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各地的过年风俗
导语:春节年年过,可伴随我们多年的春节习俗不经意间改变了许多。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不必等到过年才穿新衣、才大饱口福,不少人也就没有了曾经对过年的期盼。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去多了解一些过年的习俗。下面是为你准备的湖南各地的过年风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湖南各地的过年风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长沙俗称过年。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这个习俗延续了几千年,与南朝梁时《荆楚岁时记》所记基本相承。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人们在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扫扬尘”。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民谣曰:“辞了灶,年来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是日起,长工下工,匠师不再上门,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岁终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曰:“请辞岁”。各家起立迎之,捧出点心旱茶,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乐得合不拢嘴,因而有谚云:“小孩盼过年”。
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除夕年关,在万民欢乐的同时,也不乏“有家不敢归”的贫困人,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债主收债,匠师收工钱此时已是最后期限,城镇街巷、乡间小路上收帐人的灯笼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无法付帐,铜壶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假如给我三天黑暗只好外出躲帐。还有的在辞年之后,用红纸书写“衡门衍庆”4宇贴于门上,紧闭大门,任何人不得出进,叫“封财门”。问帐客无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诗:“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进门。恼煞商家收帐客,无钱反吃闭门羹”。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闹元日,万众纵情欢”。辛亥***后,将公历1月1日叫元旦,改夏历元旦为春节。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然后人厅堂,秉烛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择吉时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着儿孙依次向长辈拜年,抢先到井边挑第一担水,并点香烛把并神。早餐吃剩饭,叫吃隔年粮,寓意衣食有余。菜看以素为主,离不开青菜、芋头、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万事遇头,清白传家。饭后晚辈向家族长辈拜年。清朝时,拜年行跪拜礼,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国以后,改跪拜为拱手作揖,家庭内拜年毕,邻里互拜,气氛热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有人进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请拜上门年”,并热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城内多在天明出行,到亲友家登堂揖拜。前清捐有虚衔者,个个衣冠顶戴,大摇大摆,高视阔步赴各处拜年。商人嗜摈榔,出入各家均“香茶奉罢果盘开,槟榔元宝双双来”,曰中嚼个不停。交游广的生意人,自己不亲往,就使晚辈或佣人持名帖投贺,叫“拜帖”,即后世贺年片之来历。
