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旅游导游词(十篇)

更新时间:2023-06-19 00:43:00 阅读: 评论:0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一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它象清丽脱俗的仙女,写一下这个“幽”字,就是“山”里藏着“丝丝”,意思就是说,青城山里蕴藏着丝丝不断、连绵不绝的生命力呀。‘

多年来,青城山的平均气温一直都是15摄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湿润:也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青城山风景区的林木总面积达2350公顷,可以说是植被繁茂,晶类众多,仅木本植物就达110余科、730余种,既有挺立在庙观旁的参天大树,又有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壮观秀丽的大面积人工林,其中的古树名木有银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树种之一,俗称白果树,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师洞银杏,传说是张天师手植的,高50多米,径围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被四川省林业厅正式封为“天府树王”,它有很多白果笋密集下垂,极为壮观,是青城山的镇山之宝,是中国道教诞生、发展的见证。另外,青城山还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树、珙桐等珍稀树种,青城山的花卉资源也非常丰富,青城幽兰驰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态、科研、旅游价值,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植被丰茂,林木有情,空气自然也就十分新鲜有灵气。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的野生动物有197科50多种。禽鸟约200余种,鱼类品种有20余种,野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20多种,属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还有青城玉鸦、红嘴相思鸟、杜鹃鸟、娃娃鱼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诗圣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诗中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后陆游赞叹青城说“坐观山水气幽清”,近人吴稚晖更是直接说:“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嵋皆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这就是常说的“青城天下幽”的来历。

青城山与道教的关系,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可以看到道教的整个发展历史。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脉鹤鸣山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据说他“会三界万神于青城黄帝坛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将当时的四川及汉中的部分地区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分别管理,所谓“治”,与乱相对,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等内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青城山的历史极其悠久,在青城山的东麓发现的芒城古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建立了城郭,正是以此为中心,才繁衍、发展出了后来震惊天下的古蜀文明。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经成为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在当时,全国也只有18座山川享受这种国家祭祀的待遇。青城山的得名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座山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4就象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所以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道陵张天师以清城山为基地创立天师道,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一致,山名就没变。唐代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当时的皇帝唐玄宗非常崇信道教,唐朝李氏天下都非常重视道教,据说是因为道教教祖老子姓李名耳,与李唐同出一家。对青城山道佛之争这段公案,玄宗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顺势把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青城山与道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从青城山这里可以看到道教的整个发展历史。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来此结茅传道,开辟了东方神秘宗教——中华民族传统本土宗教“道教”的历史新篇章,因此青城山也就成为了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近20_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成丰富的道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养生学等方面乃至政治和军事方面以及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和久远的影响。道教积淀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青城山是道教历史最为悠久,道教历史发展最为完整的道教名山;(从创教到发展至今)它历经了道教历史中最早的天师道正一派到后来的全真教这两个道教中最大的道教派别的角色转换;道教建筑也最有历史阶段性和代表性,这里有全国最集中的道教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跨越了晋、隋、唐、宋、明清各个历史时期,而且这些建筑还体现了中国西南民俗民风的特色。像天师洞就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前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付圆天大师就曾居住在天师洞。道教漫长的历史铸就了青城山灿烂的道教文化,包括易经、青城气功、青城武术、洞经音乐、医药养生、膳食等,除保存下来和已经重建的宫观庙宇等文化胜迹之外,青城山还保存有大量的古遗址,古碑,古石刻造像,古墓藏,古摩岩题刻及道教印符等文化实物,这些实物都是道教留给全世界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包含道教文化的历史信息和众多谜团。整个青城山被称为一座活的道教博物馆。联合国著名遗产专家莫洛伊博士曾被青城山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所折服。他曾感慨到:“青城山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突出范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青城山正是以它”幽甲天下”的自然风光与悠久丰厚的道教文化吸引着无数的中外名人来此游览观光,长驻短寓,著名的有唐明皇、杜甫、贾岛、杜光庭、苏轼、范成大、冯玉详、于右任、张大千等。而今天道教的养生、崇尚自然的思想更令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都市人群、让向往自由、向往回归自然的人们倍受崇尚,前往青城山探幽访古,前来探索东方神秘道教文化精髓的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多。

1800多年来,青城山的宫观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但仍然保存得很完整,其中最大的是天师洞,也就是张道陵天师传道所在地古常道观,此外还有上清宫、建福宫、祖师殿、圆明宫、玉清宫等多处宫观,

[长生宫]在青城山新山门右侧有一座四星级宾馆——鹤翔山庄,它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宾馆,而是蜀、晋时道教著名首领范长生隐居修真故址——长生宫,范长生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青城山,是当时蜀地天师道首领,曾帮助李特李雄筹集军粮物资建立成汉政权,李雄曾想拜其为国君,不就。拜为宰相、尊称为范贤,在都江堰建范贤馆,青城山长生宫是他的修道之处,史传他修道长寿,活了130多岁,后主刘禅改其为长生观,旧名碧落观。宫内有紫薇树一棵,远望蓊蓊郁郁,相传为唐明皇为纪念杨贵妃亲手种植;有巨楠数十株,高数十米,围约三十尺,要数人才能合围,传说为范长生亲手所植。陆游的《长生观观月》中写道;”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弭节长生宫。”正如古诗中所说的那样”万木阴阳夏气凉”,因其环境十分幽雅清净,也是青城山避暑胜地。近年来林木逐渐恢复,早先的白鹭又成群飞来。故名“鹤翔山庄”。今天的鹤翔山庄因此还创造了一道道教养生素食,取名“长生宴”。在海内外屡次获得大奖。

[山门·建福宫]建福宫,再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皇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这可能就是武侠小说里面所讲的“轻功”吧,宁封帮助皇帝学会“龙蹻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皇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丈人”再古时一是对老人的尊称,如老丈。二则是一种官衔,五岳丈人时统管三山五岳的最高统帅。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虽然青城山的地位有多高。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青城山山门虽然不是雄伟壮观,但它体现道教的玲珑、仙气,采用道教典型的重檐式,重檐代表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因为在道教中有道教好神仙,仙人好楼居的说法,所以道教建筑一般都是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并雕塑有各种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虫鸟兽则体现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青城山山门上有我国已故上将张爱萍手书的“青城山幽子规啼”,子规也就是杜鹃鸟,传说是很久以前的蜀王望帝杜宇变的,他为了提醒后代的帝王要爱惜人民,所以变成了鸟儿,不断地呼吁“民贵呀,民贵呀”,因为他不停地叫,就累得吐血了,所以,杜鹃乌的嘴巴就变成是红色的了。

[雨亭·天然阁]游山道上散布着许多的桥、亭和牌坊,与林相配,因山取势,形成意趣不同的风景图画。山亭多取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装饰,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与青幽的山景浑然一体。亭型也随景而异,有随路转折形成的三角亭——怡乐窝;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伫立峰顶的八角亭——息心亭;还有山路穿过而减柱的卧云亭,有随山势而成弧形的凝翠桥,有依半岩而成的吊脚楼——步虚廓,这些山亭都应景造型,命名切景,形成亭本身是景、坐在亭子里赏外面是一道道的风景。而且这些亭子,配有贴切的楹联,更富有诗意。各位在游程中将会不断看到。这个雨亭的对联是于右任先生所书的,“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这副对联看似平淡,实际寓意很深,说出了“青城天下幽”的“幽”意,也道出了青城山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天然阁,它就是青城山的道长们以枯树作为柱子,留皮带节;以树皮盖顶,以树根为坐凳,用枯枝和古藤作为装饰,不用雕工胜似雕工,一切取其自然。大家留意一下,这座凉亭上下一共三层,实际上这里面大有深意,道教很注重“三;这个数字,如等一下我们要看到的“三清”、“三天”、“三元”、“三皇”等,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呢?这其实与道教的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密切的关系。“道”的地位至高无上,所以是“一”,其中有“阴阳”,所以是“二”,阴阳二气互相融合生成万物,所以是“三”。道教用“三”表示万物的生成,所以有“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为“三光”等等很多说法。所以,这个凉亭从用料到设计,都蕴涵了多方面的道教精神。以后大家会看到三角的、圆形的、方形的、八角的等各种形状的亭子,三角的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圆形的象征着天是圆的,方形的象征着地是方的,八角的象征着八卦,这些建筑里面都体现着道教的理论,刚才我们介绍过,青城山是道教的圣地,道教文化已经成为青城之魂,渗透到青城山一草一木之中,道教主张清净无为,回归自然,所以,·这些亭子也成为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艺术的代表。

