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11篇)

更新时间:2023-06-19 01:05:00 阅读: 评论:0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一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gt;>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20xx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

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二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20xx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gt;>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20xx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

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三

尊敬的游客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各位来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游览,同时也感谢您选取我作为您此次游览的向导。我是曲阜旅行社的导游员张某,大家能够叫我小张或者张导。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方就让我怀着结识新朋友的欣喜情绪,为大家带给导游服务。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

据记载,从公元220xx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构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孔庙建筑发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透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来完成的。因此,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个殿、堂、楼、门、亭都充分显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

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持续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构成了廊庑院落。

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到达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个性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构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20xx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0xx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以前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我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此刻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那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到达绝顶的意思。

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20xx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灵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0xx年),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即在祭天之台的外墙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此见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另外,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必须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现仅存东面一幢。

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之后,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那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xx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此坊为汉白玉石质。“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太和元气坊位处孔庙第一进院落。此院东西各有一座木坊,东为“德侔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20xx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重修,三间四柱,上方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八只石雕怪兽,中间四只为“天禄”,两旁四只为“辟邪”,异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绝后,无论古今还是将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圣时门

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20xx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扩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认为伯夷反对武王灭纣,不食周粟而死,为圣之清者;伊尹,帮忙汤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接回复位,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曾三次被贬黜而仍留任,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之后,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没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齐军,所以孟子说他是圣之和者。透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璧水桥

进来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仰高”则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那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20xx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弘道门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弘道门下现有石碑两幢,东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历史沿革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西碑是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颇有书法价值。二碑原立于曲阜城东旧县村,1964年移入孔庙。

大中门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大中门两侧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各三间,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台之上,这两个角楼与孔庙后面东西两角楼构成的矩形轮廓,即是元代孔庙的轮廓。孔庙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轮廓之内。角楼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庙设角楼是仿照宫庭皇城角楼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

同文门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间,明代成化年间扩为五间。清康熙年间名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改为同文门。此门是一独门,左右无墙。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奎文阁

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20xx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

奎文阁东西阔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内部结构为层叠式木架,阁两层,中间夹暗层,原上屋藏御赐经书,暗层藏印板,下层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颗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上讲“奎主文章”,后人进一步将奎星说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20xx年)扩建以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内有块碑记载了清代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即说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阁安然无恙。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奎文阁因历年久远,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质糟朽,阁上方扭斜,于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古建筑专家联合拟出修复方案,拨款120余万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将奎文阁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阁,完全持续了原有的规格和风貌。

奎文阁廊下东、西各有一幢石碑,东为《奎文阁赋》,由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著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xx年)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曲阜、占领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将奎文阁藏书“焚毁殆尽”以后,皇帝“又命礼部颁御书以赐”的状况。清代奎文阁中的藏书又有增添,清晚期将藏书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阁内现为孔子圣迹图陈列。孔子圣迹图现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迹图绘画,二是明代雕刻圣迹图木板,三是明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那里陈列的系明木板圣迹图印本。圣迹图全套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动。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四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它来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贡。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俺老师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就是说,我的学问等于一肩膀头子高,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孔子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后人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封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顶,亦说此墙深壁高垒非常坚固。这四个字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

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

“二柏担一孔”。过玉振坊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

下马碑。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西边的碑早毁坏,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

棂星门。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棂星门”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太和元气坊。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至圣庙坊。明代所建“至圣庙坊”,是汉白玉的,上饰火焰宝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道院的东西对衬各建一处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环绕,千头万续,下有八个怪兽,叫“天龙神狮”,相传它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东边牌坊上书:“德侔天地”,说孔子的思想主张给人类的好处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边的牌坊上书“道冠古今”,赞孔子思想、办法古今都是盖世之冠。

圣时门。三门并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盘龙。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迹归纳为四句话: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孔子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都走快覩门、仰高门。

快覩门,取先睹为快之意。就是说孔子的学问“五经四书”,谁先学谁先有文化,谁先学谁先有知识,争相学习,以先见到先读为快乐。

仰高门。根据颜回赞扬孔子的一段话命名的。颜回说,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赞孔子学问向上看不到顶,叫“弥高”,学起来文言文很难懂,叫“弥坚”,高不是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到的。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说我以礼。”俺老师循循善诱,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礼节。

汉石人。仰高门里亭子里有两位历史价值很高的汉石人,一位是“亭长”,(汉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门之卒,都是鲁王墓前守卫的。石人被历代金石学家所重视,对研究汉代服装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金水桥,这道桥,同故宫前的桥同名,称金水桥,又叫碧水桥,三孔排列,绿水荡漾。

