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巷简介
“青龙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南部。南起港仔,北至横街。全长235米,宽5.5米。因该巷原有一座青龙宫,遂称为“青龙巷”。“青龙巷”别称“新巷”。以下是整理的青龙巷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青龙宫内所奉祀的神祇是保生大帝。泉州人称保生大帝为花桥公、大道公、吴真人。吴真人名夲(音滔,从大从十),字华基,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乃北宋时闽南一带名医,具有济世救人医风,四处行医,活人无数,被誉为神医。相传吴真人曾治愈宋仁宗买奶茶母后乳疾,明代,其再传弟子又治好永乐皇后乳疾,故宋明之际吴真人的封号有真人、侯、公、真君、大帝。如今,闽台各地对吴真人的崇拜极为普遍,吴“医神”与“海神”妈祖并尊为“海峡保护神”,在台湾奉祀吴“医神&rdq10月什么星座uo;的庙宇有160多座,泉州青龙宫是闽台亲密关系的具体见证。
“青龙巷”因青龙宫而得名,该巷地处泉州古城区城南保护片区里,是泉州市区一条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它形成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泉州古“刺桐港”顶盛时期而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
1999年年底,由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清筑学院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UBC)大学人居中心的几位专家联合组成的关于青龙巷街区规划、保护、建设和管理项目研究小组,对该巷街区进行研究和讨。目前“青龙巷”已列入“参与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国际合作项目的试点地区,是泉州市古城区规划、保护和建设的典范。
这个国际性合作项目的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2000年泉州市政府的工作报告,“青龙巷”街区保护规划定为本年度泉州市古城区控规的重点系统软件包括工程。不久的将来,在泉州旧城区的东南部,一条宽容的名人事例集传统古民居和体现现代人生活气息的古街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拓展】青龙巷介绍
青龙巷,巷如其名,逶迤曲折,几经弯转,宛若游龙,巷道青石犹在,一端连着粮道街,一端通向民主路,虽全长不到500米,巷宽不过两三米,却是老武昌城里颇负盛名的古街之一。在这里,你还可以透过不同的视角看到黄鹤楼不一样的姿态。
新中国成立前,粮道街西为盲端(死胡同),青龙巷是通往司门口,渡江赴汉口的必经之路,巷中茶馆、银楼、纸扎坊、玻璃铺密布,盛极一时。而最让老武汉人津津乐道的,则是老字号“老谦记”。1918年,冯谦伯在青龙巷创立“老谦记”牛肉豆丝店,以精选好料、独特工艺,制作牛肉汤、牛肉炒豆丝等美食,色味俱佳,食客盈门。
豆丝是一种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研磨成浆、摊皮切丝制作而成的风味小吃,是武汉人情有独钟的特色美食之一。如今,“老谦记”在距此仅数百米的户部巷里再次红火。户部巷在武汉可谓家喻户晓,是著名的小吃一条街,也是外地人来武汉一模的“网红打卡地”。而紧邻其侧日本留学专业的青龙巷,曾经声名赫赫,而今却归于沉寂:狭窄的巷道,老旧的楼房,一间挨着一间的店铺,行人却显得寥寥……
临近黄昏,巷道中间的三岔路口摆出许多桌椅板凳,夜市大排档即将开始,热闹劲才算光临。
青龙巷的房子大多老旧。靠近粮道街北巷口有一栋两层的小楼,白墙红瓦,一条狭长的入户通道昏暗幽深,两位老人借着侧门透射的微弱亮光正在下象棋。步入其中,顿生一丝追寻过往的情愫。住户说,这房子有上百年历史了吧,新中国成立前是一大户居住,新中国成立后分给了六户人家,每家居住面积都很小。眼下他们就要搬迁出去,已经打包做好准备,住了几十年,很是不舍。
靠近民主路一端,街巷建筑更显古朴、曲折而幽深。其间有家旧书店最为引人注目。单层瓦屋,红漆木门,门上方及两侧分别有以隶书、楷书、行书书写的“泉之旧书社”牌匾,给古巷陡增了文气。
店内则显得拥挤,甚至可以说是杂乱,书架排布很密,中间留下仅容一人转身的通道,各色旧书从地板一直码到房梁,高处还摆有一些装裱的字画。