[椿仙行道]伴随着青城山曲折的石梯和鸟儿的欢畅,两边高大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多数是杉木,还有楠木、柏木和柳树,这些林木不仅增加了青城之“幽深”,也给青城山带来了勃勃生机。古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说:“我们出家人;若依赖外人出条林荫道中,不得不感谢这些树木的栽种人——那就是以前的常道观主持彭椿仙道长。

[上清官·老君阁]上清官位于高台山之阳,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观,海拔为1180米。宫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手书,两旁联文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说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气的沾染,自古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临。当然它也有“白草”代表当时的国民党将领,圣人指蒋介石之意。因为这首楹联是于老专程为蒋介石先生到青城山来所题写的,当时于右任先生及部分国民党领导人正好在青城山。

殿的右侧南楼前有两井并列,称为鸳鸯八卦井。两井-方一圆,其泉源相通,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国画大师张大干手书“鸳鸯井”三字。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经》全文。殿左侧有长廊通向配殿,内祀孔子和关羽,取名文武殿,两旁有张大干所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文武殿右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长年不竭不溢。

上清宫的山门前,可以看见这个很大的照壁,照壁又叫照墙或影壁,单独耸立大门口或正厅的前面,也有结合围墙,形成院落的,照壁的功能都是有屏障和遮蔽的作用,也有塑造空间曲折的效果。照壁可以两向施用,对外辟邪和对内祈福。所以,大家看这个照壁,正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道”字,背面写的是“大道无为”四个字。道教崇奉的是“道”,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这个问题十分的不好回答,2520_年前,老子看见周朝日益衰落,天下就要大乱,他只好出世的时候,当时有个关令叫尹喜,就向老子请教了这个问题,老子就洋洋洒洒写了5000字的《道德经》来回答他,开头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2520_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道”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道就是生活,一种善良的、健康的生活就是道吧。多关注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之外的东西,这样,就是它背后所说的“大道无为”了。大道无为实际上是道教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事态度和基本法则,道教认为天道自然无为,而产生宇宙万物,包括人的生命过程来看应是自然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做事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为者终必失败,无为即遵循顺从法则。

站在了上清宫的门口,看一下“上清宫”三个字,真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蒋介石1940年4月和7月,他曾两次来到青城山,蒋介石在当时青城山主持易心莹道长所托下,手书了“上清宫”三个大字。另外,在上清宫左右两边有两副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而另一幅“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是冯玉祥将军的手笔,都是·《道德经》中的原句,上德是指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们顺应道的要求而做事,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从产生到发展宇宙万物的过程来看是不能用任何语言可以说清楚的,它应是一种自然的法则,人们只能去效法遵从,大成若缺和大巧若拙一样,体现了道家所追求的是内在的积累而不是外在的浮华,“天得一以清”与“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都是在论述道的伟大作用,没有东西可以脱离了道而生存的,这里的“一”也就是指的是道的意思。在上清宫大门的左侧,有“瑶池阙”,在上清官大门的右侧,有“玄圃门”。进宫后的左右两边象许多道观一样是左青龙和右白虎两殴,青龙,白虎是道教的两大护法天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竺豆象学说和动物崇拜演变而来,我国古代的星象学家把苎(即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空区域)中的所有星座分为28星宿,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一方位各七个星宿,东边的七个星苎排似龙,而东方属木,色青故称青龙,西方属金色白称白虎,南方七星宿形似雀,方位属火,色赤古语亦称朱,取朱雀,北方千星宿形如龟蛇,龟蛇古称“武”,方位属水、色黑古称“玄”,取玄武,它们共同构成四方天界的神,也代表着中国古建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这里还有两眼神秘的井,这两口井一方一圆、一浑一清、一深一浅,并列在一起,就象一对恩爱的夫妻朝夕相守,因此,就口旷鸳鸯井”,这“鸳鸯井”三今大字,就是张大千先生的手笔,大千先生与青城山的缘分非同一般。鸳鸯井下边的泉源是相通的,但水面却一高一低,很是神奇。

三清殿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间这位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世纪;右边这位是上清灵宝天尊,他怀抱如意,象征混元世纪;左边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宝扇象征太初世纪,张道陵创教时把他尊为教祖。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老君阁]92年动工,94年落成,95年开光,它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的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二

青城山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所以有人形象地说,青城山既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才女。美女的特征是一个字——“幽”,才女的灵魂是一个字一一“道”。先说幽。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它象清丽脱俗的仙女,写一下这个“幽”字,就是“山”里藏着“丝丝”,意思就是说,青城山里蕴藏着丝丝不断、连绵不绝的生命力呀。‘

多年来,青城山的平均气温一直都是15摄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湿润:也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青城山风景区的林木总面积达2350公顷,可以说是植被繁茂,晶类众多,仅木本植物就达110余科、730余种,既有挺立在庙观旁的参天大树,又有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壮观秀丽的大面积人工林,其中的古树名木有银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树种之一,俗称白果树,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师洞银杏,传说是张天师手植的,高50多米,径围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被四川省林业厅正式封为“天府树王”,它有很多白果笋密集下垂,极为壮观,是青城山的镇山之宝,是中国道教诞生、发展的见证。另外,青城山还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树、珙桐等珍稀树种,青城山的花卉资源也非常丰富,青城幽兰驰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态、科研、旅游价值,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植被丰茂,林木有情,空气自然也就十分新鲜有灵气。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的野生动物有197科50多种。禽鸟约200余种,鱼类品种有20余种,野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20多种,属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还有青城玉鸦、红嘴相思鸟、杜鹃鸟、娃娃鱼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诗圣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诗中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后陆游赞叹青城说“坐观山水气幽清”,近人吴稚晖更是直接说:“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嵋皆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这就是常说的“青城天下幽”的来历。

青城山与道教的关系,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可以看到道教的整个发展历史。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脉鹤鸣山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据说他“会三界万神于青城黄帝坛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将当时的四川及汉中的部分地区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分别管理,所谓“治”,与乱相对,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等内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青城山的历史极其悠久,在青城山的东麓发现的芒城古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建立了城郭,正是以此为中心,才繁衍、发展出了后来震惊天下的古蜀文明。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经成为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在当时,全国也只有18座山川享受这种国家祭祀的待遇。青城山的得名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座山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4就象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所以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道陵张天师以清城山为基地创立天师道,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一致,山名就没变。唐代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当时的皇帝唐玄宗非常崇信道教,唐朝李氏天下都非常重视道教,据说是因为道教教祖老子姓李名耳,与李唐同出一家。对青城山道佛之争这段公案,玄宗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顺势把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青城山与道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从青城山这里可以看到道教的整个发展历史。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来此结茅传道,开辟了东方神秘宗教——中华民族传统本土宗教“道教”的历史新篇章,因此青城山也就成为了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近20_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成丰富的道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养生学等方面乃至政治和军事方面以及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和久远的影响。道教积淀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青城山是道教历史最为悠久,道教历史发展最为完整的道教名山;(从创教到发展至今)它历经了道教历史中最早的天师道正一派到后来的全真教这两个道教中最大的道教派别的角色转换;道教建筑也最有历史阶段性和代表性,这里有全国最集中的道教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跨越了晋、隋、唐、宋、明清各个历史时期,而且这些建筑还体现了中国西南民俗民风的特色。像天师洞就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前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付圆天大师就曾居住在天师洞。道教漫长的历史铸就了青城山灿烂的道教文化,包括易经、青城气功、青城武术、洞经音乐、医药养生、膳食等,除保存下来和已经重建的宫观庙宇等文化胜迹之外,青城山还保存有大量的古遗址,古碑,古石刻造像,古墓藏,古摩岩题刻及道教印符等文化实物,这些实物都是道教留给全世界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包含道教文化的历史信息和众多谜团。整个青城山被称为一座活的道教博物馆。联合国著名遗产专家莫洛伊博士曾被青城山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所折服。他曾感慨到:“青城山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突出范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青城山正是以它”幽甲天下”的自然风光与悠久丰厚的道教文化吸引着无数的中外名人来此游览观光,长驻短寓,著名的有唐明皇、杜甫、贾岛、杜光庭、苏轼、范成大、冯玉详、于右任、张大千等。而今天道教的养生、崇尚自然的思想更令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都市人群、让向往自由、向往回归自然的人们倍受崇尚,前往青城山探幽访古,前来探索东方神秘道教文化精髓的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多。