弘道门。过金水桥是明代皇帝钦定的“弘道门”,取“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个普通文人,为什么成为圣人?赞孔子总结了先贤先圣的经验,尤其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说人能指挥创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指挥人,这是赞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弘道门下有两块石碑,东边的四棱碑是“曲阜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沿革变迁的历史,元代所立,史料价值很高,西边的是“处士先生墓志”,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大中门。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改称“大中门”,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门。就是说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为中庸。大中门东西两头有角楼两座是守卫孔庙用的。

同文门,四大名牌,孔庙图。进入大中门里左右有四块大碑。西边的明弘治碑,讲的纲常伦理。弘治碑右侧有明代才子湖南长沙李东阳绘制的“孔庙图”价值很高。

成化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见深所立。有两个情况引起历代大家名人的注意。一是成化碑正楷字写的好、规范化、标准化,精湛引人,字体笔法有“著称于世”的评语;二是对孔子评价最高,历代皇帝对孔子都有评说,评价最高的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办法比作吃饭、穿衣、花钱,一天也离不开,有了孔子的道理和办法,就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不然就乱套啦。说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没孔子之道则无天下,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如碑文称:“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天生孔子纵之为圣,生之安行仁义中正,师道兴起,从游三千,往圣是继。”

同文门。取“人同心”字同文之意。是说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干好事业;文字要统一,有统一的文字才能记载历史传播经验,随意造字就会乱套。同文门是奎文阁前的重要屏障。

奎文阁,原为藏书楼,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xx年),金章宗重修时改为“奎文阁”。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的建设上称孤例。经过几次地震,奎文阁没有震毁。清康熙5年地震“十间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阁巍然不动”。明代吏部尚书李东阳专写了“奎文阁赋”,赞奎文阁的建筑研究价值。就是廊下东头这块碑。

楼阁前这东西两院称:“斋宿”,是祭祀人员斋戒、沐浴的地方。东院是衍圣公斋宿所,清康熙、乾隆祭孔时都在东斋宿盥洗。西院是从祭人员的斋宿。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庙内宋、元、明、清五朝代拜孔庙碑130多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故西斋宿又称碑院。

十三碑亭。这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亭内立有55块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内容都是皇帝、钦差拜孔、对孔子的追谥、评价,历次修孔庙的记载,有汉、满、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东起前排第三、六两个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国现存不可多见的建筑。凡是用赑屭驮的碑都称“御碑”。“赑屭”是吉祥物,传说龙王有九子,它是第8子,它爱“文”,善于负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适合其特点,形象应为龙头、龟身、鹰腿、蛇尾。

东起北边这第三个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采的石头经大运河,经济南又运到这里。专家计算这幢碑13万斤重,从济宁沿途泼水冻了,在冰上滑过来的,有时一天只走卧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头不用,要从北京运来,以示皇帝对孔子的重视。这院东南、西南各有一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们修庙、拜孔的记载,书法价值很高。

这个院东西对衬各有一门,东为“毓粹门”,西是“观德门”。俗称东华门、西华门。

孔庙由这里起分为三路布局,这一道五门,中为“大成门”,左边是“金声门”,右边是“玉振门”,再往西为“启圣门”,再往东为“承圣门”。大成门的建筑结构是“犬牙交错,勾心斗角”。中间插进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顶为“斗角”。大成门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笔。赞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先师手植桧。大成门里左边这棵挺拔苍劲的桧树,是孔夫子手植的。据记载:孔子在这里裁过三棵桧树,金贞佑二年(公元1220xx年)毁于兵火,树枯而又发新枝,曾“三枯三荣”,有“桧树日茂孔氏日兴”的说法。明万历年间才子杨光训题写了“先师手植桧”五个大字。

两庑长廊。这两侧的对等两排房子,共80间,称“东西庑”,是供奉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身通六艺文武全才的七十二人,供奉在东西庑。历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贤。如董仲舒、韩愈、王明阳、诸葛亮、寇准、岳飞等等。到民国年间已封到156名。最后一位先贤是梁启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后一律改为木制牌位。东西庑现在陈列的是收集的宋代以前的中贵石刻。周公训子、蝙蝠行医等,最为珍贵的国宝有汉魏朝碑刻22块,书法价值特高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猛龙碑“、米芾碑”等都是罕见的珍品。西庑陈列了100多块“汉画石刻”,都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是研究汉、魏等历史社会生活难得的珍贵资料。东庑北端陈列着584块石刻,是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写的玉虹楼法贴。

