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5-12 20:32:45 阅读: 评论:0

《功》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整理的《功》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功》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多道程序设计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小团圆媳妇,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

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花胶炖牛奶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你的名字海报米做了一定的功,*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郴怎么读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腿怎么变直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

教学后记:

1、“功”的电子对抗技术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功》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思考、回答。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课堂小结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天龙八部逍遥派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当局者做多少功?

分析、总结。

观察、思考、回答各*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思考、回答、交流、讨论。

分析、总结。

思考、讨论后,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目的阅读,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动手计算。

提出问题,猜想:

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周公解梦原版大全行分析、论证。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生分析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及分析概括能力。学会科学探究方法。

<

本文发布于:2023-05-12 20:32: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6/6661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