1800多年来,青城山的宫观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但仍然保存得很完整,其中最大的是天师洞,也就是张道陵天师传道所在地古常道观,此外还有上清宫、建福宫、祖师殿、圆明宫、玉清宫等多处宫观,

[长生宫]在青城山新山门右侧有一座四星级宾馆——鹤翔山庄,它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宾馆,而是蜀、晋时道教著名首领范长生隐居修真故址——长生宫,范长生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青城山,是当时蜀地天师道首领,曾帮助李特李雄筹集军粮物资建立成汉政权,李雄曾想拜其为国君,不就。拜为宰相、尊称为范贤,在都江堰建范贤馆,青城山长生宫是他的修道之处,史传他修道长寿,活了130多岁,后主刘禅改其为长生观,旧名碧落观。宫内有紫薇树一棵,远望蓊蓊郁郁,相传为唐明皇为纪念杨贵妃亲手种植;有巨楠数十株,高数十米,围约三十尺,要数人才能合围,传说为范长生亲手所植。陆游的《长生观观月》中写道;”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弭节长生宫。”正如古诗中所说的那样”万木阴阳夏气凉”,因其环境十分幽雅清净,也是青城山避暑胜地。近年来林木逐渐恢复,早先的白鹭又成群飞来。故名“鹤翔山庄”。今天的鹤翔山庄因此还创造了一道道教养生素食,取名“长生宴”。在海内外屡次获得大奖。

[山门·建福宫]建福宫,再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皇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这可能就是武侠小说里面所讲的“轻功”吧,宁封帮助皇帝学会“龙蹻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皇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丈人”再古时一是对老人的尊称,如老丈。二则是一种官衔,五岳丈人时统管三山五岳的最高统帅。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虽然青城山的地位有多高。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青城山山门虽然不是雄伟壮观,但它体现道教的玲珑、仙气,采用道教典型的重檐式,重檐代表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因为在道教中有道教好神仙,仙人好楼居的说法,所以道教建筑一般都是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并雕塑有各种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虫鸟兽则体现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青城山山门上有我国已故上将张爱萍手书的“青城山幽子规啼”,子规也就是杜鹃鸟,传说是很久以前的蜀王望帝杜宇变的,他为了提醒后代的帝王要爱惜人民,所以变成了鸟儿,不断地呼吁“民贵呀,民贵呀”,因为他不停地叫,就累得吐血了,所以,杜鹃乌的嘴巴就变成是红色的了。

[雨亭·天然阁]游山道上散布着许多的桥、亭和牌坊,与林相配,因山取势,形成意趣不同的风景图画。山亭多取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装饰,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与青幽的山景浑然一体。亭型也随景而异,有随路转折形成的三角亭——怡乐窝;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伫立峰顶的八角亭——息心亭;还有山路穿过而减柱的卧云亭,有随山势而成弧形的凝翠桥,有依半岩而成的吊脚楼——步虚廓,这些山亭都应景造型,命名切景,形成亭本身是景、坐在亭子里赏外面是一道道的风景。而且这些亭子,配有贴切的楹联,更富有诗意。各位在游程中将会不断看到。这个雨亭的对联是于右任先生所书的,“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这副对联看似平淡,实际寓意很深,说出了“青城天下幽”的“幽”意,也道出了青城山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天然阁,它就是青城山的道长们以枯树作为柱子,留皮带节;以树皮盖顶,以树根为坐凳,用枯枝和古藤作为装饰,不用雕工胜似雕工,一切取其自然。大家留意一下,这座凉亭上下一共三层,实际上这里面大有深意,道教很注重“三;这个数字,如等一下我们要看到的“三清”、“三天”、“三元”、“三皇”等,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呢?这其实与道教的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密切的关系。“道”的地位至高无上,所以是“一”,其中有“阴阳”,所以是“二”,阴阳二气互相融合生成万物,所以是“三”。道教用“三”表示万物的生成,所以有“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为“三光”等等很多说法。所以,这个凉亭从用料到设计,都蕴涵了多方面的道教精神。以后大家会看到三角的、圆形的、方形的、八角的等各种形状的亭子,三角的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圆形的象征着天是圆的,方形的象征着地是方的,八角的象征着八卦,这些建筑里面都体现着道教的理论,刚才我们介绍过,青城山是道教的圣地,道教文化已经成为青城之魂,渗透到青城山一草一木之中,道教主张清净无为,回归自然,所以,·这些亭子也成为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艺术的代表。

[椿仙行道]伴随着青城山曲折的石梯和鸟儿的欢畅,两边高大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多数是杉木,还有楠木、柏木和柳树,这些林木不仅增加了青城之“幽深”,也给青城山带来了勃勃生机。古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说:“我们出家人;若依赖外人出条林荫道中,不得不感谢这些树木的栽种人——那就是以前的常道观主持彭椿仙道长。

[上清官·老君阁]上清官位于高台山之阳,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观,海拔为1180米。宫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手书,两旁联文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说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气的沾染,自古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临。当然它也有“白草”代表当时的国民党将领,圣人指蒋介石之意。因为这首楹联是于老专程为蒋介石先生到青城山来所题写的,当时于右任先生及部分国民党领导人正好在青城山。

殿的右侧南楼前有两井并列,称为鸳鸯八卦井。两井-方一圆,其泉源相通,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国画大师张大干手书“鸳鸯井”三字。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经》全文。殿左侧有长廊通向配殿,内祀孔子和关羽,取名文武殿,两旁有张大干所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文武殿右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长年不竭不溢。

上清宫的山门前,可以看见这个很大的照壁,照壁又叫照墙或影壁,单独耸立大门口或正厅的前面,也有结合围墙,形成院落的,照壁的功能都是有屏障和遮蔽的作用,也有塑造空间曲折的效果。照壁可以两向施用,对外辟邪和对内祈福。所以,大家看这个照壁,正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道”字,背面写的是“大道无为”四个字。道教崇奉的是“道”,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这个问题十分的不好回答,2520_年前,老子看见周朝日益衰落,天下就要大乱,他只好出世的时候,当时有个关令叫尹喜,就向老子请教了这个问题,老子就洋洋洒洒写了5000字的《道德经》来回答他,开头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2520_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道”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道就是生活,一种善良的、健康的生活就是道吧。多关注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之外的东西,这样,就是它背后所说的“大道无为”了。大道无为实际上是道教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事态度和基本法则,道教认为天道自然无为,而产生宇宙万物,包括人的生命过程来看应是自然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做事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为者终必失败,无为即遵循顺从法则。

站在了上清宫的门口,看一下“上清宫”三个字,真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蒋介石1940年4月和7月,他曾两次来到青城山,蒋介石在当时青城山主持易心莹道长所托下,手书了“上清宫”三个大字。另外,在上清宫左右两边有两副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而另一幅“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是冯玉祥将军的手笔,都是·《道德经》中的原句,上德是指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们顺应道的要求而做事,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从产生到发展宇宙万物的过程来看是不能用任何语言可以说清楚的,它应是一种自然的法则,人们只能去效法遵从,大成若缺和大巧若拙一样,体现了道家所追求的是内在的积累而不是外在的浮华,“天得一以清”与“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都是在论述道的伟大作用,没有东西可以脱离了道而生存的,这里的“一”也就是指的是道的意思。在上清宫大门的左侧,有“瑶池阙”,在上清官大门的右侧,有“玄圃门”。进宫后的左右两边象许多道观一样是左青龙和右白虎两殴,青龙,白虎是道教的两大护法天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竺豆象学说和动物崇拜演变而来,我国古代的星象学家把苎(即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空区域)中的所有星座分为28星宿,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一方位各七个星宿,东边的七个星苎排似龙,而东方属木,色青故称青龙,西方属金色白称白虎,南方七星宿形似雀,方位属火,色赤古语亦称朱,取朱雀,北方千星宿形如龟蛇,龟蛇古称“武”,方位属水、色黑古称“玄”,取玄武,它们共同构成四方天界的神,也代表着中国古建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这里还有两眼神秘的井,这两口井一方一圆、一浑一清、一深一浅,并列在一起,就象一对恩爱的夫妻朝夕相守,因此,就口旷鸳鸯井”,这“鸳鸯井”三今大字,就是张大千先生的手笔,大千先生与青城山的缘分非同一般。鸳鸯井下边的泉源是相通的,但水面却一高一低,很是神奇。

