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擞的近义词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黄斌;毛梅娜
【摘 要】一直以来,对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在国内外的学术界中都存在着争议.近年来,随着象似性理论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弱化或者否认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存在,以强化和支持象似性的存在.文章认为这种观点有害于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的正确理解,并且运用自组织理论和原型理论对其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是辨证的,两者看似相对,实则相辅,它们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此外,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辨证关系的认识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它可以使英语的教和学更有意义,从而有助于有意义的学习.
【期刊名称】《疯狂英语(教师版)》秦国变法
【年(卷),期】2011(000)002
【总页数】5页(P74-77,149)
【关键词】市长的英文任意性;象似性;自组织理论;原型理论;英语教学
【作 者】黄斌;毛梅娜
【作者单位】早教课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重庆,巴南,400054;重庆三峡学院外语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正文语种】中 文
毕业设计作品【中图分类】H319.3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早在索绪尔以前就有学者阐述过这一话题。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注意到了在每一种语言当中,音响和其所指是没有自然联系的。语言学家Whitney也同样提出过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观点,索绪尔也肯定了Whitney所提出的符号任意性的原则:“为了使人感到语言是一种纯粹的制度,辉特尼曾很正确地强调符号有任意性的性质,从而把语言学置于它的真正轴线上。”(1999:113)
因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问题长久以来就引起了许多学者们的注意,却没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自从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 in General Linguistics)出版以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影响了后来的几乎每一个语言学派,也成
为了一个国内外学术界持久争论的话题。就这一话题,很多语言学家,包括功能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言学家,都发表了他们的看法,也各有其支持者。然而,最近一、二十年里,随着象似性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以语言结构中的象似性为基础来否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在我国,在王寅1999年出版其著作《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和补充》一书之后,对这一话题的讨论也开始升温。
然而,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存在并不是矛盾的,一方面不可否认象似性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不能无视任意性的本真状态,它们是一种辨证的关系。这一点可以运用自组织理论和原型理论对其关系进行分析而得以证实。象似性以任意性为基础,任意性因象似性而完整。象似性和任意性的互补和共存本身就可以说是语言的又一个区别性特征。
此外,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认识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正是有任意性的存在,使得一种语言不同于另一种语言,从而使外语教学成为可能。并且,语言符号在形态、句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任意性和象似性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英语的教和学过程当中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的青春我做主
索绪尔提出了语言学中的第一原则: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结
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ibid.:101)。因此,用索绪尔的话说,符号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即所指与能指的结合。索绪尔进而提出了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原则:“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ibid.:102)。
实际上,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所指与能指之间没有自然的、固有的联系。索绪尔明确指出“‘能指’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ibid.:104)人类并非是运用一个特定的符号来指称一个特定的概念的,对其的选择是完全任意的。
第二,语言形式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指称之间没有物理上的联系和相似之处。例如词素“sun”不能反映出任何与太阳这个星球有关的物理特征,人们无法从“sun”这一声音序列当中发现关于太阳的颜色、形状或是大小等等的一些信息。
第三,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本身也是任意的。能指是任意的,“语言间的差别和不同语言的存在就是证明”(ibid.:103)。一个特定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当中具有不同的语言形式,
所指的任意性在于语言形式和其指称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uncle”一词在英语当中可用来指汉语要用很多词才能表达的一大类词。
然而,任意性不是随意性。虽然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这种任意的联系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为社会中的绝大部分所承认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而固定下来的。因此,语言的任意性也是受社会制约的。
自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之后,许多语言学家都肯定和支持这一原则。但同时也有不少的语言学家对其提出异议,他们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确实存在着多种理据性,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有理据的,也就是说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客观存在的。
象似性(iconicity)这一术语的产生与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皮尔斯(Peirce)是有密切关系的。皮尔斯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不同把符号分成“类象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抽象符号”(symbol)三类。象似性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指的是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王铭玉,2004:402)。有关象似性的研究是对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任意性原则的一种反说。它对进一步了解语言符号的本质、揭示概念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对象似性
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的注意。在我国,张永言、石安石、徐通锵、伍铁平、李葆嘉、索振羽、许国璋、沈家煊、严辰松、朱永生、王艾录、司富珍等人都曾研究过语言的象似性。在国外语言学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Jakobson、Greenberg、Cooper、Ross、Bolinger、Chafe、Dixon、Haiman、Slobin、Lakoff、Langacker、Givon、Wizerbicka、Taylor、Simone、Engler、Dressler等人都曾研究过这一话题(ibid.:409)。
事实上,索绪尔本人也注意到了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客观存在。在《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一部分的第一章节里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之后,他随后又提出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观点。他说:“符号任意性的基本原则并不妨碍我们在每种语言中把根本任意的,即不能论证的,同相对任意的区别开来。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的可以论证的”(1999:181),并且强调“一切都是不能论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可以论证的语言,在定义上也是不能设想的。”(ibid.:184)实际上这种相对任意性就是象似性。
马本斋因此,象似性的存在已是无可置否的了,并且它几乎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例如在语言
形态层面上,像“daybreak、blackboard、afternoon、shoemaker”一类的合成词都具有象似性。它们具有象似性是因为它们是在现存成分的基础上所构建的,而这些现存成分本身是具有任意性的。在句法层面上,存在着:(1)顺序象似性(quencing iconicity),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如:“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lf a glass of wine.”;(2)接近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这样,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临近的概念就容易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多个形容词的排列顺序的原则之一即是:与中心词概念上越接近的修饰语置于与中心词越近的位置上,如“This charming small round old brown French oak desk.”;(3)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既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A.“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her.”和B.“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is fair-haired, fragile and beautiful creature.”。此外,在句法层面上还有(4)对象象似性(symmetric iconicity)和(5)非对象象似性(asymmetric iconicity)(赵艳芳,2000:160-161)。
任意性的本真状态和象似性的客观存在看似对立,实则相辅。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这一点可以用系统自组织理论和原型理论来阐明。
国家级城市群