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重视培养孩子好问的习惯》有感(精选1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整理的读《重视培养孩子好问的习惯》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孩子提问的权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话,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对孩子的问题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方面要允许幼儿提简单的问题。 孩子提简单的问题,往往被大人们认为没有思维价值,冷淡处理之。其实,问题的简单与深入,与幼儿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与积累的认识经验丰富与否等有关。孩子在简单问题的思考中能发现更多深层次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不厌其烦地听取孩子的简单问题,给他们一个积极宽松的提问环境。有了适宜的环境,良好习惯养成才有可能。另一方面要给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一些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孩子围着老师转的现象,没给孩子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特别是时间。老师提供孩子操作材料让幼儿活动,希望幼儿能够提出老师预设的问题,以便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活动。这时孩子的玩受老师控制多,孩子一时半会儿不能提出老师需要的问题,老师就急于引导个别孩子能够提出,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绝大部分孩子往往根本没有同样的感受与问题需要,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我们还应该关注孩子的问题表现。孩子提不出自己的问题,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指导,形成不了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渐渐地孩子***思考能力就弱。孩子缺乏***思考,老师就更有可能想当然地采用传授、灌输式的教学。这是我们老师所不愿看到的,然而却会在自己不经意忽视孩子的问题表现中发生着。其实孩子的问题往往有其独特的表现,需要我们去发现。一方面要在孩子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孩子的问题。我们能够相信孩子有一百种语言,那么在培养幼儿善于思考问题习惯的时候,就不该只有一个用语言表达问题的标准。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弱些,但并不表示他就没有自己的问题思考。孩子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直观形象的,他们对事物产生的问题往往多藏在操作活动中,而我们习惯于组织操作后的交流,好象只有在交流中孩子提出了问题才真正进行了探索活动,所以常出现操作时孩子热情高涨,交流时孩子懒懒洋洋,这种现象在年龄越小的孩子中越明显。另一方面要做孩子的知音,与孩子想到一块儿去。当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依依呀呀的表达被大人所领会时,会因兴奋而更多表达,所以当孩子有自己的问题,但不能准确表达的时候,老师要耐心倾听,再根据观察了解,帮助孩子准确提出问题。这样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提问是孩子积极思维的外部表现,我们要鼓励孩子多提问,有爱提问的好习惯。但任何一种习惯要形成都离不开一贯地坚持与练习,养成好提问的习惯也一样需要练习。孩子细致观察的能力还较弱,他们对周围变化、新鲜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不变的环境对孩子提问习惯培养不利。我们可以通过变化区角活动的材料,带幼儿外出参观,使幼儿每天都接触新事物,有提出问题的练习机会,一个孩子有问题就可展示给许多孩子,引发更多孩子的问题,让提问与讨论解决问题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就不成问题了。
首先我明白了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联结。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
作为学生,很明显,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看了《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本书之后,我想,作为孩子,要养成的习惯有很多。总得说来,应该有生活上的和学习上的。这两点对于孩子来说,要是养成了好的习惯,那么对于今后的成长来说是大大有利的。
首先是生活上的好习惯。生活是一个很广泛的定义,对于孩子来说,在生活这么大的范围上培养好习惯,自然是过于抽象了。俗话说,凡事要从小事做起。那么,要在生活上养成好习惯也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说,每天节约一元钱。当然,在人们的概念里,一元钱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如果我们每天节约一元钱,一年就能省下三百六十五元钱。凡是巨大数额的钱不都是从小数额的钱慢慢地积累起来的吗?当然,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未必会有这样的概念,但是,只要孩子养成了节俭的习如何养好发财树惯,不管是否理会其中的意义,一旦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过来,原来自己养成了这么好的习惯,必定是很欢喜的。就像我们都尊敬的***,他的节俭是国人们都知道的,在那样困难的时期,***用自己的节俭来为国家省下各项经费以帮助国家走向预想的方向。所以,节俭不仅仅是让人欢喜,有的时候,甚至是可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由此看来,在生活上养成好的习惯,必定是有利的!