三清殿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间这位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世纪;右边这位是上清灵宝天尊,他怀抱如意,象征混元世纪;左边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宝扇象征太初世纪,张道陵创教时把他尊为教祖。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老君阁]92年动工,94年落成,95年开光,它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的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三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丹东市位于东经123°22′至125°42′,北纬39°43′至41°09′,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新义州市隔江相望,南临黄海,西界鞍山,西南与大连市毗邻,北与本溪市接壤。丹东地区东西最大横距19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0公里,总面积15222平方公里。

丹东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雨量多在800-1200毫米之间,是中国北方雨量最多的地区,降水2/3集中于夏季。

年平均气温南部在8-9℃,北部6-7℃,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温暖最湿润的地方。春秋季节是南、北风交替的季节。春季冷空气开始衰弱北退,暖空气北进;秋季则反之。

冬季时间最长,夏季次之,春秋过渡季节最短。丹东降水量较多,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多区,占辽宁省降水量的70%,水源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881.3-1087.5毫米,全年降水量的2/3集中在夏季,其中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是该区暴雨集中期。

丹东地区江河密布,主要有鸭绿江水系、大洋河水系和沿海水系。全地区2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944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4983平方公里的大江、大河4条,即鸭绿江、浑江、叆河、大洋河。

丹东地区是辽东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属长白山脉向西南延伸的支脉或余脉。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按高度和地形特征,可划分为北部中低山区、南部丘陵区、南缘沿海平原区3类规模较大的地貌单元。其中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局部还有阶地、盆地、台地等小型地貌单元。

丹东市属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72.4%,平原谷地面积占14.6%,水域占8.7%,其他占4.3%。自然概貌可概括为"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宽甸和凤城北部地势最高,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有千米以上山峰14座,最高峰花脖山,海拔1336.1米;凤城中南部以及东港北部平均海拔300米—500米,丹东市城市区和东港中南部地势最低,海拔多在20米以上,最低处海拔在2米以下。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四

中街步行街全长1500米的沈阳中街是沈阳最早的商业街,有369年历史,也是中国第一条步行街,中街是沈阳历史悠久、交易繁华的商业区,自明清开设以来,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了。

明末,辽东开原、广宁、抚顺的马市贸易繁荣,使位于三大马市中心沈阳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1620_年,“大金”迁都沈阳,经济更趋繁荣,四平街(今中街)便形成了。吉顺丝房、老天合绸缎庄等大百货商店,多集中在街路的南北两侧;丰富多采、琳朗满目的小商品行市(市场),都散布在沿衔的胡同里。

这里较著名的行市有:

夜市:在路南紧靠今长江照像馆东侧的胡同里。每到万家灯火时开市,到夜阔人静才歇。这是小百货、烟酒茶点及卖小吃的热闹所在。夜晚,人们可在这里买到可心商品,—品尝各色风味小吃。

金银市:在今盛京饭店北侧一条狭窄胡同里,是沈城专营的金银首饰市场。每天清晨,金银商人都赶到这里来出售首饰,承接加工业务,生意兴隆。

铜市:在铜行胡同(今中央路二段铜行里),是制作和买卖铜锡器皿的场所。因它位于沈阳故宫身后,恰在老城中心,故有“铜心铁胆”之说。这里出卖的器皿很多,有衣钩、香炉、蜡台及特制的铜火锅、水壶、乐器等。

皮市:在皮行胡同(今中央路二段中和里),旧籍对其经营状况记述不详。经实地调查,这里是皮行制作和交易之处,俗称“东皮行”,买卖的商品有皮衣、皮帽、皮鞋及马具等。

书市:在鼓楼北侧西边的胡同里。这里曾是书本纸张笔墨集中销售之地。民国年间,日商为了赚钱,竞仿造孙中山画像,印刻在书本、铅笔上,欺骗市民,但有爱国心的人都买国货,使日货销量锐减。

梨市:在钟楼向北的东胡同里(今长安寺附近),每日都有一些杂货铺和串街小贩来此购货。逢年过节,市内居民也到这里来买过年的糖果糕点及梨、山核、苹果等。

鸟市:在钟楼南路东第一条小胡同里(原名月窗胡同),是当年的鸟市及秋后斗蜕蝉的场地。每天清晨,蜕婢叨卿,百鸟瞅瞅,十分热闹。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五

中街步行街全长1500米的沈阳中街是沈阳最早的商业街,有369年历史,也是中国第一条步行街,中街是沈阳历史悠久、交易繁华的商业区,自明清开设以来,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了。

明末,辽东开原、广宁、抚顺的马市贸易繁荣,使位于三大马市中心沈阳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1620_年,“大金”迁都沈阳,经济更趋繁荣,四平街(今中街)便形成了。吉顺丝房、老天合绸缎庄等大百货商店,多集中在街路的南北两侧;丰富多采、琳朗满目的小商品行市(市场),都散布在沿衔的胡同里。

这里较著名的行市有:

夜市:在路南紧靠今长江照像馆东侧的胡同里。每到万家灯火时开市,到夜阔人静才歇。这是小百货、烟酒茶点及卖小吃的热闹所在。夜晚,人们可在这里买到可心商品,—品尝各色风味小吃。

金银市:在今盛京饭店北侧一条狭窄胡同里,是沈城专营的金银首饰市场。每天清晨,金银商人都赶到这里来出售首饰,承接加工业务,生意兴隆。

铜市:在铜行胡同(今中央路二段铜行里),是制作和买卖铜锡器皿的场所。因它位于沈阳故宫身后,恰在老城中心,故有“铜心铁胆”之说。这里出卖的器皿很多,有衣钩、香炉、蜡台及特制的铜火锅、水壶、乐器等。

皮市:在皮行胡同(今中央路二段中和里),旧籍对其经营状况记述不详。经实地调查,这里是皮行制作和交易之处,俗称“东皮行”,买卖的商品有皮衣、皮帽、皮鞋及马具等。

书市:在鼓楼北侧西边的胡同里。这里曾是书本纸张笔墨集中销售之地。民国年间,日商为了赚钱,竞仿造孙中山画像,印刻在书本、铅笔上,欺骗市民,但有爱国心的人都买国货,使日货销量锐减。

梨市:在钟楼向北的东胡同里(今长安寺附近),每日都有一些杂货铺和串街小贩来此购货。逢年过节,市内居民也到这里来买过年的糖果糕点及梨、山核、苹果等。

鸟市:在钟楼南路东第一条小胡同里(原名月窗胡同),是当年的鸟市及秋后斗蜕蝉的场地。每天清晨,蜕婢叨卿,百鸟瞅瞅,十分热闹。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虎山长城观光旅游。很高兴能陪大家一起参观,希望大家能在虎山度过一段快乐时光。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长城的历史:历史上秦汉和明代曾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丹东就开始修建长城。如今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虎山长城即属明代长城,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也称辽东边墙。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虎山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它位于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它三面环水。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顶峰高147米,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站在烽火台环视四周,朝鲜的房屋,田地,丹东的鸭绿江断桥一切景象尽收眼底。有敌台三千多个;向北十余里还有六座墙台。丹东境内的这段长城是明长城遗址,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

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这里还有一步跨,老虎口,清音洞等多处景区,现开发的就只有长城遗址和一步跨。

今天的 游览到此结束,希望这次虎山长城之旅能给大家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辽宁虎山长城导游词五篇(三)

青城山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所以有人形象地说,青城山既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才女。美女的特征是一个字——“幽”,才女的灵魂是一个字一一“道”。先说幽。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它象清丽脱俗的仙女,写一下这个“幽”字,就是“山”里藏着“丝丝”,意思就是说,青城山里蕴藏着丝丝不断、连绵不绝的生命力呀。‘

多年来,青城山的平均气温一直都是15摄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湿润:也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青城山风景区的林木总面积达2350公顷,可以说是植被繁茂,晶类众多,仅木本植物就达110余科、730余种,既有挺立在庙观旁的参天大树,又有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壮观秀丽的大面积人工林,其中的古树名木有银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树种之一,俗称白果树,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师洞银杏,传说是张天师手植的,高50多米,径围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被四川省林业厅正式封为“天府树王”,它有很多白果笋密集下垂,极为壮观,是青城山的镇山之宝,是中国道教诞生、发展的见证。另外,青城山还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树、珙桐等珍稀树种,青城山的花卉资源也非常丰富,青城幽兰驰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态、科研、旅游价值,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植被丰茂,林木有情,空气自然也就十分新鲜有灵气。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的野生动物有197科50多种。禽鸟约200余种,鱼类品种有20余种,野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20多种,属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还有青城玉鸦、红嘴相思鸟、杜鹃鸟、娃娃鱼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诗圣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诗中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后陆游赞叹青城说“坐观山水气幽清”,近人吴稚晖更是直接说:“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嵋皆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这就是常说的“青城天下幽”的来历。

