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华为手机备忘录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拟行路难其四2.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
6.生态学的发展趋势:传统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宏观和微观方向拓展;进化、古生态;模型、实验;应用生态学大力开展;全球合作
发烧手脚凉需要捂热吗7.环境对植物的限制作用―耐受性‖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内稳态‖
8.耐受性定律(Shelford)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导致该生物的衰退和不能生存。
(1)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2)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耐受限度不同。
(3)不同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4)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会下降。
9.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0.限制因子定律(Blackman),又称木桶理论: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完全停止;
五香鱼–在最适状态下,显示生理状态的最大观测值;
–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了。
11.生态幅:一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耐受性的上下限之间的范围,为生态幅。
12.适应主要机理-内稳态:适应的基础:内稳态机制的变化
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增加生态因子的耐受程度,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
1.气候因子: 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其中光因子又可分为光强度、光性质和光周期性等,这些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生物量以及地理分布都有不同作用。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它们对植物生长发育、引种和地理分布均有很大作用。水分因子由于降水性质(雨、雪、雾、露、雹)、数量以及季节分配不同可分为若干因子。气候因子又称地理因子,因为它们随地理位置或海拔高度改变而不同,如温度的纬度变化、雨量的地理分布等都会影响植物生态分布。
2.土壤因子: 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土壤物理性质因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土壤结构而异。土壤化学性质可细分为土壤酸度、土壤盐碱性、土壤有机质等。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本身必然受到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同时也对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发生作用。因此,不同的土类有其相应的植被类型。
3.生物因子: 植物生长发育除与无机环境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动物、微生物及植物密切相关。动物可以
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植物之间的相互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都会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
4.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其本身对植物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地形变化(如坡向、海拔高度、盆地、丘陵、平原等)影响到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5.人为因子: 人为因子是指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以及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由于人类对植物的作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所以具有无限的支配力。
6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
每种生态因子在数量、强度、频率、方式、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是作为植物生命活动的原料(能源和物源),二是作为生命活动的调节物。
这些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可带来三种后果:①在某地区消灭或促进某种植物的存在,改变其分布;②改变植物的繁殖能力,影响发育;③影响植物生长和代谢作用的周期性变化。第三章
1.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关系类型关系特点
竞争(- -) 彼此互相抑制
捕食(+ -) 种群A杀死或吃掉种群B一些个体
寄生(+ -) 种群A寄生于种群B,并有害于后者
中性(0 0) 彼此互不影响
共生(+ +) 彼此互相有利,专性或兼性
偏利(+ 0) 对A种群有利,对种群B无利害
偏害(- 0) 对A种群有害,对种群B无利害
2.生态位:个物种在群落内都占有一定范围的温度、水分、光照以及时间、空间资源,在群落内具有区别于其它种群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把种群的这一特征称为生态位(niche)。
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3.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4.互利共生(mutualism):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5.偏利共生(commensalism),也叫附生:附生动植物与被附生物.是指两个种之间的关系只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害的共生,在森林中,常能见到一种植物附着在另一种植物上生长的现象。
6.寄生(parasitism)。是指某一物种的个体依靠另一物种个体的营养而生活的现象。寄生于其它植物上并从中获得营养的植物称为寄生植物(parasitic plant),如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7.种群: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8.自然种群的特征
空间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变动的
遗传特征: 种群基因组成是变动的
9.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11.生命表: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2.生命表类型:
动态生命表: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动态监测。
静态生命表:对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的调查。
综合生命表:包括存活率和出生率,有的还要包括各年龄组的死亡力指标。
13.存活曲线的基本类型
I 型:曲线凸型:接近寿命前很少死亡
II 型:对角线型:各年龄阶段死亡率相等
III 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较高
10种群的年龄结构:
1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在有限环境中)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在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出生率随密度上升而下降,死亡率随密度上升而上升。
逻辑斯蒂增长:当资源逐渐消耗,种群的增长速率会减慢并最终停止
适用于: 世代重叠,连续性生长;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繁殖速率不恒定
S 型增长曲线
两个重要的参数:
rm = 内禀增长率(理想状态)
K =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逻辑斯蒂方程使用条件
应具备:
第一:具有稳定的年龄分布.
第二:对种群密度测定有恰好的单位.