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认为“北(风)主丰,南主歉”;阴多晴,暗多雨。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元旦抱柴进门,意“进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有的读书人则书写“人寿年丰”、“五谷丰登”之类的吉利语,叫“新年发可以啪的游戏笔,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为此日挨了骂,要挨一年的骂。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要说“酒泼红地”。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长沙四乡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谚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唐代已风行,宋时更盛。文天样曾记叙衡州上元张灯盛况:“士女倾城”、“观者如堵”、“骈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小孩子喜欢在墙角点松明,边烧边唱:“正月十五元宵节,烧了虫蚁上天歇”。离祖坟近的,还向坟前送烛,让祖先同享人间灯火。
更热闹的是,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此时达到高潮,常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城乡街坊村寨宗庙家族几乎都扎“龙”。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多赐以包封。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湘潭过年习俗:舞龙灯先要“接龙”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年的美好祝愿。
衡阳过年习俗:“关财门”“坐岁”
衡阳地区在春节有其独特的习俗,三十日名曰“除夕”。本日午餐,极其丰盛,即所谓“团年饭”。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后即关上大门,叫“关财门”。将预先准备好的点心果品摆出,全家围炉团坐,边吃边谈,预先招呼小孩忌讲不吉利的话,并给以压岁钱,直至深夜入睡,有的彻夜不眠,名为“坐岁”。
另外衡阳地区还有一种特殊习俗,信佛的人家于当晚零点后,抢先去庙里焚烧香,以南岳大庙、雁峰寺和雨母山雁雨寺等寺院为盛,因据说谁烧香在前,谁就财运亨通,人丁清泰。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早起,首先打开大门,在祖先神位前与门口设案,焚香秉炷、摆设祭肴敬告祖先神灵,求保平安,叫“开财门”。事毕早餐,保持传统习俗的吃素,餐后由家长率家人向近邻或近亲长辈拜年,叫“出天行”。
邵阳过年习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
1,过年:有些家庭可以早上吃过年饭算过年,也有晚上吃年夜饭算过年的;
2,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街坊),某些地方有七不出八不归的习俗;
3芫花的功效与作用,腊月顺口溜:二十一做准备,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杀******(Jiujiu就是猪);二十七杀线(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尼炖烂煮烂呷;
4,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当然要打发点糍粑、烟或者红包等礼行给舞龙的队伍(小时候比较常见);
5,喝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纱布,还有特地从湖南带来的酒药子,这性质与咱们所有的发酵用的酵母类似。糯米是事先冲洗干净泡了一宿的。把糯米取出放在铺好的纱布的蒸屉上,铺满后上锅蒸10分钟,这时开锅盖要在米上均匀的倒上一些温水,再蒸上10分钟就可以取出晾凉了。别急!还没完,等米凉一些后,把酒药子粉末撒在饭上,用手把药粉与饭搅拌均匀,而且最后还要把饭压实,盖好盖子,用平时不穿的棉衣或毛衣把盆给包好,再套个袋子,这样保温会更好!包好后就放在热的地方,一般放在家里的暖气旁边发酵,第二天米就会变成甜的了,而且还会有白酒的味道。这样米酒就做好了;
6,腊月农历24要过小年,小团圆饭;
7,三十守一宿,初一零点的时候要放鞭炮或者烟花;
8,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9,菜色鸡鸭鱼肉样样有,尤其是邵阳腊货很多,腊香肠,腊肉,猪血丸子,腊板鸭,腊牛肉;
10,贴春联,上下联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三四声就是上联贴在右边,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一二声就是下联贴在左边;上联就贴在上面。
岳阳过年习俗:"首席"30晚上不睡觉