青城山与道教的关系,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可以看到道教的整个发展历史。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脉鹤鸣山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据说他“会三界万神于青城黄帝坛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将当时的四川及汉中的部分地区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分别管理,所谓“治”,与乱相对,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等内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青城山的历史极其悠久,在青城山的东麓发现的芒城古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建立了城郭,正是以此为中心,才繁衍、发展出了后来震惊天下的古蜀文明。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经成为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在当时,全国也只有18座山川享受这种国家祭祀的待遇。青城山的得名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座山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4就象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所以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道陵张天师以清城山为基地创立天师道,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一致,山名就没变。唐代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当时的皇帝唐玄宗非常崇信道教,唐朝李氏天下都非常重视道教,据说是因为道教教祖老子姓李名耳,与李唐同出一家。对青城山道佛之争这段公案,玄宗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顺势把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青城山与道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从青城山这里可以看到道教的整个发展历史。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来此结茅传道,开辟了东方神秘宗教——中华民族传统本土宗教“道教”的历史新篇章,因此青城山也就成为了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近20_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成丰富的道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养生学等方面乃至政治和军事方面以及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和久远的影响。道教积淀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青城山是道教历史最为悠久,道教历史发展最为完整的道教名山;(从创教到发展至今)它历经了道教历史中最早的天师道正一派到后来的全真教这两个道教中最大的道教派别的角色转换;道教建筑也最有历史阶段性和代表性,这里有全国最集中的道教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跨越了晋、隋、唐、宋、明清各个历史时期,而且这些建筑还体现了中国西南民俗民风的特色。像天师洞就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前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付圆天大师就曾居住在天师洞。道教漫长的历史铸就了青城山灿烂的道教文化,包括易经、青城气功、青城武术、洞经音乐、医药养生、膳食等,除保存下来和已经重建的宫观庙宇等文化胜迹之外,青城山还保存有大量的古遗址,古碑,古石刻造像,古墓藏,古摩岩题刻及道教印符等文化实物,这些实物都是道教留给全世界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包含道教文化的历史信息和众多谜团。整个青城山被称为一座活的道教博物馆。联合国著名遗产专家莫洛伊博士曾被青城山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所折服。他曾感慨到:“青城山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突出范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青城山正是以它”幽甲天下”的自然风光与悠久丰厚的道教文化吸引着无数的中外名人来此游览观光,长驻短寓,著名的有唐明皇、杜甫、贾岛、杜光庭、苏轼、范成大、冯玉详、于右任、张大千等。而今天道教的养生、崇尚自然的思想更令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都市人群、让向往自由、向往回归自然的人们倍受崇尚,前往青城山探幽访古,前来探索东方神秘道教文化精髓的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多。

1800多年来,青城山的宫观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但仍然保存得很完整,其中最大的是天师洞,也就是张道陵天师传道所在地古常道观,此外还有上清宫、建福宫、祖师殿、圆明宫、玉清宫等多处宫观,

[长生宫]在青城山新山门右侧有一座四星级宾馆——鹤翔山庄,它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宾馆,而是蜀、晋时道教著名首领范长生隐居修真故址——长生宫,范长生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青城山,是当时蜀地天师道首领,曾帮助李特李雄筹集军粮物资建立成汉政权,李雄曾想拜其为国君,不就。拜为宰相、尊称为范贤,在都江堰建范贤馆,青城山长生宫是他的修道之处,史传他修道长寿,活了130多岁,后主刘禅改其为长生观,旧名碧落观。宫内有紫薇树一棵,远望蓊蓊郁郁,相传为唐明皇为纪念杨贵妃亲手种植;有巨楠数十株,高数十米,围约三十尺,要数人才能合围,传说为范长生亲手所植。陆游的《长生观观月》中写道;”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弭节长生宫。”正如古诗中所说的那样”万木阴阳夏气凉”,因其环境十分幽雅清净,也是青城山避暑胜地。近年来林木逐渐恢复,早先的白鹭又成群飞来。故名“鹤翔山庄”。今天的鹤翔山庄因此还创造了一道道教养生素食,取名“长生宴”。在海内外屡次获得大奖。

[山门·建福宫]建福宫,再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皇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这可能就是武侠小说里面所讲的“轻功”吧,宁封帮助皇帝学会“龙蹻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皇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丈人”再古时一是对老人的尊称,如老丈。二则是一种官衔,五岳丈人时统管三山五岳的最高统帅。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虽然青城山的地位有多高。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青城山山门虽然不是雄伟壮观,但它体现道教的玲珑、仙气,采用道教典型的重檐式,重檐代表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因为在道教中有道教好神仙,仙人好楼居的说法,所以道教建筑一般都是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并雕塑有各种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虫鸟兽则体现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青城山山门上有我国已故上将张爱萍手书的“青城山幽子规啼”,子规也就是杜鹃鸟,传说是很久以前的蜀王望帝杜宇变的,他为了提醒后代的帝王要爱惜人民,所以变成了鸟儿,不断地呼吁“民贵呀,民贵呀”,因为他不停地叫,就累得吐血了,所以,杜鹃乌的嘴巴就变成是红色的了。

[雨亭·天然阁]游山道上散布着许多的桥、亭和牌坊,与林相配,因山取势,形成意趣不同的风景图画。山亭多取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装饰,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与青幽的山景浑然一体。亭型也随景而异,有随路转折形成的三角亭——怡乐窝;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伫立峰顶的八角亭——息心亭;还有山路穿过而减柱的卧云亭,有随山势而成弧形的凝翠桥,有依半岩而成的吊脚楼——步虚廓,这些山亭都应景造型,命名切景,形成亭本身是景、坐在亭子里赏外面是一道道的风景。而且这些亭子,配有贴切的楹联,更富有诗意。各位在游程中将会不断看到。这个雨亭的对联是于右任先生所书的,“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这副对联看似平淡,实际寓意很深,说出了“青城天下幽”的“幽”意,也道出了青城山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天然阁,它就是青城山的道长们以枯树作为柱子,留皮带节;以树皮盖顶,以树根为坐凳,用枯枝和古藤作为装饰,不用雕工胜似雕工,一切取其自然。大家留意一下,这座凉亭上下一共三层,实际上这里面大有深意,道教很注重“三;这个数字,如等一下我们要看到的“三清”、“三天”、“三元”、“三皇”等,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呢?这其实与道教的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密切的关系。“道”的地位至高无上,所以是“一”,其中有“阴阳”,所以是“二”,阴阳二气互相融合生成万物,所以是“三”。道教用“三”表示万物的生成,所以有“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为“三光”等等很多说法。所以,这个凉亭从用料到设计,都蕴涵了多方面的道教精神。以后大家会看到三角的、圆形的、方形的、八角的等各种形状的亭子,三角的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圆形的象征着天是圆的,方形的象征着地是方的,八角的象征着八卦,这些建筑里面都体现着道教的理论,刚才我们介绍过,青城山是道教的圣地,道教文化已经成为青城之魂,渗透到青城山一草一木之中,道教主张清净无为,回归自然,所以,·这些亭子也成为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艺术的代表。

[椿仙行道]伴随着青城山曲折的石梯和鸟儿的欢畅,两边高大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多数是杉木,还有楠木、柏木和柳树,这些林木不仅增加了青城之“幽深”,也给青城山带来了勃勃生机。古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说:“我们出家人;若依赖外人出条林荫道中,不得不感谢这些树木的栽种人——那就是以前的常道观主持彭椿仙道长。

[上清官·老君阁]上清官位于高台山之阳,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观,海拔为1180米。宫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手书,两旁联文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说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气的沾染,自古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临。当然它也有“白草”代表当时的国民党将领,圣人指蒋介石之意。因为这首楹联是于老专程为蒋介石先生到青城山来所题写的,当时于右任先生及部分国民党领导人正好在青城山。

殿的右侧南楼前有两井并列,称为鸳鸯八卦井。两井-方一圆,其泉源相通,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国画大师张大干手书“鸳鸯井”三字。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经》全文。殿左侧有长廊通向配殿,内祀孔子和关羽,取名文武殿,两旁有张大干所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文武殿右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长年不竭不溢。