第三:每个体增长率与种群大小成线性关系.
第四:种群密度对增长率的影响是瞬时作用,不存在时滞效应.
15.外源性种群调节的几种主张
生物学派:主张生物因素(捕食、寄生)是种群数量自然调节的主要因素. 强调稳定平衡. 主要原因——密度制约因素(生物因素)
气候学派:主张种群密度主要靠气候来调节.强调波动性,不太重视稳定性.主要原因——非密度制约因素(非生物因素)
综合学派:把生物学派和气候学派观点结合起来,以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间复杂的组合作为种群波动机制的多因性,并因时间地点而变化.
16.内源性自我调节学说
100000000阶魔方图片
种群调节机制除外源性因素外,种群内的自我调节机制也是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原因. 行为调节
社群行为:社群等级、领域性
⎪⎭⎫ ⎝⎛-⋅⋅=K N N r dt dN m 1rt a t e K N -+=1
内分泌调节
生理反馈机制:抑制种群生殖和死亡
遗传调节
遗传多型:自然选择压力和种群遗传组成
第四章
1.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各物种相互联系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具有一定结构特征
怎么追喜欢的男生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具有一定边界
3.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一般指群落中主要层优势度最大或较大的种。通常盖度大、数量多,
决定群落的外貌结构和内部环境特点,并对小气候、土壤剖面和其他生物施以最大影响。一个群落中的优势种可能是一个或几个。据此可将群落划分为单优势种群落和多优势种群落。
4.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是群落的建造者,往往是主要层次的优势种。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群落演替的发生,建群种可能被其它优势种替代。优势种并不一定是建群种。
5.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组成植物群落的大多数种类所需要的最小空间。在这个面积上也能表现出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
6.最小面积的求法通常采用巢式样方法。在群落中较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一块较小面积的样方(一般在草本群落中,最初面积是10×10cm2;森林群落则要用5×5m2或稍大),登记这一面积中所有的植物种类。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成倍扩大边长,每扩大一次,就登记新增加的种类。开始,面积扩大,植物种类的数目也随之迅速增加。逐渐,增加较少,最后,面积再扩大,植物种类却很少增加。一般情况下,组成植物群落的种类越多,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的结构越复杂。
7.多度(abundance)是指物种个体数量多少,由此可分析群落中种间个体数量的对比关系,是一个数量上的比率。
8.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D = N / S D:密度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S:样地面积
9.盖度(Coverage)
投影盖度是指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通常称为盖度。
基部盖度(basal area)是指植物基部着生的面积或覆盖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10.频度(frequency)。频度表示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频率。实测时,以某种植物出现的样地百分数计算频度系数,从而表示出该植物在群落中分布的均匀性。频度(%)=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目÷全部样方数目×100
1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较高的位置,一般25㎝以上。如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
1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休眠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1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休眠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更新芽位于地面,被土壤或残落物保护.
14.地下芽植物(Geophytes )隐芽植物(Cryptophytes ) 休眠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15.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 )在不良季节,地上、地下器官全部死亡,以种子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16.层片(synusia) :由占据一定小环境的相同生活型或相近生活型植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时间特征和植物环境的群落亚单位。
17.层片的特点:
– 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 每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小环境。
– 每一个层片具有时空变化特征。
– 每一个层片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18.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例如,在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个森林草原地带,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本群落之间也存在交错区。
19.边缘效应指在群落边缘的生物个体因得到更多的光照等资源而生长特别旺盛的现象。
20.生物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观点
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沿着环境梯度或连续环境的群落组成了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因此生物群落是间断分开的。 个体论观点
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观点.在连续环境下的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因而不同群落类型只能是任意认定的。
在中午因为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且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的。
第六章
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 物种水平:物种多样性
•
低于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 • 高于物种水平: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两方面含义:
物种丰富度( Species Richness):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物种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 )各物种的相对多度
3.综合性α多样性指数
辛普森(Simpson )指数——概率度量
香农-威纳(Shannon-Weiner )指数——信息度量 Pi :第i 个物种数量占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例S :物种总数
4.物种多样性的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从北极到热带,物种多样性增大
陆地环境:海拔增高,物种数量减少
水生环境:深度增大,物种数量减少 ∑=-
=S i i D P 1
2)(1∑=-=S i i i P P
H 12))(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