作为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业,当然,活到老,学到老的训诫也鞭策着我们要时时刻刻不忘学习。对于学习来说,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学习的人事半功倍。比如说,有一个孩子,在学习前,总会先整理自己的桌子。这是个好的习惯!为什么这么做会是个好习惯呢?我们都知道,作为孩子,今后要面对很多的考试,而面对的考试多了,那么心里的压力就会沉重。压力大了,有的时候会使得孩子的心理扭曲,产生心理疾病。这样对孩子的将抗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当孩子在学习前把桌子整理一下的话,难么在这个短暂的时间,使得自己整理好心态,以正确的心理面对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这样的孩子胜不骄败不馁。养成好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心态,正确的心态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得到成功!
《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上说,对于一个习惯来说,是要经历过程的。所以,孩子的习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而是在周围的人的习惯中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对于成年人来说,自己有的习惯自己是不会知道的。这样的习惯在条件反射下,会在无意中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来。那么孩子就会去模仿。所以,当我们被告知,哪儿做得不好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注意了,应该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面对。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都在孩子的眼中。如果我们的不良习惯到了孩子的身上,就是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负责任。
养成好的习惯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都要注意!
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这说明了习惯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中国也有句古话:“中国的古话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含义之一就是从儿时的习惯可以推测未来,好习惯能够造就人。也有人说:“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它决定着人生的成败与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就是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理念的,作者认为“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书中写到“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习惯,是贻害无穷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们给学生的东西能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也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读着这一句句精彩的语言,无不让人感到身为教师,身为人间接接触母肩头那份归园田居其四沉甸甸的责任,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一项复杂而又具体的工作,它需要循序渐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相结合、相一致,不可顾此失彼。如果一方有差错,其他方面的作用将会受到抵消。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自己的教育收到较高的成效,就必须以打电话、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一利于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情况,明白学校各项活动的教育目的,争取做到家校双方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练习和强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所以作为一个低年级的老师,更是深感责任之重大。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还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最平凡的点点滴滴做起,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书中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真是任重而道远啊。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最重要阶段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用研究去观察,用脑子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那么他们一定能够事半功倍,更快速地走向成功。
教育要重视习惯的养成。
书中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所以,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当然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与长期形成的习惯有关,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一样。但是养成习惯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阐述了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内容、途径、方法以及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等问题,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那样窦娥奇冤会使学生一生受益。
以前我也经常抱怨学生写得作业马马虎虎,有的学生写得字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点,上学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书就是忘带本,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学生产生马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隐于书后:态度问题,对学习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理解知识时囫囵吞枣,做作业时敷衍塞责,马马虎虎凑合着做完得了;有的是性格问题,学生脾气急躁,干什么事都心急,急急忙忙难免出错;有的是在熟练程度上的问题,因为对所做的功课不熟练,因而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只有半生不熟才容易出现马虎的现象,看着这题一点都不难,实际上自己又不是掌握的特别好,思想上***,出了错;有的学生是习惯问题,从小养成了马虎的习惯,干什么事都毛手毛脚,马马虎虎;还有的学生,是考试焦虑问题,对考试的心理负担过重,过分紧张,平时做题没问题,一考试就错。
认真分析学生马虎的原因后,才能帮助学生防止和克服马虎的习惯,我觉得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马虎危害性的认识。比如给学生讲有关马虎的故事,有个孩子从小养成马虎的习惯,长大了当建筑师,在计算工地用料时,把用砖的数量后面多写了一个0,结果工地的砖多运去9倍,盖完楼又用汽车往回运,仅这一项就损失国家财产上万元。使学生认识到马虎的危害性极大,从内心深处认为一定要改掉不好的习惯。
其次,教会学生学会检查的方法,如:正向检查法,反向检查法,重做法;检查时要根据不同的题目采取不同的方法,学生经常自我检查,就会熟练地掌握检查的方法,到考试时也应用自如。最后,要教会学生“认真审题,注意埋伏”,审题要审三遍:
①把题读懂,看看这题问的是什么,给了什么条件。
②想一想老师为什么出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用什么知识解答。
③要看看这题里有什么埋伏,就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如果学生每次做题都能仔细审题,看看可能有什么埋伏,就不会上当了,认真审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学生能先静下心来,克服急躁情绪,这也是改掉马虎习惯的关键。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是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理念,是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科学,严谨,新颖,实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本书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这里的“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天崩地裂的意思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型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新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能促人进步,诱人发展,当然良好习惯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艰难地过程。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家长、教师似乎更关注“德、智、体、美、劳”的智,而忽视了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什么叫素质教育?”书中指出:素质教育就一句话“我们给学生的东西能管孩子一辈子就是素质教育。也就是要使学生终生受益。”乌申斯基也曾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是的,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那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啊!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习惯培养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正如封面上的两句话所写“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使先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会观察父母的表情,当父母用严厉的表情看他的时候,他会意识到这样做不好。但是相反,如果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父母还对他笑,那么他就会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同样,在学校我们老师也是一样,当自己的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教育他们,而是认为无所谓,只是一点小事,那么我们是在无形当中让学生养成了坏习惯,当我们以后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改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因为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了。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多么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就可以得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们教师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养成自身的好习惯呢?也许,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因为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养,性格只有靠性格去锻炼,情感只有靠情感去感染,行为只有靠行为去指导。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细节的日积月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刚刚读完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受益匪浅,偶然在网络上看到另一本类似的作品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著作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认认真真的读了这本书!
