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的诗词鉴赏

更新时间:2023-05-10 16:35:47 阅读: 评论:0

赵翼的诗词鉴赏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二元人民币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赵翼的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赵翼的诗词鉴赏1

《题遗山诗》

作者:赵翼

原文: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题遗山诗》注释

①元遗山集:金末元初元好问之诗文集。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事迹见本书作家小传。诗中评论元好问入元后辑存金代文献之志节与诗作之成功,知人论世,切中肯綮。

②身阅兴亡:言元好问曾经历金元易代之变。浩劫空:大灾难,破坏严重。佛家谓世界由成、住到坏、空为四劫,空指世界毁灭。后遂以“劫”指灾难。

③“两朝”句:谓元好问集两朝文献于一身。金亡于哀宗天兴二年(1233),元好问已四十馀岁,此后近三十年,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献,编有《壬辰杂编》、《中州集》,并作有大量诗文,为一代文宗。

④“无官”句:元好问在金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元不仕,无损大节。周粟,周武王灭商后,殷商贵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参看《史记·伯夷列传》)元好问虽未如伯夷、叔齐之饿死,但却未仕元,故曰“未害”。

⑤“有史”句:谓元好问担心有金一代文献之遗亡。失楚弓,据《孔子家语》载:楚共王出游,遗失一良弓,从人要寻找,他说:“楚人失弓,万籁俱寂造句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认为楚共王心胸还不大,说:“人遗之,人得之,何楚也。”这里以“楚弓”喻金代文献。

赵翼的诗词鉴赏2

《野步》

作者:赵翼

原文: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野步》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注释:

峭寒:料峭

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名句。意思是:(秋风)把枫叶变红,却把人的头发变白了。更是感叹时间不饶人。

《野步》鉴赏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出两联,单独成诗,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诗即如此。

“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诗人换上棉袄。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峭寒一个***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诗人换衣,诗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诗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诗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实际上,峭寒是没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与诗人作对,诗人这样写,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不肯换上棉袄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结合后文来看,最可能的就是诗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投降了。“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说腿脚不便,“近”是指无力走远。那么,大冷的天,诗人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风萧瑟中,又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如果说前面的“催”字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o型腿怎么矫正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

综合全诗来看,最核心的无疑是后两句,但前两句也不应忽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前面两句的交代和铺垫,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发得那么充分。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赵翼的诗词鉴赏3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简介作者并讲他的几个故事

赵翼(1727年~1814年),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人生哲理句子崧,号瓯北。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中过进士,当过官,辞官后主讲安定书院。下面讲几个故事,更多地了解一些赵翼的情况。

1.才华横溢的少年

他的父亲以私塾授业为生,赵翼从6岁起就跟随父亲读书。据说,他3岁时就能识字,12岁时,一天就可以写出好多篇文章。他父亲离世后,赵翼孤苦伶仃,还有弟妹要他照顾。这时,原来为他父亲开设私塾的有钱人家就留他接替父亲,当私塾老师。当时他才15岁。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考了第一名,本来应该是状元,但乾隆皇帝却把本是第三名的考生点为状元,赵翼屈居第三名。

2.清代史学名家

赵翼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写过许多部历史著作,每部著作均折射着赵翼独特的见解,其中最出名的当数《廿二史札记》。这部著作,与王鸣盛所著《十七史商榷》以及钱大昕所著《二十二史考异》,被学者合称为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3.独树一帜的诗人与诗论家

赵翼在诗词创房价最便宜的城市作上,主张抒写性灵,极力反对摹拟。后世评价他的诗作所用的主要词语如下:自成一家,不拘唐宋格律,风格多变,“无不如人意所欲出”。当时,他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袁枚,另一个是蒋士铨。由于他们志趣相投,对诗的主张也相近,所以被并称“乾隆三大家”(也有人说,另一人是张问陶)。他们三人中,袁枚与蒋士铨逝世于赵翼之前,赵翼有诗曰:“三家旗鼓各相当,十载何堪两告亡。今日倚楼唯我在,他时传世究谁长?”

赵翼与袁枚的交往和感情胜过蒋士铨,从他写给袁枚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我最爱君诗,君亦爱我句。他人岂不赏,不着痛痒处。”

赵翼写过不少论诗的著作,其中的《瓯北诗话》(又名《瓯北诗钞》),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十家诗作。我们将要学习的《论诗》,可以集中反映赵翼在诗歌创作方面独树一帜的理论与实践。

二、部分词语注释

1.领:是引领的意思,不宜理解为“占领”。

2.风骚:风,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后来则常用来指《诗经》;骚,指屈原的《离骚》。这首诗中的“风骚”,主要应指诗词的发展趋势说的。有人说,“风骚”指诗词作品在文学界的地位及其影响,笔者认为不妥。“各领风骚”,意思就是各自引领诗词发展趋势之意。