在湖南岳阳过年风俗有好多不一样的.比如岳阳都有好几个市.还有县城.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想必你应该是外地的人.但是你是岳阳的女婿是吧.呵呵,其实过年很简单的.玩的热闹.你一般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别人跟你说声新年快乐你最少也要回个礼咯.还有就是大年三十的时候给小孩子包红包.也就是MIMI了你要包多少就看你自己的心意了.最主要的是老人家比较忌讳的是过年千万不要说"死"字什么之类的话.要不别人会感觉不吉利.多说点吉利话就好了.还有不要打人.我们这里好多人一般是30晚上不睡觉的.叫"首席"呵呵!
这个你想睡了还是没有人拉你的.记得不要说忌讳的话.因为明年又是新的开始.家里人都希望子女在外平平安安.吃东西就不要客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
岳阳地区俗称"过年",风俗大体同祖国各地相同,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在盆中,撒上葱花,象放真鱼一般。人们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
常德过年习俗:送灶神、过小年
春节俗称过年,为一年内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历时二十三天,活动繁多,热闹非凡。
(1)送灶神:腊月二十三,相传为司命菩萨(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之日,各家各户点锅灯,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驱火灾,同时送平时家中奉祀诸神。送神之后,诸神不在家,百无禁忌,开始忙年。但家中如有丧事,当年不送神。
(2)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称过小年。民间各种游乐活动多从此日开始,俗曰“闹春”。又,相传此日高客子(老鼠)过年(亦有说过喜会),不宜吵闹,应早睡,保持安静。否则,“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
(3)忙年:腊月三十前,“家家户户过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打扫卫生。打扫卫生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俗语曰:“二十八,洗邋遢。”
(4)团年:腊月三十为大年,在外行人皆赶回家中团年,俗称“鸦鹊老鸦都有个三十初一”。团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团年的。团年前,先用猪头、猪尾、大蒜敬菩萨,烧香鸣炮,然后闭门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团年。席上唯团年鱼不能食用,留至来年吃,表示“年年有余”。吃团年饭的时间较平时吃饭的时间长,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随便下席。吃完团年饭后,开门纳财,俗称“开财门”。傍晚时分,上祖坟送灯亮。
(5)守岁:相传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视,清点人丁。为让神仙知道人丁兴旺,各家各户用在树蔸生旺火,合家通宵叙谈,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窝(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会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头)里。俗语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你守菩萨爹爹一夜,菩萨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晓,合家穿上新衣,洗净手脸,然后大开正门,选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毕,带柴(财)蔸进屋,紧闭大门,俗称“紧财门”。进屋后,媳妇给公婆筛糖茶或蛋茶,长辈接受晚辈礼拜,亦给年幼儿孙“压岁钱”。80的代,城镇多零点出行,中央电视台午夜钟声响后,鞭炮烟花齐放,一片欢腾。
(7)拜年:初一不出门,在家拜父母,但若有亲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称“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后亲友邻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称曰:“有心拜年,十五不迟。”此间,狮子、龙灯、三棒鼓、道情、说鼓、地花鼓、竹马等沿门闹春。
(8)送年:正月十五,过年结束,城乡皆舞龙玩狮庆贺,家家户户吃元宵、点夜灯,又称元宵节或灯节。解放后,农村仅点夜灯,显得较平淡。城镇较为热闹,烟花鞭炮,舞龙玩狮,张灯结彩,盛于解放前。
郴州过年习俗:接“对子”、“开财门”
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长期以来,在郴州这块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