杏坛。这是为纪念孔子讲学建的。孔子当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宋代公元1020xx年,孔子45代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扩建,在正殿旧址建亭,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亭内有乾隆皇帝御笔“杏坛赞”,这是他第一次来曲阜写的。乾隆题写的匾、对联、条幅等在曲阜有50多处。

大成殿。这是孔庙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建筑,又称东方三大殿。价值高历史长的是大成殿。殿高24.8米,阔45.7米,深24.89米。四周环有28根用整个石头雕成的龙柱,工艺精湛,造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滚龙柱实为世之罕见,10棵柱子20 条龙,上下对翔,升腾盘绕戏一颗珠子,神态各异,无一雷同,越看越有动意,跃然石上栩栩如生。这是徽州工匠的杰作。皇帝来曲阜朝孔时,孔家都用黄绫把龙柱裹起来,不让皇帝直接看到龙柱,因为超过了金銮殿,怕皇帝不高兴,加以责怪。其余18根柱是八棱的浅浮雕龙柱,一个棱面刻九条龙,每根柱子八个棱,八九 72条龙共计雕刻1296条龙。这是罕见的石刻艺术瑰宝。总览大成殿雄伟壮观。

五圣十二先哲。大成殿内供奉着17尊像。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意为圣人中的圣人,至高无上。孔夫子在中央,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严肃穆,使人肃然起敬。两侧为四配:东边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边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头六位,西头六位,称十二先哲,有子贡、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学家,五经四书解释的好,被封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赞孔子,说“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万世师表”是康熙题写,封孔子为“万世皇帝之师,千古人类之表,皇帝的老师,做人的表率。”“斯文在兹”是光绪写的,意为天下的文化都在这里。

寝殿。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殿。是孔庙第三大建筑。亓官氏宋国人(河南商丘),19岁嫁孔子,后生子孔鲤,贤妻良母,早孔子7年去世,被封“至圣先师夫人”,同孔子一样享受祭祀。寝殿周围28根石柱上雕凤凰,每条柱子刻凤凰72只,同龙的数量一样,叫龙凤呈祥。

圣迹殿。以石刻连环画的形式记载了孔子的事迹。有120块文图并茂的石刻,是孔子后代同明代巡抚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由吴郡著名画工章草绘画刻石,镶在殿内墙上。是我国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连环画。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殿正面“万世师表”为康熙御笔,正中孔子大司冠像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殿东头是康熙朝孔的御碑,西头有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孔子行教像,习称“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征。还有宋代大家米芾的赞孔子的小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明确的说,孔子伟大啊!无与伦比,空前绝后!

孔庙西路是祭礼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纥,母颜征在,皇帝封为启圣王和启圣王夫人,建有启圣王殿、寝殿、金丝堂等建筑。

孔庙的东路,前后两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的地方名“鲁壁”,现在看到的经书,立头功的应为“鲁壁”。为纪念孔子教育其子读书建了“诗礼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字礼无以立”,意为不学诗不会讲话,不学礼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诗礼堂内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汉画石刻“圣迹图”。后院是崇圣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各位先生,孔庙似历史的、知识的学堂,因时间有限,咱们只看了主要的,我是厄要介绍的。孔子是圣人,也是伟大的旅游家,周游列国20xx年,宣传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收集了宝贵的资料。有关圣人的遗迹很多,很值得一看。我们相处时间虽短,可友谊长存,盼望各位有机会再来曲阜观光,我们一定很好地服务。

孔庙就看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五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叫任一铭,是你们的导游。今天,由我来带领你们游览“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圣人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有幸担任导游,十分高兴。我将尽力为大家服务,不足之处,请批评改正。

在参观三孔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曲阜。曲阜地处鲁中小区和鲁西南平原的交界处。大诗人李白曾描写曲阜:“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如兰”。现在我们参观孔庙。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们为了几年圣人孔子生前的伟大思想宽阔的精神品质所建的一座韵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建筑466间,54座门坊;加之庙内1700余株古树,一个个直冲云天,听说当时谁敢砍倒一棵,就会以杀头处理。每一棵树,每一个门的名字都含有圣人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圣人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463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240亩。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

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孔林,是圣人孔子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占地三千多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14.5华里。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壮观。

现在自由活动3小时,可以自行游览“三孔”,也可以进行游戏、野餐等活动,但必须保证卫生。

参观“三孔”到此结束了,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六

尊敬的各位游客:

你们好!我是大家的导游小陈,首先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圣人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圣人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圣人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圣人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圣人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圣人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在圣人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圣人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