3.才人:天才之人。

三、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直接写作者对诗歌创作的主张:他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他不认为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因为每个时代都会有折射时代精神与表现时代风格的诗人;他相信后继有人。读者细细品味这首诗后,定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第一句是“李杜诗篇万口传”

无论谁看,都会知道这句诗是对李白与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正确评价。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说他们的诗篇万口传诵,恐怕当时之人与后世之人,没有人会反对。其主要原因,当然不仅在于其诗篇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并且也在于其诗篇承前启后的艺术魅力。

我们设想一下:让读者看到这句后,先别看下一句,请他们想想下一句的内容,或者请他们来续写一句,结果会怎样呢?笔者敢冒昧地说,恐怕十有八九的读者会正面肯定李杜的:或赞扬其诗篇会万世流芳,或写出其诗篇“万口传”的原因。

可当读者看到诗人写的下一句,居然同他们想的毫不沾边时,他们会怎样呢?

请注意:诗人不写“万古传”也不写“万世传”,却偏偏要写“万口传”,其中一字之不同,却耐人寻味!

第二句是“至今已觉不新鲜”

这句诗语出惊人,与第一句既非并列或承接关系,也非因果关系,而是读者想不到的转折关系。一般来说,读者看到这句,恐怕不好接受,特别是对“不新鲜”这3个字不敢认同。笔者认为,“新鲜”这个词在这首诗中并不含有贬义,不是说李杜的不美好或没文采,恐怕只是认为他们的诗作,无论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还是在写作格调方面,都做不到与时代的要求密切吻合。新,就是指刚刚出现的;鲜,就是指活脱脱的。

我们现在强调“与时俱进”,强调“厚今薄古”,不是同样毫无贬低古人的意思吗?再想想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高论,读者恐怕就会有点赞同赵翼的观点了。但,读者还是疑点重重:既然李杜都“不新鲜”,那么“新鲜”的在哪里?

第三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这句诗紧承第二句,直接为读者释疑。诗中的“江山”是借代手法,指的是国家;而“代”则是指时代说的。但,必须说明:笔者认为“江山”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是指不断变化的空间;而“代”也是如此,应是指不断变化的时间。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叫“沧海桑田”,用它来理解诗人诗中的“江山”与“代”的内涵,或许会使我们豁然开朗。这样看来,这句诗的深刻含义,是不是可以表述为:在不同的时空中总会涌现出杰出的人才,他们会创作出适应当时自然与社会现实的诗词作品,而这样的作品会更加“新鲜”。

第四句是“各领风骚数百年”

读了“江山代有才人出”,读者也许会觉得诗人在肯定后来的“才人”而否定李白与杜甫。只有读到最后这句,读者之疑虑才会有顿觉冰释之感。最后这句诗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至少可以使读者在以下3个方面受到启发。

一是照应了前三句中的每一句。

“各领风骚数百年”,肯定了第一句“李杜诗篇万口传”,因为他们的诗篇就起过引领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第二句的“不新鲜”,因为他们的引领作用也只有“数百年”而已;当然还肯定了第三句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因为一代一代的“才人”出现后,他们又会对新时代、新社会起引领作用呀。

二是阐述了一个独特的观点。

诗人认为,诗歌创作也要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决不可停滞不前。社会不同了,时代变化了,诗歌创作就要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时代,否则诗歌创作就会变成无病呻吟,就会失去源头活水,最终干涸。诗歌发展的历史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诗人的观点。我国诗歌从春秋后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战国时期出现的屈原等人创作的《楚辞》,到汉魏晋时期的“乐府诗”,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新诗,不仅一直在继承中变化着,而且在变化中不断流入ghost备份还原汩汩的&ldq元宵节祝福短语uo;新鲜”活水。

历史证明,不管上述哪一个阶段的经典之作或“才人”,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起引领作用。那么,用什么词语表示这段时间呢?“百年”太短,“千年”“万年”又太长。我们真得佩服诗人,他在“百年”前面加了一个“数”字,问题就一下子解决了。如果笔者认为,这体现了牛肉炒四季豆诗眼线笔怎么用人的“炼字”艺术,恐怕读者不会反对吧!

三是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如果就诗论诗,这首诗似乎只是论述诗词这个特殊性问题;但我们知道,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

这第一时间f4首诗不仅可以使我们想到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想到人类社会曲折前进的各个阶段。比如,可以由此想到人类社会已经过去的几个阶段,包括某一个阶段中若干个小的阶段;也可以由此想到人类社会将来的情况。不仅如此,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放眼自然界的千变万化。

于是,我们相信,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未来的社会一定更加灿烂辉煌,人类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我们期待着,奋斗着,前进着。

<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16:3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6/5750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