上清宫的山门前,可以看见这个很大的照壁,照壁又叫照墙或影壁,单独耸立大门口或正厅的前面,也有结合围墙,形成院落的,照壁的功能都是有屏障和遮蔽的作用,也有塑造空间曲折的效果。照壁可以两向施用,对外辟邪和对内祈福。所以,大家看这个照壁,正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道”字,背面写的是“大道无为”四个字。道教崇奉的是“道”,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这个问题十分的不好回答,2520_年前,老子看见周朝日益衰落,天下就要大乱,他只好出世的时候,当时有个关令叫尹喜,就向老子请教了这个问题,老子就洋洋洒洒写了5000字的《道德经》来回答他,开头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2520_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道”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道就是生活,一种善良的、健康的生活就是道吧。多关注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之外的东西,这样,就是它背后所说的“大道无为”了。大道无为实际上是道教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事态度和基本法则,道教认为天道自然无为,而产生宇宙万物,包括人的生命过程来看应是自然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做事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为者终必失败,无为即遵循顺从法则。

站在了上清宫的门口,看一下“上清宫”三个字,真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蒋介石1940年4月和7月,他曾两次来到青城山,蒋介石在当时青城山主持易心莹道长所托下,手书了“上清宫”三个大字。另外,在上清宫左右两边有两副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而另一幅“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是冯玉祥将军的手笔,都是·《道德经》中的原句,上德是指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们顺应道的要求而做事,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从产生到发展宇宙万物的过程来看是不能用任何语言可以说清楚的,它应是一种自然的法则,人们只能去效法遵从,大成若缺和大巧若拙一样,体现了道家所追求的是内在的积累而不是外在的浮华,“天得一以清”与“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都是在论述道的伟大作用,没有东西可以脱离了道而生存的,这里的“一”也就是指的是道的意思。在上清宫大门的左侧,有“瑶池阙”,在上清官大门的右侧,有“玄圃门”。进宫后的左右两边象许多道观一样是左青龙和右白虎两殴,青龙,白虎是道教的两大护法天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竺豆象学说和动物崇拜演变而来,我国古代的星象学家把苎(即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空区域)中的所有星座分为28星宿,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一方位各七个星宿,东边的七个星苎排似龙,而东方属木,色青故称青龙,西方属金色白称白虎,南方七星宿形似雀,方位属火,色赤古语亦称朱,取朱雀,北方千星宿形如龟蛇,龟蛇古称“武”,方位属水、色黑古称“玄”,取玄武,它们共同构成四方天界的神,也代表着中国古建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这里还有两眼神秘的井,这两口井一方一圆、一浑一清、一深一浅,并列在一起,就象一对恩爱的夫妻朝夕相守,因此,就口旷鸳鸯井”,这“鸳鸯井”三今大字,就是张大千先生的手笔,大千先生与青城山的缘分非同一般。鸳鸯井下边的泉源是相通的,但水面却一高一低,很是神奇。

三清殿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间这位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世纪;右边这位是上清灵宝天尊,他怀抱如意,象征混元世纪;左边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宝扇象征太初世纪,张道陵创教时把他尊为教祖。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老君阁]92年动工,94年落成,95年开光,它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的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七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_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足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是第一部分。

[从下马碑到正红门]

游客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下马碑。北陵周围有6座这样的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告戒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现在我们走在神桥上。这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原为青砖铺面,现在改成了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和护栏上雕刻天马、花卉、八宝等图案,桥两端有守桥的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下面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也称为石牌楼。它是古代建筑中“门”的一种,但并非仅仅用做大门,还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是明清时代特有的装饰性建筑。它来源于华表柱连成的大门,后来演变成为对某些人的战功政绩或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旌表的纪念建筑物,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祠堂、道路和园林之间,除了表彰公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引导人们进行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这些石牌坊是在嘉庆六年即1820_年增建的,用辽宁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高约15米,长约14米,4柱3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文饰。柱脚下有坐狮4对,獬豸1对,形象生动。整个石坊雕琢京戏,刀法粗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下面我们将走进中红门参观第二部分。

[从正红门到方城]

穿过石牌坊,我们就来到了正红门。在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时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按照清代惯例,皇帝谒陵时,第一天行“展谒礼”,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飨礼”,要穿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的更衣亭内更换。后面的小亭为净亭,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侧的叫宰生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院内北侧的房间是安置锅灶的,用来收拾上祭用的猪、牛、羊等。

请大家随我上台阶,这就是正红门。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它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三洞拱门建筑,楼顶铺满黄色琉璃瓦,中门脊上刻有“宝瓶”一个,取“保护陵寝平安”之意。请看门的东西两侧墙壁,叫做“袖壁”,外呈海棠形。袖壁上镶嵌着五彩琉璃行龙,所以“袖壁”又叫做“龙壁”。龙壁长8.5米,高5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龙是君王的象征,君王自称是龙的化身。正红门有3个券门,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东侧的一道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西边的一道叫“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因为“神门”只是在大祭时开启,是“神灵”出入的门户,所以当时人们对此门很是忌讳。

现在,大家请随我共同走入这个“神门”吧!眼前这条笔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祀品的官员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绝对禁止乱行。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定。神道由长条石板铺成,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负数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体现了居中为尊、至尊无上的思想,同时也达到了使整个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的美学效应。

我们在可以看到神道的两侧依次是华表1对,石兽6对。华表的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它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变而来,是供人们传递意见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华表柱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批鳞挂甲,这个动物叫做“犼”。因为它生性喜欢了望,所以也叫“望天犼”。相传这种怪手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凶猛,所以把它放在华表顶上,让它来守陵暝谥ド献姆较虿煌械拿娉希械拿娉薄>菟担娉系慕小巴觥保馑际翘嵝焉碓诒本┑幕实鄄灰亲嫦鹊墓拢袄醇漓耄幻娉钡慕小巴椤保馑际侨拔坷凑饫锛漓胂缺驳幕实鄄灰な奔涑龄嫌诎酥校辣辖诎ф觥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6对石兽,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这些石兽虔诚地守护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俊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第二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据说,它是东北特产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用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象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第三对就是麒麟,它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象龙的头,犄角象鹿的角,全身都是鳞甲,尾巴象牛的尾巴,脚象马的脚。在师像生里出现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迹象太平,王业兴旺发达。第四对是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长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大白”、“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们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们的主人。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与主人同在。最后一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是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现在大家随我一起来参观碑楼。这个碑楼也叫神功圣德碑亭,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铺满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施以彩绘,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为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所立。碑通高6.67米,碑身宽1.76米,厚0.71米。碑文为清圣祖康熙亲撰,共计20_余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产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余万斤,驮碑的名字叫“赑屃”,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为它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所以老龙王派它驮碑。

在碑楼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东侧南边的叫仪仗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库房;北边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时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南边的叫膳房,是上祭时造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北边的叫果房,是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方城、宝城、宝顶]

走过碑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体建筑——方城。方城高7.8米,周长263米,青砖铺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和女墙,北面砌成宇墙。城四角有角楼,角楼是2层的建筑,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方城上有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目的是为了防止雨水冲毁方城外围墙基。

这是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竖刻着“隆恩门”三个字。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楼高3层,歇山式建筑,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用四条金链加固,金链俗称“江山万代”。五凤楼是昭陵的最高建筑,昔日登楼向南眺望,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接下来请大家随我进入方城。