祭灶,又叫过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相传,玉帝派灶王爷到人间稽察善恶,农历腊月廿四,灶王爷上天回奏,善男信女便在“灶王府君”的神龛前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子,秉烛焚香,虔诚祷告,以求来年人丁康泰,万事吉利。过了这天,春节的喜庆气氛日渐浓厚,家家户户几乎全力以赴投入购置年货、杀猪宰羊等过年的准备了。
新岁来临,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上春联和门神,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春联,县人叫“对子”,多书祝福之语,用以表达人们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民间对联创作中,产生了许多构思奇异的光彩,深受群众喜爱。县境入腊以来,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对子,以*润笔。门神,多为钟馗、尉迟恭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用以驱邪避害。大红的对子和异彩纷呈的门神,似鲜艳夺目的繁花,为节日带来了浓郁的喜庆氛围。
除夕之夜,祭过祖宗后,阖家吃“团圆饭”。这顿年夜饭,特别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尤其是鱼,因寄“年年有余”之意,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之俗,人们通宵不寐,全家团坐,吃糖果,叙旧话新,其乐融融。是夜,父母还要给小孩的衣兜里塞些零用钱,谓之“压岁钱”。年长者守岁相邀饮酒为乐,儿童们喜玩烟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赋诗论文,以消长夜。
大年初一,鸡鸣而起,开门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谓之“开财门”。大街小巷鞭炮声声,此起彼伏,响彻云宵。考究的鞭炮全用红纸扎成,燃放后,红纸屑铺天盖地,谓之满堂红,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放完响炮,祭过天地祖宗,吃过早饭,就去本村族内人家拜年。遇尊长或平辈无论老少,相见辄祝“新年好”、“恭喜发财”,“万事顺意”之类吉语,入门则口称“拜年”!旧时稍贫户之子女,则三五成群,挨户排门而入,齐声道:
发财发到底,讨点新年米;
新年发了财,银子遍地来。
主人会分送米或包谷一调羹,此谓放大吉利。至初二日,开始走村出户拜年。一般先到岳父母、外公外婆家,再依次走亲访友,互送礼品,共饮美酒,以庆新岁。晚辈跟长辈拜年,须放鞭炮,嘉禾民谚有“响炮一响,千什么报国金万两”之说。嘉禾拜年过去有“正月男,二月女,正月回家好吃女”之说,正月里只有男的出门拜年,妇女忌讳走亲拜年,嫁出去的女儿更是不能回娘家,否则,就被人讥讽为“好吃女”。据说,如果新年回娘家还会吃穷娘家,所以只能留守家园侍奉各方来客。二月,才会有女流之辈回娘家给父母亲戚拜年。
正月里最热闹的活动,莫过于舞龙灯耍狮子了。龙灯狮子所到之处,观者如山,万人空巷,气氛热烈,其风至十五日止。
春节也有它的忌讳,人们希望一年的开始能够事事顺利,有个好兆头,而希望好预兆的心理愈强,禁忌自然也愈繁多。除夕之夜,索债者纷至沓来,到了正月里不过十五,就不能讨债了。据说,岁首讨债,财运不佳,终年受穷。初边三日内禁用剪刀,说是用了剪刀,就会鼠患成灾,因老鼠嘴尖,形似剪刀。初一日门宜常开,虽寒风刺骨,亦不可闭户,以招财进宝,大吉大利。正月里要忌口,不吉利的话不能讲,如不慎打烂碗盘,不可说“打烂”,宜曰“打发打发”。童稚出口不慎,犯了禁忌,大人就要用纸往他嘴角上揩“屁股口”。有的还在墙上贴上用纸写上的字条“小子之言,百无禁忌”,以示偶尔有小孩讲了不吉利的话也不算数。老人们说,此举可逢凶化吉。这些避忌,看来可笑,好在只有几天,人人也尽量奉行不渝。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希望,但不可否认地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不为今人所效法。
春节万象更新,人们不仅要清理居室、美化环境,更讲究“吃”法,春节的宴筵,十分铺张,席上佳肴,尤以油炸烂肉最具地方特色。将猪肉煮熟,涂上沙糖、酱油等和成的调味汁,用茶油炸至金黄,叫“过年肉”,色香味俱佳,挂到通时评怎么写风处可久置不变质。食用时,切成寸方块状,佐以生姜、红辣椒等调料,闷烂后上席,酥软喷香,为嘉禾风味一绝。嘉禾人嗜酒,到了年节,自酿水酒,大街小巷美酒飘香春意浓,家家扶得醉人归。糯米糍耙,也是家家必备。将糯米用清水浸泡,用甑子蒸熟,置于石臼舂烂,捏成碗口大小的糍粑,是年节的佳食,滑嫩如凝脂,也是拜年的送礼佳品。
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旧的迷信陋习被摒弃,好的习俗被传承下来,人们还不断赋予了春节更新的内容:除夕夜阖家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使春节更加丰富多彩。
