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梧》翻译及赏析
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凤栖梧》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前言】
《凤栖梧》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vikey子的形象。
【翻译】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鉴赏】
《凤栖梧》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阕寓情于景。用“风细细”点化,***高楼,境界超越。“春愁”而可“望极”,并觉“黯黯生天际”,画出伊人思念成痴的心迹。“无言”之悲愤,最凄绝而沉痛。“拟把疏狂*一醉”,无可奈何以至疯狂的压抑忿懑之态可掬;“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写尽人生忧患体验;“衣带渐宽”两句将全部不幸承担,终无悔意。最后两句,王国维指想成就大事业、大问者必经的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遂成千古绝唱。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rdq小草的英语uo;,不外是“相思”二字。
《凤栖梧》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谦词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
译文
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面容。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快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响遏行云。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已然销魂。
注释
凤栖梧:又名“蝶恋花”、“鹊桥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清歌:清亮的歌声。葛洪《抱朴子·知止》:“清体柔声,清歌妙舞。”
新声:指新制定的歌曲。
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
珠一串:像一串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白居易《长恨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梁尘:梁上的尘土。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
桐树:梧桐,相传凤非梧不栖。《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渐遏遥天”二句:即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坐上少年:柳永自谓。
玉山未倒: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肠先断:形容歌声感人至极。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年份暂不可考。因为柳永词多是写实,而此词中有“坐上少年听不惯”句,“少年”即是柳永自谓,所以此词应该是作于柳永青年时代。此词中又有“帘内清歌帘外宴”句,所以柳永听的应该是私人家的歌妓唱的歌,当时柳永被歌声深深吸引,作下此词。
赏析
古代散文中留下了许多描写歌声的名言佳句,成为后世文人写作时爱用的典故。柳永这首《凤栖梧》正是在这些典故的基础上写成的,词中描写了一位歌女的歌声。
词起首三句虚写歌妓的美貌,先写客人与歌妓之间隔了一层帘子,不仅交代了这次听歌会并非在一般的歌馆之中,而是某位达官贵人家中,而且为后文“不见如花面”作了铺垫。然后谈到具体的歌妓的美貌时,却只说了一句“不见如花面”,到底是怎样的“如花”则只字未提,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写歌声之美,词人使用了大量的典故。“牙板数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礼记·乐记》描写歌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珠一串”形象化了歌女圆润流转、有板有眼,再妙手拈来“牙板数敲”的打击乐器伴奏,较原典增加了节拍感和音响效果。“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化用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词人以“梁尘暗落”渲染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别出心裁增加了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盏”,以这器皿来承接落下来的梁尘,化虚为实,使虚拟的带有夸张意味的意象更具实感。“桐树花深孤凤怨。”一句,虽没有直接运用前人写音乐的诗文,但“梧桐”、“凤凰”是古代诗文中习见的意象,而且古代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柳永借助这些绘制了一个画面,极易引发读者对歌声的诸多联想。词人再以“深”、“孤”、“怨”三字对画面加以点染,则歌声的清越、凄怨、孤寂、哀婉,就令人有了具体的感知;同时,这一句又为词尾所抒之情作了坚实的铺垫。“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化用《列子·汤问》秦青歌声“响遏行云”的典故,但词人加一渐字,就写出了歌声由细到壮、由弱到强不断增大的力度。词人再加“不放”二字,给这歌声赋予了鲜活的主动性和生命力。最后词人被那凄婉的歌声感动得“肠先断”,以致于不忍卒听了。