“思想可以决定行为,行为可以决定习惯,习惯可以决定性格,性格也就决定了命运。”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一系列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加强对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工作。但在教学实践中到底该如何“培养”一直是困惑我的一个问题。
阅读了《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让我受益匪浅,对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如“孩子需要养成哪些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怎样培养”等。其中针对文章第十章《儿童行为习惯的塑造与矫正方法》谈点自己的想法。
文章就“儿童行为习惯的塑造和矫正”提出了12种方法。比较文中第一种方法:“让小闪光点形成大光圈”,我对自身教育方法作了反思。“离开座位后把凳子放到座位底下”,这是我班的一项行为规定。这简单的一项行为规定看看容易,但要使全体学生做到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却较为不易。刚开始执行时,不少孩子都要在他人的提醒下才想起这项规定。起初,我就采用了平常的方法:“这次检查,老师发现,……这些同学的椅子没有推倒桌底下。”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没有按规定做的孩子低下了头,但其余孩子对却抱以幸灾乐祸的神情。更糟糕的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许多孩子对这项规定并不放在心上,完全由我一个人在反复地强调。后来,我改用另一种方法:“今天老师发现,离开座位后把椅子推到座位底下的小朋友有……让我们为自己有这样的好习惯鼓掌。”由此发现,受表扬的小朋友是满脸的喜悦和自豪,同时没点到的孩子依然低下头。一天天过去,能自觉做好这项行为规定的孩子越来越多。通过一个学期的坚持,这已经能成为他们的一个行为习惯。读了这篇文章,再反思自身的这个教育片段,使我明白了原本无意的教育方式其实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原理。
第二种教育方法在行为习惯培养法中叫“正强化”,正如书中所说的:个体在某一情境下做了某件事,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或肯定的答复,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做这件事的可能性就会提高。我想,要是早拜读到这书,我在工作中就会少走些弯路了。间隙强化、区别强化、正惩罚……这些都是书中提到的行为习惯培养方法。仔细品读揣摩这本书,能使我们在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中更具科学和实效性,我会再次认真学习此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非常费解,后来走上了教育岗位之后才渐渐明白这里说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九月份校长推荐我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是由教育专家、著名青年学者林格撰写的一本有关养成教育的专著,主要包括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及操作两部分,重点介绍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看后总体感觉:实用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教育的习惯,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养成有多么重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事情。习惯,往往起缘于一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优质生活的能力。因此寻求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目标,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同时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实现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任重而道远,
在培养习惯的方法中有提到这样的一条: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是的,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是实现转化的关键。由此我想到了雨露老师给家长讲座时提到,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吗,让他重复33次,想改掉他的坏习惯吗,让他重复上百次。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也可以坚持这样去做。首先保证训练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其次训练必须严而又严。只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养成好习惯;再次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这样学生才容易掌握要领;最后训练必须是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想结合,只有把内部的意志力与外部的强制力结合起来,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保障。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孩子五年,给孩子五十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习惯,就是教育。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好习惯。这些好的习惯也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我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学会与他们沟通,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得到他们的信任,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帮助其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调动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让我们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与孩子共同成长!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养成好习惯。
良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习惯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坏习惯是则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陈峰老师的《教育就是习惯培养》这本书就是从习惯培养与矫正的六大秘诀、习惯培养与矫正的六大黄金准则、良好行为习惯的实用培养策略、有效地的培养与学习相关的良好习惯、改变不良行为及习惯的有效策略、成功矫正日常不良习惯六大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惯培养在教育和性格、品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是一本家长和老师必备的教育指导用书。
在我们平时观察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在一年级的时候养成。幼儿园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比较强,坏的习惯、好的习惯都会影响到他。如果在一年级时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十多年的学习历程有很大的影响。
