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之读后感——认识你自己
用了大概三四天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不怕大家笑话,这是自己有史以来读完的第一本理论性的著作,符合导师要求的书目,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但我丝毫未感到厌倦,连以前读书时忠告自己的“坚持一下”都没来得及出现,这本书就被我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一块非常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让我无法自拔,沉醉其中。把我的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说的具体点大家可能更能体会,3月6日我去教师资格证体检,因为我发现左眼有点疼,顺便去医院检查我的眼睛,医生帮我检查之后说我的左眼“眼角膜”有点发炎,遵医嘱的话,不能过度用眼,而我却没能照顾好自己的眼睛,每次看书会一直看到书上的字重影了实在看不清了,才会停下来休息一下,朋友,你们可以想象这本书之于我的魅力了吧。
首先,我想说的是读书这件事。
四年级口算读书是我一直没什么好感的,因为我一直没发现读书的乐趣,本科阶段也只是随兴所至的读一些书,很多时候都是一些文学性比较强的书,一直到读研究生,碰到导师,导师说的第一句关于读书的话是“要读书,而且要读理论性的书”。其实当苏老师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对我有什么影响,也不觉得这理论性的书有何妙处,苏老师也没做解释,我感觉还是迷茫,
所以很遗憾一直也没去读相关的书。这本书是我姨介绍给我的,我从中受益很大,所以我想分享给大家。
先说一下这个书名中的“哲学”二字,大家都知道它是“爱智”的意思,爱好智慧代表的就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就说“人类的天性渴望求知。”而求知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所以从人类天性的角度来讲,没有人是不热爱读书的。所以当苏老师谈到“一定要见一下我姨,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他这个这么不爱读书的学生感化的爱读书了”的时候,我说“苏老师,你错了,我内心一直渴望读书,只是一直没能找到进入书的海洋的路径”,我想有些同学可能也存在着我当时存在的困惑,也可能有很多同学已经完全领悟了读书的妙处。在此我以自己作为一个既反面又正面的例子,给大家以参考。
澳门成人读书的意义到底何在?以我现在的理解是这样的: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限的知识,那么我们一定会疲惫的。这句话在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读更多的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从而摆脱烦恼与束缚。”
即启明之知而已。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渴了需要喝水,饿了想要吃饭一样,如果我们感觉思想上存在困惑,那我们就需要去读书。读书可以帮我们解除很多的困惑。讲一个书上提到的一个小故事:“《吕氏春秋》中记载着一个叫宁越的人,他十几岁时开始替别人做工,每天从早做到晚很是辛苦,工资却仅仅能维持温饱。他眼看着一生这样下去毫无希望,于是就请教一位朋友,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人生。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愿意读书,三十年之后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宁越听了,从此每天夜以继日的读书,十五年之后变的很有学问,有个贵族请他做家教,生活就此改观。”宁越因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特例,我也不是说大家读完书之后都可以去富庶的家庭做家庭教师,而是想说明读书对我们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有些时候读书带给我们的改变是难以想象的。
理论性的书是自己以前一直很排斥的,就是因为以前没有领略到它的妙处。临近毕业才爱上读书,说来惭愧,同时也遭到一个爱读书的舍友的“耻笑”,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为时不晚,因为读书,接受教育,这些都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我二十五岁顿悟了,那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我充实自己的机会。所以对于时间我会倍加珍惜。当你真正的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你的意识会在著者的引领下慢慢流转,直到忘记时间,只觉世上只有你在和著者
在对话,很美妙的一种感觉。
下面我再谈谈书该如何来读,因为以前我一直没能理解该如何来读书,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在这里我也不谈具体的读书方法,因为当你真正遇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就会爱不释手,直到领会它的全部思想。但我谈几点在读书时应该具备的意识。首先,读书也应该处于一种不断的思考中,读到一段话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也很难形成所谓的“创造力”。苏老师关于读书说的很好“觉得很多书中谈到的观点是对自己很有启发,并不迷信书”,但似乎我还没到那种地步,因为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豁然开朗”,可能思考的力道还不是很够,还需要不断的修炼。第二,要掌握整体的观点,也就是说对任何的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第三,确立价值取向。取向的英文单词是orientation,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这是因为内心深深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及时为它牺牲生面也在所不惜。相反,如果要他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的活着,则是不可能的事。这就是价值取向的意义。第四,力求知行合一。我们在选择一种价值之后就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
己满意的过程,然而,怎样才会对自己满意?这种要求是由内而发的,所以只能向内探寻。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养成一种习惯,要多地去学习与思考,掌握整体的观点,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再努力把心得印证于生活之中。以上思想来源于我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
不再相信爱情下面开始正式介绍这本书,它给我的最大的裨益,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说的话,就是“它帮我认识了我自己”,这话说起来很轻巧,但认识自己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有些人可能目前已经对自己认识的很深刻,但有些人还没能清晰的认识自己,但它在努力的让自我变的清晰起来,最可悲的是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要认识自己,一直到离世,也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谈到这里就必须讲到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克尔凯郭尔,他提出人生有三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真正的绝望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无关乎外在的目标达成没有,所以跟失业,失恋,落榜无关。具体三绝望的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这本书。
继续说“认识自我”,说它不容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我”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读这本书之前的我与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变,所以“自我”发生了变化,那我对自己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不然我的自我认识就会出现问题。在这引入戴尔菲神殿,“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其中供奉的是阿波罗神,阿波罗神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代表着光明、理性、形式,以及各种安顿的力量,因此对很多人而言,它是一个解决人生谜题的地方。人生总是充满困惑的,而古代的教育又不够普及,因此一般人有迷惑时都会到戴尔菲神殿去求签,请神殿中的祭祀加以解释。由此可知,戴尔菲神殿对希腊人来说,可以算是信仰的中心。戴尔菲神殿上刻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可见“认识自己”,是大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其实世界很大,人对世界的了解永远是不可能足够,也不可能停止,所以自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才是最切身的,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这反而是一个出发点。
既然认识自我如此的重要,那我们该如何认识自我呢?下面我谈一下尼采的“精神三变”,我想他的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每个人认识自我可能会有一定的启发。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和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在这里我做详细的解释。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现在的中小学生就是处于这个阶段,沉重的书包,家长的严加管束,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能否最后变成狮子,需要看在这个阶段以及以后的生命过程中的外界因素
日暖风恬
的引领(导师的作用在这里凸显)以及个人的觉悟。而且骆驼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的骆驼期太长,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之后进入狮子阶段。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导、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做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其实也就是狮子阶段有了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做选择,选择之后就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所以很多人很害怕自由,还是拿自己举例来说就是,以前我非常羡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8年)以前的大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就有部门直接会负责给他们分配工作,而我们现在是自主择业,我一直很遗憾怎么没赶上好年代,这就是害怕自由的表现。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是非常可笑的。请大家记住,自由与价值相关,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的生命价值是无法体现的。我的狮子阶段非常短暂,更多的是一种骆驼阶段结束之后的迷失,生活的片段中夹杂着一些狮子的影子。第三个阶段是婴儿阶段,狮子阶段结束之后就是婴儿阶段,在这里“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很美妙的一个阶段,当一个人抵达婴儿阶段,就代表着心灵回归到了原点,可以重新再出发。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就已经进入到了婴儿阶段,马上要步入社会,开始自己新的人生旅程。这种感觉很好。
家常炒杏鲍菇的做法>亚布力滑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