永州过年习俗: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
俗称“过年”,包括除夕到元宵节之前的整段时间。为过好春节,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即着手准备,有童谣曰:“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猪肉(或杀肥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日夜,团圆酒。”除夕日,户户贴门神、春联,洒扫庭院,洗澡换衣。除夕夜合家吃团圆饭,菜式丰富,且有鱼上席,表示年年有“余”。饭后守岁,长辈给小孩压岁钱,至凌晨子时燃放鞭炮,辞旧岁迎新年。正月初一为“春节”,忌扫地、倒垃圾,忌说不吉利的话。起床后,先向尊长磕头拜年,早餐吃面条,意为长发吉祥。外出时谓之出行,至当地土地庙祭祀,回家时,折一束树枝,谓之“发财”,然后,到亲友家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日止。春节后,凡第一次见面均需打拱作揖相互拜年,说吉祥话。春节期间,耍龙、舞狮,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亲朋互相宴请,叙情话旧。
拜年的次序,有“初一崽(给父母拜年),初二郎(女婿给岳父拜年),初三、初四女回娘(女回娘家拜年),初五、初六拜地方(拜朋友)”。
新中国成立后,上述习俗除磕头外多有沿袭,部分单位举行“团拜会”,代替走家串户拜年。
张家界过年习俗:土家赶年年年
张家界过年习俗与外界区别很大,讲究过“赶年”,即提前一天过年,年夜饭一般都在腊月三十凌晨开吃,越早越好。我是地地道道的张家界人,早已熟悉甚至疲惫了“赶年”的习惯。无奈大妹小妹都没回家陪父母团聚,我们一家只好早早起床,好在自己有车,免了往年徒步“赶年”之苦。
到高云老家,时钟指向五点多,从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可以判断邻里乡亲已经有人陆续“赶年”。父母也早已把丰盛的饭菜准备妥当,祭祖烧香点鞭炮之后,我们围着三个火锅一大桌子菜开始“赶年”。“小孩子望过年,大人们望栽田”,这句谚语已经不多适用,毕竟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的饭菜平常也能吃到,再加上现在也无田可以耕耘,从大人小孩都可以说“不”。那么,过年究竟年味何在?其实,赶年就是一种风俗,赶年就是一种总结,赶年就是一种亲情的大团圆。我们一边吃团年饭,外面的天空开始蒙蒙亮,越吃越亮正是土家族“赶年”的宗旨,寓意来年风调雨顺、阳光灿烂。
白天的天气确实阳光灿烂,气温回升到15度,前些天的雪天寒意早已远去。按照土家族的习惯,我们八点到后山坡山给逝去的先人坟墓前“送亮”(意思跟拜年差不多)。随着年岁的增长,需要“送亮”的先人又多了许多,以前只有先父、祖父、高祖母,现在多了祖母、三婆婆等。三柱高香、一把纸钱、一挂鞭炮,算是后人或者亲人对另一个世界的先人和亲人的问候、牵挂和祭奠。在人间,我们用鞭炮的喧闹驱赶他们的寂寞;在天堂,他们是否用微笑淡定着人间的世态?
据考证,土家族过“赶年”,当家男人与在家的亲人一起吃完饭,向逝去亲人道声问候后便出征抗倭。现在没有倭寇了,我们这些后人可以肆意玩耍,或者打牌,或者麻将,不分男女,不论老幼,只要开心快乐就成。这一天,父母不会责怪孩子;这一天,乡亲不会互相红脸。当然,春节晚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未见面的亲朋好友互相短信电话问候也是必修课。
土家“赶年”年年赶。在一年又一年的“赶年”中,岁月老了,山川老了。
株洲过年习俗:开门炮、拜六神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别时容易见时难,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农历十五: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益阳过年习俗:年饭白萝卜不能少
在益阳农村,腊月二十三有大扫除的习俗。屋里屋外、上上下下、盆盆罐罐、桌子椅子洗刷一新。年二十八,贴春联,贴门神,房内贴了年画,家里加上新换上的喜庆被褥、窗帘,家里要打扮得红红绿绿,很漂亮。
大年三十吃年饭,年夜饭不在晚上吃,却是在早上和中午吃。益阳农村,有“早上过年”和“中午过年”两种不同的习俗。
“早上过年”是指早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饭。早上过年的人家往往3、4点钟便要起床准备,“中午过年”的人家早上吃完早餐后,就开始准备中午的大餐。
在老人家操办的年饭里,白萝卜也是不能少的一道菜,“吃了白萝卜,一生清清白白。”这是老人家的美好愿望。
年饭准备好后还要祭祖、祭天地。在堂屋中间摆上一张桌子,桌上的盆子内放上“三牲”鸡、肉、鱼,香炉里的香烛都点燃,摆上酒杯,倒上酒水,便开始祭拜祖先。伴随着长长的鞭炮声,家里所有人一次在桌前跪拜祖先和天地。祭拜完,就开始吃年饭了。