方城的主体建筑是隆恩殿,两侧辅以东西配殿。东配殿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当龙恩殿大修时,龙恩殿内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西配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在三拜九扣,读祭文,哀毕,变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现在呈现大家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隆恩殿,它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顺治七年,即1650年定名为“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隆恩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2米,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台基正面有3路塔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上面雕有“寿山福海”及双龙图案,当时是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台基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其雕刻技法采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是不多见的,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在台基边上还设有石雕龙头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八虾”,因为喜好媳水,因此将它放在桥上或排水口处,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中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龙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以黄琉璃瓦,正中镶有3颗琉璃宝珠,殿檐上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题匾一块,从做至右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面阔3间,四门八窗,窗棂剔透,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绘。殿内候补备有大暖阁一座,内设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上方用黄云龙缎罩顶,名为“毗庐帽”。大暖阁内还有小暖阁一座,内供帝后神牌。大暖阁前有帝后的龙凤宝座,宝座前设有供桌,为摆放祭品之用。隆恩殿周围所铺的地砖都是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喊有黄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殿后继续参观。隆恩殿后是石柱门及石祭台。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两边有两根3丈多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叫石柱门,也叫二柱门,又叫“冲天牌坊”。门为一道,其上有一歇山式琉璃瓦屋顶,在两柱之间有木板门,施以彩绘。柱子的顶端各有一只石兽,是用来护卫陵寝的,叫护陵兽,而且身上都锁着一条铁链,民间有“石兽显灵”的传说。石柱门后是石祭台,用汉白玉雕成,须弥座式。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寓意是把所有的宝物献给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石祭台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寓意是香烟不断,烛火长明,大清江山万事一系。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门叫券洞门,是方城的北门。券洞门之上为明楼,穿过此门为月牙城。我们现在仰视可见的就是明楼。明楼又叫大明楼,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面写着“昭陵”二字,以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明楼内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高大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满、蒙、汉三种字体;碑身竖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还是满、蒙、汉三种文字。这座石碑又叫“圣号碑”,刻写的是清太宗的庙号和谥号。在历史上,大明楼几次遭受雷火,最严重一次是1936年,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文饰不全,碑身也出现了裂痕,后来用两道铁箍加固。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请大家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楼后,因其南面凹进,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城”。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这样一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的意思,修个月牙城,象征“人缺”,以此来表示对皇帝的哀悼。在我们视线的正前放是琉璃照壁,照壁上共有13朵牡丹花,枝繁叶茂,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传说地宫的入口就在这琉璃照壁后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按那些红花绿叶,就可以开启地宫。但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宫入口处安装了许多暗器,如果按动错了,就会有毒箭飞出。还有传说,皇上怕陵工们泄密,当他们把棺椁抬入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入口堵死,将所有的陵工活活埋葬在地宫里殉葬了。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恐怖。

下面我们就到城墙上参观一下吧。大家看到的这个半圆形的城叫“宝城”,也叫“团城”。中间突起的原形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宝城宝顶是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宝顶就是坟茔。清昭陵宝顶的直径32米,高8米,在它的下面是地宫,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关于地宫的内部构造,官书讳莫如深,因而引起了许多希奇古怪的传说。据说,宝顶内正殿一座,名叫“享殿”;配殿两间,用来排列祭器。正殿后面有石柱2根,用铁链相连,把棺椁悬在铁链上。正下方有一眼井,水流不息,称为“海眼”或“金井”。这种葬法就是所谓的“金井御葬”,是取“龙归沧海”之意。地宫内还有万年灯,可经历万年而不灭。当然这些只是传说,里面的情形只有等到将来挖掘昭陵地宫时才会真相大白。

昭陵的整个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构成一组完整的陵墓建筑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昭陵象征着皇权的威严,神权的威力,在建筑风格上吸取了汉蒙建筑精华,融合在满族建筑之中。昭陵的设计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昭陵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年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客朋友们,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有缘下次再见!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八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_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足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是第一部分。

[从下马碑到正红门]

游客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下马碑。北陵周围有6座这样的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告戒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现在我们走在神桥上。这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原为青砖铺面,现在改成了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和护栏上雕刻天马、花卉、八宝等图案,桥两端有守桥的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下面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也称为石牌楼。它是古代建筑中“门”的一种,但并非仅仅用做大门,还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是明清时代特有的装饰性建筑。它来源于华表柱连成的大门,后来演变成为对某些人的战功政绩或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旌表的纪念建筑物,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祠堂、道路和园林之间,除了表彰公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引导人们进行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这些石牌坊是在嘉庆六年即1820_年增建的,用辽宁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高约15米,长约14米,4柱3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文饰。柱脚下有坐狮4对,獬豸1对,形象生动。整个石坊雕琢京戏,刀法粗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下面我们将走进中红门参观第二部分。

[从正红门到方城]

穿过石牌坊,我们就来到了正红门。在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时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按照清代惯例,皇帝谒陵时,第一天行“展谒礼”,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飨礼”,要穿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的更衣亭内更换。后面的小亭为净亭,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侧的叫宰生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院内北侧的房间是安置锅灶的,用来收拾上祭用的猪、牛、羊等。

请大家随我上台阶,这就是正红门。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它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三洞拱门建筑,楼顶铺满黄色琉璃瓦,中门脊上刻有“宝瓶”一个,取“保护陵寝平安”之意。请看门的东西两侧墙壁,叫做“袖壁”,外呈海棠形。袖壁上镶嵌着五彩琉璃行龙,所以“袖壁”又叫做“龙壁”。龙壁长8.5米,高5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龙是君王的象征,君王自称是龙的化身。正红门有3个券门,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东侧的一道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西边的一道叫“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因为“神门”只是在大祭时开启,是“神灵”出入的门户,所以当时人们对此门很是忌讳。

现在,大家请随我共同走入这个“神门”吧!眼前这条笔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祀品的官员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绝对禁止乱行。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定。神道由长条石板铺成,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负数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体现了居中为尊、至尊无上的思想,同时也达到了使整个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的美学效应。

我们在可以看到神道的两侧依次是华表1对,石兽6对。华表的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它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变而来,是供人们传递意见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华表柱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批鳞挂甲,这个动物叫做“犼”。因为它生性喜欢了望,所以也叫“望天犼”。相传这种怪手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凶猛,所以把它放在华表顶上,让它来守陵暝谥ド献姆较虿煌械拿娉希械拿娉薄>菟担娉系慕小巴觥保馑际翘嵝焉碓诒本┑幕实鄄灰亲嫦鹊墓拢袄醇漓耄幻娉钡慕小巴椤保馑际侨拔坷凑饫锛漓胂缺驳幕实鄄灰な奔涑龄嫌诎酥校辣辖诎ф觥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6对石兽,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这些石兽虔诚地守护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俊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第二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据说,它是东北特产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用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象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第三对就是麒麟,它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象龙的头,犄角象鹿的角,全身都是鳞甲,尾巴象牛的尾巴,脚象马的脚。在师像生里出现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迹象太平,王业兴旺发达。第四对是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长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大白”、“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们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们的主人。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与主人同在。最后一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是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现在大家随我一起来参观碑楼。这个碑楼也叫神功圣德碑亭,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铺满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施以彩绘,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为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所立。碑通高6.67米,碑身宽1.76米,厚0.71米。碑文为清圣祖康熙亲撰,共计20_余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产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余万斤,驮碑的名字叫“赑屃”,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为它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所以老龙王派它驮碑。

在碑楼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东侧南边的叫仪仗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库房;北边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时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南边的叫膳房,是上祭时造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北边的叫果房,是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方城、宝城、宝顶]

走过碑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体建筑——方城。方城高7.8米,周长263米,青砖铺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和女墙,北面砌成宇墙。城四角有角楼,角楼是2层的建筑,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方城上有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目的是为了防止雨水冲毁方城外围墙基。

这是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竖刻着“隆恩门”三个字。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楼高3层,歇山式建筑,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用四条金链加固,金链俗称“江山万代”。五凤楼是昭陵的最高建筑,昔日登楼向南眺望,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接下来请大家随我进入方城。

方城的主体建筑是隆恩殿,两侧辅以东西配殿。东配殿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当龙恩殿大修时,龙恩殿内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西配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在三拜九扣,读祭文,哀毕,变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现在呈现大家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隆恩殿,它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顺治七年,即1650年定名为“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隆恩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2米,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台基正面有3路塔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上面雕有“寿山福海”及双龙图案,当时是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台基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其雕刻技法采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是不多见的,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在台基边上还设有石雕龙头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八虾”,因为喜好媳水,因此将它放在桥上或排水口处,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中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龙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以黄琉璃瓦,正中镶有3颗琉璃宝珠,殿檐上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题匾一块,从做至右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面阔3间,四门八窗,窗棂剔透,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绘。殿内候补备有大暖阁一座,内设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上方用黄云龙缎罩顶,名为“毗庐帽”。大暖阁内还有小暖阁一座,内供帝后神牌。大暖阁前有帝后的龙凤宝座,宝座前设有供桌,为摆放祭品之用。隆恩殿周围所铺的地砖都是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喊有黄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殿后继续参观。隆恩殿后是石柱门及石祭台。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两边有两根3丈多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叫石柱门,也叫二柱门,又叫“冲天牌坊”。门为一道,其上有一歇山式琉璃瓦屋顶,在两柱之间有木板门,施以彩绘。柱子的顶端各有一只石兽,是用来护卫陵寝的,叫护陵兽,而且身上都锁着一条铁链,民间有“石兽显灵”的传说。石柱门后是石祭台,用汉白玉雕成,须弥座式。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寓意是把所有的宝物献给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石祭台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寓意是香烟不断,烛火长明,大清江山万事一系。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门叫券洞门,是方城的北门。券洞门之上为明楼,穿过此门为月牙城。我们现在仰视可见的就是明楼。明楼又叫大明楼,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面写着“昭陵”二字,以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明楼内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高大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满、蒙、汉三种字体;碑身竖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还是满、蒙、汉三种文字。这座石碑又叫“圣号碑”,刻写的是清太宗的庙号和谥号。在历史上,大明楼几次遭受雷火,最严重一次是1936年,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文饰不全,碑身也出现了裂痕,后来用两道铁箍加固。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请大家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楼后,因其南面凹进,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城”。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这样一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的意思,修个月牙城,象征“人缺”,以此来表示对皇帝的哀悼。在我们视线的正前放是琉璃照壁,照壁上共有13朵牡丹花,枝繁叶茂,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传说地宫的入口就在这琉璃照壁后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按那些红花绿叶,就可以开启地宫。但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宫入口处安装了许多暗器,如果按动错了,就会有毒箭飞出。还有传说,皇上怕陵工们泄密,当他们把棺椁抬入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入口堵死,将所有的陵工活活埋葬在地宫里殉葬了。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恐怖。