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的这段路为“神道”。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灵通之道,称“神道”。

万仞宫墙。这道门是曲阜明城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上悬“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笔。孔庙来源于圣人孔子得意弟子子贡。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圣人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俺老师圣人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就是说,我的学问等于一肩膀头子高,一目了然没什么深奥的;圣人孔子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后人为了形容圣人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圣人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封圣人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圣人孔子学问有一万个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顶,亦说此墙深壁高垒非常坚固。这四个字原为明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圣人孔子的重视,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

金声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为表达圣人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圣人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金声”钟的声音,始,“玉振”磬的声音,终。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定的。

“二柏担一孔”。过玉振坊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这桥名曰:“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

下马碑。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公元1191年专立的下马碑,下轿碑。西边的碑早毁坏,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圣人孔子、孔庙的尊敬。

棂星门。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棂星门”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圣人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太和元气坊。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圣人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至圣庙坊。明代所建“至圣庙坊”,是汉白玉的,上饰火焰宝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这道院的东西对衬各建一处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环绕,千头万续,下有八个怪兽,叫“天龙神狮”,相传孔庙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东边牌坊上书:“德侔天地”,说圣人孔子的思想主张给人类的好处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边的牌坊上书“道冠古今”,赞圣人孔子思想、办法古今都是盖世之冠。

圣时门。三门并列,四道台皆同上,中央盘龙。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圣人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迹归纳为四句话: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圣人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圣人孔子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都走快覩门、仰高门。

快覩门,取先睹为快之意。就是说圣人孔子的学问“五经四书”,谁先学谁先有文化,谁先学谁先有知识,争相学习,以先见到先读为快乐。

仰高门。根据颜回赞扬圣人孔子的一段话命名的。颜回说,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赞圣人孔子学问向上看不到顶,叫“弥高”,学起来文言文很难懂,叫“弥坚”,高不是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到的。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说我以礼。”俺老师循循善诱,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礼节。

汉石人。仰高门里亭子里有两位历史价值很高的汉石人,一位是“亭长”,(汉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门之卒,都是鲁王墓前守卫的。石人被历代金石学家所重视,对研究汉代服装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孔府是衙宅合一,园宅结合的范例

孔庙的东侧是孔府,是圣人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 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贵。

孔林是延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圣人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圣人孔子墓前。圣人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圣人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 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20xx年,内有坟冢 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七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20xx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gt;>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20xx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

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八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20xx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gt;>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20xx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

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九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20xx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gt;>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20xx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

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十

早知曲阜是孔子的家乡,这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于是,今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就一起去到曲阜参观著名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首先,我们去了孔庙。在中国,孔庙有很多,但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应属位于山东曲阜市南门内的第一座孔庙,它又称圣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东方三大古建筑群。我们沿着护城河慢慢向前走,导游阿姨边走边介绍说:“护城河是一条很奇怪的河,它不是顺道而行的,而是逆行的……”听着听着,不知不觉中我们渐渐地走到了孔庙。

走进大门,“金声玉振”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生辉。“这个石门究竟有着怎么样的来历呢?”我心里暗想,终于,我把这个疑问说了出来,“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开始,这就是金声,以击磐告终,这就是玉振。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为了纪念这个小典故,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导游阿姨应声回答,真不愧是导游阿姨啊!

走完孔庙,那当然要走走孔府啦!孔府是孔子的子孙后代住的地方,孔府有大厅、有大堂、有楼房。东边是庙,西边是学堂,中间是建筑物。建筑物十分高大、雄伟。孔府的后花园里有池塘,池塘里有许许多多的小锦鲤,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最后,我们去了孔林,孔林是孔子及世世代代子孙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园内古木森森,林下墓家累累,碑蝎林立,石仪成队。

曲阜三孔,雄伟壮丽,它不仅是儒家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沧桑足迹!

介绍三孔的导游词 三孔的导游词200字篇十一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叫。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和孔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有幸担任导游,十分高兴。我将尽力为大家服务,不足之处,请批评改正!

在参观三孔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曲阜。曲阜地处鲁中山区和鲁西南平原的交界处。大诗人李白曾描写曲阜:“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如兰”。

现在我们参观孔庙。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逝代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所建的一座韵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建筑466间,54座门坊,古树1700余株。孔庙每一个门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463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300亩。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主人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孔林,是孔氏家族的专用墓地,占地3000多亩,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四周围墙高3米、厚1.5米,长14.5里。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壮观。参观“三孔”到此结束了,希望“三孔”之游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谢谢大家!

本文发布于:2023-06-19 01:0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872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三孔   导游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