柳永描写歌声处处用典,又处处富有极强的画面感,如诗如画,清新生动,使人在如闻其声的同时,不仅获得了听觉上的美感享受,还获得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而且,柳永用典而不拘泥于典,臻于“用事不使人觉”(《颜氏家训》)的境地。由此可见,擅长一俚语入词的柳太平洋巨型章鱼永,以典入词的功力也是非常娴熟的。
这是《乐章集》中一首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写音乐的好词章,它在古代众多描写音乐的诗词中亦属上乘。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
翻译
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面容。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快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响遏行云。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已然销魂。
注释
清歌:清亮的歌声。
新声:指新制定的歌曲。
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
珠一串:像一串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
梁尘:梁上的尘土。
桐树:梧桐,相传凤非梧不栖。
坐上少年:柳永自谓。
玉山未倒: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肠先断:形容歌声感人至极。
赏析
古代散文中留下了许多描写歌声的名言佳句,成为后世文人写作时爱用的典故。柳永这首《凤栖梧》正是在这些典故的基础上写成的,词中描写了一位歌女的歌声。
词起首三句虚写歌妓的美貌,先写客人与歌妓之间隔了一层帘子,不仅交代了这次听歌会并非在一般的歌馆之中,而是某位达官贵人家中,而且为后文“不见如花面”作了铺垫。然后谈到具体的歌妓的美貌时,却只说了一句“不见如花面”,到底是怎样的“如花”则只字未提,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写歌声之美,词人使用了大量的典故。“牙板数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礼记·乐记》描写歌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珠一串”形象化了歌女圆润流转、有板有眼,再妙手拈来“牙板数敲”的打击乐器伴奏,较原典增加了节拍感和音响效果。“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化用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词人以“梁尘暗落”渲染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别出心裁增加了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盏”,以这器皿来承接落下来的梁尘,化虚为实,使虚拟的带有夸张意味的意象更具实感。“桐树花深孤凤怨。”一句,虽没有直接运用前人写音乐的诗文,但“梧桐”、“凤凰”是古代诗文中习见的意象,而且古代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柳永借助这些绘制了一个画面,极易引发读者对歌声的诸多联想。词人再以“深”、“孤”、“怨”三字对画面加以点染,则歌声的清越、凄怨、孤寂、哀婉,就令人有了具体的感知;同时,这一句又为词尾所抒之情作了坚实的铺垫。“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化用《列子·汤问》秦青歌声“响遏行云”的典故,但词人加一渐字,就写出了歌声由细到壮、由弱到强不断增大的力度。词人再加“不放”二字,给这歌声赋予了鲜活的主动性和生命力。最后词人百合塔被那凄婉的歌声感动得“肠先断”,以致于不忍卒诗情画意什么意思听了。
柳永描写歌声处处用典,又处处富有极强的画面感,如诗如画,清新生动,使人在如闻其声的同时,不仅获得了听觉上的美感享受,还获得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而且,柳永用典而不拘泥于典,臻于“用事不使人觉”(《颜氏家朋友祝福训》)的境地。由此可见,擅长一俚语入词的柳永,以典入词的功力也是非常娴熟的。
这是《乐章集》中一首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写音乐的好词章,它在古代众多描写音乐的诗词中亦属上乘。
原文:
霜树重重青嶂小,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流水极天横晚照,酒阑望断西河道。
译文
霜树重重叠叠远山显得越来越小,流动的云团高高的楼阁仿佛就在林梢之上,九月九日重阳节刚刚过去。一杯菊花酒聊以衰老的容颜。
翠绿山色若有若无就像淡扫的眉黛。而今虽在西山却喜爱归隐东山。流水连天夕阳横照于水里,酒尽高楼眺望那通往家乡的西河道风光。
赏析:
这首词写重阳节后,登高饮酒,面对深秋傍晚的景色,排遣思乡怀人的愁怀。“九日黄花”,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饮酒赏菊的季节。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风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赵可这首词中说“九日黄花才过了”,重阳节才过,却又登高饮酒,作者说是“一尊聊慰秋容老”,似乎是为了抚慰秋光。但从词的收尾句“酒阑望断西河道”,却透露了牛油果营养作者的真实心理,实际上是为了排遣思乡怀人的苦闷。作者因重阳节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似乎还萦绕心头,只不过不愿明白对人道出罢了。
这首词的在艺术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写景的技巧。整首词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深秋山水*,层次井然。上片写自己的所在的西山,有近景:“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有中景:“霜树重重青嶂小”。下片写由西山望东山,是远景:“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并且写到西山之间的河流:“流水极天横晚照”。通过多层次的描写,展现了晚秋山水的全景。而这些景物画面的转换和衔接又很巧妙,是一位身在高处的人的观察所见,使读者想到好像一架摄影机从高处移动着镜头,从西山的全景移到山巅的高栋飞云,又转到远处的东山,山下的'流水、道路。“青嶂小”,正是从高处所见;“翠色有无”,则是遥望所及,都是从一个中心视点出发拍摄的镜头。词中对整个画面的设色,以素朴的淡色调为主,从平淡中又透出一种丰富;重重霜树的黄叶与白霜,远山似有若无、如蛾眉淡扫一般的浅浅的翠色,流水的青碧和晚照的红色,相映相衬,显示出“秋容”虽老,但却富有特殊的美感。在这种背景之下,词人抒写出一种若隐若现的乡思,使全词形成了一种高旷中略带沉郁的格调。
原文:
桂棹悠悠分浪稳。
烟幕层峦,绿水连天远。
赢得锦襄诗句满。
兴来豪饮挥金碗。
飞絮撩人花照眼。
天阔风微,燕外晴丝卷。
翠竹谁家门可款。
舣舟闲上斜阳岸。
译文
船儿分开波浪悠悠前行,烟雾缭绕中群山连绵,湖水缓缓流淌与天相接。游赏中想到许多好诗句,投满了锦囊,兴致高时,端着碗开怀畅饮。
漫天飞舞的柳絮扑打在游人身上,五两岸繁华让人眼花撩换。天空辽阔,微风吹拂,燕子在“卷”着“晴丝”的碧蓝的天空下飞翔。已是夕阳西下,那绿竹掩映的人家,谁家可以款待我呢?停船上岸,叩门拜访人家。
注释
桂棹:指船。
锦囊:唐诗人李贺出游时,携一锦囊,当想到好诗句时,即刻写好投入囊中。
挥金碗:形容豪饮的狂态。
款:敲打,扣。
舣舟:停船靠岸。
赏析:
南宋词人曹冠写了一卷《燕喜词》,有六十多首。可是,历来的词论家却很少谈及它,各种选本也很少采录他的词作。直到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中才有这么一段评述:“宋曹冠《燕喜词》《凤栖梧》云:‘飞絮撩人花照眼。天阔同风微,燕外晴丝卷。’状春晴景色绝佳。每值香南研北,展卷微吟,便觉日丽风暄,淑气扑人眉宇。全帙中似此佳句,竟不可再得。”的确如此,崔信明的“枫落吴江冷”和潘大临的“满城风雨近重阳”,仅存一句,已足流传千古,何况曹冠有这首较为完美的好词,词中还有些不可多得的佳句呢!况氏能够发现了此词,也可以称得上是曹冠的文章的知己了。
词题的“兰溪”,在词人的故乡东阳(今浙江省金华县)。曹冠曾在兰溪溪畔建园筑阁,自号双溪居士。本词写泛舟兰溪的闲情逸致,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山川风物的热爱。
首句写泛舟。悠然地划着船桨,分浪稳稳前行。“悠悠”与“稳”字,可见游赏时闲适的心情。二、三句,写瞭望中的山川景色。轻烟笼罩着两岸重重叠叠的山峦,绿水一直伸展向遥远的天边。“赢得锦囊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这两句写词人的豪情胜概。“锦囊”用的是李贺的故事。李商隐《李贺小传》载,李贺出游时,携带一个又破旧的锦囊。当想到好诗句时,马上写下来投入囊中。“挥金碗”,语见杜甫《催驸马山亭宴集》诗:“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写出了豪饮的狂态。“赢得”二句,语意平庸,貌似豪放,其实虚器,显得与上下文情调不一致。
过片三句,确是精美绝伦之笔。濛的飞絮,向游人的身上扑来。两岸盛开的鲜花在丽日的映照下,更是光艳夺目。晴朗的天空无限宽广,微风吹过,燕子贴水争飞,悠飏的游丝轻盈舒卷。写景之佳,并不在于词句字面,而在于它的气象。所用的都是极为普通的词语,但当作者把它们组织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美妙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春晴景色特具的美。然而,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词人在这里不仅显示了深入捕捉物象的本领,而且还巧妙地运用景语来抒自己的感情。三句一片神行,见几见微,生意盎然,真能得象外之趣。春游时旷朗的胸怀和欣悦的情绪,都自然地表露出来了。
收尾两句意思也稳妥与首句呼应。沿溪缓行,看到岸上翠竹丛中有户人家,便停舟上岸,叩门相访,不知觉又到了斜阳西下的时候了。“款”,这里有叩敲的意思。“舣舟”,泊舟,附船上岸。“翠竹”两句,用《世说新语·任诞》王徽之爱竹,造门不问主人事,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诗因有“看竹何须问主人”句。这两苹果手机共享位置句所表现的豪情逸兴,要比“挥金碗”之类高雅得多了。
<本文发布于:2023-05-14 11:1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6/790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