大年初一的禁忌很多,不倒水,不扫地,不使刀,不能摔烂东西,见面要讲吉利话。不向屋外倒垃圾、泼废水,意为“聚宝”。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是家里人互相拜年的时候,初二,女婿要携带礼物往岳父家拜年。
娄底过年习俗:吃萝卜*个好兆头
在湖南娄底一带,过年时有许多独特的风俗。比如,过年一定要吃萝卜;年夜饭要赶早,一般在大年初一清晨五六点钟左右;除夕夜放鞭炮,谁家的鞭炮放得最早、最长、最响,就代表谁家最富裕,来年一定会大吉大利,发大财。
过年吃萝卜已成风俗
在湘中和湘西南一带,过年吃萝卜已经成了一种风俗。没有人能说清楚,这种风俗究竟起于哪个年代,只是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起,吃萝卜是个吉兆,是兴旺发达的象征。
老人们说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妻,家里很穷。有一年过年,家里吃不起肉,他们就煮了一锅萝卜,有红的、白的。红的代表瘦肉,白的代表肥肉。第二年,他们家就发达了。从此以后,这个风俗习惯就继承了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家每户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这道菜。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也有一些比较科学的说法是,大家过年吃的都是大鱼大肉,吃萝卜有利于败火和营养调和。
年夜饭讲究尊卑长幼
最重要的一顿年夜饭,都必须安排在大年初一清晨五六点钟。年夜饭要趁天未亮,饭前要放鞭炮,还要拜祖宗。至于年夜饭要趁天未亮这个习俗因何而来,听老人们说,是因为以前大家都很穷的时候,很多乞丐出来行乞,而年夜饭代表了一个家庭的福分,一般是不能给别人吃的。所以,吃年夜饭就要赶早了。这个习俗被传承了下来。
吃年夜饭的时候,吃东西也很讲究尊卑长幼。鸡大腿是给家里的小孩子们吃的。鸡的内脏和胸脯肉以及鸡屁股,要给老人们吃,表示敬意。而鸡爪子和翅膀要给年轻人吃,预示他们在新的一年会腾飞、挣很多的钱。
拜年有个先后顺序
到了大年初一,大家开始走亲戚,给长辈拜年。正月里,一个人是不能随便到别人家去的,去的话要带礼上海英语高考物,而那家主人也一定要给客人派糖果。
拜年有个先后顺序,所谓“初一子,初二郎,初三初四随便行”。这个意思是说,初一是儿子给父母拜年;初二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三初四,就可以随便走动了。拜年的礼物有糍粑、酒、罐头、白糖、水果,还有鸡和肉。
一般来说,新女婿第一年给丈母娘拜年是很重要的,要带很丰盛的礼物,还要给女方的亲友派利是,不然就会遭别人笑话。其他的拜年,只要随便带点礼物,意思一下,亲朋好友在一块吃个饭,联络一下感情,就可以了。
怀化过年习俗:二十三日“送灶灶”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它意谓着一无复始,万象更新,新年一到,则是生命复苏,农事即在的时候了,因此,人们对这个节日很讲究。在怀化,过年有许多古朴独特的民俗,至今犹存。
在怀化,过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止。这期间,在民间要举行一系列的富有地方色彩的祭庆活动。,以示对上天神灵,祖宗的敬长和祈祷,表达人们对来年生活的祝福,向往和寄托。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统的“祭灶”活动,怀化人俗称“送灶灶”。传说灶君是玉皇大帝专门来监督百姓行动的,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那天,灶君要向玉皇大帝汇报民间善恶。因此,这天人们要用糍粑、糖果,上檀香、焚拜灶君,送他上天,希望灶君在玉帝面前隐恶扬善。灶君走后,人们就在灶前贴上灶君的神像,从此便不许小孩在灶前随便掏乱,以示对灶神的尊敬,春节就由此开始了。
大年三十那天,怀化各地都有赶集的习俗。这是一年最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集市。集市上货物应有尽有。买春联、门神的,五色鲜艳;佛花供品、杯盘锅盆、琳琅满目;烟花炮竹,五彩缤纷;各种祭神之物,随处可见。人们称这场赶集为“忙年”或“办年货”。其实,在这以前,有心计的人早就把年货办好了,糯米糍粑,香醇美酒、甜酒之类各家皆一应全备。这天,各家各户皆打扫房屋,整理家什。柱上换上鲜红的春联,门上贴了画有唐武将秦叔宝、慰迟恭的门神像。
大年三十这天的饭菜也特别有讲究:菜中必须有青菜、豆腐、香肠。早饭是用粳米和糯米拌合煮成。叫“年更饭”此饭不能泡汤,人们认为“年更饭”泡汤则田埂会崩塌。早餐的第一口菜不是鸡鸭鱼肉,而是青菜,据说吃青菜表示一年四季清(青)寂平安。吃后家里长者要问:“今年青菜苦不苦?”众人应答:“苦”。据说吃起来苦的青菜预示明年的收成好。小孩不懂事往往有说甜的,大人总是忙着纠正,此外,更为有趣的是五谷饭。
三十晚上吃团圆饭的时候,由家里的一个人盛碗饭,拌上五谷,坐在自家的田里吃,边吃饭边有心无心地说:“光谷,光谷”(全是谷的意思)。人们通过这种奇特而又古老的方式向土地祈求五谷丰登,表达出人们对土的崇拜、对五谷的追求。不过,这只是在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下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美好愿望。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习俗已在慢慢地消亡。