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防走失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严而又严。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有例外,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他,以后就难以要求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没有“狠”劲,表面上是爱孩子,可最终是害了他们。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曾经爱过的那个人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不少孩子,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孩子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一事实上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需要认真训练。由于孩子年龄不同、个性不一,每次能够集中脑力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逐渐延长。开始,孩子往往不会掌握时间,家长要指导他,该学时学,该玩儿时玩儿。可以教孩子上好闹钟,按定好的时间作息。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家长及时给以鼓励。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为学生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基,让我们谨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复信,总是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室的卫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学生负责清洁打扫,但是地面上总还是存在纸屑;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问题,到作业中还会有学生出现错误;经常教育学生上课应专心听讲,可是在课上还总是有学生要思想开小差;每次作业批改讲评后要求学生订正,可是还是有小部分学生不订正……为什么总是有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真的是他们的领悟能力有问题吗?答案很显然:不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培养学习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着他们一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练习和强化。而抓良好的开端,则是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所以作为班主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更是显得犹为重要。以前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我对于培养学生的习惯还是停留在最普遍的说理与奖惩上,缺乏系统性,所以效果一直都不怎么显著。阅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后,让我对培养学生习惯的工作豁然明朗。虽然这本书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的,也是针对家长来写的,但是它对于我们教师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这本书从多方面对养成教育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让我对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该书分块分别阐述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其中一些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非常具有实用性。比如:“孩子写作业马虎怎么办?”,“孩子浪费东西怎么办?”,“孩子任性怎么办?”“孩子学习不专心怎么办?”,“孩子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怎么办?”,“孩子缺乏创新习惯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刚好就是我们平时在议论的学生常有的不良习惯,书中提到的实例以及解决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后面的附录“养成教育内容序列化方案”十分具体的给出了幼儿、小学、初中养成教育内容序列细目,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得到了学生习惯培养工作的参考,使我们的养成教育工作有据可依,有目标可参照。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我们要本着以严为纲,以爱为本的原则,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让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大的成效。
通过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做事的习惯,我觉得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使许多父母头痛的问题,要矫正此毛病,可从孩子的健康情况、个性及家庭环境入手。 孩子分心的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两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七分钟;四岁为十二分钟,五岁为十四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渐增加专注的时间。因此,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依据其年龄的专心时间长度,而非依据家长的主观感觉。同时不应该强迫孩子长时间的学习,学习之间要安排适当的休息和调整. 孩子不专心,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注意力飘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梦而忘记眼前的事情,后者其实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将注意放错。只要家长用心纠正,使他们将心事转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和成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甚多,在生理方面,孩子若身体不适,警力或知觉发展不良,天生好动,以及神经系统或大脑微功能发生问题时,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些情况都必须由医生检查和治疗。
此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时,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这些情况大多数是教育方式和成长的环境所造成的。 除了解决生理上的问题外,家长应该认识到,专心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学习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埋怨孩子不专心的同时,亦要反省自己有无不对之处。
例如,孩子玩游戏时全身投入,正是在培养聚精会神的习惯,此时家长切不可任意打扰、干涉和打断。平时家长可以将游戏时间与日常生活配合恰当,并指定一个固定的玩游戏的角落,将环境安排得有条不紊,以减少孩子分心的外界事物。家长亦切勿要求孩子做不感兴趣或超过能力所及的事。以免他们借着不断变换活动来逃避大人的责备。
对于小学生已经有马虎习惯的孩子,应该合理安排作业和游戏的时间,尽量给孩子宽松的时间,不要一直处于很忙的状态中.还有,要学会等待孩子,没一个习惯的养成和缺点的克服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如果我们付出了努力,等孩子长大了以后,情况一定会好起来的.
<本文发布于:2023-05-11 00:3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6/593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