书的种类很多,从《今古传奇》《故事会》之类杂志,到古今小说、中外名著,从红楼学刊到中医国学,从马列原著到历史文献……简直包罗万象。每本书的.后面,都用铅笔标了一个售卖价格,从四五元到一二十元不等,比如一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李大钊传》,原价0.78元,铅笔标注的卖价是8元。
一边是热闹繁忙的小吃日月食街,一边是喧嚣沸腾的大排档。闹市之中,一间透着浓郁书卷气息的旧书店匿身其间,这本身就是件颇有话题色彩的趣事。在当下纸书受众减少、传统书店日益艰难的时代背景之下,旧书店如何生存更山西游玩是令人好奇。
到今年3月28日,泉之旧书社在青龙巷已经整整15年。书店老板名叫马成勇,来自鄂西恩施大山深处。他清楚地记得,2006年3月28日,他和妻子拖回八只实木书架,租下青龙巷最小冬瓜薏米汤的门脸,开始了旧书营生。开店第一天,营业额73块钱。接过第一笔书款,妻子有点不知所措,感觉“完全不好意思”。就这样,一家“夫妻旧书店”在青龙巷扎下了根。
老马高中毕业进城,在餐馆打过工,做过厨师。业余时间,他喜欢看书,打工的餐馆就在青龙巷口,门前是个旧书市场,有很多旧书摊,他经常去逛逛,打工收入很大一部分都拿来买书了。后来索性也跟着做起了书摊生意。“既能挣钱,又有免费的书看,当时就认定这是件好事。”
青龙巷至民主路路口,历史上就曾充满书卷气息。20世纪30年代这一带书局、文具铺、裱画铺甚多,其中旧书店就有四五家,有些专售中医典籍、经史子集之类的木刻版旧书,名气很大。有史料记载,郭沫若、郁达夫等曾光临此地,寻访肯尼迪演讲孤本秘籍。
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书的市场很好,许多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做起旧书生意,这一带书摊剧增,人气渐旺,成了远近闻名的旧书集散地。老马也成了众多“书贩子”中的一员。
在城里闯荡多年,老马结婚生子。恰在此时,旧书市场在市容市貌整治和纸书市场萎缩的声浪中烟消云散,“书贩子”们纷纷转行。马成勇也考虑过转行,然而,思来想去,夫妻俩还是觉得既然爱书,何不自己开一家书店,把“书贩子”的职业做大。
“‘书贩子’更像是家乡大山里撑船的船夫,抑或是小溪间的小石桥、小木桥,大山的自然哲理让我坚强,书籍带我走进一个不被外界打扰的世界。”
于是他们就租下了青龙巷48号。几年之后,又将隔壁一间较大的店子盘下,扩大了门面,取名“泉之”。老马说,因为他是喝山泉水长大的,泉水清澈甘甜,那是海的源头,就像知识海洋里的书籍,一点一滴汇聚,方显海阔天高,博大宽广。“泉之”自然而来,朴素是她的外表,也是书店的本质,其间还透着一股淡淡的乡愁。
老马的旧书越收越多,最早的门脸已经变成仓库,“顶天立地”全是书籍。书店生意越来越难做,“泉之”也不例外。到店里来光顾的人很少,大多是50岁以上的人,偶尔也有学生来逛逛。大家都在网上、在手机上看书,老马深知这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以,他也在转型,靠卖收藏版旧书、字画来维持。他还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了网店,生意还不错。
“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我们就很满足。”夫妻俩异口同声。
他们的儿子也和书店一同成长。“既然书籍是我的伙伴,我也要让书籍成为孩子的伙伴。”谈到儿子,老马脸上洋溢着自豪,“孩子16岁了,即将成人,书陪着他成长,我自认为是一种幸运。虽然开一间书店的收入远不如开一家餐馆,但是留给孩子的更多、更丰富。”
“书店倒闭的事屡见不鲜,泉之旧书社之所以坚强撑过来,与爱书喜书有关,与妻志同道合有关,与购书之读者有关……”马成勇在朋友圈里写道,“当明天的春光越过黄鹤楼的金顶,照耀在泉之旧书社白屋顶上,‘泉之’将更加坚定地走向十六、十七、十八周岁,那时成熟的‘泉之’会走得更远!”
在青龙巷里找一处角度,或者透过楼房的窗户,即可眺望蛇山,山顶之上黄鹤楼傲然而立。
远处的名楼,近处的老街,旧房与现代建筑,密如蛛网的电线与高高矗立的塔吊,晾晒在头顶的衣服鞋帽与低头专注看手机的行人……这是一幅令人心生恍惚的*景。新与旧的交错,人文与烟火的交织,古老与现代的交汇,色彩与沧桑的交融,或许,这才是一座城市最活色生香的生命真谛。
老马说,旧书的魅力,除了本身知识点的存在,还在于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能够唤起曾经的记忆,更能因记忆而生出一种时光的温馨。
老街旧巷之于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不也正是如此!
<本文发布于:2023-05-12 17:3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6/6590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