下面我们就到城墙上参观一下吧。大家看到的这个半圆形的城叫“宝城”,也叫“团城”。中间突起的原形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宝城宝顶是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宝顶就是坟茔。清昭陵宝顶的直径32米,高8米,在它的下面是地宫,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关于地宫的内部构造,官书讳莫如深,因而引起了许多希奇古怪的传说。据说,宝顶内正殿一座,名叫“享殿”;配殿两间,用来排列祭器。正殿后面有石柱2根,用铁链相连,把棺椁悬在铁链上。正下方有一眼井,水流不息,称为“海眼”或“金井”。这种葬法就是所谓的“金井御葬”,是取“龙归沧海”之意。地宫内还有万年灯,可经历万年而不灭。当然这些只是传说,里面的情形只有等到将来挖掘昭陵地宫时才会真相大白。

昭陵的整个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构成一组完整的陵墓建筑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昭陵象征着皇权的威严,神权的威力,在建筑风格上吸取了汉蒙建筑精华,融合在满族建筑之中。昭陵的设计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昭陵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年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客朋友们,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有缘下次再见!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九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位于鸭绿江中下游丹东市境内,东起浑江口,西至大东港,全长210公里,总面积824.2平方公里。风景区与朝鲜新义州隔江相望。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冬暖夏凉,山青水秀,一览中朝两国风光而独具特色。

鸭绿江因为水的颜色而得名,那碧绿的江水,犹如雄鸭脖颈的莹绿,先人们便称其为鸭绿江,沿袭至今。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鸭绿江流经丹东市约300公里。此段江面宽阔,两岸风光秀丽,在入海口一带,盛产大银鱼。

鸭绿江造桥历史很早,可上溯到辽代,20世纪初,鸭绿江上始建铁桥,先后在丹东和朝鲜新义州之间建了二座。第一座建于1920_年,是座开闭式桥梁。1950年朝鲜战争中被美国飞机炸毁,桥墩至今犹存,现辟有端桥游览区。第二座桥建于1940出年,为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940米,属中朝两国共管。它是中朝两国的交通要道,也是游人观光览胜的景点。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第一座大桥,又被称作‘断桥’。1920_年建,当时是0年,被美机炸断,由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建造。这是条单线铁路桥,桥面为直梁划板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断桥是志愿军出国的主要通道,也是运输战略物资的大动脉。1950被美机炸断,成为废桥。93年开放为景点供人们游览。

侧面的这个炮楼,就是当年日本警备队守桥的主要工事地。这5层炮楼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完好的公路防御炮楼,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铁证。

在我们左侧不到100米的地方,是第二座大桥,也是著名的‘鸭绿江中朝友谊桥’。这座桥是复线铁路桥。大桥上行铁路,下行公路。当时公路桥面铺设木板,一九七七年换铺水泥板后就再没有修过。多年没有大修过的鸭绿江大桥钢梁已锈蚀斑斑,路面破损多达三百余处,有的桥面板移位、断裂,致使大桥承重能力减弱。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虎山景区。虎山景区位于中朝界鸭绿江江畔,主要有长城、睡美人、中朝边境一步跨、古栈道等景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便是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于丹东市宽甸县虎山乡。距据考证,它大约始建于1469年,是我国明朝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它横跨祖国的千山万水,西与甘肃的嘉峪关长城相连,可称的上是古人留下的一座建筑丰碑。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1992年重修的。修复后的虎山长城以砖石结构为主。本着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后的长城走势和各个敌楼、墙台、烽火台的位置都与文物考古发现原址相符合,基本上再现了历史上虎山长城的雄姿。

这座山就是虎山,它是突起于鸭绿江的一座孤山。仔细看一下,很像一只猛虎蹲坐在那里,所以这里得名虎山。

现在请随我登上长城。明长城的建筑结构非常完备,包括城墙、城台、敌台、烽火台、关口等部分,在这虎山长城基本都可以看到。

这是虎山峰顶,为明朝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放眼眺望,江城丹东的高楼大厦和朝鲜新义州市尽收眼底。

应该说,博大精深的长城文化,已经深深地凝聚了我们的民族精神。长城,作为历史的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一个伟大民族的心灵深处!

欢迎再次光临丹东鸭绿江风景区。再见!

辽宁旅游导游词篇十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位于鸭绿江中下游丹东市境内,东起浑江口,西至大东港,全长210公里,总面积824.2平方公里。风景区与朝鲜新义州隔江相望。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冬暖夏凉,山青水秀,一览中朝两国风光而独具特色。

鸭绿江因为水的颜色而得名,那碧绿的江水,犹如雄鸭脖颈的莹绿,先人们便称其为鸭绿江,沿袭至今。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鸭绿江流经丹东市约300公里。此段江面宽阔,两岸风光秀丽,在入海口一带,盛产大银鱼。

鸭绿江造桥历史很早,可上溯到辽代,20世纪初,鸭绿江上始建铁桥,先后在丹东和朝鲜新义州之间建了二座。第一座建于1920_年,是座开闭式桥梁。1950年朝鲜战争中被美国飞机炸毁,桥墩至今犹存,现辟有端桥游览区。第二座桥建于1940出年,为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940米,属中朝两国共管。它是中朝两国的交通要道,也是游人观光览胜的景点。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第一座大桥,又被称作‘断桥’。1920_年建,当时是0年,被美机炸断,由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建造。这是条单线铁路桥,桥面为直梁划板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断桥是志愿军出国的主要通道,也是运输战略物资的大动脉。1950被美机炸断,成为废桥。93年开放为景点供人们游览。

侧面的这个炮楼,就是当年日本警备队守桥的主要工事地。这5层炮楼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完好的公路防御炮楼,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铁证。

在我们左侧不到100米的地方,是第二座大桥,也是著名的‘鸭绿江中朝友谊桥’。这座桥是复线铁路桥。大桥上行铁路,下行公路。当时公路桥面铺设木板,一九七七年换铺水泥板后就再没有修过。多年没有大修过的鸭绿江大桥钢梁已锈蚀斑斑,路面破损多达三百余处,有的桥面板移位、断裂,致使大桥承重能力减弱。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虎山景区。虎山景区位于中朝界鸭绿江江畔,主要有长城、睡美人、中朝边境一步跨、古栈道等景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便是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于丹东市宽甸县虎山乡。距据考证,它大约始建于1469年,是我国明朝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它横跨祖国的千山万水,西与甘肃的嘉峪关长城相连,可称的上是古人留下的一座建筑丰碑。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1992年重修的。修复后的虎山长城以砖石结构为主。本着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后的长城走势和各个敌楼、墙台、烽火台的位置都与文物考古发现原址相符合,基本上再现了历史上虎山长城的雄姿。

这座山就是虎山,它是突起于鸭绿江的一座孤山。仔细看一下,很像一只猛虎蹲坐在那里,所以这里得名虎山。

现在请随我登上长城。明长城的建筑结构非常完备,包括城墙、城台、敌台、烽火台、关口等部分,在这虎山长城基本都可以看到。

这是虎山峰顶,为明朝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放眼眺望,江城丹东的高楼大厦和朝鲜新义州市尽收眼底。

应该说,博大精深的长城文化,已经深深地凝聚了我们的民族精神。长城,作为历史的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一个伟大民族的心灵深处!

欢迎再次光临丹东鸭绿江风景区。再见!

本文发布于:2023-06-19 00:4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987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辽宁   导游词   旅游   十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