除夕之夜的打年锣,抢头水把过年推向高潮,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刻,怀化人有独特的方式渡过。晚饭后,青年们聚自己村有名望的人家的庭院里,打年锣、对酒歌,锣鼓声中,唱起高的酒歌,一唱一答,输者定罚酒。小孩妇女们则在家里守岁。祖母为打消孩子们的瞌睡,讲着老鼠大年三年嫁女的故事,故事美妙动人且极神秘。我儿时曾伏在祖母的膝头不知听了多次,可从未见过老鼠嫁女,花桥唢呐,鸣哩哇喇的情景。
更岁的钟声敲响之时,井边围了一大群人,争先恐后地将水桶往井里放,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叫抢头水,据说谁抢到了新年的头一担水,那么他在新年便事事顺利。与此同时,鞭炮之声,震耳欲聋,宣告旧岁的消逝,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各人从头到脚换然一新。吃过早饭,就是给长辈拜年,在古老的规矩里,这是极为神圣庄严的。长辈立于中堂的神之旁,晚辈则双膝跪地,叩头三次,给长辈祝福,长辈站在一旁答礼,然后给压岁钱。现在,这种规矩不那么严了,打拱作揖即可,之后就是亲友邻里,相互拜年。拱手作揖互道:“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之类的吉利话,这样的活动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在以前有过矛盾的人,也会在一片祝福声中握手言好。这天,粗说脏话是讲不得的,刀、斧之类的东西列为忌讳之物,早由大人藏好,一整天全于喜庆气氛中渡过。
从正月初一到初三,是正年,每天早晚要用肉盘、酒、香、纸钱、炮竹祭祀上天神灵、祖先,以寄六畜兴旺,丰衣足食之愿。
从初一到十五,是大正月。这些天内,有送柴(财)、搬土地、送摇钱树、唱莲花落等运动。最有趣的莫过于送柴(财),那是用红布条扎成的一小桃杉木柴,由送柴人双手托着,嘴里念道:“送柴(财)、送柴(财),金银财宝滚滚来;左脚进屋带财宝,右脚进屋带金银。”然后双手将柴供一神之上,并对主人说:“恭喜发财。”主人在一旁说道:“发财,发财。”并以上等糍粑相赠,然后沏茶、撕姜,献糖果,待为上宾。怀化人对财神的崇拜和他们的好客大方,在山外之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
十五元宵节,怀化人多数没有吃元宵的习惯。只是照例祭祀上天神灵,晚上则舞龙灯、玩蚌壳灯,还有耍狮子之类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只有在较大的一点村寨才能举行。那些散居山野的人们,照例猜拳行令、酒歌酣,过罢元宵,人们便开始收起春节的余心,忙于阳春之事了。
吃香喝辣团年肘子
湖南人热衷放鞭炮,据说这是因为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当年***大典上燃放的便是浏阳鞭炮。基于此,湖南过年时简直就是满城响声震耳。
一条1公斤的大鲤鱼,一个3公斤左右的大肘子——这是湖南地区过年的必备年菜,俗称“团年鱼”和“团年肘子”,而“团年”,顾名思义,也就是“团团圆圆又一年,辞旧岁迎新年”之意。湘人嗜辣,在民间,基本上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几串风干红辣椒,方便主人每餐烹饪时,好洒上几个辣椒,满足味蕾对“辣”的需求。而这也同样延续到了农历新年的饭桌上。他们说,这是吃香喝辣过好年。
年夜饭,吃的便是个吉祥如行为无价值论意,即要能反映出家里过去一年的喜人收成,又要为来年卯足干劲,因此饭桌上的菜,越大个、越丰盛、越吉利,在湘南等传统风俗习惯较为保留的地区尤为盛行。
辣椒满盆红红火火
肘子之外,除夕夜还一定会吃鸡、肉、鱼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
鸡要整只清炖,顺便加些*参、枸杞、天麻之类的药材,要选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有的家里还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此外还有当地日渐盛行的大羊肉火锅,*的便是个热闹;至于凉菜、炒菜和点心,特色其实已经并不明显了。
凉菜和烧菜,脱不了的还是个“辣”字:拿红辣椒和剁辣椒炒腊肉、腊肠、圆子、腊牛肉,拿香菜和辣沟通的方法椒拌腊鱼肉、猪耳朵,再加上几种蔬菜——必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年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这满满当当地拼成一桌,湖南人的年夜饭也就准备得差不多了。
另外,这边同样没有吃饺子的风俗习惯,拿米饭当主食,而喝的是自家拿米和酒曲酿制的甜酒。无菜不辣,无辣不欢,又麻又辣中,湖南人过瘾地吃上年夜饭了。一般从晚上的七八点钟开始,直到十一二点才结束,当地人认为年夜饭越久越好。
