觉。食物是带有很深的记忆的。食物于我的
记忆,可以说是的儿时记忆,是家的记忆,是亲人的记忆。
总记得,小时候奶奶会在过年时在饺子里包上各种各样的东西。看着大锅
里的饺子煮的咕嘟咕嘟的,由衷地欢喜。妈妈会教我包饺子,现在长大了,就
学着给父母包饺子。在儿时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这样,无论我走到
哪儿,都会想起父母家人,都会想起那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永远忘不了那个味
儿。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代代相承,他们传承给下一代的东西,下一代也会继续
传承下去。就像饺子,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一种记忆,一种食物的记忆。
当今的中国,每座城看上去似乎都很相似,可以用来区分的似乎只有饮食
和那弥漫在城市上空的味道了。每个城市,每个种食材,每个味道,其背后都
隐藏着无数的故事,这许多故事构成了一个友情有味的中国。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种思考,一种脱离食物作为充饥
果腹以外的意味。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从古代文人雅士吟诵的美食诗
句到现代每每被人们提到的“食文化”,中国人对于食物的文字积淀构成了一
场永不散席的文化盛宴。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22:3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8/1798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