湖南人热衷放鞭炮,据说这是因为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当年***大典上燃放的便是浏阳鞭炮。基于此,湖南过年时简直就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
除夕当晚,他们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前,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时,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春节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美好的年头。鞭炮大小、燃放时间随各家定,但燃放时不能中断,这样才会吉利。
新年高升吃年糕
等到年初一,湖南人的第一餐基本都是“年糕”和“芝麻茶”:年糕是家家户户自己打出来的,砖块大小,等到要吃的时候便切成块,然后放进油锅里,两面煎黄,再放进饴糖加水一起煮开,口感非常软糯,也很甜;而芝麻茶便是拿芝麻饮品冲水喝。这两样小食的共同点,便是寓意类似——年糕,谐音为“年高”,芝麻也有节节高之意,所以都是好彩头,并且甜美的口感也象征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等到吃完早饭,各家男主人便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因为当地的说法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而大年初二一家人要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湖南人重礼节讲义气,等到初三初四便开始街坊互拜,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一直到正月十五,赶完庙会,看完大戏,吃好元宵,这年才算是过好了。
湖南春节的风俗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无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以 24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23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23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才算完成,所以说这也是湖南的春节习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去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是会吃鸡、肉、鱼三样的。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里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长沙俗称为过年。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常年在外的朋友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吃节。团圆饭。那天,晚辈向长辈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给小孩子发红包,祝愿新的一年新气象,红红火火。所有人凌晨12点燃炮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湖南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湖南长沙春节习俗是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开门炮是湖南的春节习俗中最热闹的,是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各地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株洲人在春节拜祖的时候最有讲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间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就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
湖南岳阳地区俗称“过年”,风俗大体同祖国各地相同,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人们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
<本文发布于:2023-05-11 05:2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6/5998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